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
每次看平凡的世界,都是只看到孙少安拒绝润叶之前。直到那年学习了路遥,到延大看了他的墓志铭,"像牛一样劳动,像土地一样奉献。"
印象最深的是路遥在招待所里面废寝忘食的写作人生的画面,之后我把这一印象对比我,小学非要在寒暑假的第一天之内把作业完成,随着上初高中,作业越来越多,自己也越来越不长进,渐渐松垮,在开学的晚上还在抄写别人的作业。所以一鼓作气把一件事情干完就成了路遥给我的印象。
之后看了《人生》。到了暑假,在北京听薛毅老师讲平凡的世界和路遥,感觉很不错。两个月前同学再次提及的时候,开始通读这部小说。把阅读中的感受想法,还有薛毅老师的观点,一些梳理都整理到了一起。
正文
故事开始于75年原西县石圪节公社双水大队。这个村子是哭咽河和东拉河的交汇处,村中有三姓,金家,田家,孙家。
金家是老地主,住在地理位置最好的金家湾,田家圪崂是普通人住的,49年之后,村里的权力中心也转移到了田家圪崂。村支书是田福堂,田福军时县革委会成员。孙家是外来户,所以住的地方也最不好。孙家孙少安和金家金俊武分别是一队和二队的队长。基本核算单位是队,意味着队和队之间不能平调。
整个小说有三条线索。
一是孙少安,孙少安本来是双水村一队队长,最后变成了原西县著名的农民企业家。
二是是孙少平,由中学生变成了煤矿工人。
三是田福军,是原西县革委会副主任,到最后变成了省上的领导,推行包产到户。
01
孙少安
孙少安是小说中的改开政策下的企业家成长主线。
少安考上学没去上,然后回家干活儿供弟弟妹妹上学,帮助父亲维护这个奶奶卧病在床的六口之家。较早萌生生产自己做主的想法,后来因为违反政策被批斗。然后帮人运砖,再自己办砖厂,几番波折之后,承包了一个原先集体所有的大砖厂,赚了大钱,成了县里有名的企业家。
生活的困难和事业的艰辛让孙少安几次陷入绝境,面对生活的曲折和复杂,面对这愁肠众多的生活,每每重新燃起希望,扛起生活的重担,最后迎来转机。少安的历程,能给很多独自面对生活的年轻人以触动和共鸣。
靠简单的成功学还不足以使小说成为青年的朋友,小说人物的安排也不止于此。小说从家庭和农村社会出发。
例如,在孙家约定俗成中,奶奶应该吃得最好,刚刚过门的秀莲,心疼丈夫,知道他干活多,把干的给他盛到碗里面,这让孙少平特别恼火,然而母亲对儿子有太多的歉疚,包容儿媳妇无礼,高兴儿媳心疼儿子,站出来给秀莲说话。不论是少安的恼火,妻子的委屈,还是婆婆的维护,都让人心头一热。
再比如:润叶和少安从小一起上学,渐渐喜欢上了少安。少安结婚,给了润叶莫大的打击,失去了对于生活的所有指望,跟李向前结了婚,然而却丝毫没有燃起他对生活的热情,依旧一潭死水。后来李向前,因为苦恼润叶而出事残疾,润叶感到身上的责任,转身照顾向前,把他当做孩子,也体会到了家庭的幸福。润叶的成长历程,总是给我们很多似曾相识的感觉。
平凡的世界给予年轻人一种非常强烈的亲切感,原因就在于平凡的世界提供了底层相互支撑的文化空间。中国的下岗潮没有引起更大的社会动荡?也正是由于这种底层相互支撑的社会文化空间给化解了。
中国社会非常强调如何对人好,怎样让家庭好。这是千年社会中形成的,同时也是在超越家庭的共同劳动之中,慢慢磨合形成的超出宗族的新礼俗,于是出现了巧珍、润叶,润生,少安,少平一样的人,让人感受到默默的善意和丰厚的农村伦理底蕴。这种礼俗的逻辑也让少平重新回到了惠英嫂那里,同时也给了孙少安一个任务,出巨资重修双水村小学恢复农村教育。
在田福军的治理下,出现孙少安这样的企业家,还是出现一个看了平凡的世界十几遍的潘石屹这样的企业家,更合乎社会现状?在现实生活中,孙少安是不可能走重建学校的这样一条道路的。这或许只是路遥一个十分浪漫的幻想,它随着社会发展而破灭粉碎。
02
田福军
田福军身上的政治性很强,是小说的政治主线。
从政治上本应该是写这些村里人的懒惰,然后包产到户,才有积极性空前提高、一包就灵的神话。不过小说并没有这么写,而只是描写“革命”夫妇孙玉亭和贺玉英的不顾自家的穷积极和拖着破鞋来回跑的丑陋形象。还有就是对于改开形势的各种畅想和判断。的确,在八十年代,刚刚走出集体经济的农民各自营生,村子是一年一个样。也让路遥产生了对包产到户的无尽畅想。
出现这样的问题,可能与路遥的准备方法有关。从82年开始,路遥阅读三年来准备,阅读中最重要的就是阅读报纸。看报纸可以保持高度的政治正确,所以小说本身无形中扮演了一个为包产到户呐喊助威的角色。
然而看报纸却不是了解一个国家和社会的好办法,尤其是意识形态独立于现实而虚浮起来的时候,容易用这些虚浮的东西代替了真实的农村转变,反文革却反而骨子里有文革叙事的味道。
出身于农村又让路遥着重的从农村家庭和社会入手,突出了农村这个温情脉脉的乡土空间。同时也导致最后没有把政治主线很好的突出出来。从孙少平和田晓霞的精神世界里,多少可以看到路遥准备手稿的影子,爱看书看报纸,眼光很高,扯东扯西,跟生活距离很远,也没有多少深度。
不过客观的来讲,八十年代农民增产和增收,吃饱了肚子,有多种原因:比如集体时代的大规模的修整农田,修建水渠水库,保证了基本的旱涝保收;三系杂交和良种繁育在七十年代的成果显现;72年中美建交之后,大规模引进多套化肥生产线;国家在八十年代出大幅度提高粮食的收购价格等等。孙少安说,地里的事情,生产上的事情,农民最清楚。说的不错,但问题的关键是,是组织起来的众多农民还是单家独户的农民。
03
孙少平
孙少平的线索,代表的是对人生意义的追求。
毕业后,孙少平回到双水村做了小学老师。在那个时代,依托于公社和集体,几乎所有的农村都办了小学教育,新文化第一次普遍的在中国广阔的社会里展开。这是高加林和孙少平能在村办小学当老师拿工分的背景。
集体经济中小孩子是必须上学的,包产到户之后,家长把孩子从学校里拉回来参加家庭劳动,集体经济的解体也使得教师没有了经济来源。高加林和孙少平不做村办小学教师,多是因为包产到户的推行使得集体经济政治解体,村办小学没有了经济来源和出现了基层干部腐败和多占。集体经济的村办教育培养了一大批有基础文化的工人,孙少平就是做了煤矿工人。
田晓霞是县革委会主任田福军的女儿,和孙少平情投意合。孙少平回到家乡做了小学老师后,两人常常互通书信。村小学不办了,孙少平出来当了揽工汉,而田晓霞的父亲则变成了地委书记。
孙少平和田晓霞是小说中最浪漫的部分。读起来特别让人感动。少安和润叶的差距不过是工人和农民的距离,就不能结合。而少平和晓霞的距离则是农民和地委书记女儿的距离,差距更大以至于这段关系无法处理,所以田晓霞只能死去。某地发生了特大洪水,田晓霞作为记者前去采访,被洪水冲走,他们两个的恋爱关系也从此终结。
孙少平读了不少书,很特别一人。做揽工汉,别人都要两块钱,他只要一块五,老板给两块钱,他硬是只要一块五。作为弟弟,家里有大哥开的砖厂大有钱途,然而他硬是要出来自己闯。
做煤矿工人,和班长王世才为了救别人而自己受伤,特别容易让人联想到八十年代之前文章中的好人好事,很正很纯,没有私心杂念。他如同清教徒一般,非常自律,不像高加林那样有这样那样有红与黑交织的想法,并且能够吃得起苦。他感到自己作为煤矿工人有意义,因为他挖出来的煤是有意义。
他沉浸在这样的意义中,而他这种意义并不被他人所认可。小说中少平对生活有一种神秘的爱,类似于苏菲主义,认为我平凡的工作可以和一个更大更崇高的东西联系在一块儿。
少平在一个非常自我的世界里,不停的游走,寻找这种联系。他所说的觉悟是人摆脱原有的局限性,去追寻更大的世界。他一直没有找到一个生活的意义之所在的地方。从孙少平的看书,思考和崇尚之中似乎可以看出,孙少平没有什么高深的灵魂深度。然而他的问题是中国在八十年代以来始终没有解决的。
一颗螺丝钉的意义在于机器整体运转的功效,而没有了机器整体,螺丝钉的任何作为在机器层面上都不再具有意义。所以梁漱溟说,集体生活可以给人一种有保障生活,有意义的生活,这改开前老一辈人们给出的答案——集体经济下的劳作。
走不出少平,便只能继续游走世界。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