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贷危机与中国对策:中美产业需要深度合作
标签: 次贷危机
沈思玮博士,上海交通大学经济学院
次贷危机风险已近尾声,机会悄然来临。
一、 美国经济两难抉择
经济增长的本质是需求增长,美国作为全球最发达经济体,拉动经济增长的需求只能来自美国自己。美元在国际货币中的独特地位决定了美国可以随时通过启动消费增长来拉动经济增长。
消费过度膨胀使贸易逆差扩大,导致美元信心丧失,美元贬值。美元贬值不是无限度的,贬值太多不仅带来美国经济地位、美元地位衰落,还带来剧烈通胀,经常项目逆差急剧上升,并加剧美元贬值。于是,美国只能通过刺破需求泡沫来恢复平衡,需求泡沫的膨胀与破灭是美国经济的周期性特征。
1.经济增长与汇率稳定之间的抉择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二战重创使欧洲与日本元气大伤,需要从美国进口大量机器设备,美国通过“马歇尔计划”、“麦克阿瑟计划”来促进这些国家对于美国商品的需求,既实现了经济快速增长,又实现了贸易顺差,可谓经济的黄金时代。
七八十年代,随着欧洲、日本经济重新崛起,以及两次石油危机,美国经济在美元贬值中实现了经济增长。
九十年代冷战结束,冷战技术的商业应用使美国实现了向新经济转型。1990年“华盛顿共识”与1992年我国二次开放,跨国公司获得了空前发展,美国实现了经济增长、股票市场繁荣、货币升值。
但这种繁荣却被诺贝尔奖得主,克林顿首席经济顾问斯蒂格利茨称为非理性繁荣。主要是因为:一、居民收入增长不及经济并不繁荣的八十年代的一半;二、1998年以后,美国经常项目逆差急剧扩大。很显然,这种繁荣是基于股票市场泡沫下的消费扩张,是不可持续的。
2.形成泡沫与刺破泡沫的循环
1998年贸易逆差急剧上升,促使美联储通过加息刺破股市泡沫,到2000年6月美元利率上升到6.5%的较高水平,NASDAQ泡沫应声而破。泡沫破灭的巨大冲击使得2001年经济出现了衰退。
为了拉动经济增长,美联储开始新一轮降息,从2001年6月到2003年6月,美元利率又降低到1%的超低水平。在这一轮降息过程中,美国出现房地产繁荣,在房地产投资拉动下经济出现复苏迹象,看起来一切都会好起来。一个容易忽略的事实是,在全球化产业转移背景下,美国居民收入并没有出现增长,单纯由降息带来房地产繁荣是信贷扩张下的消费扩张。
美国经济增长必然带来经常项目逆差扩大,与低利率一起导致美元急剧贬值,美元贬值又带来原材料价格暴涨,导致美国贸易逆差扩大,形成一个自我加强的循环。美联储只能再次通过加息来刺破泡沫。2006年6月美元利率又回到5.25%的较高水平,次贷危机爆发。
3.次贷危机是美国衰落的分水岭
次贷危机是美国有步骤、有组织自我调整经济的过程,是可控的。选择伯南克来刺破泡沫主要是因为伯氏是研究美国大萧条的著名专家。
在1929到1933年股市泡沫破灭而形成的大萧条中,出现了严重的流动性紧缩。因为:一、央行缺乏货币发行权,不能注入流动性;二、自由资本主义思想束缚了财政政策使之无所作为。最后,大萧条通过罗斯福新政而终结,开启了国家干预经济的先河。
伯南克在次贷危机之初就开始注入流动性,试图通过流动性注入来补充泡沫破灭造成的流动性消失。遗憾的是,出乎美联储预料,由于复杂的金融创新,美国衍生金融产品累积了大量坏账在危机中一并显现。看来单纯通过美联储提供贷款是不够的,还需要免除这些债务,于是只能借助财政来填补了,笔者估计总的实际损失大致上在2万亿美元左右,并不象表面看起来那么大。次贷危机不仅带来流动性紧缩,还带来信心危机,信心危机是金融危机的最后阶段。
本质上,次贷危机是对八十年代以来美国经济的一次总清算,美国制造业的衰落从八十年代就已经开始了,九十年代繁荣是信息产业与金融产业的繁荣,隐藏着美国经济两大根本隐患,一、经济增长对高消费的依赖,二、产业总是被赶超(对美国产业赶超主要是日本和德国)。
这两大问题在短期内很难解决,次贷危机是美国从表面繁荣走向衰落的分水岭。美国实现次贷危机软着陆并不困难,但经济要走出低谷,需要重振美国产业,必须得到我国深度合作。
二、 中国经济两难兼顾
西方经济学的根本弊端在于忽略了工业化时代不可再生资源对于经济增长的基本作用。从资源耗费角度分析,那些不能实现资源平衡的国家最终将走向衰落。
当前,只有日本和德国实现了本国资源零消耗下的经济增长,是可持续的。而美国由于资源消耗过大而衰落,但美国消耗的是全球资源而非本国资源,所以美国仍然有机会。以本国资源耗费观之,美国短期紧迫性大,而我国中长期紧迫性更大,中美存在同样的困境。
1.资源与增长
92年小平南巡讲话抓住了“华盛顿共识”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战略机遇,迎来了发达国家产业向我国转移的浪潮。各个地方竞相以低地价、低税率为优惠条件吸引外资,推动地区经济增长。
中央政府则以扩大资源开采来保证低资源价格、低能源价格,以及资源供给。特别是2001年以来,在国际原材料价格持续高涨时期,出现了非常明显的分化,凡是我国出口的资源价格涨幅都很小,凡是我国进口的资源价格涨幅都很大。
在低价资源与低价劳动力充足供给下,跨国公司蜂拥而入,带来了产能规模扩张的经济增长。固定资产投资迭创新高,2007年我国以超过GDP50%的固定资产投资实现了11.4%的经济增长,其结果是本国资源的巨大耗费与环境污染。
很显然,我国经济增长是资源高耗费、环境高污染下的经济增长,我国很难实现资源、环境与增长的兼顾。
2.强经济与弱产业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经济以年均10%增长率创造了世界经济增长史上的奇迹,即使在当前美国次贷危机发达国家整体陷入萧条的情况下,我国经济仍然维持了较快增长,世界银行预测明后两年我国经济增长率仍然可以维持9%以上的增长,我国经济增长短期强壮性无可置疑。
2008年,在经济高增长背景下我国制造业出现了整体性滑坡,产业的脆弱性由此可见一斑,这在世界经济发展史上也同样是一个新现象。
主要原因是:一、我国过去经济增长过度依赖于引进外资,满足于让国内产业给跨国公司配套,缺乏产业自主性。在产业上下游被跨国公司控制的情况下,产业过度投资只能制造一个又一个脆弱的企业,一旦经济增长率稍有放缓,企业立即面临生存危机。
二、金融与产业的严重脱节,九十年代中期,商业银行作为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买单者出现了大量坏账,随后的商业银行改革侧重于风险控制,使得商业银行不能起到扶持企业发展的目的。对于产业培育至关重要的开发性金融萎缩,以及资本市场发展缺陷,企业迫于生存压力,不可能有战略方面的考虑。
三、缺乏有效的产业组织。九十年代以来,我国经济发展显现政府主导特征,但政府不可能对企业长期生存与发展负责,短期化倾向明显。在经济发展中,产业链相关企业没有实现利益的联盟,而是被跨国公司分化瓦解,造成恶性竞争,最终被边缘化。
3.产业升级是必由之路
产业是国家经济的基础,没有一些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而能实现经济持续发展是不可想象的。令人忽略的事实是,我国经济经过30年高速增长,很少产生进入全球500强的制造业企业。
从资源平衡来看,一个国家只有有强大的、高附加值的产业,才能从外部获得源源不断的资源供给,才能在全球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正是基于这样的基本逻辑,美国著名智库兰德公司才一再出研究报告,预测我国在2020年陷入以他们观点的绝对贫困。
所以,产业升级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
三、 中国的对策:10000亿美元股权资产投资
产业发展是理念、组织、行为、结果的演化过程,有效的组织形式是产业升级的关键。中国产业脆弱性很大程度上可以归结为过度依赖于跨国公司一盘散沙式的产业组织结构。尽管企业众多,也难以争胜,甚至难以生存。
1.对内实现产业、金融的融合
要实现产业升级需要解决三个问题:一、企业的生存;二、产业、金融、贸易、资源的融合;三、产业的自主性。
企业生存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不可能所有企业永久地生存。企业的生存是对于特定时期企业困境的拯救行为,比如当前的减税、降息、增加货币供给等。
笔者以为,要实现企业长期生存必须进行产业整合,最经济的产业整合方式是合并同类项,交叉持股。也就是优质企业以换股方式吸收同类企业,可以在资本市场进行,也可以在场外。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同行之间的过度竞争从而为产业升级赢得时间。过度竞争降低将使得我国产业在全球产业链中议价能力显著提高。
产业发展如果得不到金融、贸易、资源等的支持是不可想象的。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普遍经验表明,开发性金融对于产业培育至关重要。笔者以为,开发性金融可以由民间的产业资本联合设立银行,政府进行担保,为企业发展服务。
产业自主性是一个渐次的过程,可以通过设立行业标准、政府采购、金融支持等扶持政策来实现,首要的是给被全球产业链绑定的企业松绑。
2.对外实现与美国产业合作
远交近攻,美国与中国具有最大的互补性,次贷危机为中美在产业上合作提供了最佳契机。
美国与我国的互补性在于:一、西方文化与东方文化存在本质差异,决定了我国不可能控制美国产业,美国也不可能控制我国产业;二、中美两国都面临资源紧缺约束,需要建立制造业优势,美国在产业价值链上游,我们在产业价值链下游,为了共同生存,不难合作共赢;三、美国处于产业的最高级层次,我国处于中级层次,日德介于中美之间,我国与美国合作的余地大于日德;四、中美都是大国,较少民粹主义,比较宽容,双方容易划定利益边界。
笔者以为,在未来2-3年里,我国可以动用至少5000亿美元来实现对于美国制造业企业的持股,就像联想与IBM的合作。具体操作可以通过我国在海外上市公司发行美元债券给中国人民银行,获得5000亿美元外汇储备,在二级市场增持美国制造企业股票。
通过这样的持股行为建立我国企业与美国企业之间的资本血缘与纽带,未来这些企业可以通过转让股权的方式把这种血缘转给国内相关企业,从而实现真正的战略联盟。这样做是基于一个基本判断:美国有在与日德的产业竞争中传统制造业全面衰落,而我国制造业全面受制于日本制造业。如果判断成立,则中美唯有合作才能打开局面。
总而言之,在资源紧缺的世界里,全球各国要么一起衰落,要么有的国家维持繁荣而另外的国家衰落得更快,中美合作是边缘化其他国家的最重要手段。此外,中美的深度合作有助于美国尽快走出次贷危机。中美产业合作,中国惠而不费,何乐而不为呢?
3.在全球寻求原材料合作
在当前次贷危机带来的信心危机中,国际原材料价格暴跌。而发展中国国家经济增长仍然很快,发达国家经济也不可能有大的回落,一旦信心危机消除,原材料价格又将进入上升周期。当前是买入矿山股权的最佳时机,在下跌的市场中买入可以最大限度地规避政治性干预。
笔者建议,仍然通过中国在海外上市公司以5000亿美元分散买入国外矿山企业股权。本质上,外汇储备是战略性资产,短期的损益是不重要的,根本的作用是支持中国经济持续增长。而原材料、产业、产业组织也是国家重要的战略性资产,我国应该从一种战略性资产向另一种战略资产转移。由于全球经济未来面临非常严峻的资源约束,这种转移会在非常短时间内显现其威力,很可能会在1-2年之内。
最后,中国持有跨国公司股权是一种对冲行为,一方面,我国需要对冲跨国公司在我国的直接投资;另一方面,我国还需要对冲我国过度消耗的原材料供给。美国次贷危机为我国外汇储备战略调整提供了最佳机会。
相关文章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订阅网刊微信公众号
![](http://img.wyzxwk.com/p/2019/09/e70edeb684b74b82d4c8fa6723b9a0e6.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