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年前,在央视看到一个节目,是曾在毛主席身边的一位工作人员讲述主席读书生活的,谈到主席最爱读的书,其中一本是《坛经》。孤陋寡闻的我以前对这本书从未听过,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便找来阅读。原来这是一本佛教经典,是禅宗六祖慧能大师讲法的书。书中慧能大师那首偈多少年来一直被佛教界,乃至上至伟人下至凡夫都十分推崇,慧能也正是因这首偈得到了五祖的赏识,继承了五祖的衣钵。这首偈是:
菩提本无树,
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
何处染尘埃。
这是慧能在看了他的同学神秀的偈后而作,也就是说是建立在神秀偈基础之上的。有了慧能的这首偈,人们对神秀的那首偈就自然不肖一顾了,因为从偈子来看慧能达到的境界,神秀相差太远太远了。然而我更喜欢的则是神秀那首偈:
身是菩提树,
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
莫使染尘埃。
“认识是主观对客观的反映,人的头脑只是一个加工厂。”这是我们在辨证唯物主义的教科书里学的。多少年来我一直有一个问题:既然认识是主观对客观的反映,为什么对同样的客观事物,人们却会产生不同的认识?
是神秀大师的偈,给了我明确的回答,使我豁然开朗。
原来是镜子出了问题。相同的事物在蒙了灰尘的镜子与一尘不染的镜子里,面貌是大不一样的。同样是蒙了灰尘,蒙灰尘的程度还不一样。至于哈哈镜,竖的则成了横的,直的则成了弯的。所谓“心明才能眼亮”,即是这个道理。
这使我想起了毛主席的话,“脸是应该经常洗的,不洗就会灰尘满面;房子是应该经常打扫的,不打扫就会积满了灰尘。我们同志的思想,我们党的工作,也会沾染灰尘的,也应该经常打扫和洗涤。”
原来,学佛就是修心,就是去心这面镜子上的灰尘。去尘方显本来面目。这就是禅宗的“明心见性”。
修心的目标,即是毛主席所说的“毫无自私自利之心”。
修心的方法,用神秀的话说即“时时勤拂拭”,用主席的话说即“经常打扫和洗涤”。
落实到行动上便叫做“修行”。
如何修行呢?
首先应该从“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做起,然后是“批评与自我批评,重在多作自我批评”,自我批评不重口头而重在思想,遵照毛主席的教导,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就心境来说,人是划分为层次的:
大公无私是圣人,
公而忘私是贤人,
先公后私是善人,
公私兼顾是常人,
损公肥私是恶人,
假公济私是小人。
圣人,达到的是“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境地。
慧能大师的那首偈,境界是更高,但是须知万丈高楼平地起,还是老老实实从打地基开始,稳妥。否则,便是口头禅,枉费一生,死的轻于鸿毛。
相关文章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