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疯传近日召开的两会上,宋祖英等人建议将繁体字教学纳入中小学教学之中,个人认为这个提案非常荒唐,是在开历史的倒车。
众所周知,文字作为记录语言的符号,往往被看作文明的标志,中国可以考证的文字历史从商代甲骨文算起,到现在也有近5,000年的历史了。从商代的甲骨文到周代的钟鼎文,以至秦代“书同文”的小篆,直到现在我们正在用的简化汉字,一路发展演变下来,可以说结构越来越规范,书写越来越简便。简单易用,这是潮流,也是汉字的发展趋势。
我们现在所使用的简化汉字是建国以后,第一代语言文字工在繁体字的基础上,经过精简优化,不断试验,才最终确定下来的,这其中也凝结了无数语言文字工的心血。虽然是由国家行政部门用行政命令方式推广实行的,但由于简便易用,在推广的过程中逐渐被人民群众所接受和习惯,到现在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应该说汉字发展到今天并没有到达它的终点,还有继续简化、规范的空间,但是否需要简化,何时简化,还要看情况而定。汉字的简化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绝不是一朝一夕所能达到的,半点也急不得。
至于繁体字,作为我国人民长期使用的一种文字形式,在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中起了巨大的作用。但同样无庸讳言的是,繁体字与简化字相比,难认、难学、难写,有着天然的缺陷。我是一名中学语文教师,学的也是中文专业,真正接触繁体字还是上大学时学习古典文学、古代汉语等科目时。几年的学习过程,我自觉学得还过得去,但大部分繁体字也只能勉强辫认,还有一部分要靠连蒙带猜,至于能写的繁体字就更少了。我们自己都很难做到的事,又怎么能拿来要求学生。在中小学校推广繁体字教学,无疑会增加中小学生负担,而这种行为能否达到预期的效果,令人怀疑。
古代的文献典籍虽然使用繁体字,但我们的学生未必现在就去接触这些东西,而且这些典籍也完全可以用现在的简化字排版印刷。或许有人会说,除了我们以外,台港澳和海外华人都在使用繁体字,对于大陆的简化字他们看不懂,这妨碍了我们的交流,现在让中小学生学习繁体字,也是为了与他们接轨,为了大中华文化圈的形成。这更是无稽之谈,对台港澳和海外华人来说,大陆文化才是母体,海外文化不过是大陆文化的延续和衍生,中国大陆有十三亿人口,海外华人不过几千万,有必要为迁就一部分海外华人,硬生生改变十三亿中国人的生活习惯吗。况且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对外交往的频繁,简化字也逐渐被越来越多的包括华人在内的海外人士所接受,台港澳和海外华人学用简化字又有何不可。宋委员等人提出这个议案的动机我无从得知,单就这种行为而言,却明显与汉字简化的历史趋势背道而驰,是开历史的倒车。
写到这儿忽然想起这样一幕场景:孔乙己穿着又脏又破的长衫,站在咸亨酒店的柜台前,对小伙计说:“回字有四样写法,你知道么?”。
希望这个场景只是留在人们的记忆中。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订阅网刊微信公众号
![](http://img.wyzxwk.com/p/2019/09/e70edeb684b74b82d4c8fa6723b9a0e6.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