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析美元大危机之本因
外汇理财周刊
“太阳底下从无新事”虽然是《圣经》里面的名言,但华尔街的炒家们也喜欢整天挂在嘴上。而所谓“从无新事”在华尔街指的是:涨的再高也不会没边;跌的再深,也不会没底。任何所谓新高或新低都会在历史的K线图中找到参照,特别是作为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基本面的货币或股票指数。比如说美元指数,历史上曾经4次击穿过80大关,但没用多久就返身向上了。
但是现在华尔街可能真要遇见从未见过的大事件——美元崩盘:截至2007年9月25日下午欧洲开盘,美元指数运行在80大关之下已经2周多,为历史之最;而在晚上美国开盘后,欧元带领非美再次冲击78.30,最低曾经到达78.28,距离美元指数的历史最低位——78.19只有9个点。现在全球的投资者几乎都一致认为:从技术上看,美元指数不但会去考验这个历史低点,甚至有瞬间击穿78的可能性。
美元指数跌破78会出现什么结果?华尔街会震颤,全世界会震颤,世界货币体系和经济秩序都会紊乱。
美元指数大幅度下跌的根本原因
美元在美国出现次级债危机后,表现是先升后降。而导致此次破位下行的直接原因似乎有这样的逻辑:美国的实体经济在今年6月后出现了衰退的迹象,一些蓝领工人失去工作岗位,由此引发大约十几万通过次级抵押贷款购买了住房的“穷人”无法归还按揭贷款;又由于美国的次级抵押贷款已经证券化、虚拟化、衍生化,这导致了大量购买美国次级债及次级债衍生产品的金融机构相继爆发次级债危机,而且该危机迅速地向全世界蔓延;由于恐惧危机,欧洲央行率领全球央行紧急救市,向市场重新注入巨大的流动性,引发欧元的走强;随后,由于美国经济衰退在就业数据上获得验证,美联储意外地大幅度降息,美元出现破位下跌。
但我认为,美元之所以会出现大幅度下跌的本质根源还是流动性泛滥以及由流动性泛滥所导致的全球经济失衡。我们知道,现在全球流动性泛滥的始作俑者就是美元,美元的利率曾经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徘徊在1%左右,这直接导致了全球性的货币太多,实体经济过热,虚拟经济暴涨。这么多的美元到哪去了,这样多的货币到哪里去了?大量廉价的美元凭借经济全球化的舞台,不断购买“资本洼地”国家的货币和资产,使这些国家的经济越来越热,虚拟金融市场越来越膨胀;而随着美国印钞机加速运转,实体经济已经无法承载,于是更多地流入虚拟金融市场,制造了全球虚拟金融市场的“虚假”繁荣。我们看到,在过去的几年间,美元的一跌再跌与全球越来越多的国家的经济过热是负相关的,与全球的虚拟金融市场繁荣景象也是负相关的。这就产生了这样一个规律或市场现象:全球性的货币流动性过剩导致泛滥,泛滥导致市场的风险偏好情绪高涨,风险情绪高涨导致追涨杀跌。追什么涨?非美货币和所有国家的虚拟金融市场的涨;杀什么跌?杀美元跌。因此说,美元既是全球流动性泛滥的始作俑者,也是全球流动性泛滥的最大受害者。
美元指数会不会继续大幅度下跌
现在讨论美元指数会不会继续下跌,主动权似乎已经不在美国。从美国经济的基本面看,房地产和金融领域这两个最重要的经济领域增长缓慢,已经引发就业和消费的负面变化,但美国近期的经济数据仍然是好坏参半的。特别是最近公布的美国四大投资银行的第三季度财报,也是好坏参半。其中高盛的季报非常亮丽,第三季度的净利润劲升79%,显示了其驾驭资本市场动荡的超强能力。相比之下,贝尔斯登第三季度的利润则骤降61%。
相对美国经济数据的好坏参半,美元最大对手——欧元的情况却似乎非常好。现在市场上很少听到欧洲经济和欧元的负面声音,除了经济仍在加速,货币的流动性也越来越充裕,包括美国次级债危机发生之后欧洲央行紧急注资10000亿美元。但我一直强调的一件事是:英国的次级债存量相当于美国的一半,欧洲银行手中也肯定不少。欧元之所以能够疯狂上涨,并非是因为欧洲是次级债危机的避难所,而是因为欧洲的雷区隐藏得很深。
我们能够看到的事实是:英国已经发生了银行被挤兑事件,该事件甚至迫使英国准备修改存款保险法,德国也有三家央行被证明购买了美国次级债。而且英国和欧洲绝大多数的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至今迟迟不公布它们的季报,是有意拖延还是企图篡改,我们不知道。能够知道的是,欧洲和英国央行非常紧张,因为暴露出来的个别问题已经证明:在次级债以及衍生金融产品的过度赌博上,欧洲银行可能比美国的银行陷得更深。
美元大幅度的反弹必须等待全球经济周期出现拐点
在经济全球化的初始阶段,经济的冷热程度以及承受流动性泛滥的“能力”是不同的。现在,全世界没有一个国家承认自己的经济过热,顶多只是对流动性过剩感到恼火。而对美国经济已经表露的衰退迹象,相当多的国家至今仍认为,那是因为紧缩太过。而在我看,美国之所以出现经济衰退,根源是紧缩太晚,而全球经济未来出现拐点的根源也在全球央行对流动性泛滥的威胁认识不足。
由于流动性泛滥,现在已经出现投机客“绑架”各国央行的迹象,这极大地干扰了各国央行与流动性泛滥做斗争的勇气,甚至否认了这种斗争的正当性。在美国发生次级债危机之前,各国央行是坚持紧缩政策的。在美国发生次级债危机之初,各国央行也是比较冷静的,他们在讲话中反复强调不能为投机客买单。但是,当股市开始暴跌,特别是有银行被挤兑后,这些央行一个个都坐不住了。仅仅只有几天,甚至只有几个小时,他们就出现180度的大转弯。比如,欧洲央行紧急向市场注资已经接近10000亿欧元;美联储则动用了降息50个基点及隔三差五的向市场注入流动性的措施;英国更甚,它因为银行发生挤兑事件而想修改本国的存款保险法。这种行为使市场上的流动性更加泛滥,风险偏好情绪更加高涨,极大地鼓励了市场上做空美元的投机势力,直接导致石油上冲82,黄金上冲730,美元跌破80大关。
为什么各国央行会从紧缩向扩张转变呢?因为他们自认为流动性多一点对实体经济不会有太大影响,顶多只是引发虚拟金融市场的再度膨胀而已,甚至还有人以为,流动性泛滥所损害的未必是自己,因为“资本洼地”还有很多,还有炒高的余地,例如中国的股票和房地产市场。接下来出现的情形可能是这样:当美元跌破78一线后,也许会引发美元的大量卖单,全球经济陷入增长缓慢的境地。直到全球资产价格回调,美元才出现反弹的曙光。(何志成)
相关文章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