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贯认为,那些提出对汉字废简复繁都是些伪专家们不负责任的言论,真正懂得汉字演化史的人是不会讲出废简复繁这种昏话的,只是没想到现在竟成了两会上的议题。现在对这话题也是议论纷纷,赞成者有之,反对者有之,而我是坚定的反对派,反对的理由懂行的专家像王立群、方舟子讲得很充分了,我在这就说点自己的看法吧。
首先文字是人类交流、保存、传播文化的工具,而学习掌握使用这种工具的过程,其实是种条件反射训练,说白了教学生识字写字,只有靠反复的读写,千百年来这种教学方法就没变过,也没法做什么改变。这样一来学习文字的速度,一是看学生的天赋,二就是看学习的文字是简单还是复杂了。“一二三”,一看就懂,一学就会,“四五六”也不难学,“叔暑鼠”你不反复读写多次,那就学不会,笔画更复杂的字学起来就更难了。一种工具要是用起来不方便,还不肯进行科学改进,结果只能是被更有效率的工具取代。文字也一样,汉字要是不发展,固步自封,那就适应不了时代的要求,就会有被淘汰的危险。有的人比别人认多点字,能读得了古籍,就以为自己真成了权威大师,其实不过是炫耀会回字四种写法的现代孔乙己。他们从本位主义出发,一味的去赞美繁体字,表面看起来他们要保护中华文化,其实是复古倒退。中华文化要发扬广大,普及文化是最重要的,文化普及了,成了活文化才能更好的传承发展。要是文化只是精英专家少数人手里的玩物,那迟早要成死文化、活化石。
其次拿电脑输入当做了汉字废简复繁的理由更可笑,字都没学好的情况下,还想用电脑打字?而且,电脑曾经是汉字的死敌,要不是已故的王选院士主持攻克了汉字信息的数字化存储和输出的技术难题,汉字在信息时代是要受灭顶之灾的。再说个我亲身经历,跟汉字简繁体关系不大的事。几年前我帮单位领导打篇论文,那是篇关于中医发展史的论文,打到一半,有个字难住我了,这是个古中医的术语,这字我以前从没见过,为此还我还专门翻了字典,并问了领导,核对过这不是错别字。等我要输入这字时,发现这字打不出来,开始我想现在印刷都用电脑排版,字典上有这字,电脑应该也能打出来。但是邪门的是,我用遍了所有输入法,不管是在简体还是在繁体都找不到这个字。后来我弄明白了,这是个冷僻字,字典上能印出来是出版社的排版系统有全面的汉字库,个人电脑输入法软件字库上没这字,问题很严重。最后这字是我用造字程序,一点一点在汉字点阵上把这字做出来,这个字还是个笔画特多的那种字,为了做出了这字,折腾了差不多两个小时。最后把这字打上去,我可没有什么解决问题的成就感,只觉得这字怎么看怎么别扭。所以别迷信电脑,以为它能解决所有问题,电脑给人带来方便的同时,也会给你带来大麻烦。
最后在动手写这文章前,我看了下今天的环球时报,可巧上面有版面是讲汉字简繁问题的,其中讲到台湾民间私下里也把些繁体字写简化了,在些书店里卖简体字印刷的书,而且这些书要比相同内容用繁体字引的书便宜一半。嘿嘿,这是不是真的,原因是什么,不好说,不好说。
附:
1974年8月,我国制定了国家重点项目“汉字信息处理工程”(简称“748工程”)。北京大学从1975年开始从事其子项目“汉字精密照排系统”的研究工作,王选作为技术负责人领导这一科研项目。他在调研了国际技术发展方向后于1976年做出决策:跨过日本流行的第二代光学机械式照排系统、欧美流行的第三代阴极射线管式照排系统,直接研制国外尚无商品的第四代激光照排系统,采取了跨越式发展的技术路线。同时,在70年代国产计算机设备十分简陋的艰苦条件下,发明了世界首创的“用轮廓加参数的数学方法描述汉字字形的信息压缩技术”,以及“高速还原和输出技术”:针对汉字字数和字体繁多,印刷用汉字字形的信息量达几百亿字节,普通计算机难以存储的难题,王选使用“轮廓描述方法”描述汉字笔划特征,使字形信息量压缩约500倍,达到当时世界最高水平;为保证字形变大变小时的质量,王选在世界上首次提出并实现了用“参数描述方法”(即提示信息)控制字形变倍和变形时敏感部位的质量,而西方在大约10年后的80年代中期才开始采用类似技术。以上方法解决了汉字字形信息的计算机存储的技术难关。
把汉字信息压缩后存储进计算机,还必须将其快速还原和输出。当时小型计算机运算速度很慢,如果用软件实现压缩信息还原,1秒钟只能还原1个汉字。1979年,王选提出了适合硬件实现的、失真最小的高速还原汉字字形算法,并编写微程序予以实现,使还原速度达到每秒250字。后来又设计出一种加速字形复原的超大规模专用芯片,实现了高速和高保真的汉字字形复原和变倍、变形,使复原速度上升到710字/秒,达到当时汉字输出的世界最快速度。基于上述技术,1976年至1993年,王选先后设计并实现了六代汉字激光照排控制器(现称栅格图像处理器RIP),采用双极型微处理器与专用芯片(ASIC)相结合的技术,在计算能力和存储能力较低的计算机系统上完成了页面描述语言(PDL)的解释处理,使得中国的电子出版技术处于世界先进水平。上述技术和发明共获得8项中国专利,一项欧洲专利,并被评为首届中国专利金奖,王选成为我国第一个欧洲专利获得者。
王选教授的科研发明成功地解决了汉字信息的数字化存储和输出这一技术难题,推动了汉字编码、输入、汉字识别等中文信息处理技术的全面发展。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