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主义工商业和个体手工业篇
一.商业和手工业概述:
1.商业是以货币为媒介进行交换从而实现商品的流通的经济活动。商业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商业是指所有以营利为目的的事业,而狭义的商业是指专门从事商品交换活动的营利性事业。
2.手工业(handicraft industry )是指依靠手工劳动进行工业生产和生活用品生产的活动。
3.俗话说:“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如果把国民经济比作一棵参天大树,那么第一产业——农业就是这棵大树的根基,第二产业——工业是这棵大树的主干,而其他的第三产业(例如商业,金融和服务业等等)则是这棵大树的枝叶!只有枝繁叶茂,这棵大树才能茁壮成长,造福人类,反之如果没有了商业,金融和服务业等第三产业,买的找不着卖的,卖的找不着买的;有钱借贷的找不到投资渠道,缺钱干事的找不到资金贷款——一潭死水,那里有生机啊?因此商业是国民经济的润滑剂和枝叶!
4.到目前为止,发达国家第三产业的产值和就业人口的比重一般都在50%以上,成为规模最大、增长最快的产业。例如当今世界的发达国家日本虽然重视基干产业,但实际上,制造业只占经济总量的20%,基干产业的比重更低,其余占经济总量的60%以上的都是商业和金融,服务等第三产业(枝繁叶茂)!
二.中国共产党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过程和步骤:
a.中国共产党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同对农业和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采取不同的形式和方法。
b.从1949年3月七届二中全会提出的利用、限制资本主义的方针,到1953年6月政治局会议确定为利用、限制和改造。这是中国共产党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在指导思想上的一个飞跃,这里的关键是对国家资本主义产生了新的认识。按照《共同纲领》的规定,国家资本主义是“国家与私人资本主义合作的经济”,包括为国家企业加工,或与国家合营,或用租借形式经营国家的企业,开发国家的富源。但在实际上,租借等形式基本上没有发展,而加工、订货、统购、包销等许多新形式却大量涌现。这些都不是人们主观意志的产物,而是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从建国之初到1952年,在实行财经统一,打击投机,平抑物价,调整工商业,以及实行对粮食、棉花等主要农产品的统购统销政策的过程中,为了解决私营工商业的困难,缓和公私、劳资的紧张关系,减少工人失业,保持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与社会稳定,加工、订货、统购、包销等一系列新形式应运而生。这不仅符合国家的利益、为国家所需要,也符合私营工商业的利益、为它们所需要。多种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的发展,是同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密不可分的,是顺应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这一基本要求的。
c.当加工、订货、统购、包销等出现的时候,对它们的意义,人们,包括毛泽东在内,并不是立刻就完全认识的。在经过系统的调查研究和总结之后,终于发现:这些都属于国家资本主义,同公私合营这种高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相比较,是初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国家资本主义一系列的形式,都在不同程度上生长着社会主义成分,是利用、限制和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的主要形式。
d.毛泽东抓住国家资本主义这个环节,对它进行深入研究,并从理论上加以概括,指出:“中国现在的资本主义经济,其绝大部分是在人民政府管理之下的,用各种形式和国营社会主义经济联系着的,并受工人监督的资本主义经济。这种资本主义经济已经不是普通的资本主义经济,而是一种特殊的资本主义经济,即新式的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它主要不是为了资本家的利润而存在,而是为了供应人民和国家的需要而存在。不错,工人们还要为资本家生产一部分利润,但这只占全部利润中的一小部分,大约只占四分之一左右(四马分肥),其余的四分之三是为工人(福利费)、为国家(所得税)及为扩大生产设备(其中包含一小部分是为资本家生产利润的)而生产的。因此,这种新式国家资本主义经济是带着很大的社会主义性质的,是对工人和国家有利的。”
e.经过1953年夏季召开的全国财经会议和多次中央政治局会议,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确定了,党关于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方向也已明确。关于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方针和步骤,毛泽东说:“稳步前进,不能太急。将全国私营工商业基本上(不是一切)引上国家资本主义轨道,至少需要三年至五年的时间,因此不应该发生震动和不安。”“至于完成整个过渡时期,即包括基本上完成国家工业化,基本上完成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则不是三五年所能办到的,而需要几个五年计划的时间。在这个问题上,既要反对遥遥无期的思想(右倾),又要反对急躁冒进的思想(左倾)。”
f.这就是说,分两步走完成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第一步,用三五年的时间,将私营工商业基本上引上国家资本主义轨道;第二步,再用几个五年计划的时间,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实现国有化。而且要“稳步前进,不能太急”。
g.毛泽东还说:“实行国家资本主义,不但要根据需要和可能(《共同纲领》),而且要出于资本家自愿,因为这是合作的事业,既是合作就不能强迫,这和对地主不同。”
h.关于利润分配问题,这是工商界最关心的一个问题。事先毛泽东曾向在工会工作的和在大城市工作的同志作过调查,了解了一些情况。他说:“有些资本家对国家保持一个很大的距离,他们仍没有改变唯利是图的思想;有些工人前进得太快了,他们不允许资本家有利可得。我们应向这两方面的人们进行教育,使他们逐步地(争取尽可能快些)适合国家的方针政策,即使中国的私营工商业基本上是为国计民生服务的、部分地是为资本家谋利的——这样就走上国家资本主义的轨道了。”
i.他在讲话要点里,关于国家资本主义企业的利润分配,列了一个表:
所得税 34.5%
福利费 15%
公积金 30%
资方红利 20.5%
总计 100.O%
这就是所谓“四马分肥”的分配比例。
j.按这个比例,资本家所得占20%左右。第二天,周恩来在政协常委扩大会议的报告中,作了一个补充。他说:“关于资本家的所得,还可以再多一些,如能达到25%上下就更合适一些。”后来大致是按照这个比例进行分配的。
k.毛泽东特别强调要培养先进的资本家。他说:“需要继续在资本家中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为此需要有计划地培养一部分眼光远大的、愿意和共产党和人民政府靠近的、先进的资本家,以便经过他们去说服大部分资本家。”
l.总路线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方针传开以后,果然不出毛泽东所料,在广大工商业者中间引起了波动,普遍感到震动和不安。一部分人存在严重抵触,说“上了贼船”。有的大资本家在大势所趋下,为了保持其资本主义阵地,宁愿拿出一个企业抵债,而不愿实行合营,说“宁砍一指,勿伤九指”。少数人则以“三停”(停工、停伙、停薪)、抽逃资金、破坏生产等手段抗拒社会主义改造。
m.针对这种情况,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1953年10月至11月召开了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会员代表大会。李维汉① 讲话,阐述过渡时期总路线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利用、限制、改造政策的内容,意义和步骤。这次大会开得比较及时,收到显著的成效。经过学习和讨论,大多数人受到教育,程度不同地、勉强或不勉强地接受了总路线和国家资本主义的方针。许多人感到“社会主义是大势所趋,不走也得走”。有的提出要“积极经营,争取利用,不犯五毒,接受限制,加强学习,欢迎改造”。黄炎培② 在大会发言中说:在过渡时期,资产阶级只要接受改造,将是“风又平,浪又静,平平安安到达黄鹤楼”,“到社会主义都有一份工作,有饭吃”。黄炎培的发言,博得许多代表的赞同。代表们开始认识到,只要遵循国家的总路线,将来可以稳步进入社会主义。许多人的情绪由原来的疑惧、怕挨整而转变为比较开朗。会议闭幕时,李烛尘③ 致闭幕词欢呼“毛主席万岁”,会场情绪很高。经过这次会议和会后的集中学习讨论,资产阶级中间涌现出一批拥护总路线的进步骨干,并在以后几年中日益增多,成为协助中国共产党顺利推进国家资本主义的一支重要力量。
n.1954年3月4日,中共中央批准下发《关于有步骤地将有十个工人以上的资本主义工业基本上改造为公私合营企业的意见》。与此同时,对私营商业的改造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有了比较完整而明确的办法。
o.1954年,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总的说是稳中求进,但公私合营的步子却迈得很大,大大超过了年初预定的发展指标。这一年,采取所谓吃“苹果”即逐个企业合营的方式,合营了793户规模较大的、有关国计民生的工业企业,当年产值达25.6亿元,超过过去几年全部合营企业产值的总和,私营工业产值的比重降到24.9%。
p.吃“苹果”的方式,产生了新的矛盾。大的“苹果”吃掉了,剩下大量分散落后的中小私营工业企业,生产遇到严重困难。加上国营部门在加工订货的分配上,往往只照顾国营和合营企业,没有照顾那些中小私人企业,更使这些企业生产难以为继。部分私营企业停工、停薪、停伙,甚至关门,工人失业。
q.1954年12月5日到1955年1月8日,国务院第八办公室和中央书记处地方工业部召开第二次全国扩展公私合营计划会议。原定议题是研究1955年及1955年至1957年发展公私合营工业的发展计划,但是面对各地暴露出来的这些严重问题,不得不临时改变部署,首先研究对私营工业的生产安排问题。主管八办工作的陈毅对此提出批评:“改造速度太猛,孤军独进”。
r.会议中间,从12月30日至1955年1月5日,由陈毅主持,邀请刚参加过全国政协会议的63位工商界委员,举行私营工商业问题座谈会。陈云到会讲话,提出对国营的、合作社营的、公私合营的和私营的工业生产要实行“统筹兼顾、各得其所”的方针,进行合理安排。他说:我国是五种经济成分并存的国家,对各种经济成分要统筹安排。只管国营不管其他,是会出毛病的。为了维持私营生产,国营企业要让出一部分原料和生产任务给私营企业。如果我们安排了私营生产,使私营工业比重下降较慢,能够维持下去,工人满意,他们就会督促资本家和我们搞合营。这就可以造成更便利、更快、更大量的搞公私合营的条件。
s.1955年1月上旬,中共中央政治局讨论批准了统筹兼顾的方针。毛泽东说,这才对,不看僧面看佛面嘛。此前不久,毛泽东就曾指出:在工业中,原料和订单分配不公,给私营太少,是不对的。私营有困难,要照顾他们,要统筹兼顾,要调整公私关系——由于及时调整公私关系,私营工业再次渡过困难,稳住了人心,公私合营又得到稳步发展。
t.1955年10月4日─11日七届六中全会最后解决了加速实现农业合作化的问题以后,毛泽东立即着手解决加快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问题。在这重要的时刻,为了推动私营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健康发展,也为了稳定私营工商界的人心,毛泽东亲自出面做工商界的工作,打通思想,消除忧虑,指明前途。
当时,全国工商业联合会正在北京开会,各地工商界的头面人物云集北京。毛泽东利用这个机会,两次约集一些代表人物座谈。
毛泽东说:“关于私营工商业改造的时间问题,有人说,现在锣鼓点子打得紧,胡琴也拉得紧,担心搞得太快。我们说,社会主义改造是三个五年计划基本完成,还有个尾巴要拖到十五年以后,总之是要瓜熟蒂落、水到渠成。苹果不熟摘下来吃就是酸的。现在是协商办事,这样大的事情,与全国人民有关的大事,当然要协商办理。如果大家不赞成,那就没有办法做好。有些事缓点比急要好,但是否现在锣鼓点子就不要打紧了,戏就不唱了?不是的。现在还是要劝大家走社会主义道路。”
人们都还记得,农业合作化高潮时,毛泽东曾经说过,“一个新的社会制度的诞生,总是要伴随一场大喊大叫的”。在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高潮即将来临的时候,他又讲这个问题。这就是舆论宣传工作。毛泽东最懂得舆论宣传工作的重要性,也最善于运用这个工作,特别是在改变社会制度的时候。他在两次座谈上讲话,就是作舆论宣传工作,就是在为新制度的产生“大喊大叫”,并且希望通过与会者向更多的人广为宣传。
u.毛泽东在这次讲话中,有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详细说明了中国共产党是怎样实行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所提出的赎买政策。
它不是国家用一笔钱或者发行公债来购买资本家的私有财产(不是生活资料,是生产资料,即机器、厂房这些东西),也不是用突然的方法,而是逐步地进行,延长改造的时间,比如讲15年吧,在这中间由工人替工商业者生产一部分利润。……大概是一年几个亿吧,10年就是几10个亿。我们实行的就是这么一种政策。全国资本家的固定资产的估价,有这么一笔账:工业方面有25亿元,商业方面有8亿元,合计是33亿元。我想,如果15年再加恢复时期3年共18年,工人阶级替资产阶级生产的利润就会超过这个数字。”
他接着说:“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是采取1949年对官僚资本那样全部没收、一个钱不给这个办法好呢,还是拖15年、18年,由工人阶级替他们生产一部分利润,而把整个阶级逐步转过来这个办法好呢?这是两个办法:一个恶转,一个善转;一个强力的转,一个和平的转。我们现在采取的这个方法,是经过许多的过渡步骤,经过许多的宣传教育,并且对资本家进行安排,应当说,这样的办法比较好。”
v.在这次座谈会上,毛泽东还提出赶超美国的目标。他说:“我们的目标是要赶上美国,并且要超过美国。美国只有一亿多人口,我们有六亿多人口,我们应该赶上美国。李富春同志作过报告,不是说赶上美国不要一百年吗?这个看法我也赞成。哪一天赶上美国,超过美国,我们才吐一口气。”“全国各界,包括工商界、各民主党派在内,都要努力,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富强的国家。我们在整个世界上应该有这个职责。”(实际上用100年的时间赶上美国是最科学,最现实可行的目标实现计划!)
w.毛泽东仔细地听完工商联各位负责人的发言,再一次讲话。根据会上发言的情况,他从另一个方面提出问题,即强调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要有准备、有秩序、有步骤地进行,不要刮风,要做到“瓜熟蒂落,水到渠成”。
座谈会开得融洽,热烈。毛泽东推心置腹的讲话,高屋建瓴,又贴近实际,生动活泼,对工商界的朋友们起了重要而切实的教育作用。反过来说,工商界这许多重要代表人物的发言和表态,又为毛泽东进一步推动工商业改造提供了重要依据。工商界的上层代表人物,在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的问题上,同中国共产党达到基本上一致,这是很重要的,是进一步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政治基础。毛泽东的讲话,也为即将召开的中共中央关于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问题的会议,提供了明确的指导思想。
在毛泽东几次讲话的推动和鼓舞下,全国工商联执委会一届二次会议开得很成功。会议结束时,一致通过了《告全国工商界书》。
x.1955年11月16日中共中央召开的关于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问题的会议,这次会议讨论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问题的决议》,1956年2月24日,中央政治局对这个决议作了个别修改,追认为正式决议。
这个决议的主要内容,是对毛泽东两次座谈会讲话的进一步概括和阐发。其中关于社会主义改造时期对民族资产阶级的基本政策的一段十分重要的论述,这就是:“我们对于资产阶级,第一是用赎买和国家资本主义的方法,有偿地而不是无偿地,逐步地而不是突然地改变资产阶级的所有制;第二是在改造他们的同时,给予他们以必要的工作安排;第三是不剥夺资产阶级的选举权,并且对于他们中间积极拥护社会主义改造而在这个改造事业中有所贡献的代表人物给以恰当的政治安排。”
①.《决议》特别强调,在改造资本主义企业的过程中,必须采取教育的方法。这充分体现中国社会主义革命的和平转变性质。《决议》说,有两种教育方法。一种是像“五反”那样的群众斗争的方法,那是一种激烈的、不和资本家协商的方法。而当基本打垮了资产阶级的进攻和反抗以后,就有可能采用另一种方法,即通过讲演、上课、开座谈会、办学习班以及引导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等方法,加强对资本家的教育。《决议》强调用教育的方法改造资本家,这是一方面。
②.另一方面,《决议》又指出,改造私营工商业是一个复杂的阶级斗争,必然会遇到资本家的动摇或反抗。但是,只要采取正确的方针、政策和办法,就能够减少他们的动摇或反抗,并能防止党内右倾的发生。
③.《决议》对原定三个五年计划基本完成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部署,作出重要调整,规定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内,即在1956年和1957年,全行业公私合营的争取达到90%左右;并且准备在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内,争取逐步地使公私合营的企业基本上过渡到国有化。这就是说,完成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时间比原定计划提前了五年。
④.《决议》最后提出要同时防“左”和防右。对这部分,毛泽东增写了许多重要内容,重点是批评当时在对待民族资产阶级问题上的“左”的偏向。指出:“资产阶级分子腐蚀我们和我们反对资产阶级分子对于我们的腐蚀的斗争将是长期的,这个问题不是很快就可以完全解决的。但是在‘三反’‘五反’以后,党内在这个问题上明显的右的偏向已经不是一个主要的偏向,被腐蚀的事件是存在着,但不是很多的。在党内发生最多的是一种用‘左’的形式出现的偏向。”
y.中共中央召开关于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问题的会议以后,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开始进入高潮。
①.1956年1月,北京工商业者首先发起实行全行业公私合营,很快波及全国,各地工商业者天天敲锣打鼓,放鞭炮,递申请书,要求批准全行业公私合营。
②.1月15日下午,北京各界20多万人在天安门广场集会,冒着凛冽的寒风,热烈庆祝实现全市工商业全行业公私合营和农业、手工业实现合作化。北京市市长彭真④ 在会上宣布:“我们的首都已经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
③.毛泽东以及党和国家其他领导人刘少奇、周恩来等出席了庆祝集会。在天安门城楼上,毛泽东先后接受北京市工商界、农民、手工业者代表送来的报喜信。接着,二十多万群众举行盛大的游艺活动。喜庆的群众在东西长安街一字排开,载歌载舞,锣鼓震天,狂欢的气氛笼罩整个北京城。在随后的几天里,全国人民沉浸在欢乐、兴奋之中。
④.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高潮,中共中央只得改变原来制定的在1956、1957年两年内分期分批实行全行业公私合营的计划,采取“先收编,再改组”的办法,即先批准公私合营,再做行业的生产安排、企业改组、人事安排等工作。
⑤.1955年底,毛泽东曾设想,在1957年争取90%的工商业实现全行业公私合营,1962年基本完成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然而,只过了一个多月,到1956年1月底,全国50多个资本主义工商业比较集中的大中城市,相继宣布实现全市的全行业公私合营。这年年底,全国私营工商业的公私合营基本完成。
⑥.在全国范围内,这么快地实现全行业公私合营,这是谁也没有想到的,也没有这个思想准备,搞得很被动。后来,毛泽东指出这一点。他说:“前年年底,北京几天就实现了全行业公私合营,宣布进入社会主义,本来对这样的消息就要好好考虑,后来一广播,各地不顾本身具体条件,一下子都干起来,就很被动。”
⑦.实现全行业公私合营以后,国家对原私营工商业者采取发放固定股息的办法,一般是年息5%(略高于当时的银行利率)。当时宣布,这种办法7年不变。到1963年,又决定延长3年,直到1966年9月停发。中共中央关于分两步走完成对私营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设想,至此全部实现。在这个过程中,国家先后以“四马分肥”和定息的方式,作为和平赎买的代价,付给私营工商业者30多亿元,超过了他们原有的资产总额。
⑧.全行业公私合营和定息制度实行以后,原先的私营企业的生产关系发生了根本变化。一是企业生产资料占有情况发生了变化。资本家除了领取定息,失去了对生产资料的支配权,原先由资本家占有的生产资料,全部转归国家使用和管理。二是生产地位的变化。资本家不再是企业的统治者,而是以公职人员身份参与企业的生产和管理,开始处于从剥削者到社会主义劳动者的转变过程中。三是通过定息制度,逐步消灭资本主义剥削。原资本家的定息收入,只取决于股金多少,同企业的盈利情况完全脱钩。总之,这种公私合营企业,实际上已经成为社会主义性质的企业。
⑨.中国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过程,也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过程。从加工订货、统购包销等,发展到个别企业公私合营,进而发展成为全行业公私合营,这是中国经济在恢复和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种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趋势。国家资本主义是在不断解决生产中和国民经济运行中出现的矛盾而向前发展的。从加工订货等到个别企业公私合营是如此,从个别企业合营到全行业合营也是如此。正如陈云所说的:“实行全行业的公私合营,这在目前是合适的,必要的。这并不是哪个人空想出来的,是经济发展的结果。现在既然按整个行业来安排生产、实行改组,那末,整个行业的公私合营也就是不可避免的。如果不实行全行业的合营,就无法安排生产,也无法进行改组。”
⑩.一场以改造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有制为目标的、如此深刻的社会主义革命,在和平和稳定中实现了。在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的1956年,工农业生产特别是工业生产,不但没有下降,反而有较大幅度的增长。1956年工业总产值比上年增长28.1%,超过了第一个五年计划中预定的1957年的水平。
z.在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对民族资产阶级采取了正确的方针政策,把对私营工商业利用、限制和改造的方针同对民族资产阶级团结、教育和改造的方针结合起来。既让他们明白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是消灭剥削,又让他们在逐步过渡中能够比较自然地接受改造。在经济上给以出路,在政治上给以地位,在思想上给以教育,始终保持了无产阶级同民族资产阶级的联盟,并在社会主义的基础上有所发展。
①.中国共产党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和资本家的改造,在人类历史上是一个空前的创举。马克思、恩格斯提出过赎买政策,严格地讲,还只是一种设想。列宁曾想在俄国把它付诸实践,但是没有获得实现的条件。这一政策在中国以其特有的方式成功地顺利地实现了。
②.同其他许多重大决策一样,中国共产党关于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的一整套方针政策,是从实践中来的,是集体智慧的成果,毛泽东在这一决策过程中起了关键作用,并且在理论上作出新的概括和新的贡献。
三.中国共产党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缺点和不足之处:
a.同农业社会主义改造一样,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特别是它的后期,也受到“左”的思想影响(这中间虽然也提出过要纠正“左”的偏向,但从总体上并没有解决“左”的问题)。由此产生了如下一些问题。
一是,由于急于求成,在高潮到来的时候,既缺乏思想上的准备,又缺乏工作上的准备,搞得过于粗糙。
二是,在实行合营中,把小商小贩、小手工业者和只有轻微剥削的小业主一起带进合营企业,对他们同对资本家一样地改造,混淆了剥削者和劳动者的区别。
三是,对小企业和商业网点实行大并大裁,造成人民生活的不便。
四是,实行合营和手工业合作化后,有些产品质量下降了,花色品种减少了。
五是,合营以后,对一部分工商业者使用和处理不当,没有发挥他们应有的作用。
b.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造,是在这样一种理论指导下进行的,这就是前面提到过的:“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实质,就是使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所有制成为我国国家和社会的唯一的经济基础。”以为只有这样,才是社会主义。在改造过程中,毛泽东又进一步提出:要使“资本主义绝种,小生产也绝种”。这导致了社会主义改造中的片面性和绝对化。因而,在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的长时期内,中国的经济构成过于单一。实践已经证明,这是不利于发展社会生产力、不能满足社会需要的,不适合于经济落后的中国的实际情况。所有制形式过于单一的问题,成为长期困扰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症结。这个问题的解决,成为留给后人的一个重大历史课题。
四.中国共产党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重大历史意义和成功原因:
a.尽管如此,中国终究成功地走出一条独特的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在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东方大国确立起社会主义制度,为进一步实现国家工业化奠定良好的社会基础。这是中国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的社会变革。
b.中国成功而又顺利地用和平的方法改变资本主义所有制为社会主义所有制,这是国际共产主义历史上的一个伟大创举。中国之所以能够做得到,这是由中国的历史特点所决定的。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相对说来比较弱小,未曾得到过充分的、长足的发展;从新中国成立起,就逐步被纳入国家经济管理的轨道,在原料供应、市场销售等方面依赖于国营经济。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在历史上具有反帝反封建的进步性的一面,在中国革命中总的说来处于中立者或者参加者的地位,同中国共产党建立了长期合作的关系。中国所以能取得这些成功,还决定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采取了一整套正确的方针和政策。以上两个方面,缺少任何一个方面都是不能成功的。当然,除此之外,还有国际和国内的其他因素。
五.中国共产党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过程和步骤:
a.1955年底,毛泽东在解决了加速农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问题以后,又着手推动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b.手工业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春秋战国时期就很发达,以后时盛时衰。近代以来,又和民族工商业建立了千丝万缕的联系。但是,无论怎样变化,除少数发展成为资本主义的工场手工业,绝大多数手工业一直保持手工劳作、分散经营的状态,在生产力结构和组织形式上,都同现代社会的要求有很大距离。引导个体手工业向着现代化和集体化方向发展,这是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确定的方针。从建国初到1953年底,全国共组织起手工业生产合作社4806个,社员298,000余人。根据不完全的材料估算,在当时,如果说个体手工业每人平均年征税总值490万元(旧人民币),手工业生产合作社社员每人年平均生产总值为170万元。初步显示出手工业生产合作社的优越性。
c.在手工业改造过程中,出现了多种合作形式。据当时负责这方面工作的程子华 回忆,苏联专家根据苏联的经验,只承认手工业生产合作社,不承认手工业生产小组和供销生产合作社,说这是资本主义的。程子华向中央作了汇报,在毛泽东主持下,经过中央讨论,认为还是应当按照我们改造手工业的三种形式,即由手工业生产小组到供销生产合作社,再到手工业生产合作社,逐步发展。
d.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以后,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比较快的。到1955年底,参加手工业生产合作社的人数达到25.4%。但在农业合作化高潮急速到来的情况下,这样的速度却显得滞后了。
e.1955年12月21日至28日,中央手工业管理局和中华全国手工业合作总社在北京召开第五次全国手工业生产合作会议,着重批判“右倾保守”思想,提出要更迅速地把个体手工业者组织起来。会后,迅速掀起手工业改造高潮。到1956年6月,组织起来的手工业者已占手工业者总数的90%。
f.手工业改造在加速发展的过程中,也出了一些问题。主要是盲目集中,一律合作,造成许多新的不便。一些传统手工艺品质量下降,有的甚至面临失传的危险。
g.毛泽东听到这些反映后,指出:“在手工业改造高潮中,修理和服务行业集中生产,撤点过多,群众不满意。这就糟糕!现在怎么办?‘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还说:“提醒你们,手工业中许多好东西,不要搞掉了。王麻子⑤ 、张小泉⑥ 的刀剪一万年也不要搞掉。我们民族好的东西,搞掉了的,一定都要来一个恢复,而且要搞得更好一些。”
h.毛泽东关于手工业改造的目标是:在生产上,从手工劳动发展成为半机械化、机械化劳动;在所有制上,从个体所有制到集体所有制,最后转变为全民所有制。这个目标,后来基本上实现了。五十年代中期成立的手工业合作社后来基本上成为地方国营企业,有不少发展成为拥有先进技术设备的大企业,形成新的生产力和行业,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六.中国共产党在1953年提出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是以“一化三改造”为核心内容的总路线,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中共中央提出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一是逐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这是总路线的主体;二是逐步实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是总路线的两翼。这两个方面互相联系,互相促进,互相制约,体现了发展生产力和改革生产关系的有机统一,是一条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路线。
a.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①.1953年12月,中共中央通过《关于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决议》,提出党在农村中最根本的任务就是教育和促进农民逐步联合、组织起来,实行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变农业个体经济为合作经济。中国农业合作化的道路是由互助组到初级的半社会主义的合作社,再到完全社会主义的高级形式的合作社。决议还强调:发展农业合作社,必须坚持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的原则。
②.从1954年开始,全国兴起大办初级农业合作社的高潮。到年末高达49.7万多个。1955年7月,毛泽东在《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的报告中,以批判农业合作化运动中的“右”倾思想为中心。此后,大办合作社,尤其是高级社的势头极其迅猛地冲向全国,到1956年底,全国参加农业合作社的农户达到96.3%,其中加入高级社的农户为87.8%。至此,全国农村基本上实行了农业合作化,而且以高级社为主。农业集体公有制从此产生,中国对农业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中国农业经济开始踏上了复杂而曲折的道路。
③.后来的历史证明,在中国社会主义改造中,最大的问题和偏差,就是农业合作化搞得过快、过急、过左。这种不顾当时农业生产物质技术极为薄弱、生产力非常低下的客观实际,盲目简单地进行生产关系的大幅度调整和变革的行动,实际上严重地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而太快的工作进程,势必造成强迫命令、长官意志和行政干涉。其后果是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平均主义盛行,影响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这种靠官本位、主观主义和“左”倾思潮综合作用而人造出来的社会主义农业经济体制,只能靠政治手段、行政方法来维持,缺少必要的经济运行机制和发展动因,为以后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乃至“文化大革命”等人祸灾难埋下隐患。
b.对个体手工业经济的社会主义改造:
①.1953年6月全国手工业生产合作会议提出对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方针政策,确定了“积极引导,稳步前进”的指导原则,在步骤上,从供销入手,从小到大,由低到高,以点带面,逐步实行合作化。到1955年底,全国手工业合作社发展到20928个,从业人员97.6万人,占同类人员总额的11.9%,产值13.01亿元,占12.9%。
②.在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高潮中,手工业也加快了改造的步伐。1956年底,全国建立手工业合作社10万个,从业人员603万人,占全部手工业人员的91.7%,合作化手工业产值108亿多元,占手工业产值总额的92.9%,基本上实现了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③.对手工业的改造扩大了社会主义公有经济的力量,为城市手工业的有序发展确立了必要条件。但改造过急过快,使有些生产过于集中,造成产量成本加大,质量下降,经营网点减少,给城乡人民生活带来不便,削弱了手工业原本具有的很强的商品性,严重制约了价值规律应有的作用,而且在实际上也并没有从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方面改变和提高手工业水平。
c.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①.建国初期,国家对私人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基本政策是以利用和限制为主。 为了统一金融市场,1952年下半年最先是对私营金融业实行全行业的公私合营,资本家交出经营、财务和人事三权,只拿股息,安排工作。
②.从1953年开始,逐步扩大到对其他行业私营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主要采取排挤私营批发和有计划扩展加工定货的方针。通过各项经济手段,国家基本上控制了私营企业的原料供应和产品销售两个重要环节,使其在经营范围、价格、利润、市场条件等方面都受到一定限制,并在不同程度上纳入了国家计划的轨道。
③.在这些企业实行“四马分肥”,即企业利润按国家税收、企业公积金、职工福利金和资方股息红利这四方进行分配,使企业的经营性质有了很大改变。
④.1955年8月以后,形成了对私营工商业改造的高潮。到1956年底,已实现公私合营的企业占原有私营企业数的99%。私营资本主义经济在中国已基本上不复存在。在工业企业总产值中国营占68.2%,公私合营占31.7%。
d.从1955年下半年起,作为过渡时期总路线两翼的三大改造,高潮迭起,只有一年多的时间,就基本完成了。毛泽东的心情格外舒畅。当时,他向一位外国人说:“现在,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工作基本上已经完成了。从前我是睡不着觉的。一切都还不上轨道,穷得很。人总是不高兴。去年下半年以来,我开始高兴了。工作比较上轨道了,党内问题,也比较上轨道了。”
e.1956年1月25日,毛泽东在颐年堂召开最高国务会议,讨论《1956年到1967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草案)。参加会议的,除了最高国务会议成员以外,还有各方面的负责人,部分政协委员,一些科学家和文化界、教育界、工商界人士。毛泽东在会上讲话。他说:
①.“社会主义革命的目的是为了解放生产力。农业和手工业由个体的所有制变为社会主义的集体所有制,私营工商业由资本主义所有制变为社会主义所有制,必然使生产力大大地获得解放。这样就为大大地发展工业和农业的生产创造了社会条件。
②.我们进行社会主义革命所用的方法是和平的方法。
③.对于这种方法,过去在共产党内和共产党外,都有许多人表示怀疑。但是从去年夏季以来,由于农村中合作化运动的高潮和最近几个月以来城市中社会主义改造的高潮,他们的疑问已经大体解决了。在我国的条件下,用和平的方法,即用说服教育的方法,不但可以改变个体的所有制为社会主义的集体所有制,而且可以改变资本主义所有制为社会主义所有制。过去几个月来社会主义改造的速度大大超过了人们的意料。过去有些人怕社会主义这一关难过,现在看来,这一关也还是容易过的。”
f.社会主义革命的目的是解放生产力,社会主义革命的方法是和平的方法。——这是毛泽东对中国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最基本的结论。
七.当我跃迁成毛泽东之后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和个体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进行高屋建瓴式的重新设计:
1.中国共产党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和个体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运动的前提背景:一是建立在土改、镇反、思想改造、三反五反和肃反等政治运动的背景之下,即在许多民族资本家早已于三反五反等运动中被改造,剩余者已经主动接受思想改造之时;二是进行在农业合作化运动已经成功,统购统销政策已经全面实现,自由主义工商业赖以生存与发展的生产资料来源,特别是轻工业生产资料的来源已经完全被断绝,市场经济的空间已经化为乌有,民族资本家已经无以经营之时。
2.毛泽东曾经说过,“一个新的社会制度的诞生,总是要伴随一场大喊大叫的”。这就是舆论宣传工作。毛泽东最懂得舆论宣传工作的重要性,也最善于运用这个工作,特别是在改变社会制度的时候。他在两次座谈上讲话,就是作舆论宣传工作,就是在为新制度的产生“大喊大叫”,并且希望通过与会者向更多的人广为宣传。
3.中国共产党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和个体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必须坚持以下五大原则:
一是,稳扎稳打,步步为营原则:在高潮到来的时候,充分做好思想上的准备和工作上的准备,争取把工作做细,做好。
二是,在实行合营中,不把小商小贩、小手工业者和只有轻微剥削的小业主一起带进合营企业,不把他们同对资本家一样地改造,认清剥削者和劳动者的区别,区分对待,赏罚分明。
三是,不对小企业和商业网点实行大并大裁,服务于人民生活的便利。
四是,实行合营和手工业合作化后,加强产品质量管理,强调提升产品质量,增加产品花色和品种。
五是,合营以后,对一部分工商业者合理使用和友好处理,调动他们生产劳动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他们应有的作用。
4.关于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方针和步骤和时间问题,毛泽东说:“稳步前进,不能太急。社会主义改造是三个五年计划基本完成,还有个尾巴要拖到十五年以后,总之是要瓜熟蒂落、水到渠成。苹果不熟摘下来吃就是酸的。现在是协商办事,这样大的事情,与全国人民有关的大事,当然要协商办理。如果大家不赞成,那就没有办法做好。有些事缓点比急要好,但是否现在锣鼓点子就不要打紧了,戏就不唱了?不是的。现在还是要劝大家走社会主义道路。”即强调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要有准备、有秩序、有步骤地进行,不要刮风,要做到“瓜熟蒂落,水到渠成”。
5.改造私营工商业是一个复杂的阶级斗争,必然会遇到资本家的动摇或反抗。但是,只要采取正确的方针、政策和办法,就能够减少他们的动摇或反抗,并能防止党内右倾的发生。同时防“左”和防右,协调两者之间的平衡,坚持两条腿走路!
6.关于国家资本主义企业的利润分配,列了一个表:
所得税 34.5%
福利费 15%
公积金 30%
资方红利 25%
总计 100.O%
这就是所谓“四马分肥”的分配比例。
7.对民族资产阶级的基本政策的一段十分重要的论述,这就是:“我们对于资产阶级,第一是用赎买和国家资本主义的方法,有偿地而不是无偿地,逐步地而不是突然地改变资产阶级的所有制;第二是在改造他们的同时,给予他们以必要的工作安排;第三是不剥夺资产阶级的选举权,并且对于他们中间积极拥护社会主义改造而在这个改造事业中有所贡献的代表人物给以恰当的政治安排。(在经济上给以出路,在政治上给以地位,在思想上给以教育)”
8.对国营的、合作社营的、公私合营的和私营的工业生产要实行“统筹兼顾、各得其所”的方针,进行合理安排,我国是五种经济成分并存的国家,对各种经济成分要统筹安排。只管国营不管其他,是会出毛病的。为了维持私营生产,国营企业要让出一部分原料和生产任务给私营企业。如果我们安排了私营生产,使私营工业比重下降较慢,能够维持下去,工人满意,他们就会督促资本家和我们搞合营。这就可以造成更便利、更快、更大量的搞公私合营的条件。
9.主席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时不放出:“要使资本主义绝种,小生产也绝种”——这样的极左的狠话!避免导致了社会主义改造中的片面性和绝对化。因而,在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的长时期内,中国的经济构成不会过于单一。实践已经证明,这是有利于发展社会生产力、能满足社会需要的,适合于经济落后的中国的实际情况。从而完全解决所有制形式过于单一——这个长期困扰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症结,便于中国经济健康发展!
10.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中,修理和服务行业集中生产,不宜撤点过多,满足群众生活需要。“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手工业中许多好东西,不允许搞掉了。王麻子 、张小泉 的刀剪一万年也不要搞掉。我们民族好的东西,搞掉了的,一定都要来一个恢复,而且要搞得更好一些。
八.建设中国三大康采恩(财团)和产经联(经团连,也就财团联盟):
1.老子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因此3是万物的基数,3大财团经营开拓时不但可以左中右一字摆开战斗队形,还可以形成权势均衡的铁三角,便于他们之间相互制衡和竞争,以便更好地为国民经济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2.建设中国三大财团(康采恩)类似于日本的三井、三菱、住友三大财团!中国大财团的建设要学习资本主义国家的先进经验从制造业中逐步成长起来,沿着卡特尔⑦,辛迪加⑧,托拉斯⑨,到康采恩⑩循序渐进地发展起来,例如中国的电信行业三大企业:中国移动,中国联通和中国电信分别属于各自的康采恩(财团)领导;石化行业中国三大公司中石油,中石化和中海油也分别属于各自的康采恩(财团)管辖,中国三大汽车公司也分别属于各自的康采恩(财团)管辖,中国三大财团组合成一个联盟就是中国的产经联(经团连或财团连,也就是康采恩集团)!
3.但是社会主义中国组建的无论是托拉斯还是康采恩(财团)与西方列强财团有着本质区别就是他们都是接受党和国家集中管理和统一领导的,财权属于全体中国公民的集体财产(全民所有制),不是那些大资本家和金融寡头们的私人或家族财产!
4.在社会主义国家,托拉斯是社会主义企业的组织形式之一。毛泽东在1960年3月的天津会议上提出工业中试办托拉斯,资源综合利用的问题!因为资本主义经济的托拉斯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中国在1963年至1964年,中央工业交通部门先后试办了烟草、盐业、医药、橡胶、铝业、汽车、纺织机械、地质机械仪器等12个托拉斯企业。
5.中国要从一个号称“世界工厂”的制造业大国迅速转变为世界经济强国就必须具有强大的民族工业作为后盾!必须有世界级别的品牌和企业军团,以及企业家!必须有世界级别的托拉斯,康采恩(财团)甚至世界级别的产经联(即经团连或财团连,也就是康采恩联盟)作为经济永动机!
6.什么是产经联(即经团连或财团连,也就是康采恩联盟)?
a.日本的产经联的大财团一般是不显山露水的(真正的强者都是很低调的,他们默默无闻地掌控着世界的命运,却不希望任何人发觉和知晓)。电视广告上从没有他们的身影。所有在电视上做广告的产品,其实都是同一个东西,只是形式变了,比如,把彩电、冰箱、洗衣机,甚至汽车拆了。涉及到的基本材料、部件和元器件等,品种是很有限的,都是来源于有限的几个财团。如三菱重工,住友化学,三井物产等。日本的大银行也是它们办的,如三菱银行,住友银行,三井银行等。
b.日本产经联是由日本的大企业互相持股组成,其中的大企业是日本的基干企业,控制现代工业生产基本物资和技术基础。是日本技术的精华,是日本经济的基础和骨骼。是于日本经济密切相关的重要组织。日本产经联下属的大财团一般不显山露水,电视广告上从没有他们的身影。但这些大财团实质上在日本经济中占有统治地位.
c.我们所熟知的几个日本品牌,如东芝,SONY,松下等,其实都隶属于这些财团。他们实际只是装配工的角色,把那些资材(日本的名称)买来,装配成各种消费品。中国的那些家电大手其实也是装配工的角色,资材很多也来自日本。
d.“产经联”其实是圈内的名称,我经常参加一些研讨会,会上经常就提“产学官”一体。它的大众名称应该是“经团连”,但这个“经团连”的名称和成员企业是不断变的,虽然实质内容没有变,也就是“产学官”综合体——“产经联”,有一本书叫《经团连和日本经济50年》。现在这个“经团连”的历史很短,刚和日经连合并不久。现在的会长奥田硕也是初代会长,也是丰田自动车(小汽车)的会长,被称为财界总理。“经团连”下面有很多分舵,其中有个类似于防卫厅的分舵,由三菱重工的会长出任。“经团连”伞下的分会很多,如日本钢铁同盟,日本自动车(小汽车)会等。
e.日本产经联是由日本六大财团组成,日本六大财团是“以资本为纽带”的“财团型”企业集团,其特点是:各成员企业之间呈环状持股,是“以资本为纽带”的;但是,各成员企业之间只是一种横向联合,主要是为了相互提携业务,因而它只是松散的联合体;虽然集团也有核心(主要以大银行和金融机构为主),最高权力机构是“经理会”,但集团没有统一的管理机构;集团本身不具有独立的法人地位。在六大财团中,各大成员企业间不存在上下支配关系,是松散的联合体,依靠金融机构和传统的关系联结在一起。
7.日本财团的主要特征:
日本财团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些独特的金融制度,主要包括主银行制度和相互持股制度,这两种制度是在日本特殊的历史进程中生成和发展的,日本财团金融制度的形成极大地促进了日本经济的发展。
a、主银行制度:
主银行制度是企业与银行之间通过长期交易形成的,是银企之间通过长期交易形成的一种惯例。在银行与企业的融资交易中,主银行的融资额最大,这是主银行制度的定量特征,这一特征使银企双方间确立了重要的交易关系。日本财团中的主银行是借款企业的主要资金供给者,是企业结算的中心银行,通常也是企业的主要股东,向企业派遣重要职务的人员。主银行制度中,主银行和企业之间的权利和义务关系不是以合同形式明确地规定的,而是双方默认的。银行帮助企业稳固其经营权,在企业经营业绩恶化时,企业将经营权移交给银行,由主银行负责进行救助。在日本经济高速增长期,主银行关系不断扩展,在企业融资和企业治理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b、相互持股制度:
日本六大财团的成员企业之间实行圆环形相互持股,这种持股关系使财团各成员企业之间的资本联系得到空前加强,是财团赖以存在的重要基础和最强有力的结合手段。相互持股比率是衡量财团凝聚力强弱的重要标志,不仅银行、信托、保险等金融机构持有工业企业和商业企业的股票,工业和商业企业也持有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股票。相互持股比率越高,财团的凝聚力也就越强。从股票持有关系看,财团内各企业的股票都被对方相互持有,而不是一方单向持有,这也是日本财团的一个显著特点。日本财团内部的相互持股是日本长期以来禁止持股公司存在的一种变通形式,以法人持股代替过去自然人的家族财阀持股。20世纪90年代,日本六大财团的内部平均持股比率为55%左右。
c、人事派遣制度:
除了主银行制度、相互持股制度,日本六大财团还存在系列融资和人事派遣等特征,以加强企业之间的人事结合。一般主要是由银行、综合商社向各大企业派遣高级职员,如银行向其融资数额和持股份额高的企业派遣职员担任企业的重要职务,以保障银行的债权和对该企业的经营决策权。企业为加强同银行的密切联系、保证其资金来源的稳定和贷款,也愿意接受银行所派人员,并委以重任。同时,由于工业企业有时也是银行的股东,工商企业也向银行派遣人事,对银行施加影响和控制。
8.日本产经联的核心包括三块(工,商,官,学四位一体的模式):
一是三菱、三井、住友等大财团,主要生产和提供各门类基础原料和先进技术。我们看到的具体商品其实就是这些基础原料和先进技术的排列组合。这些基础原料和先进技术之间的关系受地球上存在的资源和物理规律限制,在统计上有一定比例关系,是可以计划和预测的,所以计划经济比市场经济更加有效。只是这部分虽然是其他附属经济的根,但因为要为长期战略负责,所以是赔钱的。
二是政府,因为提供基础原料和技术的大财团是赔钱的,政府就要想办法把账做平。如付出巨额军费,但军队所得与军费严重不符,日本造的武器都贵得离谱。还有政府采购,买技术产品的价格也是贵得离谱。
三是学界,如大型的国立研究所和大学。国立机构可以汇集顶尖人才,制造研究环境。产经联以技术为中心,提供大量先进的基础原料和先进技术,下游的企业就去想办法去排列组合它们,就成为具体的商品,去卖钱。如果有什么新要求,反馈给产经联,产经联再组织人手攻关。
上游的产经联赔钱,但能提供先进的基础原料和技术,为长期战略做准备,下游的产业把钱挣回来,存在产经联的银行里实现回流,政府也想办法做平这个账,实在不行就印钱,整个工业社会就像一个永动机。 产经联下属的基干产业直接创造的GDP很少,往往还是赔钱的,但却是经济的根,因为它是其他所有现代产业存在的前提,有了独立的基干产业,就可以发展自主的工业经济,依附于基干产业的轻工业可以得到大量利润而不被外国剥削。
产经联以技术为中心,提供大量先进的基础原料和先进技术,下游的企业就去想办法去排列组合它们,就成为具体的商品,去卖钱。如果有什么新要求,反馈给产经联,产经联再组织人手攻关。也可以自己设计,运到中国去组装,留下一部分材料做为中国的工钱,其它大部分变成成品运回日本。
9.中国的经济和政治体制围绕Full Set产业构造,Full Set是全套完整产业链的意思。金融部门向重点产业低利融资,确保重点产业发展资金充足。政治面是共产党一党支配的官僚体制,以及共产党领导下背后的经团连“民僚”。官僚--民僚对价格进行控制,价格竞争排除。输出产业奖励,因为中国人均资源少,要靠出口换取资源。输入则严格限制,强制进口替代,积极导入技术。整个产业采用护送船团方式,即协调统一发展,不是某个行业超常发展,也不让另一些行业掉队。
这套体制有3个明显的特征,1.是整体协调,2.是价格控制,3.是进出口控制。
10.中国自己打造的产经联(即经团连或财团连,也就是康采恩联盟)必须坚持以下五大原则:
①.社会主义中国组建的无论是托拉斯还是康采恩(财团)与西方列强财团有着本质区别就是他们都是接受党和国家集中管理和统一领导的,财权属于全体中国公民的集体财产(全民所有制),不是那些大资本家和金融寡头们的私人或家族财产!
②中国自己打造的产经联(即经团连或财团连,也就是康采恩联盟)要逐渐做大做强,发展成为以大银行为中心的财团联盟,使它们对国民经济的控制程度进一步加强,在国民经济生活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
③中国从制造业中逐步成长起来的产经联,不走日本财团的老路子,杜绝财团之间相互渗透:安定股东、交叉持股(相互购买对方股票)、交叉投资(相互在对方企业中投资)、交叉信贷(相互发生信贷关系)和终身雇佣等等弊端制度!(正是在缺少股东主权的约束和在银行的大力支持下,日本企业大量投资,大量购买地产和股票,吹起了地产和股票两大泡沫,既葬送了持续几十年的高增长,也带来了十几年的“迷失”和艰巨痛苦的调整。)
④中国自己打造的产经联融资渠道更加广阔,不再主要依赖银行融资,而是走上了全球资本市场,通过全球发股、发债来融资,并且由此成长为新型的产经联。日渐分散的股东结构也给中国产经联企业带来了崭新的面目,股东的公众化也已成为中国产经联企业的发展趋势,而这并不会影响其仍将在中国的经济版图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因此,在某种程度上,这种转变将更加有利于中国产经联适应新的世界经济环境,更加灵活地参与国际竞争。
⑤中国产经联的多样化经营和国际化进一步发展。现在的许多财团,其经营包括各行各业,可以说是“应有尽有”。财团通过对外直接投资,把它们的势力不断伸向国外。中国产经联与世界各国财团还互相渗透,或者联合起来共同对第三者进行控制。
--------------------------------------------------------------------------------
注释:
①.李维汉是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在统一战线和民族工作方面的著名理论家和卓越领导人。李维汉同志亲手制定的新中国一系列民族政策的大框架维护了中国共产党自土地革命时期开始和少数民族结成的政治统一战线,巩固了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1]主要著作有《李维汉文集》、《回忆与研究》。
②.黄炎培是中国近现代著名的爱国主义者和民主主义教育家,是中国近代职业教育的创始人和理论家,他以毕生精力奉献于中国的职业教育事业,为改革脱离社会生活和生产的传统教育,建设中国的职业教育,作出过重要贡献。
③.李烛尘从资本家到红色资本家,从为共产党做事到就任中国化学工业部副部长,其间经历了几十个年头。在这几十年的岁月里,他走完了人生的跋涉之路,经历了时代的风风雨雨、坎坎坷坷。尽管这风雨已不似抗日战争、解放战争那般持久剧烈,这坎坷也不似炼盐、制碱、造酸那般起伏跌宕,然而它也毕竟还像一柄重锤,时时敲击着李烛尘那逐渐衰老却不麻木的大脑和神经。李烛尘经营化工企业有方,为我国民族资本化工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④.彭真同志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杰出的国务活动家,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我国社会主义法制的主要奠基人,党和国家的卓越领导人。为中国人民的解放和新中国的诞生,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为最终实现共产主义,顽强奋斗,建树了不可磨灭的历史功勋。
⑤."南有张小泉,北有王麻子",这是近代在剪刀行业中出现的两名"状元"。 老北京的王麻子刀剪铺原是宣武门外菜市口附近的一家卖火镰、剪刀的杂货铺,铺名"刀顺号"。
⑥.张小泉品牌成名于1663年(癸卯年),是中华老字号,也是目前刀剪行业中唯一的中国驰名商标。2002年通过了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同年还获得原产地注册保护。产品包括家庭用剪系列、工农业园林剪系列、服装剪系列、美容美发剪系列、旅游礼品剪系列、刀具系列等共100多个品种,400多个规格。中国国内市场覆盖率和占有率一直居同行之首,同时产品还远销东南亚,欧美等地区。张小泉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深受消费者信赖。
⑦.卡特尔,是垄断组织形式之一。生产或销售某一同类商品的企业,为垄断市场,获取高额利润,通过在商品价格、产量和销售等方面订立协定而形成的同盟。参加这一同盟的成员在生产、商业和法律上仍然保持独立性。
卡特尔的特点:正式的勾结在一起共同运作的一群企业被称为卡特尔,它谋取利益的通常做法是限制其成员的产量以抬高价格。迄今为止世界上最著名的卡特尔当属欧佩克(石油输出国组织)卡特尔。
卡特尔(Cartel)的组织机构:卡特尔是一种正式的串谋行为,它能使一个竞争性市场变成一个垄断市场,属于寡头市场的一个特例。卡特尔以扩大整体利益作为它的主要目标,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在卡特尔内部将订立一系列的协议,来确定整个卡特尔的产量、产品价格,指定各企业的销售额及销售区域等。
一些经济学家认为,垄断者提供的只是平淡的生活、低劣的质量以及不文明的服务。关于垄断的一种普遍的抱怨是,垄断者很少注意产品的质量。当美国电话电报公司垄断了电话设备时,许多年以来消费者不得不满足于不甚清晰的通话质量。一旦竞争者进入该行业,电话的颜色、式样和辅助设备的种类就有了急剧的增加。汽车业也是如此,来自国外的竞争压力使得美国的汽车制造商不得不生产更为可靠、安全的产品。很明显,寡头垄断会抬高价格,损害消费者利益和社会经济福利。(负面)
但寡头垄断有利于实现规模经济和促进科学技术进步,对经济的发展是有积极作用的(正面)。
⑧.辛迪加(法语syndicat的音译),原意是“组合”。资本主义垄断组织的重要形式之一。由同一生产部门的少数资本主义大企业,通过签订统一销售商品和采购原料的协定以获取垄断利润而建立的垄断组织。参加辛迪加的企业,在生产上和法律上仍然保持自己的独立性,但是丧失了商业上的独立性,销售商品和采购原料由辛迪加总办事处统一办理。其内部各企业间存在着争夺销售份额的竞争。
2.辛迪加的特点:同卡特尔相比,辛迪加较为稳定,存在的时间也较持久。辛迪加的参加者虽然在生产上和法律上还保持着独立性,但在商业上则已完全受制于总办事处,不能独立行动。在各参加者不能与市场发生直接联系的情况下,它们要想随意脱离辛迪加,事实上也很困难。如果某一成员想要退出,必须花一笔资本去重新建立购销机构和重新安排与市场的联系,而且每每受到辛迪加的阻挠和排挤。
3.辛迪加的组织机构:参加辛迪加的企业,推选出它们的代表,组成辛迪加总办事处。辛迪加参加者的商品销售和原料采购,都得通过这个总办事处统一进行。这种统一的、集中的购销,意味着辛迪加在流通领域中占有一定的垄断地位,使它有可能抬高商品的销售价格和压低原料的采购价格,从而获取高额垄断利润。在辛迪加内部的各个资本家之间存在着矛盾和斗争。他们为了争夺商品销售份额和原料分配比例而经常展开激烈的竞争。当参加者的实力对比或市场条件发生重大变化时,往往要调整分配的份额或对辛迪加总办事处进行改组。
⑨.托拉斯(trust) ,是资本主义垄断组织的一种形式,生产同类商品或在生产上有密切联系的垄断资本企业,为了获取高额利润而从生产到销售全面合作组成的垄断联合。十九世纪末以来,美国的托拉斯迅速发展。西欧国家托拉斯出现稍晚,但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也有了迅速发展。目前,托拉斯在美国最发达。托拉斯本身是法人,由托拉斯董事会集中掌握全部业务和财务活动,原来的企业成为托拉斯的股东,按股权分配利润,参加者在法律上和产销上失去独立性。
特点:托拉斯,英文trust的音译。垄断组织的高级形式之一。由许多生产同类商品的企业或产品有密切关系的企业合并组成。旨在垄断销售市场、争夺原料产地和投资范围,加强竞争力量,以获取高额垄断利润。参加的企业在生产上、商业上和法律上都丧失独立性。托拉斯的董事会统一经营全部的生产,销售和财务活动,领导权掌握在最大的资本家手中,原企业主成为股东,按其股份取得红利。参加的资本家为分配利润和争夺领导权进行剧烈的竞争。
组织机构:所有托拉斯内部的一切业务,如生产、销售及利润分配等,全由托拉斯的领导机构──董事会及其所属机构进行处理。董事会的领导权完全由原来加入托拉斯的一些最大企业的资本家所操纵。独立企业的所有者或股份公司,在加入托拉斯后,即丧失其原有的独立地位,而成为托拉斯的股东,可以按自己所持有的股份取得红利。参加者只有通过拥有大量股票来取得对托拉斯的控制权,也只有通过出售股票来退出托拉斯。
3组织性质:托拉斯归根到底是力图到处抬高价格,只要这符合于联合起来的资本家的利益,并且极力防止价格下降,而价格下降是改善生产的必然结果。此外,资本家相互勾结,用他们的联合力量来反对工人联合会及其要求,以加强对劳动者的压迫。这即使不是托拉斯的目的,往往也是托拉斯的结果。
国际社会党代表大会向劳动者指出托拉斯的压力,但无意于阻止这种联盟的形成,因为这种联盟是现存生产制度的合乎逻辑的结果;采用镇压性的立法措施,至多只能使托拉斯改变它的形式,而不能阻止它的实际发展。
在任何情况下,社会党都不应当反对根据法律责成托拉斯公布其经营方法和财务活动成果。摆脱苦痛处境的唯一实际出路应当是国有化,而在今后的阶段上,则是在国际托拉斯已经极度发达的各该部门中实行生产的国际调节。
无产阶级的实际活动应当是改善各种阶级组织、政治组织以及得到合作社运动支持的经济组织,以便迎接和加快由社会剥夺各大生产部门的时代的到来,由于这些大生产部门已经完全由托拉斯组织起来,因而有可能对它们实行剥夺。这样,以利润为目的的私人生产就将逐步改造成为以制造产品为目的的生产。
4.托拉斯在资本主义国家的表现形式:
1879年首先在美国出现,如美孚石油托拉斯、威士忌托拉斯等。托拉斯本身就是一个独立的企业组织,参加者在法律上和业务上完全丧失其独立性,而由托拉斯的董事会掌握所属全部企业的生产、销售和财务活动。原来的企业主成为托拉斯的股东,按照股权的多少分得利润。资本主义托拉斯一方面(正面)可以保障投资者的优厚利润,提高投资者兴趣,刺激投资,促进业务扩充,有利于经济发展;另一方面(负面)会减少竞争,阻碍企业技术进步和新兴企业的发展,影响中小企业的生存,增加消费者的负担。
5.托拉斯在社会主义国家的表现形式:
在社会主义国家,托拉斯是社会主义企业的组织形式之一。毛泽东在1960年3月的天津会议上提出工业中试办托拉斯,资源综合利用的问题!
中国在1963年至1964年,中央工业交通部门先后试办了烟草、盐业、医药、橡胶、铝业、汽车、纺织机械、地质机械仪器等12个托拉斯企业。
⑩.康采恩是由Concern音译而来,有“相关利益共同体”的意思,是垄断组织的高级形式之一,由不同经济部门的许多企业联合组成。包括工业企业、贸易公司、银行、运输公司和保险公司等(工,商,金融,服务业四位一体)。旨在垄断销售市场、争夺原料产地和投资场所,以获取高额垄断利润。参加康采恩的企业形式上保持独立,实际上受其中占统治地位的资本家集团(一般是大银行资本家)通过参与制加以控制。它明显地表现出帝国主义时期银行垄断资本和工业垄断资本融合的特点。 其产生的时间晚于卡特尔、辛迪加和托拉斯。康采恩中的各个成员企业仍保持法律上的独立性,不失其法人资格,处于核心地位的大企业或大银行作为持股公司,通过收买股票,参加董事会和控制各成员企业的财务,将参加康采恩的其他成员企业置于其控制之下。其目的在于增强其经济优势,垄断销售市场,争夺原料产地和投资场所,获取高额垄断利润。
特点: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史上,康采恩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才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先后形成。它的产生和发展,控制着经济、政治、文化以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充分体现了垄断资本主义时期银行资本与工业资本融合为金融资本的重要特点。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中,垄断组织日益向综合多样化发展,康采恩也有了诸如实力增强、对国家的控制和利用加强、家族色彩淡化等一系列的变化。它已成为最突出、最典型和占优势地位的垄断组织形式。
组织机构: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存在的各大康采恩集团也被称为财阀,比较有名的有三井、三菱、住友、安田等等。在2000年左右,中国和日本开始出现的各种“控股公司”以及“集团总公司”,也被认为属于康采恩垄断。
康采恩与托拉斯的区别在资本主义经济现实中,康采恩同以金融控制为基础的那一类托拉斯之间不易划出明确界限。一般说来,二者的区别主要是:
a.从结合形式看,参加托拉斯的各个企业事实上已融合为一体,完全丧失了各自的独立性;而加入康采恩的各个企业在形式上是独立的,尽管其中的大多数要受居于核心地位的大银行或大工业企业的直接控制。
b.从参加的主体看,加入托拉斯的都是单个资本家的企业,而加入康采恩的既有单个资本家的企业,又有集团资本家的垄断企业如辛迪加、托拉斯(从垄断组织的规模上来说康采恩大于托拉斯)。
c.从参加者从事的业务看,加入托拉斯的一般多是生产同类产品的企业或在生产上有密切联系的企业,而参加康采恩的企业,既有工业、矿业和交通运输等生产性企业,又有银行、保险公司、商业公司及其他服务性公司等非生产性企业(从垄断组织的范围上来说康采恩大于托拉斯)。
--------------------------------------------------------------------------------
衷心希望我们的习主席,李总理,主管金融及商业的国务院副总理王岐山同志和商务部长高虎城同志,中国工商联的领导同志们和现在各大央企和国企的老总等领导同志们在日理万机的百忙之中,抽出一点宝贵的时间浏览一下这篇文章,希望此篇文章对共和国的工商业和服务业的现代化建设尽绵薄之力!
相关文章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