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级抵押信贷风波肆虐亚太市场
《财经》记者 张环宇《财经》网络版 [2007-08-17]
在从欧美市场传来的压力下,日本及亚洲新兴市场普遍大幅下跌。但尚难以判断目前的调整究竟是一种适度的调节,还是一次剧烈刺激下的过度反应。
日本以及亚洲众多新兴市场的股市下跌并非没有脉络可循。首先,由于危机不断扩大,各国央行注资行为并未产生预期效果,投资者为降低风险,必然放弃某些高风险性的头寸;其次,信贷风险的扩大影响了投资者对于某些关联行业的信心,如银行业、重工业等。由一两个与次级债券风波行业关联度最高的板块拉动急跌,成了各个国家股市的共同遭遇。
【网络版专稿/《财经》杂志记者 张环宇】从美国本土爆发的次级抵押贷款危机,在率先冲击了美国市场后,继续沿着全球资本流动途径扩张。欧洲、日本、澳大利亚等很多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济陆续受到冲击,而新兴市场在这场危机中也难逃一劫。
8月17日,日经指数全日下跌874.81点至15273.68点。恒生指数同样大幅下挫288.72点,盘中一度击穿20000点大关,最终收于20383.67点。新加坡股市则被拉低140.51点,至3011.65点。韩国、台湾等股市均告巨幅下挫。就连此前表现出较强抗跌性的中国股市,同样拉出了三连阴的走势,在本日再次下跌108.87点。
从7月开始,面对从欧美股市传递来的越来越大的压力,亚洲很多新兴市场也开始酝酿一场风暴。
7月10日,在穆迪和标准普尔调低次级抵押贷款债券评级之后,金融市场发生了一场遍及三大洲的巨大震荡。道琼斯指数、DAX指数均发生巨幅下跌,而亚洲很多国家的股市也同样巨幅跳水,恒生指数、日经指数的下跌幅度均超过1%。
8月9日,巴黎银行因为旗下三只基金卷入次级债风波进而停止投资者申购和赎回基金,此后,市场再度出现恐慌性抛售,全球股市普跌,恒指也再次下调0.43%。
随着金融危机规模的逐步扩大,全球各大央行不断注资进入本国金融体系,希冀通过这种方式增加市场流动性,稳定投资者信心。但不断的注资也令投资者产生疑惑,究竟这场席卷全球的金融风波能否被有效控制呢?过于频繁的注资行为令投资者对这场风波的程度有了更新的认识。
亚洲经济在最近两年内取得了不斐的成绩,随之而来的是资产价格快速上涨,包括股市、房市等的价格不断上升。在此过程中潜藏着不容忽视的泡沫问题。另外,日元与其他高息货币之间的利差交易被投资者广泛应用。这些风险在金融链条未出现断裂的时候表现并不明显,而风波一旦出现,股市以及高收益货币兑日元等高风险资产便立刻遭受市场的沉重卖压。在这种情况下,资本更倾向于流向安全系数较高的资产以实现保值,而资本从新兴市场的这种逃离,将对新兴市场产生重大打击。
值得注意的是,根据日本东京证交所的数据,日本本土股票在上周继续遭遇卖超现象。前一周外资在东京、大阪、名古屋等交易所是卖超日股1962亿,而上周卖超日股数量更是攀升至2016亿日元(约合17.3亿美元)。
在8月16日的震荡格局中,美元兑日元一度跌至112.01日元,较前一交易日下挫4%,并创下2006年6月以来的最低水平。而欧元兑日元也大幅走低至150.03日元,为去年11月以来最低水平。由信用风险所引发的全球金融恐慌,令众多利差交易投资人纷纷出逃。而这种出逃使得日元兑各种货币均发生不同幅度的攀升。8月17日,日元持续升势,利差交易卖压继续增大。包括澳元和新西兰元等在内的高息货币大幅下挫,其中新西兰元兑日元下跌约5%。
从日本近期的相关经济数据中可以发现,日本以及亚洲众多新兴市场的股市下跌并非没有脉络可循。首先,由于美国次级抵押债券市场问题不断扩大,而各国央行的注资行为并没有产生预期效果,投资者为了降低风险,必然会放弃某些高风险性的头寸。而当这一想法成为大多数投资者的共同想法时,市场就会在短期内发生巨大调整。
以日元资产为例,当市场的波动性大到足以破坏现有估价水平时,利差交易者必须迅速解除手中头寸,否则通过高杠杆操作的资产组合就会遭受巨大损失。但是因为之前的投资行为主要是依靠借入日元来完成的,所以此刻必须购买大笔日元从而归还贷款,这就导致外汇市场上对日元需求量大增,进而引发日元升值。
从股市角度考虑,信贷风险的扩大可能影响投资者对于某些关联行业的信心,诸如银行业、重工业等。而这种由一两个与次级债券风波行业关联度最高的板块拉动急跌,成了各个国家股市的共同遭遇。以韩国为例,国民银行等由于信贷风险联动影响受困,而未来经济预期的走弱也使得部分产业同样遭受池鱼之殃,这其中包括三星重工业等造船商和Lotte Shopping等零售商。这些权重股的下滑,成为拉动韩国股市整体大跌的罪魁祸首。
截至午盘,韩国股市外资的沽空盘口超过8000亿韩元,仅仅半日时间,就逼近昨日1兆韩元的单日沽空额记录。本周以来,韩国股市已经持续下挫超过10%,而近年来,韩国单周下挫的最高记录是2001年“9·11”事件中的单周下挫13.1%。
在资本可以充分流动的市场中,市场投资者对于风险的控制和把握往往最为精准,但是也最容易矫枉过正。当然,我们尚难以判断目前的调整究竟是一种适度的调节,还是一次剧烈刺激下的过度反应。■
相关文章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