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躲过金融危机的洗劫
中国青年报 记者 王磊
“美国经济打喷嚏,全球经济就发烧。”2008年,一场从华尔街袭来的金融危机,让人们再次体会到这句俗语的分量。
夏天,已被套牢的中国股民让一个段子逗乐了:“有关部门忠告投资者,近期请勿进入股市——宝马进去,自行车出来;别墅进去,草棚出来;西服进去,三点式出来;富翁进去,叫化子出来;蟒蛇进去,蚯蚓出来;貂蝉进去,母猪出来;坐火箭进去,坐潜艇出来;牵着狗进去,被狗牵着出来……”
那时他们还不知道,更大的恐慌还在后面。
6月之后,道琼斯股指开始暴跌。到9月、10月,华尔街数家银行倒闭,金融海啸扫荡全球。欧洲、日本市场遭重创,一夜之间坠入经济萧条深渊。俄罗斯几度关闭股市。更早时候,巴西、印度等新兴市场也已风雨飘摇。
中国无法独善其身。股市最悲惨时比去年高点跌去74%。政府颁布了四万亿人民币经济刺激计划,并大幅降低存贷款利率。
其他国家的“救市”计划更直接:钱,钱,钱!美国拿出了8000亿美元的救市计划,没听见响儿;欧洲各国扔了2万亿欧元,市场还在跌。
“金融大鳄”索罗斯却在撩拨人们的神经,他说:“这是罕见的危机。”另一位跨国投资大师、66岁的罗杰斯说,在他有生之年看不到危机的结束了。
一片指责声中,82岁的格林斯潘被拉到美国国会听证。反复追问之下,这位前美联储主席、华尔街的“先知”,破天荒地认错了。他承认,缺乏监管的金融衍生品市场确有缺陷。
不过,格老扔下一句话还是让人后背发凉。他以其特有的“模糊语言”预测:人们躲过这场“百年一遇”危机的几率小于50%。
这个冬天,世界似乎失去了方向。
宋鸿兵的预言
的确有人相信,这次金融危机如同闹表,只要你认真研究和“聆听”,就可以提前预测。
清华大学三教2302教室有500个座位,11月28日中午却涌来近千人。《次贷危机的实质及金融危机未来》的演讲题目吸引着同学们的眼球。更多人是慕名而来——演讲人是畅销书《货币战争》、宏源证券结构融资部总经理宋鸿兵。这个人,一年前预言了这场危机。
早在2007年初,身在美国的宋鸿兵就在他的中文博客中发出预警,次贷危机将引发华尔街金融市场大震荡。他甚至用图表详细说明了次贷风暴升级的时间表。在这个时间表中,去年九、十月份是风暴“第一波”,当时美国股市从顶峰回调,中国股市则应声回落。
今年上半年,次贷危机似乎风平浪静。回国就职的宋鸿兵参加了无数次讲座、论坛,反复陈述他的观点。可就像他备受争议的书一样,真正相信他理论的人不多。有人说他“危言耸听”,有人认为他“脑子有问题”。
6月6日,美国股市暴跌400点。宋鸿兵正在“知钱俱乐部”给几百名投资者讲课。他提醒大家,根据他的预测,6~8月将是次贷危机“第二波”集中爆发期,建议在3天后的周一(6月9日)开盘半小时内全部清仓。
市场随后的表现再次应验了他的预言。“大概有一半人相信了我的分析,其中少数人采取了行动。”他后来收到了几十条短信,都说要请他吃饭。
投资者行为更容易被心理感受牵引,而不是遵循理性分析。而宋鸿兵坚持按照“冷酷的逻辑和数字”做出预言。
6月16日,他在媒体公开撰文,呼吁人们“警惕美国金融风险进一步升级”,并提出金融危机的“四阶段论”:一,次贷危机,或叫“地震”期,时间是2007年2月到2008年5月;二,信用违约危机,或叫“海啸”期,触发62万亿美元CDS(信用违约掉期)市场,时间从2008年6月开始,一直延续到2009年下半年;三,利率危机,或叫“火山”期,信贷全面紧缩造成的长期贷款利率飙升,引爆将近600万亿美元利率掉期市场;四,美元“冰河”期,全球投资者对美元资产丧失信心。
“我们都是学理工的,只相信可检验的事实。”宋鸿兵对清华学生说,他对美国经济的“悲观预测”并非缘于偏见。
近几年,美国经济已完全泡沫化,基本上依靠资产膨胀支撑。宋鸿兵推算,美国2/3至3/4的GDP增长,直接或间接依赖房地产市场的投机性繁荣。美国的储蓄率已是负数。居民收入年增长3%,却对应着15%的房价增幅,这不可能持续。
660万户资信差、缺乏还款能力的美国居民,经过华尔街金融创新的精美“包装”(所谓“次级贷款”),过上了幸福生活。只要房价上涨,他们就可以拿房屋增值部分再去银行贷款,用这笔钱买豪华汽车,大笔消费,出国旅行……
如今,美国房价“像瀑布一样”调头向下。今年前三季度银行就收回了215万栋还不起贷款的房屋。新房还在上市,“拍卖房”又挤入市场,恶性循环促使房价“跌跌不休”。在5200万户拥有房产的美国家庭中,目前还贷违约率已达9%,创造了美国建国以来最高纪录。其中1200万户家庭是“负资产”,这个数字还在持续增加。
一直以来,宋鸿兵在“两房”(房利美和房地美,美国最大的两家抵押房贷公司)从事后台程序设计和开发。他了解所有的猫儿腻,怀疑与日俱增。
“你就眼看着,他们把病猪、死猪宰杀了,做成肉罐头,术语叫资产证券化,再贴上AAA的最高评级,卖给全世界倒霉的投资者。这玩意儿到底能蒙骗多久?”
有一天,宋鸿兵在工作间隙去喝咖啡,发现房利美大楼里的免费咖啡壶都撤销了。这可是一家多年来被誉为最受美国人喜爱的公司,50%雇员有博士学位,75%有硕士学位,老婆生孩子男员工都有4个~8个月产假,“这么高福利的公司,突然变得省吃俭用了?!”
宋鸿兵很快查到公司财务报表,发现当月数字已惨不忍睹。“那是2007年2月,全球股市曾一度大跌,有人猜测是中国股市震动世界,有人说是日元套利交易,笑话闹大了。”
他说,后来人们才知道“次贷”两个字。
华尔街喝醉了
直到华尔街杯盘狼藉,小布什总统才在9月24日的电视讲话中向美国人民讲解“次贷危机”。
事实上,早在7月一次私人募捐活动上,小布什总统就口无遮拦地说:“毫无疑问,华尔街是喝醉了,谁知道多久它才会醒过来,不再推出那些莫名其妙的金融投资工具。”他的话被人用手机录了音,放在Y ouTube网站上。美国的网站到处充斥着“愤青”。他们的言论比总统激动。
一家杂志刊登了倒闭金融公司CEO带着“金降落伞”(高额离职补偿金)快乐离去的报道。有人嘲讽,“提着皮包的人,总能比持枪劫犯抢到更多的钱。”
怨恨在危机爆发的地方生根发芽。在柏林和法兰克福,银行家被人叫做“肥猫”,集会上的口号是“给肥猫减减肥”;巴黎车展有汽车工人罢工,标语是“别救银行业,要救汽车业;不救食利者,要救咱工人!”
中国学者也开始反思“华尔街资本主义”的缺陷。青年经济学家赵晓称,金融危机是对美国文化和生活方式的“一次挑战”,美国用了40年时间,把勤劳俭朴的清教徒改造成了寅吃卯粮、不负责任的消费主义者,可是“出来混总是要还的”。
为什么华尔街一夜间成了过街老鼠?那些受教育程度最高、最有钱的金融界专业人士,真的变成了道德堕落的骗子?
只对表象发泄不满,可能会忽略问题的本质。中国国家安全政策委员会副秘书长乔良认为,理解2008年的金融危机,必须要把世界经济放在大历史中解读。
1971年,“美元之船”扔掉“黄金之锚”(美元与黄金脱钩),利用全球对美国国力和信用的信任,美国逐渐走上“只生产美元,而全世界生产用美元购买的产品”这条不归路。多年来,美国实体经济大规模向海外转移,产业空心化,而它的“钱生钱”游戏(金融服务业、虚拟经济)却越玩儿越离谱儿。
据统计,美国两百多年经济积累,到1990年代GDP达到7万亿美元。后来短短10几年就翻了近一倍,达13万亿美元,靠的就是金融行业的超速膨胀。进入21世纪,依托房地产市场花样翻新的金融戏法儿,华尔街制造的泡沫越吹越大。
“华尔街和华盛顿在相同方向上开动‘美元经济’列车,沿着疯狂追逐利润和国家利益的道路迅跑,连刹车都不要了。”乔良甚至认为,美国依靠美元特殊地位,完成了国际金融大分工和国际产业大分工,这就是经济学家们热衷谈论的所谓“全球化”的本质。“华尔街绑架了美国,美国绑架了全世界,这才是金融危机的根源和实质。”
“次贷危机”爆发以来,这位最早提出金融战争将是“超限战”重要战场的空军少将,埋头于金融史研究,“平均每天读200页资料”。本来,他计划在更大危机来临前完成新著,把美国“秘不示人的金融大战略”解剖清楚,不成想还是晚了半拍。
美国学者迈克尔·赫德森在“超级帝国主义”的系列研究中,揭示了美元本位的国际货币体系“奇妙的回流”:外国人把商品卖给美国换回美元,再用美元去购买美国债券(国债、公司债及“两房”债券),美国可以用这笔“免费的午餐”,支付其社会福利、庞大的军费和企业对外并购资金,没有比这更诱人的生意了。
他的观点发表于上世纪70年代,从来不被美国主流学术界认同。在烽火连天的2008年,中文版《金融帝国》(译名)终于出版。赫德森在序言中说,这本书研究了“美国通过国际货币体系剥削世界的新金融特征”。
谁在危机中发财?
看透美元的把戏后,宋鸿兵果断“离场”。他辞职回国了。
不过,一个疑问挥之不去:连我这样一个普通职员,都能看清楚“钱生钱”的游戏玩儿不长久,那些华尔街金融高手会傻到看不明白?格林斯潘先生真会老眼昏花、犯了糊涂?
宋鸿兵研究金融史,他不是靠数理模型解释金融现象的书呆子。他知道,过去三百年资本主义扩张运动中,金融世界血雨腥风,成功者踏着失败者的尸骨登堂入室。“大危机才是发财良机,此时此刻,那些金融大亨早该磨刀霍霍了。”
他提醒人们注意,躲藏在开曼群岛、泽西岛、百慕大等“离岸金融区”的隐秘账户,那才是国际金融体系的“黑洞”地带,从不受任何监管。华尔街的大型金融公司可能早就开了“后门”,在泡沫崩溃前把真金白银转移了,倒掉的银行不过是些个“空壳”。
太阳底下少有新鲜事。对股市中“老鼠仓”运作潜规则稍有了解的中国投资者,自然明白其中的“道道儿”。一位股市论坛的网友说:“想想在6000点成功‘逃顶’的人,如果在1000多点杀回来,利润不早翻了N倍!”
全球经济如果是“大盘”,美国经济就像一只下跌途中的“超级龙头股”。它什么时候才真的到底?而又有多少人会死在“抄底”的路上?
金融危机最严重的6月~9月,美元指数一路上扬。这多少让美元的“死空头”感到失望。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战略研究中心主任王湘穗教授认为,美国当然不会让美元即刻崩盘,那样“游戏就玩不下去了”。
在他看来,经济竞争有时是心理博弈,繁荣期看“谁比谁更好”,危机时则要赌“谁比谁更糟”。美元仍被投资者看作危机时“避险货币”,各国、各金融机构清算账目离不开它,华尔街信贷紧缩,流到世界各国的“热钱”回撤母国救急,这些因素都推动美元短期走强。
这也许就是美元的“帝王统治艺术”。繁荣时走弱,危机时走强,在一呼一吸之间,获得世界财富,同时维持着“货币帝国的疆界”。
一年来,乔良,这位《超限战》的也把目光聚焦在国际金融领域。他提出,这次金融危机的后果之一,就是把地球引向“货币战国时代”。“美元这个皇帝露出了败相,他勉力维持,但长期看将不可避免地走下神坛。”
刚结束的G20会议据称要建立“新布雷顿森林体系”,从这个角度看去,则充满机锋和烟雾。“欧元是革命党,叫嚷着要彻底改革货币体系;日元有点像保皇派,力挺美元王位不倒;其他国家站在一边,察言观色、相机行事。”
王湘穗说,对中国来讲目前形势不明朗,还得“研究研究,事缓则圆”。
货币变局显然前景难料,未来更不确定。
黄金,秘密武器?
宋鸿兵不相信任何纸币。
在他看来,历史上武力再强大的帝国,只要走上滥发货币道路,最终都会烟消云散。这是不可更改的规律,美国以及“美元帝国”会例外吗?
宋鸿兵从中国传统智慧中找到了答案:“乱世藏金”。
这是他的又一个预言:美国泡沫经济崩溃,美元丧失信用,人类最终会回到黄金这个“天然货币”身上。在金融危机肆虐之际,他给投资者的建议之一就是储备黄金——只有黄金,才能保护财富。
这听上去有点像土财主的主意。宋鸿兵的《货币战争》畅销上百万册,但相信这个预言的人不多。有经济学家表示不屑甚至嘲笑:“金本位?哪个年头的老皇历?”
“人类真正放弃黄金货币,不过几十年,可使用它却几千年了。”宋鸿兵打了个比喻,人类劳动是“做蛋糕”,而货币用来“切蛋糕”,全球货币体系的功能,最根本的是财富分配。因此,1971年以来的美元泡沫经济,本身就是一场信用货币的大实验,2008年的金融危机则意味着“纸币的又一次失败”。
他说,“美元模式”助长投机盛行,抑制财富创造,最后泛滥成灾,为什么?就因为它抛弃了黄金这个货币的准星儿。
股神巴菲特,曾把金融衍生工具比作“投资市场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早晚有一天会把制造者本人炸飞到天上。宋鸿兵则认为,黄金是“被人刻意埋藏的秘密武器”,谁拥有它,谁就拥有掌控未来世界货币体系的主动权。
也许并不是巧合。进入新世纪,世界黄金价格从每盎司200多美元一路攀升,去年一度达到1000美元之上。而这一阶段,正是美元经济靠金融“毒品”和对外战争勉力维系的年头。黄金莫非真有“价值发现”的本事?
过去一年,世界金价大起大落,从1000美元高点回落到700美元。这似乎并不影响国内黄金投资市场的热闹。目前,上海黄金交易所已开张,各黄金公司及大银行都推出了投资金条业务,购买和关注黄金的投资者也越来越多。
“不过投资者应该小心”,宋鸿兵说,黄金的定价权并不掌握在中国人手里,黄金期货市场“水很深”,很容易陷进去。他的建议是,投资实物黄金,比例控制在10%~15%,“就当是避险保值”。
很难想像,“美元泡沫”的大力推手格林斯潘先生曾是“金本位”的鼓吹者。1966年,他在《黄金与自由经济》论文中称,一旦失去黄金的保护,大众将成为政府债券滥发的受害者。他后来显然违背了自己40岁时的立场。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蒙代尔最近说,金融危机将给“世界统一货币”的推出提供“好机会”。他认为,新货币体系应首先基于“一个国际黄金系统”,并将美元、欧元、日元、英镑、人民币五大经济体的货币包含进来。
这位欧元创始人,40年来从未放弃“统一货币”的愿望。他建议中国应从IMF(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购买1000亿美元的黄金,这才能与其经济实力相匹配。
“美元已经恶疾缠身,奥巴马会要求美国人不消费,改储蓄,节衣缩食,过苦日子?美国人民不会答应。结果很可能大印纸币,稀释美元!”宋鸿兵对记者表示担忧,美国政府外汇储备有8000多吨黄金,而中国储备只有600吨。
“如果重新唤回黄金货币,以前的美元烂账就能一笔勾销。”他说,“那时候,谁手里攥着美国债券谁倒霉。”
“过冬”的学问
原本正确的行动,在错误的时间做出,就是一场灾难。在对手首先发起打击的压力下,你必须做出正确的应对。
马上回到“金本位”不现实,以中国有限的一点黄金储备,在那个体系中“吃亏更大”。乔良也不赞同有人提议的“迅速减持美元债券”,“把美元打死,自己不得好处,比它晚死一天,有什么意义?!”
中美经济依然紧密互补,中国人不管愿不愿意,都需同美元“携手往前走”。乔良对记者说:“美元现在倒掉,对我们负面影响更大。”
这就是美元体系的现实。不管你追捧它,还是批判它,都是历史产物。
金融危机的冬天,也许是挑战者积蓄力量的时刻。
货币问题专家向松祚撰文认为,被金融海啸席卷而去的不仅是“投机性金融资本主义”,和“美元霸权的光环”,关键是它打破了“迷信”——凡是美国的就是好的,就代表着人类历史和进步的方向;凡是学习,就要依照美国模式改造自己的民族和国家。
然而,即便对美元经济持犀利的批判观点,向松祚仍对记者表示,“要以务实态度对待国际货币体系变革”,因为人民币还没能力挑战美元和欧元。
他对人民币的未来角色有如下建议:其一,加强与周边地区经济体融合,逐步建立“大中华货币区”;其二,制定中国金融国际化的总体战略;其三,加强同欧洲、俄罗斯、日本等大国的货币合作,共同约束美元泛滥。
“自己动手,自己调查,自己去分析,不能总指望别人开药方”。王湘穗说,在动荡的世界里,盲从和轻信是最危险的敌人。不论国家还是老百姓,都该做好“过冬的准备”,保有充沛现金,保护核心资产,别老想着“抄底”和“发财”了。
乔良认为,中国经济练“内功”要坚持两个方向:一是给企业减税,让优质企业在危机中活下去;二是给老百姓增加收入,收入不提高,何谈消费?另外,必须提升制造业水平,“不能心甘情愿地当打工仔”。
帕特诺伊在《诚信的背后——摩根士丹利圈钱游戏黑幕》的开篇写道:“在华尔街,如果有人说你是个好人,他的言外之意就是你是个笨蛋。”
这本书让乔良深受震撼。一个金融衍生产品的收益率,要由6个数学博士计算,得出4种可能结论,“中国人去购买这种东西,不被忽悠才怪!”乔良强调,有关部门应迅速组织专业队伍,去查清楚华尔街的“手段”。
宋鸿兵四处奔忙。他希望能组建一个独立的研究团队,站在中国本土立场,把世界金融市场的人脉、关系、数据搞清楚。“金融不是高科技,玩儿的就是信息不对称,没有情报网络,没信息处理,不了解对手的人脉关系,当然可能被骗!”
他相信,为中国经济未来二三十年发展考虑,金融战略设计应该马上“从危机中起步”。
对于这场危机,王湘穗最后的意见是:“要记住,春天还早,冬天刚开始。”
乔良则提醒,“没准备好,机会来了也白搭”。
相关文章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