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确实有些村,一到农闲季节就有人外出讨饭,不过当时把这种要饭叫做“搞副业”。我们大队就有那么一个小队,由于劳少地多,每年一到收割季节前夕,就时有“粮荒”的情况发生,尽管没有外出要饭,还是要依靠其他小队支援和亲友接济。
不过当时的共产党是不会置之不理的,我作为共产党员、干部被派到该小队尊点。该生产小队虽然只有七十多口人,但在外工作的人却不少,其中有军人一名,教师一名,国家干部一名,工人一名,五保户一名,当时叫(军属户、四属户)这五人不但不向小队出力,其家属共二十几人全靠小队供养,真正下地干活的主劳动力只有九人,还有几个妇女儿童半劳动力。九十多亩地,每年种植两季水稻,还有一半农田要种三季(油菜和小麦)全年粮食产量丰年六万多斤,上缴公粮两万多斤,军属户、四属户分去粮食一万多斤,剩下的二万多斤粮食五十几个农村口人分,这是出现“粮荒”的一个原因。
第二个原因是:当时还种粮技术水平比较低,没有良种,没有化肥,全靠家肥和传统耕作技术种植,产量比较低,南方亩产跨“纲要”丰收年才800斤左右。
第三个原因是:所有农活、修水利、修路等等工作都靠人力作业,人的消耗很大,每个人的食量都很大,我们当时一顿吃七八两米还觉得没吃饱。究其原因当时是靠粮食作为燃料,人作为动力来完成生产任务的,现在都是机械化,大部分体力活都是靠消耗柴油汽油来完成。如果现在把消耗的柴油汽油为机械动力所作的功、折合成人力消耗粮食所作的功相比较,现在粮食缺口更大,“粮荒”比以前更严重。
第四个原因是:当时老百姓安居乐业,幸福指数很高,正值人口高峰期,以这个小队为例,短短二十几年间人口陡增一倍,一下子增加这么多人出现“粮荒”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如果把当时的“粮荒”简单归咎于“集体化”是不公道的,恰恰相反如果没有当时的集体化,军人不可能戍守边疆,干部不可能全心全意工作,工人也不可能造出两弹一星,教师也不可能教书育人,也没有现在的人口红利。总之我们过去顶着“粮荒”“走集体化”道路,为共和国的今天无怨无悔工作,到头来还要为想搞私有化的人埋单,有点冤吧?
相关文章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