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其实是比较喜欢《大秦帝国》中对商鞅死的描绘的。秦惠文王对商鞅的个人恩怨已经比较淡了,但商鞅新法不可避免的伤害了很多人,为了新法的延续,商鞅必须为新法殉葬。所以商鞅死了,但法的精神留在了三秦大地。商鞅的死也可以比拟大秦帝国的迅速灭亡,天下积攒的怨气太多了!大秦帝国也需要自我瓦解,从而为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国家留在中华大地上清除障碍。从以上的分析中,我们也可以总结出一条规律,凡是经过大乱走向大治的王朝寿命都比较短。秦、西晋、隋、元以及中华民国都没能逃脱这条宿命。经历了几百年的血雨腥风后,统治者的思想意识很难适应天下百姓要求休养生息的愿望,他们已不再是引领时代进步的火车头,他们成了阻碍历史发展的障碍,因此他们退出历史舞台的日子也不远了,但他们的历史功绩却被后代继承。汉没有废止郡县制;唐朝继承了隋的科举制;中华人民共和国也没有让帝制死灰复燃。一代代的中华儿女用他们的牺牲奉献持之以恒的传承着中华文明。从这个意义上说,作为这一传统的开创者,大秦帝国的先人们理应受到我们的尊重。世界上其他的地区没有这个传统,通常的情况是国灭了,文明也就消散了。罗马帝国以后,欧洲打了将近千年,战争的规模是越来越大,他们发展了人类文明,但何尝不对人类各文明犯下滔天罪行。造成这样的恶果很大的原因就是资产阶级的精英自私自利,缺乏天下关怀。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只是他们欺骗其他民族的麻醉剂,为了他们所谓的文明传承,他们不惜用转基因等技术灭绝大部分人口。看看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让人不胜唏嘘。为什么在战场上都能讲求君子之礼的春秋,会发展到为了利益不择手段的战国时期?那就在于统治精英在追名逐利的过程中,退化了、变质了,不再能够对奇美绝伦的物质享受克制了。看看战国七雄,每个国家都曾意气风发过,但都如过眼云烟。只有秦国坚守了下来,承担起了他们的历史使命,感召了无数的天下英才。秦能吸引人才,在我看来更多的是精神的力量,精神不死,秦继承了中华民族先人的精神,理应让四方来贺。这能从赵高说服李斯的话中感受出来,赵高最终用秦国的宰相下场不好的话击垮了李斯。我相信在秦没有统一中国以前,李斯是不会变节的。看看秦朝那一长串的外来丞相名单,无论个人操守如何,他们对秦的忠诚,对大一统事业的忠诚令人感佩。他们沿着商鞅开创的事业,将中华民族的精神发扬光大,他们都是民族英雄。他们也知道他们的结局不好,秦国榨干了每一位仁人志士的聪明才智,当他们不再能够带领秦国前进时,就会抛弃他们。秦国没有了豪门大族,只有不断向前推进的事业,大秦帝国的精英们成为了民族的脊梁。帝国建立后,李斯式的蜕变比比皆是。但郡县制的最大意义在于,它将中华民族的英雄之气传导到了民间,精英不可靠时,民间的英雄就会接过大旗,改天换地。这也是世界历史上罕见的,说中国人没有血性是没有历史根据的,能够大批量的出产秦汉英雄、隋唐英雄的民族,世界上绝无其二。只有中国民间有能力持续的改变历史进程,这是我们自豪的。鲁迅先生认为,中国封建社会只存在坐稳了奴隶和坐不稳奴隶的两个时期。我是不大认可的。中国的精英们看到老百姓变成了奴隶的时候,他们在良心上是过意不去的,他们想要用改革改变之,但他们从来就没有成功过。可以说,商鞅以后再无成功的变法。以王莽改制为例,王莽看到了百姓的疾苦,也同情老百姓强卖为奴的惨境。因此,他下令废止人口买卖。但结果呢?没有了人口买卖,老百姓更活不下去了,要造他的反。他们的政策没有影响豪门大族,只是让豪门兼并了无力抵御政策的中门,最后情况更变的无法收拾了。王安石的变法看起来很美妙,却变成了改革派和当权派争权夺利的工具。这是中国很典型的两种形式的改革,当改革精英们没有了牺牲精神,没有了天下为公的情怀,没有了打土豪分田地的勇气,再美好的初衷也会在现实下被激的粉碎。怎么样判断改革的成败呢?我认为在中国来说就是看权力、财富是否越来越集中于少数人,如果确实如此的话,改革依然没能逃脱历史周期律。但怎样破除历史的魔咒呢?在我看来,就是接过大秦帝国的精神,只是方向是相反的,那就是让人民的英雄气重新的反哺精英,让他们高大起来。用毛泽东的话说就是用民主,用党的政策就是群众路线,结合当下就是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国很大的困境就是在做江山时,精英道德的沦丧,根源在于缺乏目标、没有了追求。因此,习总提了个中国梦。但用资产阶级的弱肉强食来做这个梦却不符合中国的传统,因此要说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其真正的意义在于精神的复兴,而第一步就在于贪欲的遏止。在行动上就要打老虎,在目标上,要让人民群众分享改革发展的成果。但究竟会不会回到我所说的两种老路上,我们还要拭目以待。毕竟实干兴邦,空谈误国!
相关文章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