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问题的提出和推断
生命,不但有我们最可贵最伟大的人类具有,动物、植物、单细胞生物也都具有,乃至人体内每一个活着的组织细胞也都具有它自己的生命。凡生命都具有生、成、衰、亡的必然过程,凡生命都具有生殖、突变、遗传的必然特征。不同的生物,浮萍、野草、古柏、青松、毛虫、飞鸟、猿猴、人类,其解剖形态是那样的繁简悬殊,天渊之别,为什么都会具有完全相同的生命过程和特征?答案是:因为它们都有具有一个完全相同的生命基本机能系统(也可简称机能系统或生机系统)。生命所根本依靠的,是这个基本机能系统的正常运转,而不是个别形态器官的有无。个别形态器官的有无只为机能系统的完善、和谐和稳定服务。
<<生物学与人类的未来>>书中指出:“人们过去认为他与动植物不同,他所遵循的规律也与其它生物的不一样。生物学研究表明,血液循环、肌肉收缩、消化和其它身体机能都有类似的机制。比较生物学证明,所有生物的化学机制、反应程序和代谢方式基本相同。进化的研究证明,所有这些相似,是由于起源相同的缘故。”[1]这一系列的伟大发现有力地揭示了:生命,会有一个基本机能系统的存在。
恩格斯早就归纳指出:“整个有机界的发展史和个别机体的发展史之间有着惊人的类似。”“随着第一个细胞也就提供了整个有机界形态构成的基础。”[2]二十世纪生命科学的继续发展,为这种认识提供了更加丰富多彩的有力证据。
现代生命科学知识之深与广,已经到了无所不及,无所不相联系的程度,现在正酝酿着一个系统时代的到来。所以,对生命基本机能系统的探讨,是生命科学发展的必然,也是必须。
细胞生物学在研究细胞的分裂与繁殖时,发现是周期性进行的,认为“细胞的生命周期一般地可以分为四个亚阶段G1、S、G2和D,或者更简单些,细胞的生命周期可以理解为基因复制(S)和基因分离(D)时期的交替”。[3](见图1)
这里所讲的细胞生命周期,其实是细胞生命的机能周期。把复杂的细胞生命现象作这样的概括,已经是最高度最基本的了,所以可以把它叫做生命基本机能周期,每个亚阶段叫做基本机能单元。
“曾经推测,细胞在G1期间是为DNA合成做准备,”[4]很显然G1期间就是为了从外环境中摄取物质和能量而存在的,于是我们可以把G1叫做摄取单元,把S叫做生成单元。同样可以推测,细胞在G2期间是为细胞的分裂与分化做准备,也就是说为细胞的分裂或分化提供必须的能量,于是可以把G2叫做产能单元,把D叫做行为单元(细胞的分裂或分化是一种行为)。此外据理解还会有一个调控机制的存在,可以叫做调控单元(见图2)。
设计图一的把DNA合成前期称为G1,是随意地假设细胞生命周期是在细胞核分裂之后立即开始的,到再细胞核分裂的终末为一个周期。其实,如果(我暂且自称为有目的论者)从生命的最高目的来看,并非是细胞的无限分裂或分化,而是谋求自身机体长存,生命长存。分裂或分化是出于企图通过突变和遗传等手段,使自身在下一个周期运动或整个生命历史中更稳定更和谐,生命更有保障而进行的,是“因危而思变”。所以如果把一个周期的开始理解为紧接于前一个周期DNA合成的终末,即开始于产能单元,或许会更接近真实些。
现在我们可以模仿着前面一句话说:
细胞的生命基本机能周期分为五个机能单元——产能单元、行为单元、摄取单元、生成单元和调控单元。周期从产能单元开始,依时依序地进行,到生成单元的终末。假如再没有下一个周期发生,生命即告终止。但是,所有已经被人们感知到了的生命,大概并非如此,而已经走过了若干个或者无数多个周期了的。
由此可见,单细胞生物的生命运动全过程既有一个时间空间,也有一个结构空间,既作周期性运动,又作螺旋式上升。生命的全过程是由五个基本机能单元组成的基本机能周期作连续的螺旋式的发展上升运动,而构成一个具有特定空间构象的立体的系统(见图3)。
根据“所有生物的生化机制、反应程序和代谢方式基本相同”的精辟论断,这样的一个生命基本机能周期和系统一定会具有普遍性,不但单细胞生物的繁殖增殖期是这样,非增殖期也会是这样,只是不会分裂为二罢了。不但单细胞生物的生命基本机能周期和系统是这样,多细胞生物和所有生物的生命基本机能周期和系统也会是这样,只是有其中细节的差异。
这就是生命基本机能系统的含义。
所谓生命,其实就是指在这个机能系统中连续运动着着的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
(图3)画得很像一个鸡蛋,也像一个纱缨,为什么要画成这样?因为如果不这样画,则既没有开端,也没有终结,就无法体现一个整体,无法体现为生命都具有生、成、衰、亡的必然过程这样的事实。椭圆体的长轴正好像是这条生命寿年长短的标尺。
到目前为止,关于系统或整体这个概念,应用在生命科学和医学里,其大意总是说,每个生物体的各种机能、各个形态部分,是互相作用的互相联系的不可分割的整体。笔者认为,这种提法是很含糊的,“互相”这个词尤其不妥当,它不能表明整体中的各个部分之间怎样联系和怎样作用,不能表明机能运动的有序性(时序、次序)、自控制性和自组织性,不能表明生命过程的历史发展的时空过程,应该去掉或者尽量避免使用“互相”一词,对系统或整体作现在这种方式的表达,才会更明确些。
二、生命基本机能单元的生化及形态基础
以上描述的是生命基本机能系统的骨架结构,下面将探讨各个机能单元的生化基础及形态基础。
1. 产能单元
产能单元的生化基础,是机体内的这样的一系列过程:一系列的分子物质(糖类、脂肪、蛋白质、水、无机盐等)在酶类、激素、维生素等参与下,逐步降解分解,化学键离解,产生三磷酸腺苷(ATP),释放各种形式的波动能(自由能——光、热、电、磁等)。
这一过程在单细胞生物中,主要在线粒体中进行,在高等动物体内,在人体内,由于生物进化历史的作用,这许多的细胞已经高度地分化,实行了机能分工,只有某些器官或组织的细胞内线粒体继续负有产能的机能。早已知道肝脏是物质分解代谢最旺盛的器官,糖元、脂肪、蛋白质等复杂的降解效应,基本上都在肝脏内进行,从其中产生大量的三磷酸腺苷(ATP),然后由体液系统(血液和间质液)输送到其它器官去被利用,同时送去的还有许多中间降解物以及基础体温。所以,在高等动物和人类,肝脏是产能单元的主要形态基础。
2. 行为单元
行为,分为普通机械行为(包括细胞的分裂和分化)和特殊行为。后者例如声波、电场、磁场、热辐射、光辐射等,以及其它比较高能的辐射,乃至人类的思维活动也可包括在内。这些行为的生化过程其实是前一单元生化的延续,主要是形成生物电流、生物磁场、光效应、热效应和力(机械)效应等,从而表现为具体行为。
形成机械行为的形态基础,在高等动物和人类,主要是横纹肌、平滑肌、韧带、骨骼和关节等,为了任何目的的任何行为,都是由这些组织器官的协调运动来实现的。例如肺的舒缩,心脏的跳动,血管维持适当的紧张度,消化管的蠕动,膀胱、直肠、胆囊等的定时排泌,以及人类四肢进行的生产劳动,蝉鸣,鸟啼,乌贼逃遁时排泌黑液体等等。在低等生物,特别在单细胞生物中没有这些器官,但有相类似的的亚组织结构,或者仅有一种具有收缩性能的结构蛋白,能导致细胞膜的多种行为。
特殊行为,例如萤火虫发光,蝙蝠释放超声波,发情期的动物释放特殊气味,孵卵母鸡的体热辐射,气功师的手指发放红外波,人类大脑的思维活动等等。这些行为的系列生化和形态基础,都已经被证明是可以认识的。
因为人类的思维活动最终仍然导致机械行为活动。思维的过程实际上是物质的分解而释放能量与一般行为活动之间的中间阶段,它通过高度复杂的大消耗量的物质能量(信息)转换之后,而导致比任何高等动物的都更为协调、更精确、更有目的性的一般行为活动。所以说,人类的思维活动其实是特殊形式的行为活动。如果一个人长时期地始终没有任何有目的性的具体行为,于是也不能说明他具有思维。
3. 摄取单元
摄取单元是摄取外环境中的物质与能量。已知的事实是,摄取总有一定的选择性,不需要的有害的则加防御;这摄取过程又总是与排泄一定量的代谢物的过程相随而行。所以这个单元还包括防御机能和排泄机能。防御和排泄是为了有效的摄取服务的。
摄取单元的生化基础是多方面的,诸如对固态食物首先进行酶水解效应,然后经渗透作用、钠泵效应进入细胞内;植物的光合作用;有血动物的血红蛋白氧合效应等。
在单细胞生物,实现全部摄取机能的形态基础是唯一的细胞膜。分子物质的摄取经过细胞膜的孔道结构;波动能量的吸收由于细胞膜的靡薄;光辐射的吸收由于细胞膜的透明性。在良好的外环境中,摄取和排泄得以同时顺利进行。当外环境因素对细胞生命不利的时候,细胞膜则紧缩,减少减小孔道,减低透明度,细胞摄取与排泄,改而为机能防御。防御是为了更安全的摄取,可惜,摄取与排泄的停止对生命又是一种新的威胁。
如此之形态结构单调,是自然界中单细胞生物生命力非常低下的一大原因,所以常常受到“粉身碎骨”的威胁。如果能够进入一种休止状态,例如能够形成芽孢,生命力才能稍为强些。要提高生命力,就必须通过好的突变,并且遗传下去,不断地改进这个单元机能的形态结构基础,才有可能。或者变单细胞个体为多细胞个体,实行细胞(组织)分工,直至进化为如高等动物和人类那样,形成多器官多系统的分工,才能适应复杂的环境变化,具有高度的生命力,这即所谓生物进化。
在高等动物和人类,摄取单元机能是通过器官系统的高度分工和协调来实现的。口腔和胃肠道食进和吸收固态和液态分子物质;肺吸收气态的氧分子;皮肤吸收光和热,以及一般低能的波动能量;还有特化的眼耳鼻舌等器官,吸收特定范围内的波动能量;废物的排泄则通过肛门、膀胱、汗腺等器官的定时开放来实现;为了更有选择性摄取而设置的防御机制,则改由网状内皮系统专职执行,通过一系列的生化机制或细胞机制,对不利的因素抵御或消除。所以高等动物和人类才会具有有强盛的生命力。
中医学总是要把肺、皮、肛、肾等器官拉拢在一起,常说这些器官的机能与肺气有关。过去我们很难理解。现在看,如果把眼、耳、鼻、肺、口、胃、肠、肛、尿道、膀胱、肾盂、肾小管直至肾小球囊,全部看作是由于身体表皮组织折迭内陷而成的特化器官, 是一个机能单元(摄取单元)的形态基础,是单细胞生物细胞膜进化和扩展的结果,似乎也就有了道理。
4. 生成单元
生成单元的生化基础是体内一系列的生化合成效应,利用摄取进来的物质和能量为原料,合成生命所必须的全部物质,包括脱氧核糖核酸、核糖核酸、激素、酶类、抗体、结构蛋白、糖元、脂肪等等。
在单细胞个体,这些物质是先后地在细胞核细胞质里合成,结构蛋白(还有糖和脂等)形成各个细胞器和整体细胞的框架,酶类、激素、抗体等各种物质分别地储存于细胞器内,从而形成单细胞生物的完整形态。
在单细胞生物体内能够合成很多有机分子物质,但与多细胞生物、高等生物相比,它的合成能力毕竟还是非常有限的。这是单细胞生物生命力非常低下的又一个原因——物质基础贫乏。以致于大多数的单细胞生物都必须寄生于宿主才能存活。
在高等生物,特别在人类则不同,人体内全部分子物质的合成,虽然仍然都在细胞核细胞质里进行,但由于许多器官组织分工进行,所以能够合成更多类更大量的物质。这些物质又促进各器官的发育和分化,乃至人体整体的发育和成长。这些器官主要是内分泌系统,外分泌系统的器官(腺体)和骨髓等。特别具有代表性的是脑垂体、生殖腺、肾上腺、甲状腺、肝、脾、胃肠道粘膜等。其它许多器官的细胞核细胞质,一般地则不再负有生成单元的机能,而分别地负有其它单元的机能。人体的完美,人的强大生命力,正是由于这些分器官分系统的庞大的形态结构和物质储备作保障,才成为可能。
5. 调控单元
调控单元的生化基础主要是由激素、酶、中间代谢物等物质及电磁信息导致的一系列的正、负反馈效应。
实现这一单元机能主要依靠两套形态系统,一个是心血管及体液系统,一个是神经系统。
心血管及体液系统很像一个供水塔与水管系统,心脏有节律地抟动,血管有适宜的紧张度,体液有适宜的流速、流量与方向,使各个器官的机能获得了必须的物质能量供应,并且定时、定质、定量,从而实现了对器官的控制。
神经系统则像一个发电厂与电路系统,神经元的细胞体、神经纤维、突触结构内部都含有特别容易氧化还原的良导电介质,当神经中枢接受某种信息(例如视听信息)激动之后,立即发生一系列的快速的还原-氧化反应,发生电子得失,形成生物电流和神经纤维附近的电磁场,从而实现了对远方器官的快速控制。
神经系统和心血管体液系统,实际上是调控系统中的两个快慢分系统。这种快慢结合的调控装置,是实现高灵敏度高效调控机能所必须的。正如一个国家,要对边远的某一地区实现有效控制,除了有用车用船的物资载运书信投递之外,还必须有电报、电话、无线电输传装置等的配合。
这一节叙述到这里,得到的体会与传统的认识一样----机能、生化、形态三者的关系是统一的。但表达的方式与传统喜用的有所不同:传统喜欢说,一个器官有什么什么功能;这里却说,一个单元机能的实现依靠什么什么器官。这种表达方式有个好处:除了仍能体现机能、生化、形态三者的统一之外,还能体现三者之间的主从关系----以机能为主为纲,自成一个整体——生命基本机能系统。不同物种的生物机体,其生化及形态可以有较大的差异,生化及形态随着生物历史的发展而进化,随着个体成长的过程而发育,都是为着这个基本机能系统的更加稳定、和谐及完善服务。
三、生机系统与外环境的五大基本关系
生命基本机能系统,既然能够自成系统则独立存在,独立运动,但它并不是一个完全密闭的孤立系统,它必须在外环境中摄取营养素,进行物质能量交换,所以它必须与外环境获得统一,作为一个子系统的身份,处到一个更大的系统(主系统)之中,受外环境(主系统)条件或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这是第一种关系,即生命的子与主系统关系。
生命运动走完一个周期实际所经历的时间叫做基本机能周期时间,其中每个机能单元经历的时间叫做基本机能单元时间。不同物种的个体,这两个时间的长短不同,短的可以只有零点几秒。每个单元时间大约只占周期时间的四分之一。
在单细胞生物基本机能周期中看得很清楚,只有在摄取单元的时间内,这个系统是对外环境开放的,生命机体是在这个四分之一时间内摄取营养素的,外环境中的一切因素也只有在这个四分之一的时间才可能对机体发生影响或制约,这个时期叫做应激期或高敏期。其余的四分之三时间叫做不应期或低敏期。
一般说,所有的外环境因素,只要落在应激期与机体相遇,都有可能发生影响,不管机体愿意或者不愿意摄取。但是,事实上,对于不同的个体,特别是对于不同物种的个体,这种影响总是有差异的。因为影响的发生,除了必须落在应激期,还有第二个条件,就是个体内环境中有应激的底物。内环境中有什么样的应激底物呢?是由于它所处的物种进化的阶段决定的(正常必须具备的素质),或者是由于不远的祖代获得性基因遗传下来的(遗传因子),或者是它自身在前个生活时期通过突变而产生的(抗体)。另外也有一些过分强烈的因素,可以无条件地对机体加以影响,那就可以导致突变,如果不致死亡的话。这是机能系统与外环境的第二种关系,即生命的应激期关系。
对外环境诸因素作最粗略的划分,可以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自由能(波)因素,包括α射线、β射线、γ射线、X射线、紫外线、可见光线、红外线、电、磁、热、力、速度、声、超声、次声等等),另一类是分子物质因素,包括各种无机物分子、离子、同位素、各种有机物分子,各种有机的无机的酸、碱、盐类等等。
在自由能因素中,影响生物生命最大最深刻的应该是太阳光和其它宇宙射线。对于太阳光,所有生物都离不开它,有之则生,多之则盛,少之则衰,无之则亡。因此,从广义上可以认为,太阳光不仅是一种营养素,而且是最重要最根本的营养素。阳光中的某些成份,光谱中的某些节段,作为一种信息,可能会直接参与生物基因分子的合成。所以大多数生物的生命活动明显地受着阳光强弱的制约,大多数生物的生命活力在每天的上午逐渐增强,下午至晚上逐渐减弱,表现为明显的昼夜节律。大多数生物的生命活力在每年的春夏季逐渐增强,在秋冬季节逐渐减弱,表现为明显的年度节律。
这种现象在微生物界表现得尤为明显。微生物界对阳光有高度的依赖性,在春夏季节,分裂繁殖特别迅速,人类被微生物致病的机会也会因此增多。到秋冬季节之后则情况相反,许多微生物乃至死亡,或者必须形成芽孢才能越冬,人类被微生物致病的机会也因而减少。
植物也是以阳光为主要营养素的。叶绿体的光合作用,吸收阳光,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大分子物质——淀粉,同时把太阳能储存在所有的化学键中。这情况好像必须以太阳能做粘合剂才能生成有机物一样。这是所有植物的生物合成最重要的首先的机能。所以植物的生命活力也总是与阳光的强弱变化同步的,昼夜节律和年度节律都非常明显,地球植被植物的盛衰与地球纬度高低直接相关。
动物的生命活力。对于阳光的依赖性相对地不那么明显。因为动物缺乏一种基因,没有叶绿体结构,所以假如它渴望也无法实现,无法摄取无限丰足的阳光作为主要营养素。所以动物必须采食植物体(有机分子)来营养自身,或者捕食其它动物以谋取更加丰富的营养。因此可以说动物对于阳光的依赖性基本上是间接的。但是仍然有部分生化机制及行为须要直接依赖阳光的。例如人类体内合成维生素D,就必须有阳光中紫外线的参与。一个人长期地生活在地窖下,不见阳光,哪怕有最丰富的食物供给,也难免变得苍白、气短、乏力。人类的大脑那么重要,为什么不藏于机体的内部深部,而高筑于头顶,是否大脑的复杂机制还有好多细节必须阳光光谱中某些段落的密切参与?或其它宇宙射线的参与?“眼底光感信息——松果体——褪黑激素”效应,难道的确十分的极端的重要?所以,动物及人类的生命机能的昼夜节律、年度节律仍然十分普遍。
这说明是太阳光拨动了生机系统的运动。这是生机系统与外环境的第三种关系,即阳光拨动系统(阳光拨动生命)的关系。
既然阳光是生命的必须营养素,生物为了获得充分的阳光,生命基本机能周期中的摄取单元的最活跃时间,就必须重迭在每日的中午及稍后的一段时间(这段时间阳光最充足,气温最高),或者重迭在每年的仲夏秋初之间。也就是说,摄取单元机能的盛衰变化必须与太阳光的昼夜强弱变化同步,或者与每年的强弱变化同步。也就是说,必须取得与地球的自转运动及绕日运动同步,否则将被自然淘汰。
上文已经讨论,产能、行为、摄取、生成这四个单元机能是依时依序进行的。所以,每个单元机能的活跃时间一定会依时依序地与每天的早晨、上午、午后、晚上这四段时间重迭,或者与春、夏、秋、冬四季重迭,形成昼夜周期及年度周期。这就是近年来人们普遍感兴趣的生物自然节律性。
这里体现了生物自然节律性的更深刻的成因。同时体现了生命基本机能系统的运动,除了基本机能周期之外,还有昼夜周期和年度周期,或许还有更大的周期,依次地小周期包含于大周期之中。
调控单元机能在这样的较大周期的运动中,是怎样实现调控的呢?大概会是这样:凡在每天上午(或春夏季)释放并消耗增多的一类激素和酶(M类),对于下午(或秋冬季)才释放并消耗增多的一类激素和酶(N类)可能部分或大部分地具有封闭活性的作用,以利于自身促成一系列的物质降解分解和释放能量;但是当降解中间物或终末物(K类)逐渐增多达一定浓度时,M类会被封闭,而N类被开放;下午,N类释放增多,也会部分或大部分地封闭M类,以利于自身促成物质能量的摄取和生物合成;但当中间合成物或终末物(L类)逐渐增多达一定浓度之后,又会封闭N类而把M类开放,如此使得下一天(或下一年)的周期运动又再开始。似乎目前了解到的关于这种生化整合机制已经不少,只是这里有限的篇幅未能作全面的收集。调控单元的这种机制,我们不妨把它比喻做时钟上的那条时针,它作顺时钟方向运动不息,它指在哪里,生命机能运动就活跃在哪里。人们把这种机制叫做生物钟,是很有意思的。
这是生机系统与外环境的第四种关系,即系统与环境同步运动关系。
在前面已经提到,个体与外环境具有子和主的关系。事实上,子系统之中还有更里一层的子系统,主系统之外还有更外一层的主系统。
作个比喻吧, 例如: 一只山羊,山羊体内一个活的心肌细胞有一个生命基本机能系统;心脏是心肌细胞的主系统;心脏血管解剖系统是二级主系统;一个山羊个体是三级主系统;山羊不能离开山羊群,山羊群是四级主系统;山羊群居的那片自然环境是山羊群不能离开的,假设是因为这样:气候温暖的山,生长着茂盛的草木——喂养着大群的山羊——供给(食肉动物)狼虎做食料——狼虎保卫着这座山,这几个因素拧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这样一个自然环境成了山羊群的五级主系统。如果反过来也可说,山羊群是那片自然环境的子系统,一只山羊是二级子系统……
这是生机系统与外环境的第五种关系,即多层次性子主系统关系(见图4)。
这里每一对子与主系统的关系都服从前面所讲关系的各个方面,子系统是主系统的一个机能单元,主系统是子系统的外环境社会”的含义是。生物这个大千世界的面目原来是这样一个内涵外统,机能整一,结构分明的庞大的有机整体。虽然庞大,但也如一个单细胞那样有条不紊。细胞虽小,学问之多,却又可以和这个大千世界等量齐观。
在生态学里,学者们称这个山羊群体或那片自然环境为“生物社会”,这是很有意思的。人类是生物,有个人类社会,其它生物,当然也可以有个“社会”,这个“社会”是什么呢?就是生命基本机能系统,是真实的一条生命。在人类社会,在一个国家,无论其政治制度如何,维系国家生命的国家经济体系和上层建筑,它的基本结构模式大概都与生命基本机能系统相似,都不可能违背生命的基本规律。
难怪!现代生态学的发展会对人类医学发生越来越深刻的影响,似乎在迫使医学工不得不去加深领会生态学知识的启示,不得不进一步重视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对于人类健康的重大影响。
难怪!在我国,古老的中医学理论,会把哲学范畴的阴阳学说、五行学说引用过来说理人体的五藏机能,一时谈天说地,谈兵论政,一时又说到人体机能的微妙之处,很可能古人已经看到这个生命基本机能系统的存在。很可能哲学上的五行学说,医学上的五藏理论,会是生命基本机能系统的雏形。
四、结束语
本文到这里为止。对生命基本机能系统的探讨是最初步的很粗略的,只探讨了问题的某些方面。其实,这个概念,早已经由多个学科的科学家们,特别是新近许多边缘学科的科学家们,从各个不同的方面不同的水平已经做了深刻的描述,并且正在寻求适当的模式实现科学一体化。认识生命基本机能系统,可以更清晰些见到自然科学各科、社会、文化等各科与生物学之间的一体化的联系,见到现代医学与中医学结合的可能性或必由之路。当然,由于生命现象是复杂的,我们在探讨这个系统的时候,应该避免陷入机械论或机械唯物论的泥坑,同时又不要轻易地否定这个系统的存在的可能性。我还想特别提醒个别读者朋友,请不要因为你不喜欢阴阳五行学说和中医理论,而对探讨生命基本机能系统失去兴趣。
主要参考数据
[1][美]P。亨德莱主编:《生物学与人类的未来》,上海生物化学所译,1977年版,286页。
[2]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编:《自然辩证法简释》,1962版,41及50页。
[3]同[1]84—85页。
[4]同[1]84页。
李龙川1982年秋完稿
相关文章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