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书可以编造 历史无法改写
不同的历史教育导致德日战争史观迥异
2015年,我们将迎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历史的悲剧不容忘记。反思昨日战争悲剧,是为了避免明日重蹈覆辙。然而,同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责任国,德日两国在认识罪行、承担罪责方面,所持态度却截然不同,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思考。
德国知识界对战争罪行不再沉默
二战中,德国和日本的侵略行为对周边国家人民和本国人民造成了深刻伤害,但两国对历史罪责的认识却迥然不同。战后,德国社会从普通民众到政界精英,整体上对战争罪行的反省积极而彻底;日本则在历史认识方面屡屡开倒车,其极不负责任的历史态度引起亚洲国家和人民以及国际社会的普遍担忧。
纳粹大屠杀是一场规模空前的灾难,它是纳粹政权以国家机器对全体犹太民族实施的有组织、分阶段的种族灭绝行为。郑州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张倩红告诉记者,战后初期德国不少人对纳粹暴行采取了“心照不宣的沉默”,但一些知识精英很快认识到,战争罪责问题是德国人无法掩饰的过去。学术界围绕上述问题展开多次争论,并转化成一次次的政治较量,推动了战争反省的不断深入。自20世纪60年代末开始,德国历史教科书公开承认纳粹罪行,描述犹太人在战争期间惨遭迫害的经历,并探讨大屠杀发生的原因及其影响,以此警示年轻一代要反对种族主义、维护世界和平。
相较而言,历史认识问题却成为日本与其亚洲邻国关系的症结所在。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教授、南京大屠杀史研究会副会长经盛鸿强调,“日本肆意进行南京大屠杀,30万中国人惨遭无辜杀戮,日本法西斯对中国人民犯下的滔天罪行无法抹杀。但面对铁证如山的侵略历史,日本右翼势力却一再诡辩与否认,妄图掩盖历史真相。”经盛鸿研究发现,只有少数日本左翼人士承认日本所犯下的野蛮罪行,但他们往往沉浸于追究战争受害者的具体人数,陷入“数字之争”,而忽略了战争是发生在中国领土上,是日本侵略者的暴行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沉痛的悲剧与记忆。
吉林大学东北亚研究中心教授沈海涛告诉记者,近来,发掘和整理日本侵华历史档案的工作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例如,中央档案馆陆续公布的日本战犯认罪书、吉林省档案馆近期公布的《铁证如山》系列日本侵华档案史料集等,为进一步研究日本侵华罪行提供了全面、翔实的历史依据。
日本教科书助推错误历史观蔓延
德国和日本的历史罪责观问题一直备受学界关注。近日,在上海市世界史学会等机构主办的“德国与日本历史罪责观比较”研讨会上,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孟钟捷表示,“在德国历史罪责观的构建与宣传中,历史教育始终扮演着重要角色。这体现在历史教科书的编纂与公共历史争议的最终结果中。”首先,从历史教科书的编纂来看,对于集体罪责的分层化、消融化、当下化与立体化的策略,是十分有效的手段。另外,从公共历史争议的最终结果来看,每一次都是左翼人士的观点更受民众欢迎。这表明,尽管围绕纳粹历史而爆发的每一次公共历史争议,都会让观察者对德国社会的历史观感到揪心,但这些争议最终都扮演了社会启蒙的角色,客观上推动着德国社会对纳粹历史进行深刻认识与反思。
然而,战后日本对其近代以来对外侵略扩张的历史,却试图模糊、歪曲甚至否认。沈海涛分析说:“近年来,这种错误的历史观有逐步扩大的趋势,仅将其归结为冷战等国际背景所致,显然不能自圆其说。”在战后东西方冷战背景下,日本的民主化改造及军国主义余孽清除不彻底,是日本军国主义思想及政治势力得以苟延残喘的重要原因。
沈海涛说,日本经济滑坡、民众思想右倾保守化为错误的历史观提供了温床。但是,“日本军国主义战败投降的历史过程,始终未能在战后日本的历史教育中得到客观、公正的体现,这是造成多数日本民众不了解近代日本对外侵略历史、不能正确客观反思历史的重要原因”。而日本政府和右翼政治势力则为了一己私利,借教科书审定等手段,有意助推错误的历史观和战争史观的蔓延。
培育健康而负责任的历史意识
战后,德国在对历史罪责的认识方面,不仅进行了正面的承认与反思,还勇敢地走出了国际合作的一步,从而为国际和解打下了深厚基础。孟钟捷认为,在反思犹太大屠杀问题时,德国不仅与包括以色列在内的不少国家进行了密切交流,更展现出了真诚的姿态。“例如,在今年1月27日奥斯维辛集中营解放纪念日上,德国就邀请其他欧洲国家一起参与,将之上升到欧洲共同记忆的层面。”
然而,面对不可否认的侵略历史,日本社会传递给世界的却是一连串背道而驰的信息:领导人多次参拜供奉有二战甲级战犯的靖国神社,美化军国主义分子;篡改教科书,掩盖历史真相;大力发展军事力量,渲染“强大日本”;修改和平宪法,要求将“自卫队”升格为“军队”等。学者认为,日本国内从政界到学界的右倾倾向越来越明显,值得国际社会警惕。
对此,沈海涛认为,“日本目前的教育制度和教育理念需要切实作出改革,否则,其后果要比其单纯在教科书中增删有关历史事实更加严重。”他表示,培育健康的、负责任的历史意识,在国家层面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唯其如此,方能促进国家间的合作与互信,进而有效地维护区域与国际的安全与和平。
相关文章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