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锋精神的本质是“大公无私”的共产主义精神
——“天下为公”思想探源
襄阳居士
有一位网友说:现在为人熟知的“天下为公”的说法,就起自于(按:此“于”字多余)宋朝。范仲淹的名句至今被中国人牢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我认为,范仲淹这一“先忧后乐”的思想,就是雷锋精神。正确的说法应该是,雷锋精神就是千年以前范仲淹“先忧后乐”思想的延续。(刘仰《古代有没有学雷锋?》,见网)
这位网友的话是有一定道理的。但我们必须指出的是,“天下为公”起源于宋朝的说法是一种误解。因为在汉朝人编写的《礼记》中就已经出现了“天下为公”的观点,而且把它当做理想的社会来追求的。《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该书编定是西汉礼学家戴德和他的侄子戴圣。时间比宋朝早了一千年。如果它所记载的“孔子”的话是真实可信的话,那就表明:至少在孔子生活的春秋时代,“天下为公”的思想就已经普遍流行了。时间又向前推进了500年。
《礼记•礼运》,其中说:
“昔者仲尼与于蜡宾。事毕,出游于观之上,喟然而叹。仲尼之叹,盖叹鲁也。言偃在侧,曰:君子何叹?孔子曰:大道之行,天下为公。选贤任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已;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今大道既隐,天下为私,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国。礼又以为纪,以正国君,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智,以功为己。故诗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造成也,其六君子者,未有不谨于礼者也。以著其义,以考其信。著有过,刑仁讲让,示民有常。如不由此者,在执者去,众以为殃。是谓小康。”
简单地说:“大同社会”就是在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天下为公” 的原始共产主义社会,也是将来人类即将实现的更高级的共产主义社会。“小康社会”就是私有制出现后的阶级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一言以蔽之,凡是私有制的时候,都是“小康社会”。可以看出,毛泽东时代的中国就已经接近“大同社会”了。
即使孔子的话是真实的,也还不是“天下为公”思想的源头。孔子的说法也不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同样也是有根据和来源的。在孔子以前,就已经出现了“以公灭私”(就是“大公无私”)的思想,这就是“天下为公”思想的源头。
“以公灭私”一词的最早出处是《尚书•周官》:
王曰:“呜呼!凡我有官君子,钦乃攸司,慎乃出令,令出惟行,弗惟反。以公灭私,民其允怀。学古入官。议事以制,政乃不迷。其尔典常作之师,无以利口乱厥官。蓄疑败谋,怠忽荒政,不学墙面,莅事惟烦。
“戒尔卿士,功崇惟志,业广惟勤,惟克果断,乃罔后艰。位不期骄,禄不期侈。恭俭惟德,无载尔伪。作德,心逸日休;作伪,心劳日拙。居宠思危,罔不惟畏,弗畏入畏。推贤让能,庶官乃和,不和政厖。举能其官,惟尔之能。称匪其人,惟尔不任。”
翻译过来就是:
周成王说:“啊!凡我的各级官长,要认真对待你们所管理的工作,慎重对待你们发布的命令。命令发出了就要实行,不要违抗。用公正消除私情,人民将会信任归服。先学古代治法再入仕途,议论政事依据法制,政事就不会错误。你们要用周家常法作为法则,不要以巧言干扰你的官员。蓄疑不决,必定败坏计谋,怠惰忽略,必定废弃政事。不学习好象向墙站着,临事就会烦乱。
“告诉你们各位卿士:功高由于有志,业大由于勤劳。能够果敢决断,就没有后来的艰难。居官不当骄傲,享禄不当奢侈,恭和俭是美德啊!不要行使诈伪,行德就心逸而日美,作伪就心劳而日拙。处于尊宠要想到危辱,无事不当敬畏,不知敬畏,就会进入可畏的境地。推举贤明而让能者,众官就会和谐;众官不和,政事就杂乱了。推举能者在其官位,是你们的贤能;所举不是那种人,是你们不能胜任。”
“以公灭私”可以理解为既“用公正消除私情”,也可以理解为“用公心消灭私心”。这才是“大公无私”思想的真正源头。这就是孔子为什么说:“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论语八佾》)的原因之一。可见孔子的确是向往周朝“天下为公”思想的。
其实范仲淹的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是有思想源头的,那就是来源于孟子。孟子说:
为民上而不与民同乐者,亦非也。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 梁惠王下》)
可见,范仲淹的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就是由孟子的话演变而来的,只不过更简洁,而且因为《岳阳楼记》而名声远播,流传更广泛罢了。
许多人引用孟子的话,都是断章取义。孟子是在什么情况下说这话的?目的是什么?为了准确地理解孟子的思想。我们有必要阅读欣赏一下孟子的原文。
《孟子 梁惠王下》:
庄暴见孟子,曰:“暴见于王,王语暴以好乐,暴未有以对也。”曰:“好乐何如?”古
孟子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斋
他日,见于王曰:“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主
王变乎色,曰:“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知
曰:“王之好乐甚,则国其庶几乎,今之乐犹古之乐也。”古
曰:“可得闻与?”斋
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主
曰:“不若与人。”知
曰:“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古
曰:“不若与众。”斋
“臣请为王言乐。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龠之音,举疾首蹙额而相告曰:‘吾王之好鼓乐,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今王田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疾首蹙额而相告曰:‘吾王之好田猎,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此无他,不与民同乐也。”主
“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龠之音,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今王田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田猎也?’此无他,与民同乐也。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主
点评:孟子通过百姓对国君的“好鼓乐”的两种不同态度,提出 “君王”应该 “与民同乐”,与人民同甘共苦,这样就可以得到人民的拥戴,称王于天下的主张。
齐宣王问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有诸?”知
孟子对曰:“于传有之。”古
曰:“若是其大乎?”斋
曰:“民犹以为小也。”主
曰:“寡人之囿方四十里,民犹以为大,何也?”知
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刍荛者往焉,雉兔者往焉,与民同之。民以为小,不亦宜乎?臣始至于境,问国之大禁,然后敢入。臣闻郊关之内有囿方四十里,杀其麋鹿者如杀人之罪,则是方四十里为阱于国中。民以为大,不亦宜乎?”主
点评:孟子把“文王之囿方七十里,民犹以为小”与“齐宣王之囿方四十里,民犹以为大”进行对比,说明:是否与“民”共同拥有和分享,是老百姓判断大小的标准。还是强调国君要“与民同乐”。
齐宣王问曰:“交邻国有道乎?”知
孟子对曰:“有。惟仁者为能以大事小,是故汤事葛,文王事昆夷。惟智者为能以小事大,故太王整事獯鬻,勾践事吴。以大事小者,乐天者也;以小事大者,畏天者也。乐天者保天下,畏天者保其国。《诗》云:‘畏天之威,于时保之。’”知
王曰:“大哉言矣!寡人有疾,寡人好勇。”古
对曰:“王请无好小勇。夫抚剑疾视曰,‘彼恶敢当我哉!’此匹夫之勇,敌一人者也。王请大之!主
“《诗》云:‘王赫斯怒,爰整其旅,以遏徂莒,以笃周祜,以对于天下。’此文王之勇也。文王一怒而安天下之民。古
“《书》曰:‘天降下民,作之君,作之师,惟曰其助上帝宠之。四方有罪无罪惟我在,天下曷敢有越厥志?’一人衡行于天下,武王耻之。此武王之勇也。而武王亦一怒而安天下之民。今王亦一怒而安天下之民,民惟恐王之不好勇也。”知
点评:孟子讲国君与邻国交往的智慧。列举了几个例子,说明了“以大事小者,乐天者也;以小事大者,畏天者也。乐天者保天下,畏天者保其国”道理。
齐宣王见孟子于雪宫。王曰:“贤者亦有此乐乎?”古
孟子对曰:“有。人不得,则非其上矣。不得而非其上者,非也;为民上而不与民同乐者,亦非也。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知
点评:范仲淹的名句就是从这里来的。毛泽东深谙此理,与人民同甘共苦,所以能够做到“无敌于天下”。
“昔者齐景公问于晏子曰:‘吾欲观于转附朝儛,遵海而南,放于琅邪,吾何修而可以比于先王观也?’斋
晏子对曰:“善哉问也!天子适诸侯曰巡狩。巡狩者,巡所守也。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述职者,述所职也。无非事者。春省耕而补不足,秋省敛而助不给。夏谚曰:‘吾王不游,吾何以休?吾王不豫,吾何以助?一游一豫,为诸侯度。’今也不然:师行而粮食,饥者弗食,劳者弗息。睊々胥谗,民乃作慝。方命虐民,饮食若流。流连荒亡,为诸侯忧。从流下而忘反谓之流,从流上而忘反谓之连,从兽无厌谓之荒,乐酒无厌谓之亡。先王无流连之乐,荒亡之行。惟君所行也。’景公说,大戒于国,出舍于郊。于是始兴发补不足。召大师曰:‘为我作君臣相说之乐!’盖征招角招是也。其诗曰,‘畜君何尤?’畜君者,好君也。”斋
点评:天子巡狩天下,无非是为了重要的工作——视春耕与秋敛之困难而“补不足,助不给”,帮助解决诸侯的难处。所以受到诸侯的欢迎。
齐宣王问曰:“人皆谓我毁明堂,毁诸?已乎?”主
孟子对曰:“夫明堂者,王者之堂也。王欲行王政,则勿毁之矣。”知
王曰:“王政可得闻与?”古
对曰:“昔者文王之治岐也,耕者九一,仕者世禄,关市讥而不征,泽梁无禁,罪人不孥。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文王发政施仁,必先斯四者。诗云,‘哿矣富人,哀此茕独。’”古
王曰:“善哉言乎!”斋
曰:“王如善之,则何为不行?”主
王曰:“寡人有疾,寡人好货。”知
对曰:“昔者公刘好货,《诗》云:‘乃积乃仓,乃裹糇粮,于橐于囊。思戢用光。弓矢斯张,干戈戚场,爰方启行。’故居者有积仓,行者有裹囊也,然后可以爰方启行。王如好货,与百姓同之,于王何有?”主
王曰:“寡人有疾,寡人好色。”知
对曰:“昔者太王好色,爱厥妃。《诗》云:‘古公亶父,来朝走马,率西水浒,至于岐下,爰及姜女,聿来胥宇。’当是时也,内无怨女,外无旷夫。王如好色,与百姓同之,于王何有?”主
点评:孟子认为,国君如果想一统天下,就必须实行“仁政”,首先救济“鳏寡孤独”这些弱势群体,然后再在“好货”与“好色”方面与百姓“同乐”。这样就使国家“内无怨女,外无旷夫”,安居乐业,就可以得到人民的拥护。
孟子谓齐宣王曰:“王之臣有托其妻子于其友而之楚游者,比其反也,则冻馁其妻子,则如之何?”古
王曰:“弃之。”斋
曰:“士师不能治士,则如之何?”主
王曰:“已之。”知
曰:“四境之内不治,则如之何?”古
王顾左右而言他。斋
点评:齐宣王对朋友不能尽责的,要求与之断交;对刑政之官(士师,执法官员)主张撤职免官。但对于自己国家治理不好,却不追究责任,而是“顾左右而言他”。说明他是典型的“马列主义手电筒,只照别人,不照自己”!因为他是有特权的国王,不肯与下臣平等。在人人平等的今天,我们应该建立“最高领导人”与“各级领导人”失职问责制度。对失职的公务员进行处罚,以便督促他们尽职尽责,为人民服务。
孟子谓齐宣王,曰:“所谓故国者,非谓有乔木之谓也,有世臣之谓也。王无亲臣矣,昔者所进,今日不知其亡也。”知
王曰:“吾何以识其不才而舍之?”古
曰:“国君进贤,如不得已,将使卑逾尊,疏逾戚,可不慎与?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左右皆曰不可,勿听;诸大夫皆曰不可,勿听;国人皆曰不可,然后察之;见不可焉,然后去之。左右皆曰可杀,勿听;诸大夫皆曰可杀,勿听;国人皆曰可杀,然后察之,见可杀焉,然后杀之。故曰,国人杀之也。如此,然后可以为民父母。”斋
点评:孟子讲选用人才的标准,不要听近臣的,也不要听诸大夫的,而是要听国人的。“用人”、“废人”与“杀人”均是如此。这样才能反映广泛的民意。在今天的网络时代,是完全可以做到的。如此才能做人民的“父母官”(包括地方官与最高领导人)。网民可以呼吁,表达自己的意见和主张。
齐宣王问曰:“汤放桀,武王伐纣,有诸?”主
孟子对曰:“于传有之。”知
曰:“臣弑其君,可乎?”古
曰:“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主
点评:孟子认为,大臣杀暴君,不叫“弑君”,而叫“诛一夫” ,就是杀“独夫民贼”,这实际上是在为民除害。
孟子见齐宣王,曰:“为巨室,则必使工师求大木。工师得大木,则王喜,以为能胜其任也。匠人斫而小之,则王怒,以为不胜其任矣。夫人幼而学之,壮而欲行之,王曰:‘姑舍女所学而从我’,则何如?今有璞玉于此,虽万镒,必使玉人雕琢之。至于治国家,则曰,‘姑舍女所学而从我’,则何以异于教玉人雕琢玉哉?”知
点评:孟子打了两个比方,工匠得到了大木头,国王就高兴,木匠把它砍小了,国王就不高兴;人有璞玉,一定会找玉工加工雕琢,才能成为美玉。人们从小学习如何治国的道理,长大了准备实行,国王却说,“姑姐放弃你所学的知识,听我的吧。”对于治理国家之事,如果也这样说:“姑姐放弃你所学的知识,听我的吧。”那与教玉工放弃雕琢有什么不同呢?
由此可见,治理国家也是一门学问,是要从小就学习的。否则,就不懂得如何治国。
齐人伐燕,胜之。宣王问曰:“或谓寡人勿取,或谓寡人取之。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五旬而举之,人力不至于此。不取,必有天殃。取之,何如?”斋
孟子对曰:“取之而燕民悦,则取之。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取之而燕民不悦,则勿取,古之人有行之者,文王是也。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箪食壶浆以迎王师,岂有它哉?避水火也。如水益深,如火益热,亦运而已矣。”古
点评:拥有万辆兵车的国家,如果打仗,到底打还是不打?判断的依据是被打的国家人民是否欢迎。如果欢迎,就是拯救人民于水深火热之中。这就可以打。这就是顺从天运。
齐人伐燕,取之。诸侯将谋救燕。宣王曰:“诸侯多谋伐寡人者,何以待之?”斋
孟子对曰:“臣闻七十里为政于天下者,汤是也。未闻以千里畏人者也。《书》曰:‘汤一征,自葛始。”天下信之,东面而征,西夷怨;南面而征,北狄怨曰:‘奚为后我?’民望之,若大旱之望云霓也。归市者不止,耕者不变。诛其君而吊其民,若时雨降。民大悦。《书》曰:‘徯我后,后来其苏。’今燕虐其民,王往而征之,民以为将拯己于水火之中也,箪食壶浆以迎王师。若杀其兄父,系累其子弟,毁其宗庙,迁其重器,如之何其可也?天下固畏齐之强也,今又倍地而不行仁政,是动天下之兵也。王速出令,反其旄倪,止其重器,谋于燕众,置君而后去之,则犹可及止也。”斋
点评:齐宣王攻打燕国,取得了胜利。诸侯谋划要救燕国。齐宣王向孟子讨主意。孟子说:燕国暴虐老百姓,大王攻打燕国是拯救他们的人民,受到了百姓的欢迎。现在,应该还给他们的旗帜与青铜礼器,同燕国民众谋划,为他们再立新君。这样就可以及时阻止诸侯的救燕行动。因为这样做才是正义的战争。
美国攻打阿富汗与伊拉克,占领之后,久不退兵,是为了自己的石油利益。占领越久,越遭到人民的反抗。长此以往,一定会拖垮美帝国的。这就变成侵略战争了。
邹与鲁哄。穆公问曰:“吾有司死者三十三人,而民莫之死也。诛之,则不可胜诛;不诛,则疾视其长上之死而不救,如之何则可也?”知
孟子对曰:“凶年饥岁,君之民老弱转乎沟壑,壮者散而之四方者,几千人矣;而君之仓廪实,府库充,有司莫以告,是上慢而残下也。曾子曰:‘戒之戒之!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夫民今而后得反之也。君无尤焉!君行仁政,斯民亲其上,死其长矣。”知
点评:主管的官员置老百姓死活于不顾,可见国君不仁。如果国君实行仁政,官员关心人民疾苦,老百姓就会亲爱他的长官,甚至愿意为他们去死了。说明仁者才会受拥护。
…………
总上可见,贯穿《孟子 梁惠王下》全文的主题思想是:
国君只有实行仁政,关心人民疾苦,没有私心,做到“与民同乐”,这样才能得到人民的拥护,才能“无敌于天下”。
孟子可以说是一个真正的“帝王之师”。 真正有爱心的帝王都是“大公无私”的。
“大公无私”的思想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最优秀的文化精华,是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其本质就是消灭了私有观念的共产主义精神。毛泽东思想的核心就是“为人民服务”,就是“大公无私”。
毛泽东时代是一个真正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时代。是一个在全社会充满关心和帮助,到处是童叟无欺、帮弱扶困、助人为乐的时代;是消灭了旧社会的黄、毒、赌、匪等各种丑恶现象,很少有人违法犯罪,人们“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时代;政府机构真正精简、高效,很少贪污腐败,党风民风淳朴高尚、令人怀念的时代。
那是一个砸碎一切精神枷锁,破除各种迷信,不怕天、不怕地、不怕神鬼、不怕权威,不怕任何霸权,敢于颠复历史,“敢叫日月换新天”的时代;是高扬人的精神力量,蔑视金钱资本,以自私自利为耻,坚信“精神变物质”、集体力量能创造奇迹的时代。
那是一个没有高薪、奖金、津贴等一切物质刺激,更不知道“红包”、“回扣”、“加班费”以及“罚款”、“炒鱿鱼”等为何物的时代。人人都以无私奉献为荣,以铺张浪费为耻,以服从党和国家需要为职责,把加班加点和接受艰苦任务视为正常。“先生产、后生活”、“把方便让给别人、把困难留给自己”,是各行各业、每个党员职工对待工作和生活的一个基本态度。那是一个激情燃烧、热血沸腾的时代。那是大同社会即将建设成功的时代。那是一个至今依然令人心驰神往的时代。
毛泽东时代,人人有工作,人人有住房,人人有学上,人人有医疗保障。孤寡老人和孤儿,被称为“五保户”。所谓“五保”,是指在吃、穿、住、医、葬方面给予的生活照顾和物质帮助,即保吃、保穿、保医、保住、保葬(孤儿为保教)。
在毛泽东时代,工人和农民被抬到很高的地位,农民陈永贵可以做国务院副总理。这在私有制出现以后几千年的人类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因此,毛泽东时代是迄今为止人类历史上最平等的时代。
毛泽东时代,“大公无私”、“公而忘私”,“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助人为乐”,“无私奉献”成为全体人民的共同价值观和自觉的行动。雷锋精神更是家喻户晓,人人践行,成为一种“时代精神” 。
当前,雷锋精神正在回归,这是一个很好的现象。当全国人民个个都争做雷锋的时候,共产主义就差不多可以实现了。
2011-3-10
相关文章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