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实力”一提出即成为公共话语,但约瑟夫·奈认为这一术语常被误用,甚至被贬为仅仅是可口可乐和牛仔裤的影响力。然而,奈并没有试图去修正,从而给人们误用“软实力”预留了空间,也会使人们一不小心掉进“软实力”的陷阱。
奈虽区分了软实力与硬实力,但他在软实力资源范畴的界定上,及其与硬实力资源之间的区分上是模糊不清的。如果“软实力”无所不包的话,就可能沦为空洞无实的概念,从而失去学术的研究价值。而阅读奈的相关论著,给人感觉“软实力”是一种渗透与演变他国的计谋与策略。硬实力也好,软实力也好,只是美国霸权的两张面孔。如果我们非要抛却硬实力谈软实力,很可能是一种“自我想象”。
软实力的研究能否量化呢?民意调查能反映软实力强弱吗?事实上,民调受重大时事的影响而只能作为参考,并不能真正反映国家软实力的强弱,正如全球性的反美主义泛起并不一定表明美国软实力在下降。因此,通过量化来衡量软实力是值得怀疑的。但国内一些研究者却迷信数字指标。比如用中国媒体被境外媒体转载的频率超过日本,说明中国的软实力排名世界第二。这类用数据的缺陷可能在于,它反映不出软实力的价值表现,即政治价值观的趋向性转变。事实上,奈所讲的“软实力”真实意图就在于这种政治价值取向的转变。忽视这一点,我们的定量研究很可能沦为“自我感觉良好”的数据堆砌。
在软实力资源中,政策、国际制度与议程设置虽然都可以直接影响软实力的消长,但它们在很大程度上只是一种工具性软实力资源,而不是一种价值性软实力资源。奈一开始就指出,美国政治文化是美国真正的软实力资源。因此他在指导中国软实力建设方面,提的建议大都集中在民主和人权方面。
国外学者往往认为,中国的政治文化与政治制度在国际政治中并没有优势,所以中国也就没有真正的软实力。而中国学者喜欢将“软实力”概念与中国一切“美好事物”相联系,因此诸如中国传统文化、体育盛会、博览会等成为软实力建设的对策建议。殊不知越是如此,中国的软实力建设就越缺乏内在的支撑力量而渐行渐远。抛开社会主义政治文化与政治制度,只会流于一些技术性的操作手段与平台建设的对策建议。如果没有自己的政治价值观和对软实力的立场与定力,而沿用西方的评价标准,中国软实力建设就会陷入西方陷阱。▲(是中共重庆市委党校副教授,本文选自中国社科院信息情报研究院和苏州大学合办的“国际软实力比较研究”学术研讨会。)
相关文章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