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某乎看到一场争论,争论话题源于伟人曾对一个人的评价——绵里藏针。
一方说,绵里藏针的本意是外柔内刚、刚柔并济的意思,这是伟人对此人工作作风的极力称赞。
另一方说,绵里藏针指的是丝绵里包裹着针,比喻外表和善,内心狠毒,这是伟人对此人为人处世的形象刻画。
双方各执己见,争论不休,争到后面互爆粗口。
那么,绵里藏针究竟是褒义词还是贬义词呢?
绵里有东西,最早出自苏轼之口。
北宋文学家苏轼不但诗词散文写得好,在书画方面也颇有成就。
他的字表面上看起来软绵绵的,但骨干却很是硬朗。他自己说:“我写的字好比绵里铁。”
南宋书画家赵孟頫在给苏轼的书法作品所题的“跋”也说:“公自云:‘余书如绵里铁。’观此书,外柔内刚,真所谓绵里铁也。”
苏轼也好,赵孟頫也罢,把书法作品外柔内刚,柔中有刚,比喻成“绵里铁”,这个"绵里铁"的词义确实是褒义。
不过,"绵里藏针"的出处,却并非苏轼口中或赵孟頫笔下的"绵里铁",而是元代戏曲家石君宝的《曲江柳》二折:“笑里刀剐皮割肉,绵里针剔髓挑筋。”后人据此典故,引申出了成语“绵里藏针”。
在文言文中,绵里藏针属于偏正式结构,在句中一般作谓语、定语、状语。
比如,明末清初的西周生在其所著的小说《醒世姻缘传》一五回有云:“当日说知心,绵里藏针。险过远水与遥岑。何事腹中方寸地,把刀戟,摆森森?”
不难看出,不管是石君宝戏曲中的"绵里针剔髓挑筋",还是西周生小说中的"绵里藏针",都指的是丝绵里包裹着针,比喻外表善良,内心狠毒,在语境中是明显的贬义。
在现代汉语中,"绵里藏针”有两层意思,在比喻外表善良,内心狠毒外,也比喻表面柔和内里刚硬。但不管是哪层意思,都没有褒义色彩。
伟人饱读史书、通古博今,自然知道"绵里藏针"的词义和运用,他对此人的评价,也确实恰如其分,入木三分。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