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资本主义的全球时代
当前,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的主流媒体上,充斥着时髦的词语,如金融自由化、资本流动、外汇市场、中央银行、货币市场、金融衍生品、全球化等等。这些话语明显的被极少数富人以及知识精英所掌握,作为某种有用的概念,是他们统治的这个世界的话语表述。但是,这些概念仅仅只是说明了一些现象或者事实,对于大多数的穷人来说,他们并不能理解这样的话语,也不能通过这些概念组成的说辞来理解这个世界的本质。隐藏在这些话语背后的内在的政治经济联系,即某种社会生产关系是需要分析和挖掘的,并不是学院内流行的貌似客观中性的科学表述所能揭示其真相。现代西方庸俗经济学,试图形式主义的找出诸如汇率、利率、价格、生产、需求等概念之间的数量关系,这纯粹是资产阶级乌托邦的幻想,尽管他们应用了很多的数学工具。他们毫不关心,也丝毫不懂得现实的经济生产生活,只是学院里养着的狭隘偏执的单纯脑力劳动者。在现实世界中,社会主义——人类美好的乌托邦,被那些经济理性人,尤其是主流经济学家们所大肆嘲笑。须不知,他们所极力吹捧的当今美国政治经济体系,才是最荒唐最腐朽的。如果要给一个合适的称呼,那么金融垄断资本主义无疑是最佳的名称。现在愈演愈烈的金融危机,人们要想正确的认识它,就必须以历史演化的逻辑和现实规律的逻辑来剖析它。
正如资本主义的社会形态并不是从来就有的一样,金融垄断资本主义也只是最近100多年的产物,是由之前还处于幼年时期的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所发展而来。资本主义的真正起源及其开始的年代,早就是争论不休的问题。但我们相信人类历史是连续的,资本主义是从之前的人类历史中生长出来的,那么资本主义从那一年开始就不重要了,关键的是要抓住资本主义的发展历程中各阶段的本质特征,和相关大事件的真实解释。当西方人第一次拜访新大陆以来,世界范围内的贸易扩展到了新的阶段。商业的大发展,一方面解体着古老的生产方式,另一方面催化着新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壮大。商业资本的积累为产业资本的发展作出了必要的铺垫,当新生的英国彻底打败荷兰时,预示着产业资本扩张为主导的资本主义必将取代以荷兰为代表的商业资本主义。但新的产业资本主义时代并不时来自于虚空,而是在一定的价格体系、货币体系、贸易体系、政治经济体系的历史平台上发展。英荷战争结束半个多世纪后,第一次工业革命即在大英帝国蓬勃开展,到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英美法德意日都完成其工业化,产业资本全面主导世界的时代到来。
一、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时代
十九世纪中期以前,英国作为自由竞争的产业资本主义时代的领头羊,率先从工场手工业向机器化大工业过渡。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阶段,其血腥残酷的剥削程度是现代人不可想象的。没有对拉丁美洲、非洲以及欧洲本土的无产阶级的无情掠夺和剥削,资本主义的发展同样是不可想象的。资本对黄金的渴望和对市场的占有,无疑是这个时代的典型特征。由于英国的产业资本在这一时期处于向上的发展过程中,在国内,在朝气蓬勃的自由竞争的环境下生产力发展迅速,自由市场的“看不见的手”主导一切的信念通过古典的政治经济学家们被表述出来。当然,此时市场“看不见的手”的主要作用,绝不是现代主流经济学家所谓的资源最优配置,而更多的是反对封建旧贵族拥有的种种经营特许权。对外贸易方面,起先英国采取贸易保护主义的政策,倡导这一保护关税政策的正是势力强大的土地贵族利益集团。然而新生的产业资产阶级正处于其势力不断上升的阶段,逐步发展而强大起来的产业资本集团要求废除以“谷物法”为标志的贸易保护政策,一方面降低产业资本的生产成本,另一方面扫清其对外扩张的政策障碍。
这一时期的货币及利率、价格、汇率体系,沿袭历史而来,金本位作为世界的主要货币制度,黄金作为独占的交换价值的代表由来已久,执行着价值尺度和交换手段的职能。在前资本主义时代以及资本主义发展的初期,商品的价格都是由一定量的黄金表示,两者之间的内在价值是相等的,或者趋向于相等。这是因为黄金作为货币本身就是从不断的商品交换中产生分离出来的,而商品作为小私有生产者利用自己的生产材料、生产工具和自己的劳动得到的成果,生产者最清楚其内涵的价值。其间的交换必然是按照等价值进行,即两者包含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相等[①],交换的双方谁也不愿意吃亏。这种等价的交换是自然发展的必然结果,商品与黄金货币之间交换的量的比例,是在无数次重复交换中依靠经验而确定的。尽管当时交易的主体并没有意识到,但是这一规律主导着那个时代的商品生产及交换。因此,货币天然是黄金,黄金作为财富的实实在在的载体,成为资产阶级孜孜不倦追求的唯一目标,积累黄金货币就是积累财富和资本。也正是在这样的一种已经形成的价格体系的历史框架下,资产阶级顺利的开始了他们的资本原始积累,对货币的追求成了一切,并且不用担心现代社会常见的货币贬值。然而当产业资本慢慢发展到占据社会经济主导地位时,资产阶级有意识的理性,以及资本之间你死我活的竞争,使得资本雇用劳动生产的商品的市场价格变得不那么自然神秘,不那么不可改变。这时,关于商品交换的生产价格范畴[②]产生,由其成本价格和一定的利润所决定。原来的价格体系框架被不断提高的劳动生产率、竞争导致的社会劳动必要时间的缩短,以及部门资本占有利润的能量所共同改变。各资本家为了利润,互相竞争,商品的市场价格成为他们(作为“经济人”理性代表)理性主义的、可计算的头脑随时能够制定和改变。价格不再神秘,价值却被隐藏起来。这一时期,商品价格总的趋势是不断下降的。工业革命的本质,不在于这一过程中以蒸汽自然力为动力得到普遍的应用,而是蒸汽机通过运动转换设备带动的工具机[③]取代了人类的双手,以致劳动生产率的迅速提高,劳动力趋向过剩,商品价格下降,造成生产过剩。
在这一体系下,黄金作为诚实的货币,不是人为有意识决定的结果,而是自然无意识发展出来的结果,人们改造自然的经济生产发展也只能是在这一历史结果上进行,故事不是能随意编造的。尽管如此,特别是19世纪以来,商业交易中另外一种常用的支付方式迅猛的发展起来,那就是以汇票为代表的商业货币(商业票据)在交换中的大量使用。当然,汇票不是最终的支付手段,只是债务人对债权人的支付承诺,这种承诺慢慢得到越趋成熟的资产阶级法权的支持和保护,但是它并不能得到资本主义市场的无风险支持,资本主义必然产生的经济危机就会让这种承诺现出原形。汇票支付意味着在未来某个时间必须用黄金或者商品支付,也可以在即时得到贴现,那就要损失相应的利息。机器化大工业的发展,商品财富的迅猛增加,资本主义私有产权体制下的交换日益频繁和涉及更大的商品量,原先起交换手段作用的黄金货币,已经不能满足这种新时期的支付需求,票据的产生是必然的,资本主义私有产权的信用就是票据的支撑。用于交换和支付的货币流通量,只有极少一部分使用金币,90%以上使用票据。
随着银行业的不断发展,以及社会经济的需要,另外一种支付方式也出现,那就是由银行发行的信用货币,也就是银行券。银行券在历史上出现得很早,开始时是转帐银行或金匠开给存款人的存单,是一种兑换券,我国宋代的交子亦是这种情形,均可兑换等值的金银。逐渐,银行券成为一种市场流通券,每一家银行都能够发行自己的银行券,一开始银行券由银行家全额黄金货币支撑,银行券是十足的现金。从理论上来说,银行券产生于货币执行支付手段的职能,以商业票据流通为基础。在商业票据未到期时,票据持有人因某种原因需将商业票据变为现款,就到银行去贴现。而在银行没有现款支付给票据贴现人时,就用自己发行的票据(即银行券)代替私人商业票据。持票人凭银行券可以随时兑现。在这里,只不过是由银行的信用代替私人的信用,因为银行具备的信用远远大于私人的信用,银行信用是私人信用扩展为社会范围的信用。资本主义大工业生产必须借助于信用才能持续进行,否则就只能时而生产时而停顿;所以信用的发展是随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产生的,两者互相促进互为因果。汇票作为私人信用的代表最先得到较大的发展,而银行越来越集中了整个社会的存款,在此基础上,银行券一开始就作为资本主义社会信用,逐步代替汇票为整个资本主义生产提供信用。银行信用的发展,也就为社会生产及扩大再生产更加迅猛的进行提供了基础,大大的缩短了产业资本循环的周期,包括投资活动的频繁、生产及生活资料消费的增加等。但资本占有剩余价值的实现反而会被拖长,即投资启动阶段,生产消费繁荣阶段,(必然的)经济危机阶段,萧条阶段一整个过程周期将加长。也就是说,资本主义银行信用的发展,虽然更加繁荣了经济生产和消费,但拖延了危机的爆发,并导致危机烈度的增强。
直到1833年英格兰银行[④]取得钞票无限法偿的资格,即资产阶级的顶级银行所发行的银行券票据已经在资产阶级法权的支撑下,获得了最终支付手段的权力。然而在发行的额度上,却不是资产阶级法权所能保证的,在资产阶级经济学家那里一直是一个争论不休的问题。而最开始,这主要是由个别私人银行资本独自承担信用责任,用黄金储备量和国债数量作为抵押来决定发行额度。银行券货币的价值问题还困扰着当时的人们。事实上,在经济繁荣稳定时期,社会的生产及交易量可以很庞大,但真正需要的支付手段(黄金和银行券)却是很少的,因为现金支付并不是集中发生,信用起着很好的作用,票据作为支付手段在流通。所以银行的现金储备一般是够用的,只要不是在危机时期,银行还可以发行更多的银行券提供借贷和贴现获得更多的利润,而不用担心银行券的价值无支撑风险问题。
资本主义早期社会,在银行资本自由竞争的状态下,利率由自由市场“看不见的手”决定,在很大程度上由银行货币资本和生产资本之间“盲目的博弈”所制约,但并不是由哪个人或者哪个集团所能够左右的。自1825年英国第一次爆发普遍的经济危机以来,资本主义经济从未摆脱过经济危机的冲击。在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时代,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一般表现为信用紧缩,物价下跌,银根吃紧,利率上升,银行挤兑并大批倒闭。危机期间,竞争加剧,利润降低甚至倒闭破产,作为繁荣时期广泛通行的票据,突然变得危机四伏,恐慌的人们急于将票据变现为黄金或者银行券,为了对付即将来临的支付压力,否则将面临破产的危险。人们只要财富,不相信资本主义的私人信用。当时的银行家还算是诚实的,银行券有十足的支撑,并不受到怀疑。银行资本只有在这个时候才能提高利率,很多银行家为了自己的私利,宁愿提高利率而不愿意多发行银行券为市场提供货币流动性,缓解经济危机。但是在严重而猛烈的危机中,一般银行也会受到威胁。当时的主流理论派经济学家甚至害怕多印货币而造成金价下跌,最终导致黄金外流,银行储备黄金[⑤]减少。但是那些同时是银行家和经济学家的精英人物就不这么看,他们发现并不是银行有多少黄金和国债,就只能发行多少银行券。按照他们的经验,银行发行十倍于黄金量的银行券,并不会出现市场问题,黄金也不是因此而外流。[⑥]并且在猛烈的危机时期,将银行中过量的小额银行券投入市场反而可以缓解经济危机中的货币短缺问题。从这里可以看出,银行券票据的价值一开始就不是由黄金来支撑的,那么现在普遍使用的法币的价值当然也不是黄金能够来保证其价值的。那么问题是,纸币这种信用货币是由什么支撑的呢?在当时,这个问题的答案还不是暴露得那么明显。
但是作为世界货币的仍然是黄金,资本主义的私人信用还不足以扩展到国际范围内,民族国家之间的冲突更多是战争形式的,主要不是经济形式。当时的国际金本位体系[⑦]具有如下的特征:金币自由铸造、自由兑换和黄金自由输出入。黄金是最主要的国际储备,其国际间支付原则、结算制度是统一的,各国货币都有各自的含金量,如英镑、法郎等货币名称最初都是指黄金的重量单位,彼此的汇兑率一般就决定于各自代表的量的比例,因此这一状况看似是固定汇率制。当时由此产生的汇率理论的代表就是铸币平价理论。但是在实际的国际贸易中,现实汇兑率是不断变动的,围绕着铸币平价波动,幅度不超过黄金输送点。汇率的变化可以有多种因素导致,如:
1.一时的支付差额。不管造成这种差额的是什么原因——纯粹商业的原因,国外投资,或国家支出,如战时的支出等等,只要由此会引起对外的现金支付。
2.一国货币的贬值。不管是金属货币还是纸币都一样。在这里汇兑率的变化纯粹是名义上的。如果现在1镑只代表从前代表的货币的一半,那它就自然不会算作25法郎,而只算作12.5法郎了。
3.如果一国用银,一国用金作“货币”,那末,在谈到这两国之间的汇兑率时,这种汇兑率就取决于这两种金属价值的相对变动, 因为这种变动显然影响这两种金属的平价。例如1850年的汇兑率就是这样:它对英国来说是不利的,虽然那时英国的输出大大增加了。不过当时并没有发生金的外流。这是银价值和金价值相比突然提高的结果。(见《经济学家》 1850年11月30日 )[⑧]
因此,在一般情况下,什么样的贸易支付差额状态[⑨],就决定性的影响什么样的汇率变化。而支付差额在那样的时代来说还只是市场决定的,完全不是个人所能控制把握。
总的来说,这是一个资本主义的上升时期,尽管自由市场像是一片神秘黑暗的丛林。资本、货币、商品价格、利率、汇率等概念处于有待人们进一步认识挖掘的阶段,这些沿袭历史而来的概念就具有更多的自然属性,对于个人来说,这背后隐藏着力量,而不仅仅是词语。[⑩]由于资本主义制度所必然导致地生产过剩而产生的经济危机这一矛盾,不是通过采取提高无产阶级工资的计划经济而解决的,随着银行金融资本的发展,将资本主义体系自身的矛盾推向了更高的阶段。
二、向金融垄断帝国主义的过渡时期之一
自产业资本主义大力发展以来,石油、化工、电力、铁路等天然就具有垄断性质的产业纷纷成为资本追逐的对象,投资与投机热潮此起彼伏。与竞争加剧相伴随的经济危机也就是一轮接一轮,无数的工厂破产倒闭,资本摔坏,另一方面存活下来的资本越来越壮大,占据更多的市场,形成更大的发展潜力。在各国内部,竞争导致各生产部门逐渐产生垄断性的巨型联合企业。产业资本积累到一定程度,就必然的要求对外扩张,开拓市场。这一事实直接导致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积极对外侵略,占领殖民地。19世纪下半叶,大英帝国挟其产业资本的竞争优势,在国际上大力倡导自由贸易的政策,呼吁降低保护性关税。但是处于发展过程中其他资本主义国家并不吃这一套,而是采用高额保护性关税发展自己的产业资本。一场混乱的贸易保护关税大战,商品倾销大战在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间爆发。
这个过度时代的最大的特点就是产业之间的竞争是有史以来最激烈的,各国之间是赤膊上阵互相肉搏,在以后亦不会出现这样的惨烈局面。所谓的关税大战和商品倾销,无不是以降价促销的方式在他国进行市场扩张,因为本国市场绝对是无法消化如此大量的商品;另一方面则是高关税阻止其他国家商品进入。产业资本之间竞争到这种程度,想必就离战争就不远了。产业资本经济的竞争,一个时代向另一个时代的过渡,在还没有形成国际金融资本的垄断同盟之前,是以两次世界大战为其最高阶段。只有战争,才能促成更高阶段形式的资本形成。
相比以往的经济历史,这个时期的市场价格体系波动更加频繁和剧烈。商品价格的决定机制已经不再是直接通过长时间的重复交换按照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决定,而是受到资本的力量的影响。商品的价值在基本面上还是受到价值规律[11]的决定,但是因为资本家的极度贪婪,商品的市场价格往往短时间内偏离很大。按照马克思价值规律理论,产品的价值由生产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但其市场价格则围绕这一价值波动。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主导的社会里,资本家(经济人)按照利润理性的逻辑在其商品的成本价格上要加上他期望获得的利润。资本家总是希望得到更多的利润,但是市场有自己的规律,并不让资本人随心所欲。资本家竞争的结果是,一段时间内,大家彼此都有一个稳定的平均的利润率。尽管突然的,资本会将某种商品的价格炒得非常高,但这样的投机总是要破灭。
当资本主义各国都发行自己的主要银行券后,整个资本主义社会已经到了纸币时代。各国自行规定其货币在国际范围内发挥世界货币职能的办法,这是一个混乱的国际支付体系。由于过度的竞争,这个时期的危机体现在原来的金本位货币体系面临崩溃的困境,越来越难以为继。原因当然不是黄金作为货币有什么不好,而是资产阶级主动的改革,以解决当前的经济危机,同时伴随经济危机的是大资本吃掉小资本,资本的积聚和集中。虽然这个时期还并没从法律上规定黄金货币不能流通与日常经济生产生活中,但是黄金的集中,事实上已经导致纸币广泛使用与国内国际。在国际贸易和支付中,面临着已经是各国纸币的汇兑及其汇率的确定问题。由于各国银行券和黄金的兑换率,受到经济生产和国际贸易支付的影响,很难强行维持稳定,比如当一国对某国面临集中的、短期的、大额支付时,黄金会大量外流,该国银行券和黄金的比价就维持不下去,以致原来建立在金本位制下的汇率也无法维持住。甚至,有些国家会在面临大量负债,或者在国际竞争的需要时,主动将本国银行券贬值。所以,在当时的世界环境下,金本位制度下固定汇率制也必然无法长期维持稳定,趋于崩溃是必然的。同时,这也会给世界各国带来一个前所未有的新问题,就是普遍的纸币时代,各国各集团之间纸币的比价如何确定。因为,纸币并不如黄金那样本身具有足额价值,在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时代及其前,人们不会困扰与汇率问题,黄金价值及各国货币汇率是自然法则;而现在,人们无法确定纸币代表的价值和不同纸币的比价。时代的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形而上学的想象解决问题的理论,汇率与贸易差额的关系,或者与利率的关系……但资本主义却通过自身逻辑的发展慢慢向世人来展示它的答案,这是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不知道的。
当纸币这样一种信用货币全面流通于人们的生产生活中时,作为最终的、足值的财富代表的黄金货币慢慢的退出了流通,集中到极少数的银行资本家手中。这样,信用货币贬值和不可兑现的风险就直接暴露出来,随时可能毁灭它主人的财富。事实上,对于无产阶级来说,这种变化并没有什么直接影响,横竖总是被剥削。只不过资本主义生产力极大的发展和资产阶级信用的发展,使得原来的金本位货币体系不能适合新时代的要求了,自然而然的在原货币体系上发展出新的交换手段和支付手段。本质上没有变化的是生产资料和财富的私人所有权。
帝国主义在竞争最激烈的时期,加紧对殖民地进一步的侵略和掠夺,资本主义各国之间的战争,是这个时期的主题。全世界几乎只要是有人居住的地方,都沦为西方列强的殖民地,作为先行者,大英帝国无疑占得最多的领土。资本家们对财富的无限追求,对资本的积累,是所有这些无耻行径的唯一目的,而原材料的占有,市场的占有都只是资本积累的手段和过程。对全世界的无产阶级,特别是非资本主义国家的人民来说,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行径就是赤裸裸的帝国主义表现。到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产业资本之间的竞争告一段落。没有哪个民族胜利,只有某个资本消亡,某个资本胜利。
三、向金融垄断帝国主义的过渡时期之二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在竞争中胜利存活下来的资本,尤其是银行资本和大产业资本,至少是在各国内部取得了绝对的优势地位。大部分生产部门内部的竞争早就决出了胜负,垄断已经形成。不同生产部门之间的竞争也随时上演。每每在新的产业部门出现时,投机热潮和竞争重新开始。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资本市场迅速的发展起来,股票、债券、交易所等成为资本集中流动的表现。银行资本与产业资本的融合,甚至他们之间的交叉任职,都说明一个问题,对这个社会绝对控制的金融资本[12]集团正在形成。这个集团掌握着国家的货币发行权,决定着货币的汇率,甚至能够操控国内市场利率。那种资产阶级庸俗经济学家陈腐的货币主义理论[13],在金融资本集团面前,只是被用来推销给世人的垃圾。他们发行多少货币决不按照他们的教授们的理论,而是根据对利润的渴求。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各帝国主义国家为准备战争,加紧对国内外黄金的掠夺以及银行券的大量发行,使金币本位制运转机制受到破坏。由于此时各国中央银行所发行的银行券(票据凭证)没有十足的黄金作支撑,即过量发行银行券,这就相当于银行家们利用信用增加了他们的资本。银行用自己的凭证对商业资本家和产业资本假的票据进行贴现,也就是银行用自己的票据代替它们的票据,因为银行的凭证比个别商人和产业家的票据享有更大的信用,银行的主要资本来自于整个资本主义社会,银行的票据代表着整个资本主义生产体系的信用。一旦银行家们为了私人集团的利益,不考虑金本位制存在的基础,肆意透支信用,过度发行银行券,很容易导致对黄金的贬值。尽管银行券并不需要黄金来支撑,但银行家们如此恣意妄为就自然的让金本位制难以为继。所以,资本主义社会的逻辑根本的就是资本如何剥削人民占有剩余价值,压根就不是什么货币制度的维系。如战败国德国,在1921年至1923年间爆发的超级通货膨胀,物价在短时间内轻易而举的上涨万倍,通货膨胀率每月上升2500%,所有德国人民被剥削得一干二净[14]。
这一时期中,货币币值起伏不定,汇率变化无常,一方面是铸币平价的汇率约束无法发挥作用,另一方面各国资本之间的竞争导致的通货膨胀和外汇需求变化。许多国家呼吁恢复金币本位制,但资本主义各国已经无力恢复金币本位制,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建立起金块本位制和金汇兑本位制[15]。金块本位制的特点是:⑴政府停止铸造金币,不许金币流通,代替金币流通的是中央银行发行的银行券;⑵银行券不能兑换金币,只能兑换金块,并且有兑现的最低限度(因规定兑换限度大,非一般人所能及,故称“富人本位制”);⑶黄金仍可自由输出输入。金汇兑本位制的特点是,其它货币在国内不能兑换黄金,而只能兑换与黄金有联系的外汇(英镑,美圆),外汇在国外(伦敦,纽约)可以兑换黄金。[16]在热那亚召开的这次国际金融会议,试图使各国意识到国际金融活动中的责任与义务,但是巨大的经济政治冲突并不能满足这些资本家的良好愿望。依此会议建立的金汇兑本位制自1924年至1930年实施了6年,这一脆弱的制度并不能克服传统金本位制所不能解决的问题。1929年至1930年的世界性经济危机最终导致了金本位制的崩溃。1931年由于欧陆金融危机首先使得德奥两国的主要银行破产,德国政府终于放弃了金汇兑本位制,宣布禁止黄金输出,并实行外汇管制。1931年7月,德奥两国的金融危机涉及英国,各国纷纷向英国兑换黄金,掀起黄金抢购的浪潮。由于黄金的大量外流,英国也被迫于1931年9月停止实行金本位制,与英镑有联系的一些国家和地区也相继放弃金汇兑本位制。英国脱离金本位制后,开始贬值英镑,使国际金融压力转移至美国。1933年,美国再次掀起货币危机的高潮,大批银行倒闭,大量黄金外流。美国政府不得不宣布银行暂时停业、停止银行券兑现、禁止黄金输出等措施,最后终于也放弃了金本位制。以法国为首的“金集团”国家虽力图维持原有的货币体系,但在国际收支恶化、经济危机和英镑美元贬值的压力下,也终于于1936年放弃了金本位制。
发端于1929年的世界性经济危机,引起黄金的剧烈转移,加速破坏了国际支付和结算体系,使得金本位制的汇率无法维持。早在半个世纪之前,马克思就对如此的世界经济危机及其伴随的贵金属运动做了精辟的解释:
关于进口和出口,应当指出,一切国家都会先后卷入危机,那时就会发现,一切国家,除了少数例外,出口和进口过多,以致支付差额对一切国家来说都是逆差,所以实际上问题并不在于支付差额方面。例如英国正苦于金的流出。它进口过多。但同时,所有别的国家堆积着过多的英国商品。所以,它们也进口过多或被输入过多。(当然,在凭信用出口的国家和不凭信用或只很少凭信用进出口的国家之间,是有差别的。不过,后一类国家仍然会凭信用进口;只有在商品按委托销售办法运到那里去的时候,情况不是这样。)危机也许首先是在英国,在这个提供信用最多而接受信用最少的国家爆发,因为支付差额,即必须立即结清的各种到期支付的差额,对它来说是逆差,尽管总的贸易差额对它来说是顺差。……在英国以金的流出作为开端并且伴随这种流出而发生的崩溃,之所以结清了英国的支付差额,部分是由于英国进口商人宣告破产(下面还要谈到这一点),部分是由于在国外廉价抛售一部分英国商品资本,部分是由于出售外国有价证券,买进英国有价证券等等。现在轮到另一个国家了。对它来说,支付差额暂时是顺差。但支付差额和贸易差额之间平时适用的期限,由于危机而废除或缩短;所有的支付都要一下子结清。因此,同样的事情也在这里重演了。现在英国有金流回,而另一个国家则有金流出。一国进口过剩,在另一国就表现为出口过剩,反过来也是如此。但是,一切国家都发生了进口过剩和出口过剩(在这里,我们谈的不是歉收等等,而是普遍的危机);也就是说,都发生了生产过剩,而由于信用和随信用发生的物价的普遍上涨,这种过剩更加严重了。……于是金从英国流到美国。但是美国物价的涨风一停止,危机接着就在英国发生了。金又由美国流到英国。英国和大陆之间也发生了同样的情况。在普遍危机的时刻,支付差额对每个国家来说,至少对每个商业发达的国家来说,都是逆差,不过,这种情况,总是象排炮一样,按着支付的序列,先后在这些国家里发生;并且,在一个国家比如英国爆发的危机,会把这个支付期限的序列压缩到一个非常短的期间内。这时就会清楚地看到,这一切国家同时出口过剩(也就是生产过剩)和进口过剩(也就是贸易过剩),物价在一切国家上涨,信用在一切国家过度膨胀。接着就在一切国家发生同样的总崩溃。于是金流出的现象会在一切国家依次发生。这个现象的普遍性证明:1.金的流出只是危机的现象,而不是危机的原因;2.金的流出现象在不同各国发生的顺序只是表明,什么时候轮到这些国家必须结清总账,什么时候轮到这些国家发生危机,并且什么时候危机的潜在要素轮到在这些国家内爆发。[17]
正是在金本位制固定汇率崩溃的背景下,经济学界提出过多种汇率决定理论,来说明两种不同的纸币之间的汇价。[18]这些汇率决定理论多多少少抓住了影响汇率的某一方面的因素,但是都不能从整个资本主义的根本逻辑上来把握汇率的本质。历史的来看,汇率总是不同货币区域经济集团的生产交易及货币支付等实时的表现,在各国货币汇率表现背后的经济竞争才是值得深究的。经济学家解释汇率的决定,而资本的运动及竞争则产生汇率。遗憾的是,经济学家并不懂现实中的经济生产过程,于是经济学家的形而上学可见一斑。
由于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之间产业资本的竞争分别得到国家的保护,使得他们之间的竞争持续不断,而又难以形成国际上的垄断产业部门。一战后,这种竞争并没有停止,而是采取新的形式。一场彰显时代特色的汇率大战再度在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之间展开。当一个产业部门没有形成极少数的垄断控制之前,他们之间的无序竞争必然就是以价格战为根本,在自由市场上一决胜负。此时的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国内垄断形成,金融资本主导市场,拥有本国汇率的单边决定权。以往国际间的以关税保护和商品倾销形式表现出来的价格战是在各国汇率固定的情况下发生的。而现在,金融资本集团手中又多了汇率决定权这项新的竞争“核武器”。于是,各国操控汇率下降,竞相贬值,全面开展降价促销的商品倾销大战。而同时,商品的价格体系也不再是独立的,所谓自由市场“看不见的手决定”,这种几百年前的昏话在中国居然大有市场。
如果说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时代的经济危机还只是自由市场爆发出的一股神秘的破坏力量,无序的竞争,生产过剩,盲目的恐慌,谁也不清楚这样的经济危机会从哪里开始,什么时候开始。那么在金融垄断的资本主义国家,这种神秘的力量多多少少就是被少数人控制的了。金融资本集团对国内利率的控制,使得利率不再是“自然利率”,他们的资本能量足以控制资本市场,利率不再由混乱竞争的自由市场决定。1929年在美国爆发的史上最大的经济危机,就是不同于以往的新型危机,因为发生的背景已经不一样了。大萧条从很大程度上可以看作是金融垄断资本对美国人民和中小产业或银行资本进行的一场“蓄谋已久”的掠夺。他们先是放松银根,扩张信贷,鼓励投资,以致社会经济生产繁荣,进而投机加剧;然后通过对资本、利率的控制,[19]导致债务危机,制造企业破产,最终吞并社会其他资本。这让美国垄断金融资本迅速地完成了“最后的”资本集中,从而使美国一举进入了金融帝国主义时期。事实上,这也是金融垄断资本对资本生产过程的控制,通过资本借贷来谋取暴力,而不用麻烦的参与和管理生产。
回顾历史上的资本竞争发展,以及诸多概念范畴的产生背景和内涵,我们无不发现那些貌似客观中立和科学规范的理论掩盖下的血腥掠夺、抢劫和欺诈。在美国金融资本霸权已经成型并统治的当代社会,新自由主义的均衡范式经济学无疑成为当仁不让的为金融资本服务的意识形态,它声称一切都是均衡的,没有剥削、强制。果真如此吗?这样一种金融霸权及其意识形态如何历史的形成?资本的无上贪婪,最终导致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灰飞湮灭过后,新霸权时代彻底的来临,它的基础早已打好,一切障碍都被扫除。[20]
四、布雷顿森林货币金融体系时代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是所有资本主义国家中唯一幸免于难的工业化国家,其他国家大都被炸成一片废墟,工业体系基本遭到毁灭性打击。不仅如此,美国反而在战争中大发横财,敌对双方都是从美国的金融资本家借钱大战。由此,大战后,当初引起世界大战爆发的根源产业资本之间的激烈竞争,也随着硝烟散尽而偃旗息鼓。胜利者已经决出,美国无可争议的成为世界资本主义国家的老大。于1913年成立的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21],表面上是美国的政府公共机构,实质上却是由大金融资本集团控制的委员会,现在也成为了资本主义世界的准中央银行管理系统。
由于只有美国有足够的资本能力,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恢复,就不得不由美国一手主导和控制。通过一系列的援助计划,包括贷款、直接投资、免除债务等,其他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美国金融资本的“细心照料”下快速的发展起来。而以往那些有关关税保护大战、商品倾销、汇率大战等不愉快的记忆,这个时候正好有机会彻底解决。当个资本主义大国彼此实力接近时,竞争是不可避免的。现在既然美国一家独大,为了解决这些不愉快的历史遗留问题,避免今后再次出现类似的麻烦,在美国的主导下,于1944年英、美、法、苏等44国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布雷顿森林召开会议讨论战后国际金融秩序的问题,会议决定成立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布雷顿森林会议决定了美元与黄金的固定比价,美元实际上成为国际贸易的参照货币,由此确定了世界金融体系中的美元本位秩序。[22]解决完国际金融秩序的问题,就该轮到国际贸易秩序的问题。1948年美国和西欧先后商定订立关税和贸易协定、关税和贸易总协定[23],从此各参加国第一次建立一种共同的国际贸易制度。关贸总协定实质上是美国主导下的自由贸易政策的国际化,正如19世纪中期前大英帝国倚仗自身产业优势,在国际上大力倡导自由贸易一样。此时的美国已是资本主义世界的盟主,试图通过这样的国际金融、贸易体系,打造全球化的新秩序。这样一种新秩序,无非就是要保证美国的产业领先地位,保证美国金融垄断地位,让其他国家最好作为原材料产地和廉价劳动力供应地。最终让全世界为美国打工,美国则坐享其成,因此,二战后的国际新秩序实际上就是典型的金融垄断资本主义。
在这一新的秩序下,战后二十多年间,一切百废待兴,正是资本大展拳脚的舞台,资本主义世界暂时没有了恶性的竞争。另一方面,在垄断的金融资本的“计划”下,市场变得非常有效率,生产力迅速发展起来。资本主义的黄金时代[24],经济的繁荣,其奥秘就在这里。不过,这一时期的资本主义世界并没有摆脱经济危机,只是经济危机的形式发生了变化。在垄断金融资本主导的社会里,以前那种盲目的生产过剩危机被很好的克服了,这是因为垄断金融的资产阶级政府有能力对经济活动进行干预。他们发展起了两手政策,左手财政赤字政策,右手货币政策。[25]每当经济危机爆发时或将要爆发时,各国政府就在财政上和货币金融上实行膨胀政策,如增加预算开支,大搞公共工程,增加货币发行量等等,同时还用减免税收、降低贴现率、放宽房屋抵押贷款条件等措施去刺激私人投资和私人消费。这些措施人为地激发起新的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暂时地缓和了生产与消费之间的矛盾、生产与市场之间的矛盾,使危机不能充分展开。也就是说,此时的资本主义能够在资产阶级法权的支持下控制财政税收,在市场资本实力的支撑下能够控制市场利率和资本市场的货币量。既然美联储有如此之大的能量,再加上金融资本集团通过一套资本主义自由民主的意识形态控制的美国政府,类似1929年大萧条那种人为制造的经济危机对他们来说就没有什么奇怪的。
由此,危机期间,商品的价格体系也主要表现为通货膨胀,物价上涨[26]。战后随着生产和资本的不断集中,跨部门的垄断组织──康采恩进一步兴起,主要经济部门逐渐被垄断公司集团所控制。这些大垄断公司在制定商品价格时,实行所谓“领价制”,即由最大的“领头公司”按照产品的生产费和根据“目标利润”所确定的利润量来规定产品的价格,其他公司也按这种价格去出售商品。因此,垄断价格对整个物价的影响,比战前大为加强。大垄断公司在危机爆发时,用降低开工率的办法去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动,不但不降低商品价格,反而提高价格以弥补损失。资本对利润的渴求,对劳动者创造的剩余价值的占有,试图通过市场价格来实现,而人民相对来说总是贫穷的,经济危机也总是不可避免的。
在美元主导的新金融资本统治秩序下,美国庞大的生产力,先进的科技,富有创造性的市场活力,使得全世界都需要美国的产品。这一现实的良好的工业生产体系支撑了美元的强势,作为国际外汇储备,比黄金还抢手。美元的价值体现在它的购买力上,从这里可以看出,美元票据根本不需要黄金作为它的支撑;只要经济运行正常,不出现危机,所有人都会对美元充满信心,那么美元就是名副其实的硬通货,最终的财富象征。从表象上来看,支撑美元的似乎是我们这个生产力发达、分工细致、产业部门多样的现代化社会,分工,生产,交换,消费……如此无限循环下去,整一个生生不息充满活力的社会啊;主流经济学家掷地有声的宣称,货币,只不过是我们这个消费社会中的交换媒介而已,不是什么贫富分化的标志,你们不要带着仇富心理来看待货币。他们是多么的期待这么美好的社会永恒的存在下去。但是,善良的人们,要认清这个现代化社会不是中性的,货币不仅仅是中性的交换媒介,这个现代化社会是阶级分化的,货币是吸人血的资本。这个生产消费的循环经济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不是人人平等、自由创造、自由交换的[27]。因此也就注定了资本主义黄金时代的好景不长,事实上主流经济学家死也不承认的矛盾是无所不在的。美帝国主义的侵略本性,穷兵黩武,连年征战,海外军费巨增;德法日英等国的产业资本迅速恢复,重新对美国构成竞争压力,美国出口下降。最终,美国国际收支连年逆差,黄金储备源源外流,国家财政赤字庞大,又不得不依靠发行货币来弥补[28],经济出现通货膨胀。眼看,美元就要面临贬值的压力和不信任的困境。事实上,以美国当时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的综合实力,这一小麻烦根本算不上什么,假以时日,只要政策得当,经济恢复过来是没有任何问题的,美元亦不会出现问题。但是,美国的资本主义朋友却趁机落井下石,抛弃美元,兑换黄金,美元危机[29]接连爆发。属于不同集团的资本,因为对利润的追求,本质上是竞争的、排斥的,只是在繁荣时大家彼此如亲兄弟,危难时刻则立成死敌互相出卖。资本家之间只有永远的利益,没有永远的朋友。于是,尼克松总统不得不于 1971年8月15日 宣布停止承担美元兑换黄金的义务。
从此以后,理论上来说,货币的发行再也没有什么数量上的约束了。[30]以前,这个约束是银行金融资本集团的“自觉约束”,当然也是现实压迫而不得不为之。我们人为,美元的发行及其币值的坚挺和黄金是没有任何关系的,只不过这个理论上的结论是以如此的现实而展开,资本的贪婪无耻的本性,必然的导致美元与黄金脱钩,美国垄断金融资本推卸了他们维护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稳定的责任。对强盗,怎么能指望他们守护人民的财富呢?他们印刷货币,首先就将货币作为资本投入市场,资本必然要获得利润,抬高商品价格就是其最隐蔽的实现剩余价值的手段。这就是通货膨胀的实质。资本主义世界的金融体系的这一根本性的变化,意味着什么呢?
英格兰银行是现代货币银行体系的老祖宗,在性质上它不能完全等同于私人银行,它的股份虽然是私人所有,但是作为直接替英国政府服务的银行,它享有的特权职能一开始就不是一般私人银行所能奢望具备的。自1844年英国国会通过《银行特许条例》,规定英格兰银行分为发行部与银行部;发行部负责以1400万镑的证券及营业上不必要的金属贮藏的总和发行等额的银行券;银行部则负责各种投资经营业务。在金本位制度的时代,英格兰银行允许发行的银行券是有一定的限额,其中会有一部份银行券流入市场,那么可发行最高限额与流入市场的银行券之间的差额就是英格兰银行的准备金。如果金流出,准备金减少,那么银行发行部就要销毁相应数量的银行券;如果金流入,准备金增加,发行部则可以再多印银行券,只要市场有需求。银行全部存款,除了准备金外,只不过是对银行家的贷款,但它们从来不是作为保管的现金存在的,而是作为银行货币借贷资本而存在。银行能够提供的信用限于人们的存款和银行所有者自有资本,有限的信贷资本只能为银行获取有限的利息。即使是在经济危机时期,通货紧缩,货币短缺,按照法律,英格兰银行也是不能随意增加银行券发行的。但是在1857年的危机中,英国打破了这一规则。[31]因此,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后,出现的纸币发行不受黄金储备约束,并不是历史上第一次出现。1857年是危机所迫,偶尔打破,金融资本集团还不敢主观打破这一规则玩弄货币;1971年压根是赖账,美元霸权希望拥有至高无上随意发钞的金融权力。自此,美元成为不可兑换货币,但这并不妨碍美元的任何货币职能。以前,货币作为价值的独占的形式,是一种追求的目标或者衡量的标准。现在,货币已经不能作为目标或标准,而是成为了一种手段,一种掌握发行霸权的人随意使用的潜在手段。银行体系如果不存在严格监管的话,事实上它有提供无限信贷的可能,已经不再局限于社会存款数额。只要存在借贷需求,就有用于借贷的货币虚拟资本;金融资本集团的贪婪寄生本性,决定它会不顾一切风险,通过大量借贷来获得利润。尽管现代金融资本主义社会银行体系有存款准备金制度,但并不能阻止信贷扩张的泡沫化,各种共同基金、投资银行等金融机构完全不受限制。有趣的是,为了让世人不觉察到银行体系作为私人控制的工具拥有随意印刷货币的权力,资产主义社会形成了中央银行制度,将中央银行说成是社会公共机构,执行公共职能,维持国家经济平稳运转。金融权力作为现代社会权力体系的最重要一环,现代中央银行制度也是政体中最重要的一种组织形式,它为什么离老百姓那么遥远呢?即使是民主选举的精英控制管理,又意味着什么呢?……
黄金从此以后,脱掉美元的外衣,彻底的结束了他天然就是货币的使命,还原为一种金光闪闪的漂亮商品,当然也是很好的投资资产。货币,金钱,以前是由自然界产生,上帝发行,现在却由极少数把控发行。这其中根本的差别无非就是垄断金融资本的形成,操控汇率、利率、货币发行无所不能。布雷顿森林会议建立的国际金融体系解体后,各国货币兑换的汇率没有马上改变,但这只是时间的问题。[32]新的浮动汇率时代来临,汇率必然将随着资本逐利的需要而随时变动。
五、浮动汇率的金融垄断帝国主义时代
当日本及欧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70年后期,再一次兵刃相见,竞争加剧时,一度稳定的货币金融体系垮台。这些国家本身的资本积累出现问题,利润率下降,美国首先出现停滞性通货膨胀的经济危机。一方面,美国国内物价大幅上升,同时经济生产却陷于停滞,失业率也居高不下。此时,物价虽然上升,但市场有效需求大为不足,于是经济停滞,利润下降。原本此轮经济危机是垄断金融资本主义下特有的形式,但是可爱的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们,却拿凯恩斯主义当替死鬼,将危机原因归结于国家的过多干预,破坏了那只无所不能的“市场看不见的手”。结果,他们开出了以私有化为核心的新自由主义[33]改革开药方,掀起了资产阶级的里根—撒切尔革命。危机之中资本竞争的结果之一是,产业资本向外扩张,大量的高污染、高能耗、附加值低的产业外移到发展中国家,获得当地廉价的劳动力和政府的一系列支持。虽然发达国家的资本在当地投资,但利润却滚滚流出。
现代经济生产生活中,最离不开的是什么?是石油,不是黄金。美英两国的垄断资本历史的形成的7家石油巨头公司[34],几乎垄断了世界上的石油产业。20世纪70年代后,相继爆发了三次石油危机[35](经济危机的另一种称呼而已)。每一次石油危机无不是以石油价格暴涨为表象。石油是一个国家发展工业化所必需的物质,是工业的血液。然而石油资源的极不均衡的分布,以及英美大石油公司的垄断经营,导致这些垄断集团公然通过操纵石油价格而获取暴利,并且以此为手段与其他工业化国家竞争,破坏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目标,使其他国家陷于债务困境。美元是世界贸易的主要结算货币,同时又是石油贸易的唯一结算货币。石油危机导致各国为购买石油欠下巨额的美元债务,世界对美元的需求巨升。同时,那些接受美国贷款的国家也得接受美国的金融专家小组的一揽子金融开放的建议。一时间这些国家经济发展迅速,各项经济指标令人艳羡,而这些巨大的“成就”就是私有化、自由化、市场化的功劳。然而当时机成熟时,国际垄断金融资本集团趁机提高利率[36],收紧信贷或者故意用“低利率”给没有还贷能力较弱的国家大笔贷款。当这些国家陷于巨大债务危机之时,国内企业破产、银行破产,工人失业,社会动荡,货币贬值,金融崩溃,最终又不得不求助于美国。美国通过自己控制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金融专家小组提出了一揽子“解决危机”的建议,一般就是:(1)核心产业私有化;(2)资本、外汇管理国际化、自由化;(3)削减政府开支,减少公共福利。即使暂时被缓解危机的国家,往往面临着主权丧失,银行、矿山、林业等等都陷入了国际金融资本的控制,异常廉价的把这些拱手送给美国人,还要承担高得可怕的利息。这种情况在拉美国家市场发生,并不是市场客观规律,所谓的“拉美化”就是债务—金融危机的代名词,同时又是大型贫民窟的代名词。美联储的随便按下的几个电子数字(美元的账面反映),那些需要美元购买石油的国家却要用商品和劳动,甚至是国家主权来换取。
另一方面,石油危机常常以战争形式来表达,所以国际的危急局势反倒会使人们拼命用本国货币换取美元,增加储备以备不测。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垮台,这一次是美元靠石油来撑腰,以石油价格的暴涨引发的全面通货膨胀,自然是资本集团在作祟,但客观上推动了全球对美元的需求,美元看起来让人感觉就是非常有市场的。在这样的背景下,全球经济无疑是在饮鸩止渴,美元印刷的越多,资本越是强大,物价越是上涨,于是对美元的需求越多,这是一出危险的游戏。
石油危机并不是这个时代的唯一特征,80年代后期以火箭般速度发展起来的资本市场更加疯狂,尤其是金融衍生品及衍生工具的发展。当这个世界的廉价商品都由那些发展中国勤劳善良的人民在血汗工厂中生产时,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却“升华为”投机赌博的虚拟经济时代。他们的人民大部分都不是依靠实物经济生产生活,而是主要依靠在股票、债券、房地产市场的投机获利,参与钱生钱的赌博游戏。处于垄断金融资本帝国主义顶端的美国,在他自身绝对的军事优势,丰富的资源以及广阔的市场的支持下,美元体系完全成为一个剥削全世界的霸权体系。对于那些不听话的“邪恶国家”,美国往往就是直接的粗暴的武力干预,或者冷酷的经济封锁;而对于那些同处资本主义体系的“文明”国家,或者人口大国,美国则采取另外的压制办法,绝不容许美元体系受到挑战。
当日本在美国军事力量的“关照”下,从50年代开始便极其快速的成长起来,经济实力一跃千里,在80年代已经到了可以“对美国说不”的时候。同样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国家,当日本产业资本积累到一定的程度,就必然要进行扩张。一方面,日本的银行资本不成熟,在国内,银行体系的作用主要是辅助产业的发展,而不是像美国那样,作为独立的最高端的垄断金融资本,握有无上的权力,对所有其他资本行使调控管理职能。但根本的,日元走不出国门,在国际上无法挑战美元霸权;美元霸权体系已成参天大树,日元只不过是作困兽之斗,生不逢时。所以,美国的金融体系不仅是发展得最完善,最专业,最有效率的,而且它本身作为资本主义历史发展的最高产物,是整个世界经济体系和最强大军事力量支撑着。日本挑战美元就是挑战整个全球一体化的政治经济和军事。日本的产业资本,在没有强大的军事实力和资源、市场控制力的不利局面下,根本无法对外扩张,即使资本走出去也无任何保障可言。[37]但问题是,日本这个去了势的“太监资本”,多年对美国的贸易顺差,积累了巨额的财富,正如一只待宰肥羊。早期日本同中国一样,采取的是低汇率的挂钩美元的货币体系,也就是一个表面叫日元实质上是美元经济区,关键问题又是日本资本与美国资本谁分得的剩余价值更多。美国自一系列的金融打击技术准备后[38],找了个贸易逆差的接口,联手其他欧美金融帝国,威逼日本签下“城下之盟”——广场协议和罗浮协议。广场协议强迫日元升值,罗浮协议强迫日本执行超低利率政策(低到1%)。本来就是资本过剩,找不到扩张出路的日本,在超低利率面前,银行、保险等系统那么多的钱,不寻找出路,那无疑是自杀,怎么办?全部涌入股市、房地产市场等资本市场,很快就吹起了超级泡沫。更有甚者,日本买下了美国的帝国大厦、好莱坞、洛克菲勒广场等美国的精神、财富象征,可谓豪气冲天,但也是强弩之末。同时,日元不断升值的趋势,一方面打击了出口贸易,降低产业利润[39],迫使资本对产业投资不感兴趣,冲向资本市场;另一方面,吸引国际热钱大举进入,投机资本市场。日本超级金融大泡沫就是这样练成的,泡沫一旦吹起来,刺破它就是轻易而举的事。在军事和政治上控制日本的美国,更是想怎么玩就怎么玩。可怜的日本,在资本疯狂的盛宴之后,泡沫如期而至,接下里就是日本失去的十年了。日本也不是没想过搞他的日元金融体系,包括建立亚洲版的国际货币基金体系,想取代美国版的货币基金组织,可惜门都没有,还没说完就被美国砸回去了。现在,整个日本的金融体系,已经完全被美国控制,所谓日元,就只是美元在日本的称呼而已。
除了日本,被美国整垮的还有苏联,想想那个臭名昭著的五百天休克疗法吧,让苏联这个产业帝国在近乎绝对公平的分配后[40],成为了一个化整为零的、外强中干的“金融帝国”,很快就在美国的阴谋破坏下,土崩瓦解,经济解体。中国的渐进式改革,虽然没有遭到俄罗斯那样惨的打击,却被可持续的剥削了三十年。中国在80年代后的改革开放,大力倡导市场化、私有化,不顾一切的实行的招商引资的买办政策。但在当时的国际格局背景下,中国不得不在出卖国家诸多利益的情况下,还要接受对自己极为不利的汇率政策。除了贡献国家的资源环境和廉价劳动力,还要以低汇率让美元进来投资,超级廉价的出售实物商品给美国,装满美国的超市,为美国人民提供丰富廉价的商品。而美国支付给中国的却是他们随时都可以印刷的纸币,甚至纸都不需浪费,直接敲几下键盘。事实上,中国实行的固定汇率制,紧盯美元,中国以美元储备为本位发行人民币,就意味着整个中国经济就是美元霸权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已。因为,在这样的制度安排下,人民币的流通和美元流通没有本质差别,只是一个比例的问题。又由于2000年以来中国的经济增长主要靠外贸出口和外资占很大比例的投资带动,以致人民币的发行越来越完全以美元外汇储备的增加为基数,在政府不可控制的外汇储备的增加过程中,政府必须发行相应的人民币,这意味着中国政府对人民币的发行权已经丧失。其实真正值得注意的是,这个经济体所生产的剩余价值究竟被谁占有或者谁占有的大,这才是关键。在中国人民做牛做马辛苦劳动20多年所创造的财富中,恐怕中国先富起来的一批人所占有的财富比例不会多于外资投资中国所分得的财富;更甚的是,美国的资本通过中美巨额贸易所赚取的利润更加庞大。2007年中国GDP为23.4万亿人民币,其中进出口总额为21738亿美元,出口额为12180亿美元,进口额为9558亿美元,贸易顺差2622亿美元。年底银行间外汇市场美元对人民币汇率的中间价为1美元对人民币7.3079元,外汇储备余额达到1.53万亿美元,外商直接投资累计超过5000亿美元。其中,外资企业出口占全国出口总额的60%以上,在出口最多的机电和高新技术两大行业中,外资出口比例分别高达68%和85%。中国出口贸易中那些利润最高的行业大部分都已经控制在外资手中,利润微薄以致仅靠出口退税维持的血汗工厂也大量存在。就像一个在中国生产的芭比娃娃出口时在海关形成的中国顺差是30美元,但中国企业实际只赚到0.65美分,其余大部分是美国企业赚得。这意味着什么呢?中国出口贸易所赚取的利润大部分被外资占有,少部分落在中资企业,所以中国人民改革开放三十年还是很穷,与美国差距巨大;而日本经过20多年的发展却能赶上美国的人均收入。中国积累的巨额外汇储备,并不代表着中国在与美国的贸易中就赚了那么多钱,这里面有很大部分是外债、国外投资、短期热钱等原本就是别人的钱;即使是由中国出口积累的外汇,实际上也是廉价出卖劳动力和国内资源而换取的,这个出卖过程中我们并不赚钱,因为我们的劳动力和资源并不是作为与外资平等的资本来发挥作用,仅仅只是对外出口产业链中的生产要素。因此,说中国为美国做嫁衣裳毫不过分,我们的政府中招商引资的官员和老板统统都是美国的打工仔和看门狗而已。在中国国内,贫富分化非常严重,先富之人很大部分的财富就来自对廉价劳动力的剥削和对资源的占有,这一块对应着外汇储备中的交大一部分,也就是说这部分外汇储备也是属于国内富豪,只不过采取了中央握住外汇储备而国家对富豪负债,富豪也就为所欲为。如此条分缕析,中国的所谓巨额外汇储备又算了什么呢,根本就不是属于人民的财产。危险在于,一旦中央政府对外汇储备管理不善,投资失误,以致外汇储备损失巨大,则既有爆发外资撤资引起本币剧烈贬值的金融危机风险,又有国内过剩资本寻不到出路剥削百姓而致通货膨胀之风险。
中国辛辛苦苦积累的外汇储备,又不拿来国内投资,解决三农问题,而是流入美国资本市场和国债市场。特别是新千年以来,全世界的财富在美国吹起了以房市、股市、钱市高涨的超级泡沫,华尔街分红天文数字,美国经济“百年一遇”,空前繁荣。在这新的一轮泡沫中,美国的信贷扩张登峰造极,即使是一无所有的人都可以零首付贷款买房子。自1980年代以来,在虚拟资本市场形成的基础上,出现一股证券化的潮流,各类金融衍生品及衍生工具得到飞速的发展,任何未来的现金流都被证券化而想象成虚拟资本,如在美国次级贷款基础上发展起来的MBS,CDO,CDS,CDS平方等等,它们垒起来的规模以百万亿美元计。而参与虚拟资本市场投机赌博游戏的除了那些金融资本阶级外,新近又加入进来各种投资基金、投资银行、养老基金、保险公司等等。有如此发达的金融衍生工具,全世界的资本都加入美国的信贷扩张狂潮。美国政府借了钱可以去打仗,占领更多的石油资源和其他原材料;可以在国内投资公共工程,增加就业;可以发展教育、文化和科技。进入美国资本市场的资金将虚拟经济进一步推高,股票价格、房地产价格、证券价格都一路狂飙而上。一时间,整个美国人民都赚钱,于是美国人民可以将升值的金融资产或者房地产资产抵押在银行,换取现金消费旅游去了,全世界的经济都发展了。[41]美国政府留给人民的则是双赤字:贸易巨额赤字,财政巨额赤字。截止2008年,美国个人、企业、政府总债务至少50万亿美元,这是他们几十年来将所有的资产资源都抵押给银行而得到的结果。终于2006年楼市冲顶,随后下跌,而次级抵押贷款坏账不断增加,2007年次贷危机爆发,引发至今还远未消散的全球金融危机。[42]
然而,一旦中国拿出巨量美元储备购买原材料时,也就是将美元票据立即“兑现”时,买什么则什么暴涨,美元贬值的真相立刻暴露。另一方面,出口又被压价,血汗钱都赚不回来。像中国等发展中国家的困境无非就是,以美国为代表的国际金融垄断资本集团控制了这个世界的资源和市场。至于欧美发达国家所谓的资本和技术优势,几十年来慢慢的被侵蚀,如中国已经慢慢赶上来,这一点不是根本的问题。只要美国能够控制世界主要资源和市场,那么美国就能够靠印刷纸币来吃天下的免费午餐,这里美元货币体系只不过是实现的工具。为了这一目标,美国可以不断的发动侵略战争而在所不惜。因此,美元再一次暴露了它的本质,那就是支撑美元体系的不是黄金,不是信用,而是信用下面的对全球核心生产资料控制权,资本主义私有制。
当各国都私有化、市场化后,金融开放,外汇管制放开,自由兑换,全球金融资本得以无障碍自由流动,金融危机却一轮接一轮的爆发[43],国家和地区的财富被席卷,处于最上层的金融垄断资本轻易而举的吃掉下层的小资本,并席卷他国财富(虚拟资本的控制权)。一时间,地区国家的货币一不注意就被攻击,接着大幅贬值,汇率震荡,经济崩溃。完全开放的国家经济失去了国家的保护,暴露于世界经济体系,其必然的经济结构缺陷[44]给金融资本留下了攻击的机会。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就是典型的案例。出事后的国家,则等着国际金融资本集团的代理机构诸如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前来“救援”,实质是收购。
国际金融垄断资本集团,依靠对世界资源和市场的控制,对美元的发行,对利率和汇率的操控,在所谓的自由市场经济体制下,奴役所有世界人民。新的帝国主义形成,可谓现代金融垄断帝国主义。
六、世界货币垄断金融体系还是社会主义?
曾经的社会主义代表国家苏联、中国都或快或慢的加入到世界资本主义阵营时,人类社会已经是一个十足的资本主义世界。美国则是处于资本主义最高阶段的虚拟资本经济国家,中国则在快步向美国看齐,仅有的一点中国特色看来迟早要被资本关系所磨平。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在意识形态上不断向美国靠拢,不断的宣扬那个所谓的美国梦,简直是毫无原则的、极端无知的贬低自己的历史。在自由、民主等“普世价值”的眩晕光环下,没有多少人能够理解美国本质上的生产关系(即财产关系)。而要理解这一点,就要理解美国的经济,理解美元。
美联储纽约银行是这样描述美元的,“美元不能够兑换财政部的黄金或其它任何资产。关于支撑‘美联储券’的资产问题没有实际意义,它只有记账方面的需要…银行在借款人承诺还钱时(IOU),产生出货币。银行是通过将这些私人和商业债务‘货币化’来创造金钱的。”
美联储芝加哥银行的解释是,“在美国,无论是纸币还是银行存款,都不像商品一样具有内在价值,美元仅仅是一张纸。银行存款也只是记账簿中的若干数字。硬币虽然拥有一定的内在价值,但通常远低于它们的面值。
看看,美国的顶级银行对美元的定义是清楚明白的,美元不再是独立的价值体。美元在债务产生的同时被创造出来,在债务偿还的同时被销毁。流通中的每一个美元,都是一张债务欠条,每一张欠条在每一天里都在产生债务利息,而且是利滚利地增加着,这些天文数字的利息收入归谁呢?归那些创造出美元的银行系统。只要有人来借,就会有美元产生,但有资格借的前提是你要拥有资产作为抵押。[45]因此,美元本质就是资产阶级对资产的所有权,而认可这一点的就是资产阶级法权。资产阶级贪婪的本性,过度借贷的投资和投机,使得美元源源不断的产生。这种提前就将资产变现的做法,导致资本回收周期大大缩短,资本周转大大加快。美元的购买力随着资本运转加快而变化,资本对利润的渴求总是导致物价的上涨。物价上涨却不是因为多印的美元让人民手中的钱更多了,而是更少了。据此,有人人为美元是票据,是债务,是不诚实的货币;而黄金则是拥有稳定价值的货币。问题是,货币本身是否有价值,与市场经济是否稳定没有必然的联系。历史上,黄金充当货币时,之所以市场稳定,是当时社会生产力状态决定的,资本还没有成为市场的主导力量,简单商品流通、交换是主要的经济形式。在机器化大工业发展起来后,社会财富遽然增加。黄金也只是一种商品,所有的黄金加起来也只是一种有限的财富,所有其他商品则是更大量的财富。而那些历史性的偶然成为占有财富的资产阶级,不再需要黄金作为他们交换贸易的货币,新的支付手段应运而生。他们的财富的数量不需要黄金作为价值尺度来衡量,而是已经在历史形成的价格体系里被决定了,这只需要观念上的定价就可以。而资产阶级法权已经确认了他们的财富拥有权。现在社会经济的不稳定,不是纸币本身无价值,而是金融垄断资本主义社会特有的竞争和投机赌博性质。所以,试图通过恢复金本位货币体系来克服当前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想法是荒谬的、无知的。过去的历史怎么还能够重新再现呢?
再来看看这个时代的价格体系,在前资本主义时代我们认为是等价交换的,并且假定在等价交换的基础上,我们分析了剩余价值的来源,剖析出利润的真相。如今发展到这样一个资本越来越主导价格的时代,特别是在虚拟经济领域[46],商品的价格用一定数量的纸币来表示,或者说是观念的表示,所谓的等价交换这一概念已经毫无意义。在交换是为了得到使用价值,满足基本生活需求的简单商品交换时代,商品的流通过程就其纯粹形态来说,必然要求等价物的交换,等价是交换能够发生的前提提条件。这里再次重申,马克思所谓的价值规律的等价交换,前提是在前工业社会,在资本原始积累之前,在劳动分工普遍存在的社会之前,产品的基础原料和劳动工具等都是来自于大自然,不被任何人所有,并且可以就地方便的获得,于是商品的价值就取决于其蕴含的无差别人类劳动量;在工业化后的资本主义社会,价值归根结底是人类的劳动,资本要占有人类的剩余劳动,商品的价格在根本上受其内涵的人类无差别劳动的决定外,还要受资本占有并实现剩余价值的影响。在古代,商品的交换是一种自然界的必然,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固定的少数几个品种中稳定的维持着,是一个循环体系中的一个环节,并不需要特别寻找市场;任何一种商品只要生产出来,就必定会有一定的劳动愿意与之交换,在长期的产品与产品交换之中,形成了等价的交换,只不过是通过贵金属货币达成。而现在,(最终生存消费)商品要实现一定的价格,使得资本获取利润,就要寻找并占有市场,而劳动者为了生存消费,也必须愿意以自己的劳动与之交换。
而现代的纸币时代,纸币和商品本身就不可能等值,商品(包括金融产品)的根本目的不是用来交换的,而是用来显示资本家拥有多少资产的[47];商品的流通只是在既定的资本格局下、财产关系下的分配手段;商品和纸币的每一次互换只是资本整个增殖运动的一个环节,不再具有独立的意义;纸币没有使用价值,但浸透着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48]那么,剥削更应该这样来看,由于资产阶级占有几乎社会上所有的商品,可以看作是商品拥有者一方,只卖不买,无产阶级就是只买不卖,这样看起来,一方专门卖,一方专门买;再假设无产阶级得到同他劳动相匹配的工资,资产阶级就通过持续通货膨胀的不等价商品交换来剥削无产阶级。[49]无论如何,在越来越接近纯粹的资本主义社会,目前发展最成熟的美国金融资本主义社会,越来越消除了各个产业部门内部的竞争,各个产业部门形成垂直一体的产业链,各部门的产品也占领统一市场。各类产业资本按照资本的大小平均分享利润,而利润必须靠消费者的购买来实现;但是消费者劳动力的价格只是作为商品价格的一部份,因此,商品要销售,资本要实现其利润,必须是消费者借债消费,寅吃卯粮,资本也只有通过债务来占有劳动者的劳动,利润作为价值,最终还是表现在人类的劳动被占有上。
理解了美元的本质,就理解了美国这个纯粹的资本主义国家。看似一切都自由民主的美国,由此而知它本质上是纯粹被金钱主导的国家。国家里,最真实的关系从上到下就是债务关系[50],也就是财产关系。谁拥有的债权最大,谁就是老大,谁就剥削其他人民。
浮动汇率的金融垄断帝国主义时代,世界各国经济被有控制的解体,表面上看来频繁的经济金融危机,是由市场“看不见的手”造成的,是客观规律,不应该有人负相关责任。事实上,国际金融垄断资本集团正是以此为接口,希望打造统一的世界货币垄断金融体系,以解决频繁的经济危机。美国目前的次级债危机,在很多人看来有导致美元崩溃的危险。于是,现在就流行一种新式的资本主义美元崩溃论[51],似乎中国只要捱过美国,等美国先自己金融崩溃了,中国的就万事大吉了。对于无产阶级来说,永远不会有天上掉馅饼的可能。无产阶级的解放是要靠自己的,资产阶级不会被尿憋死。就算去了美元,还会来另一个什么元,世界并没有改变。更何况,私有的资产阶级中央银行美联储可以任意印刷美元来解救目前这个资本主义剥削体系的金融危机。我们认为,这个世界关键的问题不在那些最显眼的货币金融层面,那只是海面上光彩夺目的泡沫。根本上的资本主义逻辑不改变,那些表面上的经济金融问题也就无法避免。因为,这个体系面临的已不是缺钱的问题,而是如何维持这个体系的制度、法律乃至文化价值观的问题,是如何继续欺骗人民的问题,但所有资产阶级的这些“文明产物”越来越失去吸引力,人们逐渐要抛弃它们。资本主义走到历史的今天,已经将这个体制本身的矛盾发挥得淋漓尽致,脱去了一切货币关系外衣的阶级对立和剥削赤裸裸的呈现在世人面前。改变现状,是我们愿不愿意行动的问题。
七、中国逐步走向全球金融资本主义
中国改革开放的标志性时间是1978年,首先从农村分田包干,解散人民公社开始,进而逐步在城市展开。在此之前,新中国在毛主席的带领下顽强的从一穷二白的基础上进行了工业化建设,到1978年时,已经建立起了一个完整的初级工业体系,但是在重工业以及国防军事高科技领域中国慢慢赶上发达资本主义国家。1949年到1978年,中国是在一个相对封闭的体系中进行自我发展,欧美资本主义国家也是经历了一个高速的发展阶段,这背后的实质前面已有论述。关键是在整个世界资本主义体系中,怎样看待中国的初级工业化以及改革开放。也就是说,我们理解新中国建立以来的两个三十年,必须是在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国际大环境中来看。我们现在知道,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建立在殖民掠夺及种族灭绝基础上的资本原始积累发家史,成功的完成了工业革命,聚集了庞大的资本,转移出去大量的过剩劳动力,占据了世界市场,这些不是中国等后发国家所能学的。自近代以来,中国不仅没有完成这个过程,还险些成为帝国主义的殖民地;只是经过一百多年的艰苦斗争,才得以建立一个独立自主的新中国,中华民族得以继续生存发展。一片空白好画美好蓝图,新中国完全是通过自立自主、自力更生来发展自己的农业、工业,要在短时间内过现代科技这一关,要大力提升粮食的产量,支撑越来越多的总人口和脱产的工业化城市化人口。这一过程西方花了两三百年,我们只花了不到三十年。也就是说,在工业化的过程中,我们找到了一个比资本主导更高效的生产组织方式[52],并且更少的剥削和痛苦。尽管我们前三十年成功避开了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及运作规律,但是我们并不理解资本主义的真正经济规律,我们没有吃透马克思。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我们在讨论整个中国的计划经济的运作方式,酝酿改革。这一时期,作为世界资本主义已经发展到了金融垄断阶段,早就不是自由竞争时代的资本主义。可我们的经济改革却沿用新古典的自由经济意识形态作指导,拆解产业部门,打破产业链,让出自己垄断的市场,引进外资。把经济发展的希望寄托在所谓产权清晰的个人激励上,迷信企业管理,连资本如何占有剩余价值的市场规律都不要了。
农村改革只做到分田单干,然后打破原有流通体制,事实上这都是破,还没有立,没有再建立起一个农民主导的农业产业链,包括生产、物流、仓储、加工及零售等各环节。正是因为没有这个农业产业体系的建立,所以农村改革只是将过剩的农民劳动力无情的扔向市场,任其自生自灭。在随后开始的城市改革,以及深圳特区的建设,一方面是将原来已经存在的国有企业主导的产业体系打乱,另一方面引进外资大建血汗工厂,吸收农村来的劳动力。以致经过二三十年的发展,中国主要的经济增长都是依靠沿海的民营企业的发展,而其中又绝大部分是外资掌控,或者作为产业链的低端,留在中国境内只是为了获得廉价劳动力和环境资源。从90年代后期开始,中国的经济改革就完全成了一场抢劫、瓜分全民财富的悲剧,从医疗到教育,从国企到银行,不仅权贵私有化,而且逐步被外资侵蚀和掌控。我们这样的一种发展模式,仅仅是积攒了大量外汇储备。金融资本是没有祖国的,也没有肤色的门槛,世界各国的统治者真正的结盟了,他们一同控制着全球的金融资本。
事实上我们如果理解了美元,理解了资本主义的逻辑,理解力真正的价值规律[53],就知道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纯经济发展目标是多么的错误。中国简直就像一个守财奴的心态,然而却不知道真正的财富是什么。整个中国的意识形态都在高扬钱的价值,国人都在梦想着发财致富,但是他们却不了解钱是什么。我们只是无知的积累了巨量的美元票据,而这一票据的价值是此一时彼一时,总是越来越贬值。中国赔了夫人又折兵,改革培养出来一个美元买办利益集团[54],破坏了中国的文化、道德、经济和政治。三十年来的改革开放,美国误导了中国的改革方向和改革方式。错误的西方经济学,错误的美国梦意识形态,让中国越来越依赖美国,最可恨的是,居然依赖美国的消费市场,本国老百姓饥肠辘辘,嗷嗷待哺,却没有能力消费自己的劳动所得。所谓市场换技术,结果却是中国失去了技术独立性。不平等的汇率,让美元资本在国内轻轻松松的越做越大,让老板们赚取那点可怜的小费。中国改革开放偏偏不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要让本国人民依赖美国,廉价出卖甚至白送土地、工厂、矿产等等给美国,似乎只有让美国来管理[55],中国人民才能发财致富。利益集团要的钱越多,我们受的剥削越重!这真是历史敲响的警钟啊。
中国现在面临的局面是复杂的。一方面,改革开放以来,国内形成了资本利益集团,他们控制了这个国家的政策和资源。中国的经济也被带到一个“大进大出”的高度依赖国际消费市场、国际原料市场和资本投资的不可持续的模式。我们的生态环境承受不了,我们的国内资源承受不了,尽管我们是世界工厂,拥有现代的生产能力。另一方面,在国际形势上,又正是处于以美国为代表的国际金融垄断资本集团大行帝国主义掠夺之能事,首先是不惜武力控制石油、粮食等重要资源,在战略上打压他国;其次,操控金融投机资本[56]攻击他国经济体系,破坏经济安全,在战术上扰乱他国发展节奏。同时,还在意识形态、精神文化领域上混淆是非,掩盖历史真相,以搅乱他国之思想。
令人扼腕的是,近几年的股改、银行业改革等,几乎是把中国融入到全球金融资本主导的世界资本主义体系中,而中国获得的又只是一个受压迫受剥削的地位。因此,要改变这一被动的局面,首先是要整顿党,再来一次整风运动绝不为过,严厉打击贪污腐败和叛党卖国分子。同时还要改变目前这一种经济发展模式,我们已经积累起了庞大的生产能力,不需要通过外需来启动生产,完全可以计划的利用这些生产能力,只要真正做得按劳分配,严格节约劳动及生产资料消耗。为达到这一目的,就必然要求某些既得利益集团向人民让步,采用新的生产管理制度和分配制度。在生产方式上又必须走一条可持续的道路,辅之以新的文化和价值倡导。
目前的全球经济危机,正是改变原有经济模式的很好的时机。不过,我们不能完全只依靠从资本主义学来的财政、货币两手政策,所谓宏观调控国内经济。这两手政策在为资产阶级利益服务时比较有效,但不适合一个打算走公平正义的社会主义道路的国家。我们要采用更加民主的方式管理生产生活,曾经的新中国社会主义探索留给了我们很好的经验和教训。否则,久违的革命肯定会不期而至。
[①] 这里不是说当事人每一次偶然的交换,商品与黄金货币就是绝对的等值;而是指,这种等价是一种自然的规律,即商品交换者有一股动力,尽量的趋向于等价交换。规律起作用的这一动力来自于人的本性,原始共同体解体后,私有制产生,私有者对财产的占有欲。在数学概率理论上来说,就是一段时间多次的偶然交换,平均来看是等价的,生活中偶然交换的一系列价格数字的期望值,就是理论上的商品的等值价格。在现在我国农村集市上还可以看到,农民小私有生产者经常会为了一分一厘而讨价还价,绝不愿意吃亏。尽管,他们得到的货币不再是有价值的黄金,而是纸币。这说明,人的某一历史阶段的本性是多么的根深蒂固。
[②] 在纯粹的交换这一行为上,我们只能承认在商品生产交换的历史中一开始就是等价交换。因为小私有生产者拥有自己的劳动资料、劳动工具,且自己去劳动,他们进行交换不是为了利润,而是将自己不多的剩余产品出售换取自己不能生产的必需的用品,所以在生产交换的过程中不存在谁剥削谁,以及剩余价值的说法。这个时代的剥削是体现在实物贡赋,或者劳动贡赋(农奴必须将大部分的时间拿来为封建主服劳役)这样的人身依附上。当过渡到资本主义时代,问题变成,对于整个资产阶级来说,他们占有的资本和剩余价值是怎么来的?利润是怎么来的?出现工厂和雇佣劳动后,如果剩余价值不能从等价交换的流通过程中产生,就只能来自于劳动力的价值与劳动力劳动所创造的商品价值之间的差额。资本对劳动力的剥削是比较隐蔽的,体现为占有剩余劳动时间。一旦随着竞争而导致的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以及其他因素,商品价格趋于下降。这一过程中,资本家区分了成本价格(劳动力价格和原材料价格之和)和利润,而成本价格与平均利润率下的利润之和就是生产价格。那么从此以后,商品的市场价格在一段时期内的平均价格就表现为生产价格。因此,价值概念是适用于前资本主义时代的,等价交换,商品不愁卖不出去,也不会发生经济危机。生产价格概念适用于产业资本主义时代,资产阶级总是期望以更高的价格出售,获得更多的利润。所以,这时再说什么商品货币等价交换没有意义,值得一说就是资本之间竞争和博弈,以及经济危机。如果他们给予劳动力的工资真的是代表劳动力劳动的价值,那么他们就可以以为所欲为的价格出售,不用受到价值规律的约束。然而市场总是会通过经济危机来教训他们。资本的时代嘛,大资本吃小资本,小资本吃无产阶级。
[③] 工具机这一概念来自于马克思的《资本论》第一卷关于机器大工业的论述。所谓工具机,就是工具手,以前必须用双手才能完成的工序,现在通过科学设计的机器装置来完成。这一革命性的变化很少为人所关注,反倒是蒸汽机被人关注。蒸汽机这一自然力利用装置更多的是从经验中积累而设计的,工具机则是利用牛顿动力学原理精心设计。
[④] 英格兰银行作为世界上最早形成的中央银行,为各国中央银行体制的鼻祖。1694年根据英王特许成立,股本120万镑,向社会募集。成立之初即取得不超过资本总额的钞票发行权,主要目的是为政府垫款。到1833年英格兰银行取得钞票无限法偿的资格。1844年,英国国会通过《银行特许条例》(即《比尔条例》),规定英格兰银行分为发行部与银行部;发行部负责以1400万镑的证券及营业上不必要的金属贮藏的总和发行等额的银行券;其他已取得发行权的银行的发行定额也规定下来。此后,英格兰银行逐渐垄断了全国的货币发行权,至1928年成为英国唯一的发行银行。
[⑤] 这里的银行储备金制度,与现在的银行存款准备金制度完全不是一个概念。当时是为了防止一般商业银行超出实有资本过度经营,导致黄金储备不足保证银行券的兑换,要求他们把一部分黄金作为准备金存入英格兰银行,以防未来发生的挤兑等风险。而现在的银行存款准备金制度,则变成了商业银行必须将一定比例的存款金额存入中央银行,多用于控制银行系统的货币供应量。事实上这两个制度一直都不能很好的起到防止过度投资的作用。因为从根本上,银行不能通过控制货币发行量来控制经济的运行和债务链条的产生。
[⑥] 关于这里的论述可参考马克思的《资本论》第三卷论信用、货币的内容和卢森堡《资本论注释》一书里相应的分析。
[⑦] 英国于1816年颁布铸币条例,规定以金币为本位币,一盎司黄金为3镑17先今10.5便士,拉丁货币联盟国(法国、比利时、瑞士、意大利等国)至1878年时已禁止银币铸造,采用所谓“跛行金本位制”。德国于1871年获得战争赔款后,发行金马克作为本位货币,实行金本位制。美国于1873年也以法令禁止银币的自由铸造,实际上开始采用金本位制,只是由于国内对此长期争论,直到1900年才正式通过金本位法案。俄国和日本也于1897年相继改采金本位制。至19世纪后期,金本位制已在西方各国普遍实行,具有了国际性质。从历史上看,金本位制的国际化并非国际协议的结果,而是由交易制度、交易习惯和国内法缓慢发展而形成的结果,是建立在黄金作为货币的历史价格体系基础之上。由于当时英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经济强国,在国际贸易中居于支配地位,加之英国率先于1819年和1844年通过一系列法规规范黄金的进出口和中央银行的业务,较早地实现了黄金的国际流通、英镑的国际化和英国金融市场的国际化,由此形成了以英镑为中心、以黄金为基础的国际金本位制度。这是金本位货币制度的最早形式,亦称为古典的或纯粹的金本位制,这一制度盛行于1880一1914年间。自由铸造、自由兑换及黄金自由输出入是该货币制度的三大特点。事实上,黄金主要控制在少数几个资本主义强国手上。1913年末,美、英、德、法、俄五国占有世界黄金存量的三分之二。
[⑧] 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第三十五章。
[⑨] 贸易支付差额与贸易差额不是一个概念,本质上完全不一样。现代西方经济学中常使用后一个概念,但是真正能够说明国际贸易中经济问题实质的是支付差额。贸易差额不能说明资本及利润的真实流向及流量,支付差额则包括纯粹商业的原因,国外投资,或国家支出,如战时的支出等等,只要由此会引起对外的现金支付。因此,一段时间的某个贸易差额数不能够说明汇兑率的变化。近几十年来,美国总是以本国经常账户巨额贸易逆差为借口,来要求对方国家改变汇率,货币升值。事实上,贸易差额与汇率之间没有明确的关系,所以借口之为借口而已。
[⑩] 所谓概念,范畴,自康德以来到一直黑格尔,都被认为是能够自发运动的真正实体,或者本质。并且概念范畴的演化则代表历史真正的前进,黑格尔进一步认为概念还要外化为人们现实的实践。而在马克思看来,概念范畴只是人们头脑中的意识,社会存在决定了这样的意识,不同的历史阶段将会相应的产生不同的概念范畴,理论话语体系。因此,建立在货币、利率、汇率等一系列概念基础上的政治经济学,从马克思时代开始就越来越形式主义形而上学化了,这些概念产生最初可以说是来自人们(后来的资本家)的实践,所以在亚当·斯密之前关于此的阐述的学说是具有很大的真理性。马克思将《资本论》同时称为政治经济学的形而上学批判,道理在于此。改革开放后中国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及话语体系意识形态的灌输式教育,完全就是实践着康德黑格尔他们的唯心主义教导,毛泽东时代的上山下乡生产劳动实践的教育才是符合马克思思想的。
[11] 指马克思提出的价值规律理论。事实上这就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微观经济理论,它已经包含了现代庸俗经济学的“理性人”假设,也就是资本人格化。不过,马克思根据历史唯物主义提出的价值规律还解释了前资本主义时代的微观经济理论。现代庸俗经济学以为人类永恒的处于理性人假设的状态,不知道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灭亡后,关于人的本质就会发生变化。这是历史显示的规律。
[12] 对金融资本的这一概念是列宁在其名著《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一书中提出来的,并做了非常有说服力的分析。这里的金融资本与前资本主义社会的高利贷资本、生息资本不是一回事,它是建立在产业资本的运作基础之上,是金融资本在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一系列的循环后,按照一定利率占有一部分剩余价值,另一部分留给企业主。
[13]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三卷中对这种愚蠢的理论有精彩的批判分析。
[14] 德国在如此严重的通货膨胀打击下,以异乎寻常的速度重新崛起,没有金融资本的支持,经济的重新恢复是不可想象的。短短十数年间,化工、钢铁、电力等行业垄断寡头就崛起了,这绝不简单的仅仅只是依靠德国的工业底子和人才就能够办到的。而这背后,已不仅仅是德国的金融资本在发挥作用,甚至主要包括国际金融资本。金融资本是没有祖国的。
[15] 1922年在意大利热那亚城召开的世界货币会议上决定采用“节约黄金”的原则,实行金块本位制和金汇兑本位制。实行金块本位制的国家主要有英国、法国、美国等。在金块本位制度下,货币单位仍然规定含金量,但黄金只作为货币发行的准备金集中于中央银行,而不再铸造金币和实行金币流通,流通中的货币完全由银行券等价值符号所代替,银行券在一定数额以上可以按含金量与黄金兑换。英国以银行券兑换黄金的最低限额为相等于400盎司黄金的银行券(约合1700英镑),低于限额不予兑换。法国规定银行券兑换黄金的最低限额为21500法郎,等于12公斤的黄金。中央银行掌管黄金的输出和输入,禁止私人输出黄金。中央银行保持一定数量的黄金储备,以维持黄金与货币之间的联系。
[16]这实际上是把黄金存于国外,国内中央银行以外汇作为准备金发行纸币流通。但一般人们难以直接到国外用外汇去兑换黄金,故称“虚金本位制”。这时的国际储备除黄金外,外汇(主要是英镑和美元)占有一定比重,黄金仍是最后的支付手段。
[17] 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第三十章。
[18] 近代历史上比较流行的汇率理论包括:1.铸币平价理论;2.购买力平价理论;3.利率平价理论;4.国际收支理论;5.货币主义理论;6.资产组合平衡理论。
[19] 这些往往是迂腐的教授们看不出来的,但是我们的银行家多么精明厉害,他们有着世人绝想不到的手段,来剥夺世人。不久的将来,这些金融资本集团又一次获得了汇率操控这项顶级“核武器”。
[20] 本文关注的重点不是第二次世界大战能够爆发的一系列有关政治经济的阴谋故事,而是大战产生的时代背景,以及垄断资本竞争的必然性导致战争这一种最高的竞争形态的出现;最后,大战过后又将产生何种新的世界政治经济格局。
[21] 美国联邦储备系统 (Federal Reserve System,简称Fed)负责履行美国的中央银行的职责,这个系统是根据《联邦储备法》(Federal Reserve Act)于1913年成立的。这个系统主要由联邦储备委员会,联邦储备银行及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等组成。主要职责:1、制定并负责实施有关的货币政策;2、对银行机构实行监管,并保护消费者合法的信贷权利;3、维持金融系统的稳定;4、向美国政府,公众,金融机构,外国机构等提供可靠的金融服务。其它职责:1、 经济教育; 2、 社会超越;3、经济研究。
[22] “国际货币基金协定”确立了美元与黄金挂钩、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并建立固定比价关系的、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金汇兑本位制。“双挂钩”的具体内容是:一、美元与黄金挂钩:①官价:35美元=1盎司黄金;②美国准许各国政府或中央银行随时按官价向美国兑换黄金;③其它国家的货币不能兑换黄金。二、其它货币与美元挂钩:①各国货币与美元保持固定比价,通过黄金平价决定固定汇率;②各国货币汇率的波动幅度不得超过金平价的上下1%,否则各国政府必须进行干预。
[23] 关贸总协定的最高权力机构是缔约国大会,一般每年举行一次。关贸总协定下设若干常设和临时委员会与工作组,其中重要的有“贸易和发展委员会”和“国际贸易中心”。关贸总协定基本原则是:贸易应当在非歧视待遇的基础上进行;成员国只能通过关税而不能采用直接进口管制措施保护本国工业;应通过多边谈判来削减关税,限制贸易壁垒;成员国应当通过磋商解决贸易问题及争端。从名称上看,关贸总协定只是一项“协定”,但它实际上等于是一个“组织”。“关贸总协定”组织的主要活动是举行削减关税和其它贸易壁垒的谈判。这种谈判有一个专门术语称为“回合”。从1947年至1979年,在总协定的主持下各国共进行了7次多边贸易谈判。据不完全统计,前7轮谈判中达成关税减让的商品就近10万种。 1993年12月15日,第8轮谈判(即乌拉圭回合)谈判取得更为重大的进展,代表批准了一份“最后文件”。文件规定将建立世界贸易组织,以取代目前的关贸总协定的临时机构,同时对几千种产品的关税进行了削减,并把全球贸易规则扩大到农产品和服务业。 1995年12月12日,关贸总协定128个缔约方在日内瓦举行最后一次会议,宣告关贸总协定的历史使命完结。 根据乌拉圭回合多边贸易谈判达成的协议,从1996年1月1日起,由世界贸易组织(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 WTO) 取代关贸总协定。
[24] 在地球的另一边,新生的社会主义中国,在独特的计划经济体制下,所取得的成就丝毫不低,在经济增长率上甚至更甚于同期资本主义世界。在苏联,斯大林体制同样让国家迅速强大起来,并不逊于美国。这三种模式有很多需要比较研究的地方,管理、制度、文化、意识形态等方面。有学者将这三种模式分别叫做延安模式、斯大林模式、自由市场经济模式,这些研究仅可作参考,有很大的局限性。
[25] 这些政策的理论表述就是凯恩斯的经济学,一种对历史暂时的经济现象进行分析和说明的资产阶级经济学。
[26] 以美国为例,从战后到80年代初,它爆发了7次经济危机,仅前两次危机期间物价有轻微下降,其余的危机期间物价一律上涨。1948~1949年的危机时,消费物价下降了3.1%;1953~1954年的危机时消费物价下降了0.75%,从1957~1958年的危机开始,以后在各次危机中,消费物价都在上涨,而且上涨幅度有增大的趋势。1957~1958年的危机中物价上涨了4.2%;1960~1961年的危机中上涨了4.7%;1969~1970 年的危机中上涨了6.18%;1973~1975年的危机中上涨了14.5%;1980~1982年的危机中,1980年上涨了13.5%,1981年上涨了10.7%。
[27] 于是,我们可以说,现代化的生产力给予了非金属货币的可能,纸币名称(如美元)越来越趋向于一种结算的数字单位,社会这个庞大复杂的生产组织越来越具有计划性(自由主义经济学家极度厌恶计划经济,这是何等的讽刺),但是这种计划性是被金融资本在主导、计划和控制,目的却是获取利润和控制剥削人民。这个不公平的、畸形的资产阶级“计划”的生产方式,也就必然会造就一种荒唐的货币体系。因此,马克思认为,人类有能力控制资本,计划生产,资本这种神秘的社会力量终究会被人们所认识到;一旦到了那时,社会主义的计划经济必然会发展起来,满足人们的劳动需求是第一位的,在资本主义社会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银行系统这种社会性的结算体系,以及相应的生产控制工具,会成为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物质基础。
[28] 一战后德国疯狂印刷货币,支付战后赔款,导致国家发生超级通货膨胀,将人民财富席卷一空。法国的戴高乐总统首先对美国这种过度发行货币,转嫁成本的不负责任的行为表示抗议。并且很快就付诸行动,将本国的美元储备兑换成美联储的黄金。
[29] 美国1950年发动朝鲜战争,海外军费巨增,国际收支连年逆差,黄金储备源源外流。 1960年,美国的黄金储备下降到178亿美元,已不足以抵补当时的210.3亿美元的流动债务,出现了美元的第一次危机。60年代中期,美国卷入越南战争,国际收支进一步恶化,黄金储备不断减少。1968年 3月,美国黄金储备已下降至121亿美元,而同期的对外短期负债为331亿美元,引发了第二次美元危机。到1971年,美国的黄金储备(102.1亿美元)仅是它对外流动负债(678亿美元)的15.05%。此时美国已完全丧失了承担美元对外兑换黄金的能力。
[30] 有一种的错误的看法,以为美元发行量没有黄金来约束了,就导致美元没有价值支撑了;正是因为美元没有价值了,所以市场的价格体系就失去了“定海神针”。其实,美元的价值在于它的购买力,在于它可购买其他所有商品,包括购买黄金,而不是按照某一固定比例可兑换黄金。这种资产阶级的肤浅经济学家,妄想通过稳定美元黄金比价来稳定资本主义的市场价格体系,须不知恰恰相反,首先是由于资本对利润的竞争,才导致市场价格不稳定,亦即美元贬值;在更高层面的国家金融垄断资本的竞争下,直接导致美元按固定比率兑换黄金无法维持。美联储只不过承认了一种现实而已。
[31] 1857年英国经济危机,英格兰银行得到国会批准暂停执行1844年银行法的“政府指令”,使英格兰银行可以发行任何数量的银行券,而不顾它手中有多少准备金可以作为保证。这样,使它可以创造任何数量的纸票形式的虚拟货币资本,从而用来借给各个银行和各个汇票经纪人,并且通过他们,借给商业界,缓解货币短缺,当然同时赚取大量利息利润。
[32] 1971年12月,美法两国首脑在亚速尔群岛会晤,宣布美元对黄金以7.89%比例贬值,各国货币可上下浮动2.25%。1972年到1973年美元再次贬值,到1976年固定汇率体系彻底瓦解,西方主要货币的汇率进入自由浮动阶段。
[33]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理论的哲学基础,值得注意,哈耶克、波普尔是其代表人物。他们极力论述依靠个人理性是不能设计出完美的社会经济结构,倡导开放社会理念,放任自由理念。自黑格尔的大体系哲学之后,由于人类个体的理性发展,科学主义意识形态的影响,大体系哲学不再是个体知识分子的需求,继而代之的是存在主义哲学和心理行为哲学,即个人主义式的哲学,人存在的意义、生活的意义成为时代的主题性问题。
[34]七姊妹(Seven Sisters)指的是在标准石油被分割后所形成的七家较大的石油公司。在这七家公司中,三家曾经是标准石油的一部分,另外四家则是原有的石油公司。七姊妹包括:
1.新泽西标准石油,即后来的埃克森,现在的埃克森美孚;
2.壳牌公司(英荷合资);
3.英国波斯石油公司,即后来的英国石油(后来又与阿莫科合并,但依然叫英国石油);
4.纽约标准石油,即后来的美孚石油公司,之后与埃克森合并组成埃克森美孚;
5.德士古,后来与雪佛龙合并成为雪佛龙德士古;
6.加利福尼亚标准石油,后来成为雪佛龙,现与德士古合并为雪佛龙德士古;
7.海湾石油,后成为雪佛龙的一部分;
到2004年,7家中还有4家继续营业,他们是埃克森美孚、壳牌、英国石油和雪佛龙德士古。
[35] 石油危机为世界经济或各国经济受到石油价格的变化,所产生的经济危机。1960年12月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成立,主要成员包括伊朗、伊拉克、科威特、沙特阿拉伯和南美洲的委内瑞拉等国,而石油输出国组织也成为世界上控制石油价格的关键组织。迄今被公认的三次石油危机,分别发生在1973年、1979年和1990年。
[36] 在拉美债务危机中,美联储曾经不可思议的将利率提高到20%,导致拉美诸国相继沦为国际金融垄断集团的债务奴隶。这些国家往往还不起越来越多的美元债务,不得不借新债还旧债,永远换不清。
[37] 考察资本发展的历史,就知道资本总是与军事实力总是彼此“互相关照”的。炮舰在前,资本在后,或者资本在前,航母舰队在后,一向如此。
[38] 主要是指金融自由化,资本市场开放,舆论垄断,以及各种攻击性的金融衍生品工具,都一一具备。
[39] 注意,货币汇率上升,的确会降低产业利润,打击出口贸易,但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格局下,并不能减少贸易顺差。一国贸易顺差由很多因素共同决定,商品出口只是其中一部分。当年,美国就是拿贸易逆差为借口逼日元升值,事实上日元升值,美日贸易逆差却越来越大。美国贸易逆差到现在都40年了,居然还以同样的借口逼人民币升值,可笑可恨的是还有那么多主流经济学家为这一说辞鼓与呼,没见过这么无耻的国家和他的走狗们。
[40] 苏联改革,将所有国有企业的股份平均分给全国老百姓,国家证券化就是这样完成的,但不是金融垄断。
[41] 这样慷慨大方的支持美国经济,除了中国,还有七八十年的日本,只要是发展对美国出口为导向的经济的国家,就是在当活雷锋。
[42] 所谓次级抵押贷款,是指借贷人的信贷评级较最优良为低,是指向那些信用级别不高的低收入者和少数族群发放的家庭或个人住宅抵押贷款。在住房抵押贷款为银行和贷款公司带来未来利息现金流的基础上,华尔街不断设计出新的金融衍生品,如住房按揭抵押债券MBS,抵押债务债券CDO等。当然次级抵押贷款也被包装其中。这些住房按揭抵押贷款经过一次又一次的金融创新,在此基础上形成的虚拟资本已经庞大无比,涉及金额上百万亿美元。全世界的投资基金、商业银行、各国外汇储备、企业等等都投资于此。然而这个倒立的虚拟资本金字塔,最底层是住房按揭抵押贷款,越往上则是规模越来越大的各级金融衍生债券,整个住房抵押贷款所产生的利润被庞大的债券资本所分配,风险也被分散出去。次级抵押贷款因为风险巨大,它的利润率也最高,包装后同样受到青睐。
[43] 世界上相继爆发了多次的局部金融危机,1980年代前后拉美的美元债务金融危机,1989~1991年日本金融危机,1992~1993年欧洲金融危机,1994年墨西哥席卷南美的金融危机,1997~1999年亚洲金融危机,以及新千年伊始美国高科技泡沫导致的金融危机。在金融危机爆发的同时,对冲基金平均收益群峰高耸,先后对应日本、欧洲、南美、亚洲的金融危机。因此,对于局部金融危机可以简单的理解为资本的突然大规模转移,难道这不是有预谋的吗?
[44] 这种开放的地区、国家经济只是世界完整经济体的部分,于是作为部分的地区经济必定依赖世界市场,要么是能源、原材料市场,要么是消费市场。如日本强烈依赖能源及原材料市场,中国强烈依赖消费市场。这种非封闭性经济体的缺陷是很明显的暴露在国际金融资本面前的。后者可以自由流动,只要国家权力不加限制,而地区经济、市场、人民却是搬不走的。所以,利润国际金融资本带走,问题却留下来。
[45] 最近爆发的次贷危机就说明情况也不完全如此,那些一无所有的穷人能够零首付贷款买房。当然,这是有原因的,当全世界的资本都涌入美国时,美国的金融天才们设计种种金融衍生工具,将全球资本转变为次级信贷,自己在此过程中大吃差价,赚进巨额利润并避开风险。或许这不是金融战争,但绝对是少数金融权贵吞并各国人民财富的游戏。
[46] 如股票、证券、外汇、期货以及各种金融衍生品的价格,完全就是由资本来决定,你有多少资本,就能够决定它们多少的价格。这些金融资产的价格,唯一的意义,就是来向世人显示出,资本家拥有多少资产,而不是为了告诉人们满足某种需求需要花多少钱。西方庸俗经济学说价格是供求双方在交换过程中,通过一种不知哪来的默契所达成的供求均衡来决定。看来,这也是一种无奈的说法。这种学说不能解释资本主义的本质,就只能说因为是这个价格,所以是这个价格;因为在这个价格下生产曲线和需求曲线相交,供求平衡,所以商品是这个价格。
[47] 资产保值是这个时代的话题,金融保险交易占据主流地位。所以,人民是否拥有商品的使用价值,来满足某种人身需求,在资产阶级看来,就一点意义都没有,他们哪管人民的死活啊。
[48] 说白了,我拿着纸币交换你的面包,不是因为这两者之间是等价值的,而是因为这一交换环节是资本主义生产运动中的不可缺少的一环,但又是没有任何意义的一环,好比给机器加油。
[49] 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血汗工厂时代,剥削这样理解,商品是等价交换,资本家通过强迫劳动和克扣工资来得到更多的商品,和支付更少的工资成本。最终积累更多的货币资本。现在则不一样了,新的剥削形式看起来是通货膨胀。
[50] 在中国,目前还不纯粹是这样的金钱债务关系,共产党的权力关系还有一定的体现,但是这种权力关系(行政命令,人事权)只在下层社会存在效力,在上层社会则更多是资本的关系。
[51] 当年,卢森堡依据资产阶级最终无法实现其剩余价值,认为资本主义会自动崩溃。但是,她没想到资本会通过竞争导致一部分死亡,另一部分发展到更高的阶段,形成新的资本结构而缓解前一阶段的竞争矛盾。
[52] 毛时代的这种高效的生产组织动员方式有其产生的历史背景。在1957年前苏联中止了对中国的投资,而以往的投资方向是重工业,这种重结构投资的后继投资一般要求每年递增40%,1957年前苏联突然停止投资,其结果是中国原来重结构的国家工业化嘎然而止,因为没有后继投资了。重结构工业化要求不断追加资本投入的重要性远大于其他产业,而当突然没有资本投入的时候,怎么办呢?随之就是1958年全国建立人民公社,以这种高度组织化的体制来成规模地集中农村最多的劳动力,把它变成替代资本投入的要素,即以成规模的劳动力、有组织的投入,来代替最为稀缺、稀缺到几乎为零的资本(重装备,机械工业设备,生产工具,技术资料等,不止是钱,钱可以拿农产品来换,这些东西有钱也是不一定能够买得到)投入,以此来继续国家的工业化。
[53] 毛时代后期,为了应对计划经济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就开始讨论商品经济的问题,讨论价值规律的作用。其中孙冶方的观点最具代表性,孙认为存在两种价值规律,一是商品价值规律,一是产品价值规律。他说的商品价值规律只能是适合我前述的古代社会,这一规律在金融资本主义时代已经被资本力量所异化。而产品价值规律无非就是要求节约劳动消耗,实行按劳分配,这并无新意。严格说来,古代社会的简单商品等价交换,这也是按劳分配的最低级阶段,分配的执行者是自然、上帝;新中国的按劳分配的执行者是党和政府,只不过这就要求党和政府要像上帝一样大公无私、公平公正、能力超群。总的说来,按劳分配必然是在社会生产力处于低水平阶段的产物。资本主义就是在为社会发展准备丰富的物质条件,虽然现在的物质生产达到很高水平,但是资产阶级社会关系还主导着社会,是按资本分配的。产品价值规律即按劳分配仍然是属于资产阶级法权的范畴,只有当劳动是一种需要,而不是一种尺度的时候,价值规律就不再起作用。当时我国经济学家并不理解金融资本主义时代的价值规律的进一步发展,所以在社会主义改革上不能在理论上有所预见,以致改革被新自由主义经济学所误导。
[54] 一个依靠控制中国出口贸易而赚取美元的利益集团,他们依附于美国,廉价出卖中国的资源,破坏生态环境,压榨剥削劳动人民。改革的主流经济学就是这一出卖人民出卖国家民族的意识形态反映,典型的就是比较优势论,资本补课论,产权经济学等。
[55] 2005年以来的中国银行业改革,所谓引进战略投资,就是彻底的出卖国家的金融垄断管理权,在资本主义时代,真正管理国家管理人民的就是金融控制权啊,这难道不是请美国人来管理中国人民吗?中国买办、利益集团之无能可见一般。
[56] 像索罗斯、罗杰斯等金融投机家领导的量子基金,就是国际金融垄断资本集团的先锋部队。
相关文章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