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本文论述市场经济在国家中的地位及其本身的结构、功能与实践;论述将市场经济推向新阶段的各种条件与要求。同时厘清经济体制同国家、社会形态、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说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个话题,笔者写过三篇文章(见网刊2015-2-10发布),感到意还未了,便写下此文,可算是四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了。
我们平常说的经济体制,是国家管理国民经济的制度与方式,也是社会经济的运行机制。这个经济体制,所处的地位,是国家经济建设活动的主体制度,可称之为"首席执行官"。同时,经济体制也是社会生产关系实现工作目标的方式和发挥作用的表现平台。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都是一种经济体制,一旦被国家所选择,就处在上述的地位上。所以,经济体制直接关系到国计民生的优劣,关系到是人民的共同富裕,还是少数人的富裕。
我们在上述的内容里,可以看到存在着经济体制、国家、生产关系、社会等事物,只要厘清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就能明白本文题目的道理了。
市场经济的结构与功能
既然1992年以来,中国选择了市场经济为国家的经济体制,那么我们就有必要探讨市场经济的结构与功能,以加深认识市场经济这个事物及其作用。
我们从市场的活动和交易对象上可以考察出市场经济的结构是:1.自由交易的场所或场合。2.市场经济运行与交易活动的规则。在自由交易的准则下,具有管理、交换、价格、竞争、秩序等的各种规则。3.市场交易的对象。我们从生产、流通、分配与消费各领域的自由交换活动中,可看出主要对象有资源与产品、资本、劳动力等商品。显而易见,贯穿与联结上述市场经济结构的是交易自由自愿的信条;支撑上述结构的是资本自由。
我们从自由交易的活动中,可以观察到市场经济具有以下功能:1.自由交换功能。市场交易是民间交易者自愿的,带有"私人"色彩,没有强制性。它贯穿在市场经济活动的全过程,在生产到消费的循环的过程中,可以看到是自由交换将它们连接在一起,并自动调节它们之间的关系。2.供需调节功能。从国内市场看,市场交易能使资源、产品、资本与劳动力等商品有效的快节奏的进行交换。它反映了交换对象的供求关系。在正常情况下,市场供求调节处于总体均衡状态。这有利于社会生产与生活的稳定,也避免国家资源的浪费。3.价格调节功能。市场交易运用的是价值规律,通行的是商品等价交换原则。虽然,交易双方可以讨价还价,并受市场供求与竞争关系的影响,但价格在总体上仍是围绕着价值的上下波动。4.优胜劣汰的竞争功能。在市场交易中,竞争是自然存在的,其中的优胜劣汰,在正常情况下,既能使商品的数量增长,又能使质量提高;还能促进管理的改善,促进科技创新与发展。5.信息传递功能。市场交易的情况是瞬息万变的,供求、价格、竞争以及政策、时局对市场的影响等各种信息,在市场经济活动中能自动地快速地反映和传递出来,有利于交易者和政府及时掌握和运用。6.物质刺激功能。市场的自由交易,能使交易者赚钱。
得利者会最大地无限追求利润。这能调动资本(生产资料)所有者的生产经营的积极性,会降低成本,追求效率,有利于快速发展生产力,促进经济量的增长,使生产社会化。从中也不难看出,竞争与物质利益的刺激,必然会助长贪财者惟利是图,想方设法地使资本积累再积累,剥削再剥削,也必然会产生生产的盲目性和无政府状态。
我们为什么要探讨市场经济的结构与功能呢?因为,事物的结构、功能与实践是相连的,就是说市场经济的根本属性(本质)自由交易性决定着其自身的结构面貌,并通过结构产生功能,在实践里发生作用效果。我们国家自1992年以来,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后,在实践中对国家经济与社会生活带来了什么结果呢?这是我们应该关心的问题。其主要结果有:
1.高度发展社会生产力,迅速增长生产总值。国家经济总量在2010年开始排名世界第二。全国年度财政收入,从1980年的1085亿元,增加到5万亿元至10万亿元上下。
2.产生剥削和贫富两极分化,生产资产阶级。依照市场经济的要求,国有企业与民营即私有企业全部以资本为中心,实行雇佣劳动制度;私营企业搞按资分配,国有企业高管的年薪几十万、几百万到上千万元而普通劳动者只有几万元,相差几十倍、上百倍。如果国有企业在所有权与使用权(生产经营)分离的条件下,生产经营者对企业的资本(生产资料)具有使用权、控制权,并享有利润(绩效)的提成权。那么,生产经营者就带有"二地主"、"二房东"的色彩。同时,国有和股份制企业并没有消除生产力的资本属性。这样,必然存在剥削与贫富两极分化,不仅是民营企业,就是国有企业也难以避免。正如马克思说的:"没有雇佣劳动,就没有资本,就没有资产阶级,就没有资产阶级社会。"〈1〉对产生剥削与资产阶级的过程,笔者在《人们发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会生产资产阶级》(网刊2015-1-26发布)一文里已有叙述。自2000年以来,中国个人财富分配不均的趋势日益明显。我国个人资产超过5000万美元的人数居全球第二位,仅次于美国。中国的个人财富总量位居世界第三,比法国高出56%。〈2〉"当今中国消费全球三分之一的奢侈品,而消费这些奢侈品的只占中国总人口的2%,也就是说,2%的中国人正消费全球三分之一的奢侈品。"〈3〉"按照每人每天1美元收入的联合国标准,中国仍有1.5亿贫困人口。"〈4〉"2013年的中国是世界上收入最不平等的国家。10%的最富裕人群掌握着52%的收入。"〈5〉
3.改变着社会主义。社会主义作为社会形态是由经济基础即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构成的。市场经济为主体的经济体制和资本、雇佣劳动的一体化,必然要求改变社会主义,以与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相适应。这个问题,笔者在《规律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改变社会主义》(网刊2015-2-10发布)一文里已有叙述。我们知晓,社会形态的决定因素是经济基础的所有制,要改变社会主义就要对我国的社会主义公有制进行私有化。有个国资委部长说:"混合所有制改革,是国有资本收缩战线强化功能的改革。对于完全竞争的行业和领域,只要民营经济发展成熟到能够承接产业链的全部节点,国有资本可以全部退出。"又有个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在达沃斯论坛上说:"政府提出大力发展混合制经济,这意味着地方国企可以私有化,政府可通过这个方式获取还债资金。"还有一个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所副所长说:"从根本上来说,国有制与市场经济是不相容的,国企并没有实现与市场经济的结合,也无法实现与市场经济的结合。""你永远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你也永远无法叫醒一个躺在国有制被窝里的企业。""国企下一步改革,要走民营化的道路。我所谈论的民营化,不仅仅是国家所有权转向非国有投资者,而是包含两层意思:第一层意思是所有权的转移;第二层意思则是公司治理的转型。"〈6〉显然,这些官员主张搞私有化。当权者主动搞私有化,自然使私有化的工作进行得十分顺利。据资料显示,非公有制企业数量占企业总数的比重,到2012年年底已达到82.67%。〈7〉就是说,我国公有制经济已不到18%,
社会主义的所有制已不占主体地位,成为主体地位的私有经济,自然实行了按资分配的制度。资本主义的信奉者们在改变了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后,进而要求改变社会主义的上层建筑。〈8〉由此,国家将会走上如恩格斯说的总资本家的方向。〈9〉
为什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结果,会改变社会主义呢?这就要对市场经济的结构进行分析。因为,自由交易这个市场经济的本质是通过结构(面貌)和功能表现出来的。而结构是功能的内容。我们分析结构的各部分之间以及与总体的关系(规律),就能正确认识市场经济这个事物,获得真理(对事物及其规律的反映),就能明白市场经济的作用效果。
我们知道,市场经济活动的主要对象是商品。而商品的结构存在四个要素,即资源、产品、资本、劳动力。这四个要素都是市场经济活动的对象,它们的组合是市场经济的主体结构。四要素中的核心是资本。在商品的生产与交换中,资本就是权力。资本与雇佣劳动的结合,既产生商品,又产生剩余劳动的成果即剩余价值。资本的权力,不仅组织生产与交换,发展经济,而且榨取劳动者创造的剩余劳动成果。就是说,资本所有者以工资和雇佣劳动者的必要劳动成果做等价交换后;资本所有者就此"名正言顺"地无偿占有雇佣劳动者用自己的剩余劳动创造的成果(利润)。因为工资并没有购买雇佣劳动者的剩余劳动成果,所以这是剥削行为,是用工资来掩盖的剥削。这样周而复始的循环,资本所有者依此进行资本积累再积累,剥削再剥削。正如恩格斯说的:"资本和劳动的关系,是我们现代全部社会体系所依以旋转的轴心"。〈10〉可以说,没有资本就没有商品,就没有市场经济交易和调节的对象。市场经济的自由交易的本质给予资本权力使尽资本本性(剥削)的完全自由,而资本权力给予市场经济活动的主体即交易的对象,使之有活力,就是市场经济有了生存与发展的能力。市场经济与资本两者这种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关系,就是市场自由交易的规律。这条基础规律也反映了市场经济的结构与功能的关系。这条规律的作用效果,在资本主义的条件下,就是高度的发展生产力,发展经济;产生剥削与贫富两极分化,产生剥削的资产阶级与被剥削的无产阶级。所以,这条规律正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及其决定的社会的本性所需要的。
由于市场经济的本质与私有制的生产关系的本质相通;前者又是后者发挥作用的表现平台。而资本与雇佣劳动是私有制生产关系实现作用目标的主要途径,也是市场经济的支柱。私有制与按资分配的生产关系,则从根本制度上给予资本具有存在的价值与发挥作用的权利保证。这也就是使市场经济的生命力有了保护。故市场经济必然要与私有制的生产关系相适应,并为其服务。上述几个方面是相依相存地形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工作母机的大系统。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完全的市场经济的实践,要改变社会主义是具有必然性的。眼下的中国正是在缺乏社会主义本质条件的制约下,由市场经济的实践引向资本主义道路的。
对于中国的现实,国外的有些学者专家是看得懂的,比如英国伦敦国王学院教授亚历山大·卡利尼卡斯说:"市场以相当专横的方式在运行。""中国越是进入全球体系,越是接受西方实行的新自由主义的经济政策,就越是要经历我们所经历的一切…⋯我读《金融时报》时,读到的却是中国承受着私有化、私有化、再私有化的压力。越是私有化,中国与世界其他地方就越类似,就越是只会产生世界其他地方难以忍受的灾难,而这种后果已经在很大范围里存在了。"〈11〉又比如,美国马萨诸塞州立大学经济学教授、世界政治经济学学会副会长大卫·科茨说:"一个可能的或者极大的危险是,我们采用了混合所有制之后,它就朝着完全私有化的方向发展了。如果国有企业改革最终导致了国有企业全部的私有化,那么其结果可能不是国有企业效率的提高,而是社会主义建设的终结!"〈12〉
市场经济的新阶段
恩格斯在对卡尔·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的评论里说:"历史常常是跳跃式地和曲折地前进的"。我们在社会生活里,也能觉察到,事物是可以改造与利用的。它也是在演变、发展中进步的。人们应自觉地认识它,掌握与运用它。
社会主义的国家在选择经济体制时,应具有两个统一的前提:
(一)要根据自己的国情。国情是经济体制存在与发展的历史条件。我们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这个阶段既是过渡阶段,又是建设阶段,在建设中存在着过渡的因素与特点。这些特点是:
1.存在新旧混杂,新旧交替的过程。在过渡时期内为发展经济,存在新旧经济体制混合作用的交替过程,是正常的。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是刚刚从资本主义社会中产生出来的,因此它在各方面,在经济、道德和精神方面都还带着它脱胎出来的那个旧社会的痕迹。"(马克思语)〈13〉同时,新的生产关系存在的作用也需要物质条件的支撑。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里说:"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们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从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存在的物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所以人类始终只提出自己能够解决的任务,因为只要仔细考察就可以发现,任务本身,只有在解决它的物质条件已经存在或者至少是在形成过程中的时候,才会产生。"〈14〉对马克思的这段话,我们可以作如下延伸的理解:(1)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相适应时,社会形态不会灭亡。(2)新的生产关系存在的作用所需要的物质条件,可以"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3)建立新的生产关系的任务,在解决它的物质条件已经存在或者在形成过程中的时候,会能够解决。由此可以认为:依据第一条,生产力中的决定因素是劳动者。在社会主义的国度里成长的中国广大劳动者与私有制的生产关系不相适应,必然要求回归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生产关系,如果不能解决,存在无产阶级革命的可能,不过是时间问题。依据第二条,在过渡阶段内新旧经济体制混合结合存在是可以成立的,即有计划的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生产关系是相适合的。依据第三条,现在国家的经济总量排名已是世界第二,作为物质条件可视为已经存在或者正在形成过程中,就是说建立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生产关系的条件与时机已经成熟。还可延伸地说,"把生产资料转交给生产者公共占有"〈15〉,使生产者具有既是劳动者又是生产资料所有者的双重身份,使劳资的分离,融合为一体的条件已经具备。综上所述,如果坚持全部私有制的生产关系,排斥新的经济体制即计划经济,坚持完全的市场经济,必然与社会主义的国情不相符合,倒是处于不正常的状态。
2.存在经济体制从初级到高级迂回渐进的发展过程。前面已述,经济体制既是社会生产关系作用的实现方式,又是生产关系的表现平台。可以说,经济体制是生产关系实现作用目标的惟一手段。而生产关系是经济体制的"董事长"、"大脑"。这样,经济体制必须与生产关系相统一相适应。对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指明的趋向是,"无产阶级将取得国家政权,并且首先把生产资料变为国家财产。"然后"把生产资料转交给生产者公共占有。"进而发展到社会所有制,"一方面由社会直接占有,作为维持和扩大生产的资料,另一方面由个人直接占有,作为生活和享乐的资料。""国家真正作为整个社会的代表所采取的第一个行动,即以社会的名义占有生产资料,同时也是它作为国家所采取的最后一个独立行动。那时国家政权对社会关系的干预将先后在各个领域中成为多余的事情而自行停止下来。"〈16〉既然生产关系是从初级向高级发展的,经济体制也应随着由初级到高级向前演变。就是说,要从有计划的市场经济,过渡到以计划经济为主体的市场调节,进而发展到完全的计划经济。正如恩格斯说的:"社会的生产无政府状态就让位于按照全社会和每个成员的需要对生产进行的社会的有计划的调节。""无产阶级将取得社会权力,并且利用这个权力把脱离资产阶级掌握的社会化生产资料变为公共财产。通过这个行动,无产阶级使生产资料摆脱了它们迄今具有的资本属性,给它们的社会性以充分发展的自由。从此按照预定计划进行的社会生产就成为可能的了。"〈17〉这里,恩格斯指明了无产阶级取得社会权力后的发展前景,是公有制、摆脱资本属性、按照预定计划进行社会生产。我们如果抱着市场经济停滞不前,与社会的发展前进相悖,这就不正常了。
3.存在阶级斗争时松时紧的过程。实践证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有社会主义之名,无社会主义之实。在私有企业与国有企业里,运用资本权力,雇佣劳动,追求经济效益(利润最大化),必然产生剥削与贫富两极分化,必然产生新的资产阶级。正如马克思说的:"不管一种商品交换另一种商品的条件如何有利,只要雇佣劳动和资本的关系继续存在,就永远会有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存在。"〈18〉然而,存在剥削的和被剥削的阶级,就必然存在两个阶级的矛盾和斗争的实践。这就是现实的历史。上面马克思在《关于自由贸易的演说》里说的那段话的后面接着又有一段话是:"那些自由贸易的信徒认为,只要更有效地运用资本,就可以消除工业资本家和雇佣工人之间的对抗,他们这种自信狂,真是令人莫解。恰恰相反,这只能使这两个阶级的对立更形显著。"事实也是如此,中国的近20来年,走资派和资本主义的信奉者们大搞私有化,使社会主义的公有制变成为私有制为主体的所有制,走向资本主义的道路。社会的两条道路的斗争,复辟与反复辟的斗争,正突现在人们的眼前。
(二)要根据自己的需要。国家和社会的需要,是对经济体制功能的要求条件。国家的经济体制,是社会经济运行的主体制度,要满足社会的需要。而社会是由社会形态与社会成员组合而形成的。所以,经济体制的选择,要满足社会的下列需要:一是解放与发展社会生产力,进行经济建设的需要。二是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存在和作用的发挥,需要有一定的物质条件。三是社会的主体成员即广大劳动人民的生存、富裕与发展的需要。以上表明,所选的经济体制的作用,能符合上述需要的,才是选对的有效的经济体制。
那么,社会主义国家选择经济体制的标准是什么呢?应该说标准就是能实现社会主义应有作用要达到的社会目标。这个社会目标,就是解放与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达到劳动人民的共同富裕,并走向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道路。能实现这个社会目标的内容,就是社会主义国家选择经济体制的惟一标准。如果采用其它标准,就会使社会主义走向邪路。
这是因为,社会主义国家选择经济体制的标准,是由社会主义的本质决定的。而社会主义本质的体现是实现社会的目标。大家知道,社会形态是应为社会成员服务的需要而产生的。社会成员的生存、富裕与发展,就是社会形态服务的社会目标。事实上,不同本质的社会形态,其服务的社会目标是有差别的。私有制的社会形态,是为社会成员中少数人的富裕服务的,公有制的社会形态,是为社会成员的共同富裕服务的。作为社会形态的社会主义,它的本质是生产资料公有性,进行按劳分配,以消灭剥削,调动劳动者的劳动积极性与创造性,极大地创造社会财富,达到共同富裕的社会目标。这里表明,社会目标要通过社会形态的作用,才能实现。大家又知道,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与组织,通过政权行使国家的权力,管理国家的事物。这个国家政权就是社会形态发挥作用,实现社会目标的集中的最有效的形式。就是说,社会形态的作用目标,要通过国家政权的作用才能实现。因而,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的职责,就要为实现社会主义的社会目标服务。所以,国家政权选择经济体制的标准,必须同自己的职责相统一。
众所周知,在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历史上,采用过的经济体制,有市场经济、计划经济以及两者相结合的过渡性的经济体制。我们不妨对前两种经济体制作一历史的贡献与强弱的比较。
市场经济已有几百年的社会实践历史,对资本主义的社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社会经济的高度发展,具有巨大的成就;它同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相适应,经过长期实践,渐臻成熟。计划经济在前苏联、中国等各社会主义国家也有过大体七十年的社会实践历史,对社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特别在集中力量办大事上有着明显的优越性,为国家的经济建设立下汗马功劳;它同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相适应,积累了宝贵的历史经验。
市场经济的强项是短(时间)平(横向直接)快(效率)、机动灵活以及在逐利积极性的驱动下,优胜劣汰,充满活力;缺陷是自由盲目,惟利是图与宏观失控,无政府状态,以及生产的盲目性,社会消费主体的乏力,存在周期性的经济危机。计划经济的强项是具有总体计划、宏观调控以及能集中力量办大事;缺陷是集权力强容易死板,企业的自主性弱与微观调节不力。
实践显示,"20世纪50-70年代,前苏联经济曾以8%的速度增长"。"从经济禀赋要素和经济运行规律各方面来看,一般的市场经济国家能达到3%以上,即属高增长。"〈19〉1953年至1978年我国的GDP,"26年间年均增长7.2%"。"如果将1953年至1978年的物价上涨因素计算在内,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字计算⋯⋯26年间年均增长约6.1%"。"1979年至2013年这35年的经济增长情况⋯⋯我国的GDP,35年间年均增长约16%⋯⋯如果将1979年至2013年的物价上涨因素计算在内,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字,35年间年均增长约10%"。〈20〉实践表明,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都能高度的发展经济。
实践还说明,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两者的结合,或说合二为一,是宏观与微观的调节相统一,可以优势互补,取长补短,能使市场经济完善,产生良好的功能效果,应是当前最佳的选择。
其间,存在的重要问题在于,市场经济与私有制的生产关系相适应,依靠资本权力与雇佣劳动的支撑(如果离开资本的话,市场经济将成为没有活力的空壳)。这样,如前所述就必然产生剥削,产生资产阶级。然而,计划经济与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相适应,不产生剥削,不必雇佣劳动。故我们要坚持走社会主义的道路,就要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对市场经济进行必要的改造,为我所用。那么,如何改造呢?主要是要恢复社会主义应有的正常的经济体制及其外部条件即生产关系。
首先,要回归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所有制。社会历史告诉我们,保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就能保证社会主义的性质与航向,就能更好的发挥经济体制的积极作用。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条件下,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成分,可以兼而有之,但必须以社会主义的成分为主体。否则,就不是社会主义了。那种与私有制相适合的彻底的市场经济体制,显然不是社会主义国家应有的经济体制。"回归"的主要途径,可采用新的公私合营方式,即:一是在本国的民营(私有)企业、混合制企业内,让普通劳动者用自己的剩余劳动创造的成果(利润)每年所得转化为资本(股份),投资于本企业,逐年增加集体所有的比重,将私有的"民营"成为真正的集体的民营。二是国有资本有选择地投资部分私营企业,增加公有成分,发挥公有企业的主导作用。
其次,要回归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分配制度。马克思在《1857-1858经济学手稿》中,阐明了未来社会生产以所有人的富裕为目的的观点,并指出:"生产力增长再也不能被占有他人的剩余劳动所束缚了,工人群众自己应当占有自己的剩余劳动。"〈21〉我们知道,企业利润是由劳动者的剩余劳动成果和资本所有者的净资本增值(先进生产资料)构成的,归还劳动者的剩余劳动成果是天经地义的事。因此应该在本国的民营(私有)企业、混合制企业里,逐步实行按劳分配的制度,就是管理者与其他劳动者除必要劳动的报酬工资外,增加一项分配,即按剩余劳动分配报酬,并将其每年所得转化为资本,投资于本企业,享有分红的权利。这样,既有按劳分配为主体,又有按资分配的部分。新中国的前期实践证明,按劳分配能充分发挥劳动者的劳动热情和积极性。这是在初级阶段内,逐步消灭剥削,走向共同
富裕的过渡形式。在国有企业里,则以自己的方式进行按劳分配。
再次,社会主义是人民当家做主人的社会,企业要认真落实执行企业职工民主管理的法定制度。企业实行按劳分配的制度后,应停止执行雇佣劳动的制度。国家要依宪治国,依宪管理国民经济及其运行。在党的领导下,各种单位应组织开展社会主义经济的教育活动。
又次,将现在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为有计划的市场经济。恩格斯说过:"国家是整个社会的正式代表,是社会在一个有形的组织中的集中表现"。"如果政治权力在经济上是无能为力的,那末我们又为什么要为无产阶级的政治专政而斗争呢?暴力(即国家权力)也是一种经济力量!"〈22〉国家对经济建设的权力是必需的无疑的。国家应对经济体制及其运行,加强管理与宏观的计划、调控;发挥市场经济对资源配置的积极作用,使人力、财力和物质资源,按供需要求进行流动,促进生产合理发展;同时还应使之与经济全球化的外部环境相适应,根据需要,实行开放政策,"请进来走出去"。
社会实践充分证明,生搬硬套,全盘照抄地采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显然不是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市场经济。我们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为以公有制为主体的有计划的市场经济,这是将市场经济推向新阶段。那么,市场经济的新阶段有什么标志呢?主要有三条:一是具有总体计划的指导与宏观调控,体现出有计划的市场经济。二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取消雇佣劳动,逐步消除剥削,使资本为社会主义的经济发展服务,并向着摆脱资本属性的方向发展。三是为发挥社会主义的作用服务,使劳动人民得到共同富裕。
对于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结合,在新中国成立后也有过实践:一是"20世纪50年代,我国经济体制由计划与市场并重逐步转向以行政管理为特征的计划经济"。1953年-1957年为计划经济的形成阶段;1958年-1978年为计划经济的完整形态阶段。〈23〉二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经济体制改革有过三个步骤;"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在公有制基础上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的体制"。"1992年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4〉上述的1992年以前的实践表明,根据自己的国情和国家经济建设、人民生活的需要,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是交错地存在并起作用的。前面已说到两者都能高度地发展生产力,发展经济,属于常态。
后来,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结果是,产生剥削与贫富两极分化,产生资产阶级;走资派和资本主义信奉者主张"西化",大搞私有化,要改变社会主义的性质。
现在,我们必须回归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回归公有制为主体和按劳分配为主体的生产关系,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为有计划的市场经济,并以此为起步,按前面讲的社会主义国家选择经济体制应有的前提条件和标准,选择与发展经济体制,使它符合劳动人民的意愿,顺应社会发展的趋向。就是说,我们的社会,要由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走向中级、高级阶段;经济体制是为实现社会目标服务的,要同这个社会发展的进程相适应。显而易见,照搬照抄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走资本主义道路,是社会发展的倒退。我们国家经历过计划经济、计划与市场相结合的体制到市场经济的实践。它们的历史教训我们,应使现行的经济体制来一个倒退之倒退,否定之否定,回归社会主义前进的道路。生活告诉我们,顺潮流而上是前进,逆潮流而倒退也是前进。我们深信,历史必将证明,中国一定能够迎来强国富民的社会主义社会。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401页
〈2〉《参攷消息》第19965期《中国超级富豪总数全球第二》2013年10月13日
〈3〉《华夏网·资本论对当今中国的意义》2014-12-31
〈4〉《作家文摘》2011年2月18日《新华每日电讯》2011年2月15日
〈5〉《参攷消息》2013年7月12日第5版《财经透视》
〈6〉《毛泽东思想旗帜网·点子牛:董明珠好样的,一语令国企私有化者哑口无言》2015-2-24,《红色文化网·周新城: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官员鼓吹私有化违法》2015-4-5,《财经》2014年第11期《重建改革信心》
〈7〉《马克思主义研究网·程恩富、谢长安:论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混合所有制》
2014-10-15
〈8〉见《规律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改变社会主义》文后的〈12〉-〈15〉的引文出处。
〈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318页
〈1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269页
〈11〉《网刊·访伦敦国王学院教授: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够真正解决平等问题》2015-3-12《马克思主义研究》
〈12〉《网刊·大卫·科茨:搞混合所有制很危险!》2015-3-27《马克思主义研究》2015年第2期
〈1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10页
〈1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巻第83页
〈15〉《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第516页
〈16〉《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第561页,第4卷第516、517页,《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319、320页
〈1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319、443页
〈1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07页
〈19〉《网刊·金仲兵:中国经济到底行不行了?》2015-3-15
〈20〉《网刊·对改革开放前后我国经济增长情况的分析》2015-2-10
〈2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第104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年,《红色文化网·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本源和基础》2015-3-10
〈2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320页,第4卷第486页
〈23〉《网刊·对毛泽东时代计划经济的再认识》2015-1-15《经济导刊》
〈24〉《马克思主义研究网·刘海藩:新中国经济体制的探索与实践》2013-9-24
《求是》2009年第19期
(2015-4-8)
相关文章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