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理不饶人者常受诟病。对此,他往往还十分委屈:明明是自己“占理”,为什么不能使对方“服软”,也得不到周围人的同情与支持呢?
得理不饶人者,输在一个“偏”字上。再大的“理”,也需要人的理解与认同,才能转化为行动。
理若不能深入人心,如何彰显其价值?得理不饶人者只是片面强调自己占理,而不考虑如何让对方理解、认同、接受,一味地执拗死缠,除了催生逆反,岂可服人?
所谓“理”,或是为人处世的原则,或是分割利益“蛋糕”时的规则,说到底,是一种标准。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留鸟不解候鸟为什么老搬家,鸵鸟爱沙漠,鱼鹰不离水……各鸟秉承各鸟的理,怎么可能以一鸟之理而令天下之鸟整齐划一呢?
人与人产生矛盾,爆发冲突,据理力争,所据之“理”,往往是对己有利、于对方不利的标准。何不站在对方角度考虑一下呢?“要想公道,打个颠倒。”能与对方换位思考,便不难把双方的“理”看明白、想透彻,从而在得理之时知进退、明取舍,游刃有余,最终以得理巧饶人的艺术获取双赢。
得理巧饶人,需要的是大智慧。据说清康熙年间,文华殿大学士张英收到老家的来信,诉说与邻居为住宅边界打官司一事,希望他出面解决。按说理在张家,以张英的地位,他完全能“征服”对方。
然而,张英在信上批诗一首寄回老家:“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收信后主动让地三尺,邻居深受感动,也退后三尺,形成了一个六尺宽的巷道,遂成佳话。
张英得理巧饶人,以退为进,给对方出了道选择题:张家让步后,邻居若再强硬必陷入舆论唾骂之中;若以张家为榜样,还能罩上仁义的光环。邻居果然在感动中进入了仁义礼让的轨道。张英得理,尚能如此审慎而巧妙地选择方法,赢得传世美名也就不足为奇了。
得理巧饶人,不是懦夫的表现。相反,只有内心强大者才会饶人,才有资格饶人。得理巧饶人时,得理者展现出的是大度之美。
得理巧饶人,不是搞阴谋诡计,阴谋诡计只会害人,岂能饶人?得理巧饶人是采取迂回策略,从而更好地、更充分地贯彻“理”。得理巧饶人时,得理者展现出的是睿智之美。
得理巧饶人,不是权宜之计,不是只顾眼前的短期行为。得理巧饶人者其实已看到了长远的发展:人在岁月的长河中,谁不需要别人的谅解与宽容呢?得理巧饶人时,得理者展现出的是仁厚的善良之美。
能容人者,才能为人所容。得理巧饶人者,人生道路越走越宽广。在遇到不是“你死我活”的非根本性对抗矛盾时,您会得理巧饶人吗?这既是一种风度,也是一种能力与智慧,仔细想想,还真是一门学问哩!
:杨光洲
文章来源:《前线》杂志2021年第12期
责任编辑:王晓方
版式:小林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