脆弱的金融
2007-08-20
《财经》
预计美国次级抵押信贷问题不会造成宏观经济更大的波动,但金融体系表现出的脆弱性令人沮丧
布拉德福德·德龙《财经》杂志/总192期
目前在美国,信贷息差(creditspreads)正从持续了数年的罕见的低水平向更符合历史均值的水平回升。所谓信贷息差,是不同信用级别的贷款人所支付的不同利率之差,也就是市场对他们还款风险的定价。
在基础性的资产价格——这包括企业基本面和房地产市场等——发生显著变化前,说信贷息差变化会对宏观经济造成多大影响还为时尚早,有可能最后的结果只是一次小规模的财富再分配而已。不过,在某种程度上,信贷市场风波已经被看作发达世界的一场金融危机。电视新闻评论员大声呼吁美联储干预市场并降低利率,华尔街一些最老到的金融家都被担忧和沮丧所笼罩。
8月10日,美国联邦基金利率(即银行隔夜拆借利率)以6%开盘,这比美联储设定的目标利率5.25%高了75个基点。美联储和欧洲央行已采取行动,大规模增加市场中的流动性,使银行准备金水平在两天之内提高10%。但从历史角度看,这只是一次小规模的冲击——1907年,即便是安全资产的年利率,都曾高达118%的水平。不过,用今天的标准衡量,这的确是一场大规模的突发性的流动性紧张——市场抛售风险资产、购买安全资产的需求大涨,这压低了风险资产价格,使它们变得更加危险,从而带来更多抛售。目前,这种螺旋式的下跌已经暂时被控制住了,股票、低风险债券和房地产的价格尚未发生更大幅的波动。
但套利市场却进入了冬天。在金融教科书里,套利不需要资本,也不包含长期性风险,你要做的仅仅是买入、卖出和等待。不过在真实世界里,这种金融操作总是存在着短期甚至长期的风险,它要求有大规模的资本,需要专业投资者充分利用融资工具,而且用的是“别人的钱”。但是,当这些专业投资者面对最大的套利机会、最需要“别人的钱”的时候,恰恰风险也就最大,他们可能已经到了崩盘并丧失公众信任的边缘。
近来所发生的情况,在很大程度上正是因为一批华尔街的投资者达到了其套利的极限。那些终生致力于用“别人的钱”和财务杠杆来低买高卖的人们不再继续下注(所以把价格带回到基本面所决定的正常水平),而是偃旗息鼓,希望能熬过下个月。
这是否会造成宏观经济更大的波动尚不清楚,不过我倾向于否定的答案。美联储和欧洲央行已经稳定住货币市场的价格,并且正根据需要,持续地向金融体系注入安全的、具有流动性的短期资产。通常,最坏的情况总是美元汇率和消费需求同时崩溃,而美联储则陷入两难——既害怕升息会加剧需求下降带来的失业,又担心降息就无法遏制进口商品涨价带来的通胀。好在这两种风险还没有爆发的迹象,所以此次风波的影响有限。
总之,信贷价差目前已回归到正常水平,押错宝的人将面临大规模的亏损;而由于这些亏损者进行抛售,导致了市场的过度反应。那些资本不足、胆怯的、在这场小恐慌中抛售的对冲基金会大大蚀本,并被迫关门;那些足以保持其头寸的对冲基金会笑到最后;而那些流动性充足并趁机收购普遍被抛售的资产的人,将被证明是金融天才,并大发其财。
尽管如此,这场风波还是让人大吃了一惊。我们都知道,那些大量发放给购房者的大规模的次级抵押信贷,只有在房价上涨延续至少两年的条件下才能赚钱;我们也都知道,房价涨势已经停滞不前,所以大量次级抵押信贷将变成坏账,部分借款人将失去他们的本金,而部分贷款人将失去他们的房产。但如果事前你问我次级抵押信贷问题造成的最大损失来自何方,我绝对猜不到会是对冲基金。
很多人认为,这一切本不该发生。那些亏得最惨的基金正是最下功夫控制风险、运用最先进的分析技术和交易策略、千方百计规避任何大规模资产贬值的。但他们仍然被卷入了流动性危机。如同有人评论的那样,“如果在他们身上能发生,那么在谁身上都可能发生。”
无论如何,事实已经如此。我们甚至看到了一些非常接近于全面金融危机的迹象,这包括过度放大的财务杠杆,外部融资来源匮乏,以及太多缺乏协调的策略,令那些专业人士误认为自己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在这种情况下,需求曲线会发生反转,即需求不随资产价格下跌而增加,反而会减少。此时,中央银行需要及时出手干预。
让人沮丧的是,这场风波可算是毫无来由。如果经济基本面真的遭遇严重冲击,进而导致真正的危机,局面又会怎样呢?
经过这次事件,至少我已经相信,全球金融体系比我从前所认为的要脆弱得多。■
布拉德福德德龙(BradfordDeLong)为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经济学教授
相关文章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