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以前读历史的时候也曾困惑,为什么有些地方是兵家必争之地,为什么有些关隘就是绕不过去。后来配合地形图看,有些东西就一目了然。
关隘一般是依托特殊地形形成的。某些关隘类似于交通要道,是必经之处,很难绕过去。比如伊阙关。古时候从南边进攻洛阳,一般会走伊阙关。你看下面这个图,伊阙关是在两山之间,左边是山,右边也是山,中间有一条路,我在这个路当口修建防御工事,形成了具有纵深的防御体系,这就是关隘。
冷兵器时代行军本来就不方便,你要么就冒着巨大的困难,冒着队伍走散的风险,翻山越岭,自行开路。要么就老老实实地攻打关隘,拿下之后走大道。
古时候有个说法叫做“洛阳八关”,大致可以理解为各个方向通向洛阳的“大路”。只要把住了这些大路(交通要道),来犯之敌行军就会很困难,没有办法走好走的路,因此也没有办法保障后勤补给。试想,如果所有好走的路都被封死了,你又不去强攻关隘打开交通线,你要进攻洛阳就只能翻山越岭走烂路,你的补给线也只能走烂路,那敌人要切断你的补给线就容易得多。
还有一些关隘,虽然可以绕过,但是一般不敢乱绕,因为非常凶险。下面我结合关中地形,再讲讲所谓的关隘。
古时候称关中为“山河四塞”,这是什么意思呢?首先我们看一下关中的地形概览。关中西边是六盘山,北边是黄土高原,南边是秦岭,东边是黄河,冷兵器时代从四个方向进入关中都不容易。此为山河四塞。
北边黄土高原难以行军,是天然的屏障。西边从凉州进入关中,主要是从萧关。南边从汉中进入关中,主要走散关。东南边从南阳盆地进入关中,主要走武关。正东边从黄河南面的洛阳进入关中,主要走函谷关。黄河从河津往南,有一处渡口蒲坂津,是从东边西渡黄河的主要渡口。四关一渡,形成了关中对外的主要出入口。
黄河是山陕界河,夹黄土高原从北往南流,直到河津与汾河交汇。黄河东面,河津以北都是高原地带,无法有效行军;河津以南直到潼关,古时为河东郡统辖,是一片小的盆地,从此处行军可西渡黄河进入关中。在这一段最主要的渡口是蒲坂津。渡过蒲坂津,一路向西,就能抵达秦国故都栎阳。战国初期,魏国控制蒲坂,为防止秦国入侵,曾在栎阳和蒲坂之间修筑了一段长城,秦国统一六国后即被废弃。
所谓雄关漫道,这些关口,要么是依山傍河,要么两面都是崇山峻岭。百二秦关,就是战国时期六国人士对秦国关隘的形象说法。一百万的部队进攻关口,两万人的部队就能守住,其险峻如此。接下来我们详细看看这些关隘所依托的地形,这样我们能更深刻地理解什么叫做兵家必争之地。
先看西北方向的萧关。萧关地处六盘山,非常明显位于两山,是两山之间形成的狭小谷道。从西北方向攻打关中,萧关地处要冲,把守住了最主要的通道。秦国时期在此建立长城,依托长城形成一个以萧关为核心的纵深防御体系。这里是西北少数民族进入关中的主要通道,也是关中西出塞外的主要通道。汉朝时,萧关防备匈奴,唐朝时萧关防备突厥,北宋时萧关防备西夏。汉文帝时期,匈奴就曾从萧关入寇;汉武帝时期,为经营西域,曾六出萧关。
再看函谷关。从东边进攻关中有两个主要路径,一个是函谷关,一个是蒲坂津。函谷关南边是秦岭(崤山),北边是黄河,中间只有一段狭窄的通道。秦孝公从魏国手中夺取崤函之地后,即在此设置函谷关。东汉末废弃函谷关,于函谷路西侧建立潼关,取代函谷关的地位,成为关中第一门户。“双峰高耸大河旁,自古函谷一战场”。在函谷关发生的战争太多了。六国合纵以叩秦关,叩的就是函谷关。无奈秦国仗着函谷天险,而六国又多是同床异梦,联合部队从未攻克函谷关。
从地形图可以看出,函谷关当交通要道,如果不打下函谷关,而贸然西进,一则后勤补给容易被切断,二则归路甚至都可能被切断,变成关门打狗背腹受敌之势。
唐安史之乱时期,安禄山军队从河北一路南下,势如破竹,攻占洛阳后,大军西进,直取关中。结果,叛军打到潼关就打不动了。在潼关,哥舒翰(就是那个“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带刀”的哥舒翰)截住安禄山的叛军;在山西,郭子仪收入山西大部失地,打通太行八陉的关口,出兵阻断叛军和范阳老巢的交通线。安禄山背腹受敌,一度想放弃洛阳。安禄山抱怨劝他谋反的谋士:“你说举兵反叛是万全之策,现在我们进退维谷,何来万全!”唐玄宗晚年真是糊涂了,大好形势下,却强迫哥舒翰出关迎敌,结果自毁长城,哥舒翰一战被擒,唐玄宗被迫南奔巴蜀。
蒲坂津是东面势力进入关中的第二条重要通道。正面在潼关相持,侧面兵出蒲坂抢渡黄河,往往能达到奇兵的效果。三国时期,曹操进逼关中,与马超于潼关相持不下。其后,曹操派徐晃轻兵北上,抢占蒲坂,西渡黄河,于对岸扎营。自己亲帅大军沿河北上,从蒲坂渡河,进入关中,与徐晃何军后,于渭南一战中消灭韩遂、马超。
如果从南阳盆地进攻关中,往往走武关。武关把守关中东南门,是秦岭东段南对外的主要通道。号称三秦要塞、秦楚咽喉。鉴于函谷一破,敌对势力可直入关中,秦朝对函谷关一直是重兵驻防。由于函谷关太多险峻,且关中势力往往重兵驻守,东面政治势力常取道武关进入关中。关中势力也往往从武关出兵,以达出其不意的效果。
公元前312年,楚国就曾取道武关,直逼蓝田,差一点就达到秦国都城咸阳。秦末农民起义时期,刘邦遵从张良建议,也是从南阳(宛)取道武关,再进逼蓝田,最终围攻咸阳。楚汉相争,项羽刘邦在荥阳、成皋之间反复拉锯。刘邦就采纳了谋臣的意见,兵出武关,从南面牵制项羽,而不在正面战场与之消耗。汉景帝七国之乱时,周亚夫也是从武关轻出,出其不意抵达洛阳。
最后看看散关。散关地处秦岭山脉,是汉中和关中的主要通道,就是陆游笔下“铁马秋风大散关”的散关。南宋与金对峙时期,在汉中地区,宋金以大散关为界,分处南北。陆游中年时期,曾帮助四川宣抚使谋划,试图兵出散关,收复关中,可惜其志未遂,老了英雄。散关也是汉中势力进逼关中的主要通道,出了散关往东一转就是陈仓,到了陈仓就接近关中腹地了。刘邦还定三秦时,最重要的一步,就是出散关,趋陈仓。诸葛亮第二次北伐时,也是取道散关,进逼陈仓。可惜曹魏方面在陈仓层层设防,蜀军最终无功而返。
一般而言,防御方不会仅仅依托某个关隘,这样的防御不成纵深,容易被突破。防御方会依托几个关隘,加上周边的坚城形成防御体系。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