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周末年朝权倾,各地诸侯动刀锋。东征西讨战乱起,国之兴败如流星。文中所述宋襄公,仁义用兵把命扔。
话说宋襄公看到郑国国君一天盛过一天地讨好楚国,不免“七窍生烟”决定亲帅大兵伐郑。(借口是郑对周天子不躬,而和不属于周王册封的楚国和好)与救郑的楚兵战于泓水。满口“仁义道德”的宋襄公,非要待楚兵渡河列阵结束后再战,结果惨败受伤,次年因伤重而亡。
故事的具体情节是这样的:宋襄公欲亲帅大兵伐郑,其弟相劝道:“如今诸侯纷争,大周天数已尽,由它去吧”大司马公孙固也上谏:“楚、郑方睦,宋若伐郑,楚必救之。此行恐不能取胜,不如修德以待时日。”襄公大怒说:“司马不愿行,寡人将独往!”遂出师伐郑。
谍人飞报郑文公。文公闻之大惊,急遣人告急于楚。楚成王曰:“郑待我如父,赶快救之。”即命成得臣为大将,斗勃副之,兴兵伐宋。
宋襄公得了楚兵伐宋之信,立马返丘(商丘:宋之首都),然后又亲帅大兵列营于泓水之南以拒楚。此时公孙固又谏言宋襄公曰:“吾之甲不如楚坚,兵不如楚利,人不如楚强。宋人畏楚如畏蛇蝎,君何以能胜楚?”襄公曰:“楚虽兵甲有余,但仁义不足。寡人虽兵甲不足,但仁义有余。昔武王兵仅三千,却胜殷商万人之众,什么原因,不就是因为周武王讲义吗!我这位有道之君,去躲避无道之臣,那我虽生还不如死!”即批战书,命于战旗上书写“仁义”二字,下战书,约以十一月朔日,交战于泓阳。
两兵交战时日已到,公孙固又对宋襄公说:“楚兵天明始渡,其意甚轻。我若乘其半渡,突然击之,是吾以全军而制楚之半也,可致胜。如若让他们渡河完毕,那时楚众我寡,恐不敌,奈何?”宋襄公指大旗曰:“汝见‘仁义’二字否?寡人堂堂之阵,岂有半济而击之理?” 须臾,楚兵全部登岸,成得臣手执长鞭,指挥军士,东西布阵,气宇轩昂,旁若无人。公孙固又谏于襄公曰:“楚方布阵,尚未成列,急鼓之必乱。”襄公唾其面曰:“咄!汝贪一击之利,不顾万世之仁义耶?寡人堂堂之阵,岂有未成列而鼓之之理?”
楚兵阵势已成,人强马壮,漫山遍野,叫喊厮杀声不断。宋襄公令军中发鼓,楚军也随及发鼓。襄公自挺长戈,(可谓勇敢)带着公子荡、向訾(姓读资)守二将,及门官之众,催车直冲楚阵。楚将得臣见来势凶猛,暗传号令,开了阵门,只放襄公一队车骑进来。等到公孙固赶来护驾,襄公已杀入阵内去了。只见楚将斗勃挡住阵门,叫道:“有本事的快来决战!”公孙固大怒,挺戟直刺斗勃,勃即举刀相迎。两下交战,未及二十合,宋将乐仆伊引军来到,恰好阵中又冲出一员上将蔫氏吕臣,接住乐仆伊厮杀。只见公孙固虚晃一戟,拨开刀头,驰入楚军。斗勃提刀来赶,宋将华秀老又到,牵住斗勃,两对儿在阵前厮杀。公孙固在楚阵中,左冲右突。良久,望见东北角上兵士如林,围裹甚紧,疾驱赴之。正遇宋将向訾守,流血被面,急呼曰:“司马可速来救主!”公孙固随着向訾守,杀入重围,只见护卫宋襄公的那些人,个个身带重伤,仍在与楚军死战不退。楚军见公孙固英勇,稍稍退却。公孙固上前看时,公子荡要害被伤,卧于车下,“仁义”大旗,已被楚军夺去。襄公身被数创,右股中箭,射断膝筋,不能起立。公子荡见公孙固到来,微睁双眼曰:“司马赶快扶助主公,吾死于此矣!”言讫而绝。公孙固感伤不已。扶襄公于自己车上,以身蔽之,奋勇杀出。訾守为后殿,护守人群一路拥卫,且战且走。等到脱离楚阵,护卫之众,死伤殆尽。宋之甲车,十丧八九。乐仆伊华、秀老见宋公已离虎穴,各自逃回。成得臣乘胜追之,宋军大败。辎重器械,丢弃殆尽。公孙固保护宋襄公连夜奔回。宋兵死者甚众,他们的父母妻子,皆泣立于朝外,怨襄公不听司马之言,以致此败。襄公闻之,叹曰:“君子不重伤,不擒二毛。(意思是:一个有品德的人宁愿受到重伤也不愿被俘虏)寡人将以仁义行师,岂效此乘危扼险之举哉?(哪能因此败而丢弃大义呢)”举国无不讥笑。后人相传,以为宋襄公行仁义,失众而亡,正指战泓之事。髯翁有诗叹云:不恤滕缯恤楚兵,宁甘伤股博虚名。 宋襄若可称仁义,盗跖文王两不明。
像宋襄公那样,两军交战的关键时刻,施“仁义”,让敌像饿狼一样猛扑过来,恐怕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但其惨痛教训,我们必须引以为戒!
有项调查显示:2022年8月,支持台湾独立的人群达到了50%,而支持维持现状的占到了25.7%。然后支持两岸统一的比例仅为11.8%,不知道该怎么选择的人占到13%。随着美及西方邻国高层频繁访美、军援不断加码,包括蓝营中的某些头面人物,如今也玩起“实独不宣”的把戏,想来随着时间的推移,形势更不容乐观!
本是一家人,我们当然很希望“和统”,大陆强大,台湾人“心甘情愿和大陆人握手言欢”,当然是我们的良好愿望,但当今世界仍然盛行“丛林法则”,美帝的讹华政策不会改变,大陆的发展道路也不会是一帆风顺,美及西方国家军援台湾的政策也不会改变,“和统”、“武统”的成败得失确实需要我们认真考量。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