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迄今公布的三星堆文物上的文字,大都是以数字组合和图画形式出现,这些就是前辈古文字学家唐兰和郭沫若所说的“数字组合文字”、“图形文字”。在这些文字得到考察之前就先入为主地认定“三星堆没有发现文字”, 是造成三星堆谜团层出不穷的内因。无视或矮化三星堆文明遗存中的文字,是上西方中心论双重标准的当,使三星堆之谜成为永远无解的历史大悬案。为不再上这个当,本文将证实:
三星堆文明遗存中,文物与文字实际上是密不可分的,其中的实物证据依文字证据链才能整合成如山铁证直接证实:三星堆文明的创造者——羌夏盟族先民,是炎黄子孙中的一支冠军团队,在世界各国青铜文明竞争中蝉联千多年世界冠军!厉害了,我们的蜀方国!一切“外星文明”、“域外文明”论及“三星堆没有发现文字”的自欺欺人之谈,皆可休矣!
第四节蜀方国独占世界青铜文明制高点的起飞动态及其原因
三星堆诸多谜团中的一个首要问题:这个羌夏盟族分支创建的蜀国铜器生产中心,既然与上述中原在内的其他铜器生产中心都是以羌族工匠为骨干发展起来的,为何制造出来的铜器与它们大不相同,而且其制造技术和艺术发展水平要先进得多,它是为何和如何起飞超越其他地区的同业的?本节就来以实证回答这问题。
一、蜀方国青铜器产业发展的起飞动态
这个主导三星堆文明的羌夏盟族分支,是以岷江上游的齐家文化为直接源头迁移到成都平原来的。在齐家文化背景下,他们俱备的青铜术和铜器生产知识、技能和经验,使他们能直接将齐家文化的铜器产业移植到成都平原。岷江上游地区的营盘山遗址发掘报告没有出土铜器的报导,但这一地区的石棺墓中有青铜容器和鸟雕像出土。可惜其出土地层不明,无法对其制作年代作出断定。同样,三星堆遗址器物坑出土青铜器的制作年代,也无具体报导。因此,目前尚不俱备精深研究三星堆文化青铜器产业发展动态的数据基础。但迄今已有判定其动态两端的依据:一是它与其他五大中心的起跑线一样, 都是在公元前2300至前2100年间生产刀、斧之类的简单青铜器的水平上;二是三星堆1号坑碳14年代测量标本之一:偏晚的树轮后的年代为1500—1470BC(孙华 2006);又据四川省文物管理委员会(1987)的《广汉县三星堆遗址一号祭祀坑发掘简报》的报导:“罍的形制与花纹同河北藁城台西墓葬出土的铜罍相似”;且“河北藁城台西村遗址……水井的木构井壁支护的木枋为标本,测定了4个碳14年代数据”,其中居中可作参照的是:1524-1405BC (孙华 1993,2006),台西遗存出土的器物还标记有“Z”形鲧族族号(图6.1.2B.30)。据此,其1号坑的年代可确定在公元前1520年前后。在这两端的年代之间,我们只得依据现已报导的三星堆文化与二里頭文化出土之青铜铃的材料,推测其产业发展起飞动态的大体趋势(图3.6.2)。
既然岷江上游地区的齐家文化是三星堆文明的直接来源,那么,移居三星堆遗址的早期羌族工匠掌握的青铜冶铸技术及铜器生产技能和经验,与齐家文化和其他铜器生产中心的羌族工匠是处在同一起跑在线的。这也为二里頭文化四个时期都出土单翼铜铃(图3.6.2.1-4),与三星堆遗址第一段各时期都出土单翼铜铃(图3.6.2.5-8)完全一致所证明。
随夏文化晚期的衰亡而其精神上的束缚得以解除,蜀方国的羌族工匠开始突破旧规,开展革新,迎来了其第II阶段加快的产业发展,其在铜铃制作上就体现为:制造的铜铃由单翼变革成了双翼(图3.6.2.9-11),并通过在铜铃表面浮雕祭祖神像而作出了创新,打开了铜器二维平面刻铸其“Y”形族号为头冠之神像的先河(图3.6.2.11)。这反映的正是三星堆遗址二维平面雕像青铜器开始大量生产的势头,标志著三星堆遗址的铜器生产进入了加速发展阶段。其中金沙遗址出土的双翼铜铃(图3.6.2.10),就表明三星堆遗址以外地区的工匠采取了同步革新的步骤。
三星堆文化铜器产业发展的第III阶段,青铜冶炼和铸造技术在进一步革新,开始了铜器生产的大发展期,在其技术革新加速展开趋势的带动下,双翼铜铃大变革成无翼铜铃(图3.6.2.12-14),且无翼铜铃中也通过在铜铃表面浮雕祭祖神像来持续发展二维平面刻铸青铜器的趋势(图6.3.2.14)。其中金沙遗址出土的无翼铜铃(图3.6.2.13),表明这持续革新技术的趋势已扩张到三星堆遗址以外的蜀国地区。
三星堆文化铜器产业发展到公元前1560前后进入第IV阶段,其技术革新出现高潮,开始将青铜器制造技术进步向集体手工作坊的极限推进,导致规模大小不同、精致程度不等的各种三维青铜雕像的大量生产和长期发展。于是,这期间祭祀祖先执掌春季时令之神威的花朵形铜铃、祭祀祖先执掌春、秋二分之神威的候鸟形铜铃(图3.6.2.15-16),便成为铜铃这类礼器的时髦了。
公元前1520前后投入三星堆一号坑的青铜器,就是这阶段的产品。这是蜀方国青铜制造业发展的转折点,打开了其青铜雕像艺术形象由写实式古朴风格向浪漫式夸张风格的转变,也打开了其在技术上由与中原青铜产业平行发展向超越发展的转变。正因当时蜀方国青铜制造业实现了这个转折,于是,孙华(1993)发现:三星堆一号坑出土的青铜雕像显得古朴,而其二号坑出土的青铜雕像开始显得夸张,由此他估计“一、二号坑的年代前后至多只有一期的差异”。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