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尚书•无逸》说起
——浅谈毛泽东同志知识分子政策的良苦用心
杜清春按:雨夹雪同志写有《郭德刚等“三俗”是妖魔化文革的必然产物》一文,得到网友的一致认同;但在正文下面的“网友评论”一栏中,5楼lidu780208则不以为然,发出不和谐之音,甚至质询:按你的道理,季老就应该呆牛棚务农?科学家就应该呆农场改造?这使我想起大学时期学习的一篇课文《尚书•无逸》(出自朱东润主编的《历代文学作品选》上编第一册),并进而联想到五七干校,联想到毛泽东同志用心良苦的知识分子政策;于是我在写了一条支持雨夹雪、批驳lidu780208的帖子之后,又写下这样一篇谈论毛泽东同志知识分子政策的文章。
当今的知识分子,只要一提到毛主席的知识分子政策,总会将本阶层打扮成天字第一号的受难者,进而大倒苦水,倾诉本阶层在毛泽东时代所蒙受的天大委屈。他们如此举动,往往会赢得听众的高度同情,往往会引起听众的高度共鸣——是的,知识分子乃是天之骄子,乃是人间英物,怎能进什么五七干校与那些愚钝、粗鲁、连识文断字都很困难的泥腿子同吃同住一起参加肮脏、繁重的体力劳动呢?
在这些知识分子,乃至在相当多的国人心中,毛主席将知识分子送入农场、五七干校参加体力劳动是对知识分子的沉重迫害,是不尊重知识,不尊重知识分子的集中体现。
然而,我却不以为然。我以为,毛主席断不会有意迫害知识分子,此举其实是有着良苦用心的。
仅从惺惺相惜这一角度来看,作为一名知识分子,作为一名同时代最有成就的知识分子,毛主席也绝不会将自己的同行作为打击目标,而只能将其作为极力争取、团结的对象。更重要的,我们不能忽略这一事实:毛主席曾经将自己的爱女李讷送往江西“牛棚”生活两年——他绝不会将自己的爱女也和那些读书人列到一起做为打击、迫害的对象吧?
毛主席为什么要建立五七干校?为什么要把知识分子下放到农村参加体力劳动?他到底是要迫害知识分子还是要玉成知识分子呢?
我们还是从《无逸》这篇文章说起吧。《无逸》记载了周公在还政于周成王以后告诫成王的言辞,乃是《尚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篇目。
在开篇周公就明确地指出:“呜呼!君子所,其无逸。先知稼穑之艰难,乃逸。”他认为,为官者(君子)不要过于放纵自己的快乐,他们要先了解农业生产的艰辛,然后再追求舒适的生活。
在文章的主体部分,周公列举了四位贤君的事例来证明“无逸”的必要性。他指出,殷代的中宗(太戊)、高宗(武丁)、祖甲和周代的文王,都能够勤于政事,“不敢荒宁””,甚至于“久为小人”,懂得稼穑之艰辛,所以施政得法,能享国长久(分别在位75年、59年、50年、33年)。同时,周公也拿反面教材来开导成王。他指出,“自时厥后立王,生则逸,生则逸,不知稼穑之艰难,不闻小人之劳,惟耽乐之从。自时厥后,亦罔或克寿。或十年,或七八年,或五六年,或四三年。”祖甲以后的 殷代国 君因为生来安逸、不事稼穑、贪图享受,往往短寿,碌碌无为。鉴于此,周公明确告诫成王:“呜呼!继自今嗣王,则其无淫于观、于逸、于游、于田,以万民惟正之供。”他希望自己的侄子不要耽于游乐,贪图财贿,而应该奋发有为,体恤下民。
在文章的结尾部分,周公又语重心长地说:“呜呼!嗣王其监于兹。”他希望自己的侄儿能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省,在关心民生疾苦、勤于政事的基础上成为一代英主。
读完这篇文章,我们可以看出来,即使是三千年前的奴隶主阶级中的有识之士,也不是对体力劳动持鄙视的态度。就一向被旧时奉为“圣人”的周公而言,他也希望身为一 国之 君的侄儿周成王能够以贤明的先王为榜样,能知晓稼穑之艰辛,进而拉近与小民的距离,能够勤政爱民,成长为有为之主。
就毛泽东同志而言,他对知识分子也是抱有殷切期望的,这从纲领性篇章《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可以清晰地看出来。那么,如何才可以使知识分子能够拉近与劳动人民的感情,使之能够不断提高自己的才干,能更好地为人民服务呢?
毛主席对中国传统文化了如指掌,相信他一定会留意《无逸》这篇文章。结合自身的革命经历,他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这些道理会有较常人更为深刻的体验。对于这位进京赶考而决不想做李自成的革命领袖而言,自然也不希望自己的下属(包括知识分子)成为清王朝八旗子弟一般脱离群众乃至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的人物。于是,他便希望知识分子能走上一条与工农相结合从而能真正地为人民服务的道路。
我以为,毛泽东同志建立五七干校,让知识分子参加体力劳动,就是为了让知识分子与普通劳动者在共同劳动的过程中建立深厚的感情,能与之融为一体,并能真正地做到为人民服务,以便为国家、为人民、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我以为,就初衷而言,毛主席与周公是一致的,他们都希望对方能远离逸豫,能在忧劳的环境中不断进取,能成为大有作为的时代精英。
就客观效果而言,诸多知识分子也在毛泽东同志的知识分子政策中收益匪浅。周公曾提到那四位贤君因为忧劳勤勉而久为人君得享高寿,对于因进入五七干校而忧劳勤勉的诸多知识分子来说也确实收到了同样的效果。我们知道,巴金享年101岁,冰心享年101岁,季羡林享年98岁,钱钟书享年88岁。这些住过牛棚、亲自参加过体力劳动的大家最终都成为了寿星。
后来,据说知识分子 “受到了尊重”,不再下乡进农场参加体力劳动了。那么,效果如何呢?我们知道,上世纪80年代以来知识分子“英年早逝”的现象层出不穷,如蒋筑英终年38岁,施光南终年50岁,张广厚终年50岁。据近来一份调查显示,北京的知识分子人均寿命仅有53岁,较北京市民平均寿命还要短22岁。
直到现在我还不明白:为什么那些进入耄耋之年的名家、大家总是对住牛棚的经历耿耿于怀,总是对自己的遭遇感到愤愤不平,总是对毛主席的知识分子政策大加挞伐。
正是为了能使知识分子最终走上与工农结合、为人民服务的道路,毛主席才把知识分子带入农村的广阔天地,让他们接受锤炼。可是,因为诸多因素,尤其是数千年来诸多陈腐观念的影响,使得知识分子们普遍厌恶、轻视、鄙视体力劳动。在那些知识分子看来,从事体力劳动,与农民们同吃同住竟成了对他们的严重的人身迫害(其实他们是带原工资下放的,收入远远高于农民,甚至工人)。如此说来,毛泽东同志的良苦用心便很难被人理解了。
当然,我还是能够理解毛主席的。同时,我也希望越来越多的国人(尤其是知识分子)能够理解他,能够领悟他的精神。
从周公到毛泽东的这些中华先贤毕竟为我们提供了非常有益的训诫,希望我们能遵照他们的训诲行事,以便不断提升自己,成为栋梁之才。
附:《无逸》原文
周书·无逸 古
周公曰:“呜呼!君子所,其无逸。先知稼穑之艰难,乃逸,则知小人之依。相小人,厥父母勤劳稼穑,厥子乃不知稼穑之艰难,乃逸乃谚。既诞,否则侮厥父母曰:‘昔之人无闻知。’”知
周公曰:“呜呼!我闻曰:昔在殷王中宗,严恭寅畏,天命自度,治民祗惧,不敢荒宁。肆中宗之享国七十有五年。其在高宗,时旧劳于外,爰暨小人。作其即位,乃或亮阴,三年不言。其惟不言,言乃雍。不敢荒宁,嘉靖殷邦。至于小大,无时或怨。肆高宗之享国五十年有九年。其在祖甲,不义惟王,旧为小人。作其即位,爰知小人之依,能保惠于庶民,不敢侮鳏寡。肆祖甲之享国三十有三年。自时厥后立王,生则逸,生则逸,不知稼穑之艰难,不闻小人之劳,惟耽乐之従。自时厥后,亦罔或克寿。或十年,或七八年,或五六年,或四三年。”主
周公曰:“呜呼!厥亦惟我周太王、王季,克自抑畏。文王卑服,即康功田功。徽柔懿恭,怀保小民,惠鲜鳏寡。自朝至于日中昃,不遑暇食,用咸和万民。文王不敢盘于游田,以庶邦惟正之供。文王受命惟中身,厥享国五十年。”斋
周公曰:“呜呼!继自今嗣王,则其无淫于观、于逸、于游、于田,以万民惟正之供。无皇曰:‘今日耽乐。’乃非民攸训,非天攸若,时人丕则有愆。无若殷王受之迷乱,酗于酒德哉!”古
周公曰:“呜呼!我闻曰:‘古之人犹胥训告,胥保惠,胥教诲,民无或胥诪张为幻。’此厥不听,人乃训之,乃变乱先王之正刑,至于小大。民否则厥心违怨,否则厥口诅祝。”知
周公曰:“呜呼!自殷王中宗及高宗及祖甲及我周文王,兹四人迪哲。厥或告之曰:‘小人怨汝詈汝。’则皇自敬德。厥愆,曰:‘朕之愆。’允若时,不啻不敢含怒。此厥不听,人乃或诪张为幻,曰小人怨汝詈汝,则信之,则若时,不永念厥辟,不宽绰厥心,乱罚无罪,杀无辜。怨有同,是丛于厥身。”知
周公曰:“呜呼!嗣王其监于兹。”古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