庭院有了垃圾,应该立即清扫。文艺领域有了垃圾,同样得清扫。按惯例,我们常把有益于人民大众的文艺作品称作精神食粮,套用新词汇就是正能量的文艺作品。但在靠谣言以惑众的今天,文艺领域却屡屡生产负能量即饱含毒素的文艺作品作为精神食粮硬塞给人们,尤其是年轻人。伤痕文学、电影和电视剧都不乏“精神毒食”,不必说刘心武等的小说,不要说电影《归来》,更不必说眼下“热播”的电视剧《老农民》,即便是电视剧大作《邓》,也难免靠编织谎言以骗人的俗套。真的是俗,俗不可耐。
当然,说其俗,还是远远不够确切的,如同有人强调政治不能干预经济一样,政治也不能干预文艺作品。问题是,文艺领域是世外桃源吗?那些名编剧、名导演编导的有些受主媒热捧的电影、电视剧,所反映的恰恰就是政治。利用文艺作品否定毛泽东时代,并不能说明他们的手段有何等的高明,而正好相反,只能说明他们的手段的拙劣、黔驴技穷和心地的阴暗。因为他们明知,若指名道姓地咒骂和赤裸裸地否定,不但人民会怒吼,而且片审时也难以通过,于是,利用毛泽东时代相对的贫穷,利用毛泽东的三分“严重错误”,自以为聪明地以文艺作品的形式进行抹黑和否定前三十年的活动。可惜,毒草就是毒草,决不会成为香花,信嚒?
说句题外话,莫言成了中国首个诺贝尔奖得主后,“诺评委”并没有因此而将诺贝尔文学奖改名为“诺贝尔莫言文学奖”,而在世界物理学界,却老早定名了一个“毛粒子”,毛者,即毛泽东也。
近日来,网刊充满了怒批《老农民》的文章,形成了较大的舆论压力,新闻办应该认认真真地读一读张宏良、司马平邦等等人的文章,然后向上汇报。那种只强令人家删文,不反映舆情民意的做法,则无异于“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的霸道行为。
草民本身就是戴着“农民帽子”的老农民,享受着市政府每年500元rmb的慰问金,哪当年为什么没有饿死呢?饿死了有多好,政府也就多了500元。原因极其地简单,在最困苦的时候,集体大食堂稀粥还是管够的。当然,中国幅员辽阔,农业人口比例很大,我不能以宁绍平原当年的农村状况来概括全国当年的农村状况。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凡是认真贯彻执行了毛主席的农村政策的区域,一般不会出大的问题。《老农民》的编剧先生,你踏遍中国,亲眼见过当年的农村吗?我想,你一定没有见过宁绍平原的当年农村。把小岗村18个懒汉农民当作“榜样”,把走私有单干的独木桥的小岗村树为“旗子”,这不仅仅是新中国农村和农民的最大不幸,而是全中国的最大不幸。《老农民》的编剧先生怎么就不去采访采访如今依旧贫穷的山区的留守儿童和老农民,然后再续写一部如今山区的《老农民》呢?你做不到,一定做不到。
《老农民》对于二亿多农民工来说毫无价值,对于太多的留守的农字号童叟来说,更是一种对他们的挖苦和嘲弄。不要说在贵州、四川、云南和甘肃等地的山区,即便是在富庶的浙江的某些山区,依旧有着冬穿单鞋、没有垫被的孩子,学校的设施极其地简陋,校舍有的还是危房。此种如今尚存的现象,你看到过吗?《老农民》的编剧先生!我不想一次又一次地学习九斤老太和祥林嫂的絮絮叨叨——讲述当年我们这儿农村的实际状况。我只想对《老农民》的编剧先生说:毛泽东时代我们这儿的农村,山清水秀,人勤地沃,牛壮猪肥,田野如画,粮多肚饱,欢声笑语不绝于耳。
在私有化的土壤里只能生长毒草,为私有化助力的文艺作品也就只能成为精神垃圾食粮,“眼不见为净”是不可能的,怎么办?尽所有正义者之力将其扫掉!
2015.1.5
相关文章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