过去许多人认为毛泽东的哲学就是斗争的哲学,其实不然,深入研究毛泽东思想,就会体会到其中所蕴含着的和谐理念。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中,逐步认识到社会和谐的重要性,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的一系列方针,尤其是提出了调动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的基本方针和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理论,创立了关于两类不同性质矛盾的学说,对正确处理我国社会的一些重大关系作出了深刻论述。
1.毛泽东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考与探索
毛泽东从青年时代就憧憬着建设一个和谐美满的理想社会。在1920年之前,先醉心于人人平等、个个自由、共同劳动、共同生活的新村主义;后则主张打倒一切强权,生产要件归社会公有,废绝私有财产,实行各取所需,并希望通过“无血革命”来实现“和乐至善”的“共臻盛世”;要建立一个没有剥削压迫、人人平等自由、共同劳动、互相帮助的生活和谐的社会;“要联合地球做一国,联合人类做一家。”后来,中国帝国主义、官僚主义、封建主义压迫中国的现实改变了青年毛泽东的“无血革命”愿望或思想,他和党的其他领导人最终领导中国人民走上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道路。经过社会主义改造后,中国走上了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而社会主义社会是个什么样子、怎样建设,是常常困扰着毛泽东的一个大难题。为此,他进行了一些理想模式试验。始于1958年的人民公社是毛泽东设想的第一个理想社会模式。在人民公社里,实行政社合一,即政治组织与经济组织合二为一,工农商学兵相结合,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消灭了私有制,实行工资制和供给制相结合;组织实行军事化,行动要求战斗化,生产实行集体化和家务劳动社会化。当然,这一模式是不太符合中国社会发展的现实,在理想社会建设中犯了急躁的错误,但这样的挫折并没有改变毛泽东对理想的和谐社会探索。
1966年,毛泽东在“五七指示”中又描绘了一幅未来社会的美好景象:全国要办成一个大学校,各行各业都要办成亦工亦农、亦文亦武的革命化大学校,使社会各行业之间的界线逐步消失;每一个大学校都是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的综合体,实行自给自足或半自给自足,以此为消灭商品的途径;社会的每一个成员都应该亦工亦农、亦文亦武,成为“拿起锤子能做工,拿起锄头、犁耙能种田,拿起枪杆子能打敌人,拿起笔杆子就能写文章”、“全面发展的亿万共产主义新人”,从而实现人们在参加劳动、接受教育和享受物质生活等方面的平等,想尽快消灭三大差别,想通过“五七”道路,建成一个平等、公平、完美的社会。当然,这一理想仍未实现。因此,毛泽东在晚年感慨道:除了所有制外,新中国和旧社会还差不多既存在商品生产,又实行八级工资制,还有三大差别。
纵观毛泽东从青年到老年的理想社会模式追求,突出的特性就是“和谐”,具体表现为有四个特点:自由、平等、富裕、高尚。自由,是指没有强制,获得解放。既包括国家宏观层面的民族独立和国家主权享有自决权,也包括微观层面的个人自由,如从压迫剥削中解放出来成为国家的主人,享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思想、信仰和身体”自由等等。平等,指人民在人的基本尊严和价值方面的公平、均等,体现为政治平等、经济平等、社会平等等形式。政治平等包括政权属于人民,公民享有同等的各项政治权利;经济平等意味着所有的人民都是社会财富的共同主人,国家财富尽可能均等地分配给全体人民,没有剥削制度,没有贫富两极分化;社会平等指在所有社会关系中,人们的社会地位、声誉和尊严同等。各项平等中,经济平等、公平分配是基础,是平等的实质。富裕,是指国家强大和人民富足。毛泽东早就有共同富裕的理想,在农业合作化时期,毛泽东就指出,共产党有必要“领导农民走社会主义的道路,使农民群众共同富裕起来,穷的要富裕,所有农民都要富裕”。高尚,是指理想社会的理想人格。毛泽东认为理想社会的人是具有高度的思想觉悟和道德修养的“新人”。这种高尚的理想人格具有大公无私的精神。
2.毛泽东建设和谐社会的实践
毛泽东在1956年发表了《论十大关系》、l957年发表了《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两篇重要著作,深刻论述了如何认识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各种社会矛盾、正确处理我国社会发展中一些重大关系的原则方针,提出了社会和谐建设方面的一系列政治、经济、文化建设指针。
政治建设方面,解决党内矛盾、人民内部矛盾不能再用阶级斗争的方法,只能用民主的方法,即讨论的方法、批评的方法、说服教育的方法去解决,而不能用强制的、压服的方法去解决。具体化为一个公式,叫做“团结—批评—团结”。从团结的愿望出发,经过批评或者斗争使矛盾得到解决,从而在新的基础上达到新的团结。要避免矛盾解决的方法和政策不适当下的人民内部矛盾向敌我矛盾转化。处理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的关系,要坚持“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以充分发挥各民主党派的作用,通过监督共产党来完善和加强共产党的领导。“为什么要让民主党派监督共产党呢?这是因为一个党同一个人一样,耳边很需要听到不同的声音。”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方面,认为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是综合平衡。在整个经济中,平衡是个根本问题,有了综合平衡,才能有群众路线。有三种平衡:农业内部农、林、牧、副、渔的平衡;工业内部各个部门、各个环节的平衡;工业和农业的平衡。整个国民经济的比例关系是在这些基础上的综合平衡。在人民利益关系处理上,坚持“统筹兼顾、适当安排”的方针,以解决全国城乡各阶层以及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个人利益三者之间的矛盾。
文化建设方面,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促进艺术发展和科学进步、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繁荣。毛泽东认为,“艺术上不同的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科学上不同的学派可以自由争论。利用行政力量,强制推行一种风格,一种学派,禁止另一种风格,另一种学派,我们认为会有害于艺术和科学的发展。”认为“双百”方针不但是使科学和艺术发展的好方法,也是进行一切工作的好方法。实行“双百”方针,并不会削弱马克思主义在思想界的领导地位,相反地会加强它的这种地位。在对待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方面,提出“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方针。中国文化从孔夫子到孙中山,应当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华,是发展民族新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的必要条件。我们决不可拒绝继承和借鉴古人和外国人,哪怕是封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东西。但是决不能无批判地兼收并蓄,继承和借鉴决不能代替自己的创造。继承中国过去的思想和接受外来思想,并不意味着无条件地照搬,中国人必须用自己的头脑进行思考,并决定什么东西能在自己的土壤里生长起来。既不是一概排斥,也不是盲目搬用,而是批判地接收它,以利于推进中国的新文化。
在国际关系中,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处理国际事务,倡导一切国家实行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反对大国主义。毛泽东一贯认为,国家无论大小,都各有长处,应该一律平等,各国和各个民族都有其存在和发展的权利;每个国家都是独立自主的,反对以大欺小、以富压贫、以强凌弱;各国的社会制度和内部事务,都由各国自己做主,任何国家都无权干涉。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构建和谐世界的根本原则。
3.毛泽东对人的和谐发展的思考
和谐社会的建设对人的素质有比较高的要求,因此,毛泽东非常重视对人的思想改造。改造人是毛泽东社会改造中的一个十分重要部分,在毛泽东看来:世间一切事物中,人是第一个可宝贵的。在共产党领导下,只要有了人,什么人间奇迹也可一以造出来。他在改造社会的过程中,着力于对人的-改造,并对人的辩证改造过程,有许多精辟论述。
毛泽东领导人民取得了革命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使人民翻身做了主人,获得了独立的政治权利,具有了人格尊严和基本的生存条件,这为人的和谐全面发展提供了基本的条件。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建立促进了人的劳动能力的发展,同时毛泽东时代非常重视教育和个性解放,他说:“被束缚的个性如不解放,就没有民主主义,也没有社会主义。”他指出,我们的教育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人的全面发展又受到了一定限制与束缚,于是,毛泽东指出要注重人格的培养和高尚情操的塑造。他树立了为人民服务的张思德和雷锋形象,树立了具有国际主义精神的对事业精益求精的白求恩形象,把人的自我实现与社会关系紧密联系起来,使人的精神生活上升到了一个更高的境界,促进了人的价值的自我实现,促进了人的能力的发展,进而为理想社会打下良好的铺垫。
4.毛泽东对和谐世界的初步思考
新中国成立之初,面对西方国家敌对封锁的对华政策和周边国家的疑虑,
毛泽东等中央领导集体审时度势,提出了“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的五项原则,作为我国处理同一切国家关系的基本准则;同时积极倡导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确立了“和平共处、互不干涉内政”为核心的国际政治新秩序,以及以“平等互利、共同发展”为核心的国际经济新秩序。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与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主张既是新中国的外交政策与国际关系主张,也是中国共产党人一贯的和谐世界理念的最初表现。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国际形势发生重大变化。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军事力量对比朝着有利于苏联的方向发展。美国由于长期对外扩张,特别是陷入侵越战争的泥潭中,实力遭到削弱,霸权地位受到挑战。而苏联则乘机加紧扩充军备,并依仗其膨胀起来的军事实力对外扩张。在双方激烈争夺中,出现了苏攻美守的战略态势。为维护美国的全球霸权地位,美国调整对外政策,在亚洲实行收缩战略,打开中美关系大门,谋求从印度支那脱身,以集中力量确保欧洲重点。毛泽东根据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的新格局把世界划分为3个部分的理论。第一世界:指美国和苏联两个具有最强的军事和经济力量,在世界范围内推行霸权主义的超级大国。第三世界:指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和其他地区的发展中国家。第三世界是反对帝国主义、殖民主义、霸权主义的主要力量。第二世界:指处于这两者之间的发达国家,如英国、法国、德国、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并指出超级大国之间争夺世界霸权地位是世界局势动荡不安的主要根源。毛泽东这一思想萌芽于40年代的中间地带论思想,雏形于60年代的中间地带论外交战略,形成于70年代。1974年2月22日,毛泽东在会见赞比亚总统卡翁达时首次公开提出这一思想。
毛泽东根据不同国家在国际社会中的不同地位和作用来制定和调整我国的对外政策,反对超级大国的霸权主义和战争威胁,努力发展同第三世界各国和其他类型国家的友好合作关系,包括同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实现了关系的正常化,为维护世界的和平与和谐做出了很大贡献。正如邓小平1979年所说:“毛泽东在他晚年还提出了关于三个世界划分的战略思想,并且亲手开创了中美关系和中日关系的新阶段,从而为世界反霸斗争和世界政治前途创造了新的发展条件。我们能在今天的国际环境中着手进行四个现代化建设,不能不铭记毛泽东同志的功绩。”
当今,我们梳理毛泽东的和谐社会思想,对我们今天的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关文章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