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 > 国际 > 国际纵横

美国新财长--“救市主”炼成记

Dawn · 2008-12-07 · 来源:
金融海啸 收藏( 评论() 字体: / /

“救市主”炼成记
 
 
日期:[2008年12月7日]
版名:[地球周刊 人物]  稿源:[南方都市报] 

  盖特纳性格沉静,甚至有些害羞,当年遴选委员会准备提拔他当纽约联邦储备银行行长时,就担心他过于保守,事实证明并非如此。

  盖特纳性格沉静,甚至有些害羞,当年遴选委员会准备提拔他当纽约联邦储备银行行长时,就担心他过于保守,事实证明并非如此。

  奥巴马11月24日正式提名纽约联邦储备银行行长蒂莫西·盖特纳出任新政府财政部长。盖特纳在1990年代亚洲金融风暴中曾扮演重要角色,今年三月又主导实施了收购贝尔斯登行动,因此被称为“华尔街救世主”。回顾这位“救市主”在此次危机中的表现,也许可以明白奥巴马为何会把重任交给他。

  纽约金融区某栋大楼十三层的一间办公室里,电话铃声突然响了起来。声音极其响亮,令人神经不安。这铃声既不是悦耳的叮当声,也不是从网上下载的铃声,就是单调的哔哔声。手机的主人蒂莫西·盖特纳疲惫地按下按键,开始接听。

  作为纽约联邦储备银行行长,盖特纳至少在此刻是风云人物。信用崩溃的投资银行家们都心急火燎地打电话来,希望从贴现窗口得到资金,好管闲事的政客们正在四处寻找替罪羊,记者们则想追问下一步会发生什么。

  每个人都以前所未有的殷勤打电话给盖特纳,每通电话都是关于轰动全球金融市场的那件大事:由联邦银行提供融资,摩根大通出面收购贝尔斯登———这次大手笔的拯救是三月中旬那地狱般的四天里孤注一掷的行动,也是自1929年“大萧条”以来政府对金融市场最大的一次干预。

  而盖特纳是这场大戏的中心人物。拿出290亿美元巨资、令这次拯救变得可能的,不是美国财政部,而是盖特纳领导下的联邦储备银行。是盖特纳把有关各方撮合到一起,拟定了细节,在事情有些不顺时又紧赶慢赶予以促成。客气地说,对于一个并非经济学家、在金融方面只受过一点在职培训、主要依靠内部圈子的人来说,这是一个鲁莽的角色。从官方角度看,他的顾问是纽约联邦储备银行董事会,包括金融机构的一些头头脑脑,而从非官方的角度来说,他之所以取得如此成就,还得益于一些举足轻重的大佬级人物帮忙。

  就是在这里,这间办公室,达成了贝尔斯登那桩交易。在那段时间以及随后的几周里,盖特纳每夜只睡两个小时,这会他看上去还是一副睡眠严重不足的样子。你甚至可以说这位46岁、年富力强的银行家真的显出一点中年人的疲态了。不期而至的名气令盖特纳身心俱疲,他是一个安静的人,熟悉他的人甚至说他很害羞。“他从来不会冲人大发脾气,或者是试图压服别人,”盖特纳第一个老板亨利·基辛格说。

  挽救贝尔斯登是一场痛苦的经历,盖特纳绝对不想来第二遍,虽然他知道自己将来可能不得不这样做。他已经意识到,如果市场还要经受更大的冲击,那么更多的调整势在必行。“我们可能需要改变整个金融系统的方方面面,”盖特纳说,他语速很快,身子向前倾:“我们不应该继续坚持拥有这样一个脆弱的、给经济带来这么大风险的金融系统。”

  改革已经开始了,财政部长保尔森提出了一系列影响广泛的方案(但很快又改弦易张),与此同时,盖特纳开始向各大主要投资银行派出一队队的监察人员,审核他们的账本和风险控制政策。自从贝尔斯登崩溃,他一直在催促银行家们提升资金水平。

  在这场令人瞩目的救市行动中,华尔街的人们都在嘀咕,盖特纳为何愿意来蹚这浑水,他是不是被诡计多端的银行家们算计了?盖特纳坚持说,拯救贝尔斯登对公众有利,而非只对其他银行有利,尽管其它银行确实是想坐等竞争对手被淘汰出局,坐收渔人之利。(当然,救市的确帮助了那些银行,缓解了行业崩溃的焦虑感)。言下之意是,如果没有出手,那么大家就不是在为贝尔斯登哭泣,而是为自己哭泣了。对于别人说他是幕后推手的说法,盖特纳有些不耐烦。“联邦储备银行在这次危机中的做法与其说是帮助了华尔街,不如说对商业街和普罗大众更为有利,”他断言。他相信灾难已经被转移,从这次交易中受益最多的不是银行家,而是那些“需要从银行借钱供房或是送孩子上大学的家庭,还有那些想攒够退休金、担心失业的工人”。

  这些话听起来像是选战时说出来的花言巧语,但众所周知,盖特纳是个不关心政治的独立派。一位专栏作家强调说他在2004年曾经担任民主党总统候选人约翰·克里的顾问,事实上他为民主党、共和党都服务过。不过,在今年这个大选年,他要想超然于政治角逐之外十分艰难,因为联邦政府对于次贷危机不怎么感冒,贝尔斯登拯救行动可能激怒选民。

  人们一直在问,被认为是代表公共利益的盖特纳是否做出了最佳交易。他是一名经验丰富的谈判家,在财政部工作时曾经舌战各国代表。但是一些批评者认为,他可能斗不过摩根大通董事会主席兼CEO杰米·戴蒙(JamieDimon)和贝尔斯登的首席执行官施瓦茨(AlanSchwartz)。“他事实上并不具备一般人所想像的银行或金融背景。他从未冒过险,从未当过交易员,甚至从来没有真正在银行干过,”机构风险分析公司常务董事、一向对联邦储备银行持批评态度的克里斯·华伦(ChrisWhalen)说。

  贝尔斯登交易完成后,联邦储备银行间接承担了300亿美元债务,大部分是次贷有价证券。就连曾经担任美联储主席、提拔盖特纳担任现职位的遴选委员会成员之一保尔·沃尔克也对这笔交易的形式表示厌恶。在对纽约经济俱乐部发表讲话时,沃尔克说,美联储的行为“到了法律和权力的危险边缘,违背了央行长期信奉的原则和实践”。后来沃尔克将这番尖刻的评论软化了一下,说美联储的干预“是一种适当的行为,但属于特例,一种史无前例的紧急措施。这证明形势是多么严峻,他们的态度是多么郑重”。

  不过,即使说没有采取干预措施将会带来灾难性结果,人们对这宗交易仍然难免担心。而且,这桩交易的背后牵扯到种种令人生疑的关系。戴蒙是纽约联邦储备银行董事会三位A级董事之一,董事会的负责人则是斯蒂芬·弗里德曼(StephenFriedman)、高盛前董事长、现仍任高盛董事会成员。纽约联邦储备银行的董事会还包括雷曼兄弟总裁理查德·富尔德(RichardFuld),在其正式破产前一直流传着政府还要出手救它的说法。富尔德是一位B级董事,意味着他是由成员银行选出来的,代表大众。因此盖特纳所要汇报的董事会不仅由其管辖的人组成,而且还会从任何救市行动中获益。纽约联邦储备银行的结构与过去萧条时期纽约证券交易所的情形类似,当时证券交易所管制的各个成员公司在证交所董事会里都有不少代表。

  更让人好奇的是,盖特纳身边那个“非官方”智囊团充斥着华尔街精英。自从2003年11月应当时的纽约联邦储备银行主席皮特·彼得森之邀,到联邦储备银行工作,盖特纳就得高人指点,深谙金融业的门道。一上任他就被杰拉德·科里根(GeraldCorrigan)揽至门下,这位纽约联邦储备银行前行长、现高盛常务董事非常热爱社交。用科里根的话说,他和盖特纳的关系堪称“亲密”。从盖特纳到联邦储备银行的那一天起,这种亲密关系就生根发芽了。另外一位常给盖特纳出点子的导师也是一位卓越的银行家:美林证券首席执行官约翰·赛恩(JohnThain)。他也是高盛旧人,曾任纽约证券交易所的头儿。多年以来,赛恩保持着和盖特纳交流的习惯,“有时我一天跟他聊好几次,”赛恩说。盖特纳的关系网还包括大家耳熟能详的美联储前主席阿兰·格林斯潘、欧洲各大央行的行长、对冲基金经理、学者,还有他的前任、一手操办1998年长期资本管理公司(Long-TermCapitalManagement,简称LTCM)拯救行动的威廉·迈克多诺(WilliamMcDonough,现任美林证券副主席)。

  盖特纳和科里根的这层关系尤其显得重要。今年四月份,布什总统的决策团队邀请科里根出面,寻找捍卫金融体系的良方,其地位和影响力可见一斑。

  我们可以这样来看待这张关系网:如果盖特纳要解开令人发狂的金融市场的死结,他正好就必须认识这帮人。科里根有几十年的美联储和华尔街工作经验,赛恩在美林宣布次贷危机中损失数十亿美元后来到美林,也是在抵押证券和其他复杂金融工具方面居领先地位的专家。你甚至可以说,如果没有和赛恩与科里根等保持联系,盖特纳根本就玩不转。“人们不理解这些关系有多么重要,特别是当你不得不处理那些复杂而困难的局面时,”科里根说,“关系是非常重要的,而蒂姆(蒂莫西·盖特纳的昵称)在建立和发展这些关系方面具有了不起的才能和成就。”

  科里根说,他们俩“会讨论太阳底下一切事情”,除了货币政策。“他会引进各种不同的人,包括一些他在财政部时的旧同事,”比如过去的财政部长拉里·萨默斯和罗伯特·鲁宾。“就像我说的,他真的在这张人际网络上下了不少功夫。”

  当然,他们之间的闲聊肯定跟那些下班后在曼哈顿南街某酒吧里喝一杯的人聊的话题不一样。这可是各国央行行长和那些总是患有资金饥渴症的投资公司老总之间的聊天。你也许可以说盖特纳与他的管理对象之间的关系较普通情况亲密,毕竟没有其他管理机构处于这样的位置,可以把几十亿美元借给其管理的实体。

  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盖特纳与赛恩、科里根之间的关系不会给美林和高盛带来任何害处。贝尔斯登紧急救助行动有一个方面引起了公众的好奇心,那就是盖特纳选择了黑石集团帮助联邦储备银行评估贝尔斯登的资产,并间接管理那300亿美元,这再次让人们想起了那张关系网———美林持有黑石49%的股份,赛恩也是黑石董事会成员。加州民主党议员亨利·沃克斯曼(HenryWaxman)曾要求盖特纳解释黑石是如何得到这份美差的,并指出这一类合同通常都要经过一个竞争性的投标过程。盖特纳4月3日告诉参议院银行业委员会,选择黑石这样一个能力超群的“世界级顾问公司”是一个非常时刻的快速决策。

  这场质询会长达四个小时,主题就是纳税人为这次救市到底付出了多大代价。参议员们一遍又一遍地询问盖特纳和其他官员,到底是贝尔斯登还是公众的利益得到了保障,联邦储备银行是否存在对投行失察之过。美联储主席伯南克、财政部副部长罗伯特·斯蒂尔(部长保尔森正在中国访问)、证交委员会主席克里斯托弗·考克斯先后站到证人席上,气氛非常紧张。

  盖特纳不厌其烦地讲述事件的来龙去脉,而他遭遇的尖刻问题比其他任何人都多。叙述中不断遭到申斥、训诫、打断,看上去他就像一个进行博士论文答辩的学生。《纽约时报》第二天在头版头条描述了这一场景,照片上盖特纳眼睛向下盯着证人桌,手放在头上,嘴唇紧闭,仿佛在自问:为何我要干这么一份该死的工作?

  这是一个恰如其分的问题,或者可以这样问:一位职业性的技术官僚如何变成了华尔街之王,可以赐福予并购者及渴求现金的公司,甚至如一些人所说,可以挽狂澜于既倒,救市场于崩溃?

  众所周知,在金融监管机构中,美联储是最不透明的。虽然美联储本身是按照1913年一份国会法案设立,美联储主席也是由总统任命,但是这个圈子内几乎每位掌权人都是某种人际关系网的产物。地方联邦储备银行的主席由各自的九人委员会任命,委员会其中六人是由成员银行选出,另外三位由美联储的主管委员会选出。

  因此,从人类学意义上讲,虽然缺乏在银行或联邦储备系统工作的经验,盖特纳却是一个完美的选择。他不是含着银匙出生的,而是胳膊下面夹着公文包出生的。他的父亲彼得·盖特纳先后在美国国际开发总署驻非洲办事处和华盛顿工作,后来去了福特基金会,在那儿一干28年,属于派驻亚洲的高层。蒂姆的少年时期在日本和其他东方城市度过,住在昂贵的公寓里。他在新德里读的小学,中学毕业于曼谷的国际学校。随后追随父亲脚步,上了达特茅斯大学,然后又到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就读,1985年在那儿获得了国际经济学和东亚研究博士学位。不久以后,他和达特茅斯时期的同学卡罗尔·索内非德结了婚,现在有一子一女。

  从大学时代起,他就径直沿着人生的阶梯往上爬,没走什么弯路,没有当个背包族到欧洲四处游荡,也没有做过端咖啡的实习生。每走出一步,他在国际金融方面的造诣和对细节的把握都得到了肯定。他人生的每个阶段都有一位所谓的“贵人”,也就是说,一个可以让他在职业生涯里“天天向上”的高级官员。他第一份工作是在基辛格顾问公司,直接跟亨利·基辛格一起工作,研究一本书。“他的工作做得非常出色,现在我仍然保留着一些资料,是关于我要写的另外一本书的,”基辛格说。然后,盖特纳去了财政部,在好几个低层职位上干过,比如美国驻东京大使的助理随员,直到被当时财政部主管国际事务的副部长劳伦斯·萨默斯从芸芸众生中选拔出来,成为他的特别助理。在萨默斯的支持下,他不断升迁到一些责任更重的职位,比如主管国际货币事务的副助理国务卿。“无论在哪个地方,他总是能脱颖而出,”萨默斯回忆说。根据萨默斯的说法,盖特纳避免了一些年轻的奋斗者常有的通病,比如喜欢拍马屁,他总是敢于说出自己的想法。“他个性比较自由,但他对此安之若素,而且非常直接,不是想着如何提升自己在别人心目中的印象,而是关心怎么去做正确的事情。”

  显然这种个性里有一种神奇的魔法,帮助盖特纳在官僚机构里一路前进。他曾经担任过财政部高级副助理部长之类的职务。在财政部这个结构复杂的体系里,头衔越简短,权力就越大。盖特纳很快崭露头角,成为助理部长,1999年成为主管国际事务的副部长,也就是萨默斯干过的职位。其间盖特纳赢得了“堪负重任”的美誉。1995年他负责美日金融服务协议的谈判,1997年是世贸组织金融服务协议谈判的美方代表。每走一步,盖特纳都表现出老成的性格。“他比别人更聪明,看问题更加全面,”萨默斯说:“他可以从部长或者总统的角度看待问题,可以从更大范围、更高的立场上去解决问题。”

  不过,盖特纳真正赢得国际金融方面的勋章是在1990年代末新兴市场出现的金融危机中。那场混乱直接导致了美国长期资本管理公司的崩溃,堪称这次贝尔斯登惨剧的模板。“那是一段长期的危机,”格林斯潘回忆说。在这位前任美联储主席看来,盖特纳就是在那时候证实了自己的勇气。“他显示出对问题的本质性理解,以及整个体系到底需要进行怎样的修正,”格林斯潘说,这一说法与萨默斯的说法相互印证。

  当盖特纳负责就巴西、韩国、泰国和其他“受灾”国家援助计划进行谈判时,他的辉煌时刻才真正到来。他总共帮助筹集到超过1000亿美元的国际援助。当时那些援助与此次拯救贝尔斯登一样,招来了类似的忧虑和攻击。但是,不管别人怎么担心和害怕,盖特纳、萨默斯和当时的财政部副部长戴维·利普顿还是成功遏制了现在已经几乎被人遗忘的危机———要记住,危机之所以会被遗忘,恰恰是因为拯救行动成功了。

  布什将要主政的时候,盖特纳去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工作,但时间不长。2003年,当纽约联邦储备银行主席迈克多诺离职时,盖特纳的名字被列入了继任者候选名单。在亚洲金融危机中的表现使得他很有竞争力,之前长期担任显要人物助手的经历也只给他带来了好处,所有人都说他的好话。“当他成为候选人,我第一个反应就是,最好在别的机构争到他之前把他拉过来,”当时仍然担任美联储主席的格林斯潘说。当时的遴选委员会成员之一彼得森回忆,关于盖特纳的唯一疑虑就是他气质比较保守,他“安静,个性中似乎缺乏自信”。最后,萨默斯决定把这一点放到一边,说:“我从来没有碰到这样一个人,作为我的下属,在与我意见不一的时候,可以用如此直接、明确、甚至是生动有趣的语言来表达。”

  刚担任联邦储备银行主席的时候,盖特纳有一个比任何人都愿意帮助他的朋友,那就是高盛无比热情的科里根。回忆往事,科里根说:“当蒂姆到自由街33号(纽约联邦储备银行地址)上班的时候,和大部分前任一样,需要对金融市场进行学习。”但是,他赶紧补充:“他非常非常勤奋,我想他做得非常好。”不过,老练的约翰·赛恩却很不协调地说,对于2003年到2004年间盖特纳金融知识的程度,他记得不太清楚了。

  从一开始,盖特纳就努力调整金融市场的系统风险,尤其是那些衍生品导致的风险。盖特纳向银行施压,要求他们停止把衍生品合约打包分配给高风险的对冲基金的做法。他还与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及其他外国监管机构合作,说服各公司改进整体风险管理,收缩给对冲基金的贷款。如果没有采取这些措施,也许这一轮金融危机还要严重得多。

  很显然,贝尔斯登与摩根大通的结合绝对是为了钱,而非为了爱。贝尔斯登到底有没有得到想要的东西,众说纷纭。贝尔斯登是出名的交易高手,总是在问“我能从中得到什么”,曾经拒绝参与美联储发动的救助美国长期资本管理公司的行动,但是现在却成为更激进的市场干预行动的对象。现在牌局翻转过来,贪婪的银行家和交易员把自己描画成了牺牲者。贝尔斯登首席执行官自称为“疯狂游戏受害者”的历史性镜头堪称这次危机中最具有讽刺性的一幕。

  一个理性的推断是,如果贴现窗口更早地向投行开放,也许贝尔斯登可以幸存下来。而现在,贝尔斯登以令股东们痛苦的方式被纳入了摩根大通手中。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保尔森,是他让其他银行开始相信,如果他们继续冒大风险,山姆大叔也会把他们救出来。

  “如果美联储事先能做点什么,阻止这一切发生,那当然好。但是既然他们没能做或没有做,我想如果我是美联储,危机来临的时候也不会好到哪里去,”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前主席威廉·希得曼(WilliamSeidman)说:“我经常说,没有哪个银行监管者愿意看着银行在自己眼皮底下倒掉。”

  一个最惹人议论的话题就是在危机期间,为何盖特纳首先卷入其中。虽然美联储金融监管的范围十分广泛,但它对投行并没有权威,不管是审核账目还是借钱。为了让贝尔斯登得到这笔贷款,不得不动用自大萧条以来很少引用的紧急法令。日常监督投行的工作主要是落在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头上,但是该机构的首要工作不是保证银行的运作方式不会引致金融崩溃,而是要让它保护投资者。

  说到底,如果要让美联储管理投资银行,国会就应当提升其权力。“不这样的话,联邦储备银行很难成为具有说服力的风险控制者,”希得曼说。

  不过,在一个信用崩溃,没人再愿意与某些公司做生意的市场上,目光再锐利的机构也发挥不了大作用。贝尔斯登之前就是陷入了这样的困局。盖特纳在参议院听证会上说,“根据我们当时知道的情况”,如果在(救市)之前借钱给贝尔斯登,他会感到不舒服。毕竟,他说,“我们只能借钱给健全的机构”。

  事实上,没人说得清楚如果提前向投行开放贴现窗口,贝尔斯登到底能否幸存下来。据一位了解贝尔斯登当时财务状况的内幕人士说,贝尔斯登财务形势的“险峻程度”远甚于其他银行,受次贷危机的影响极端深重。该人士认为,核心问题是,“贝尔斯登疯狂逐利,毫无保留地把自己放到这样一个脆弱的位置上。这是所有悲剧发生的最重要原因。他们已经到达悬崖边缘,基本上除了破产,别无选择。”

  盖特纳相信,金融市场需要一套更完善的规章制度和健全的监管体系,其“基本的游戏规则能提供更有力的激励,以建立更强健的缓冲器。”这是一个好主意,但是实现起来相当渺茫,就像在月亮上开一间哈根达斯店一样。即便有了更严厉的监管措施,体系也没法防止某些投行去冒过大的风险,无法阻止投资者借贷无度,也无法阻止贝尔斯登在沸腾的1990年代肆意妄为,以至于其部分高层被终身禁止从事证券业务。

  这场金融海啸终将随风而逝,成为过眼云烟,但是,要想防止下一次海啸来袭,我们却仍然无能为力。下一场风暴毋庸置疑会牵涉到我们今天正在监控的金融工具,仍然将会有另外一帮贪得无厌、弄巧成拙的银行家和交易商搞得天翻地覆。然后,如果要想收拾乱局,甚至可能连蒂莫西·盖特纳也无力回天。

  编译:Dawn

「 支持!」

 WYZXWK.COM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注:配图来自网络无版权标志图像,侵删!
声明:文章仅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 责任编辑:heji

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订阅网刊微信公众号

收藏

心情表态

今日头条

最新专题

130周年

点击排行

  • 两日热点
  • 一周热点
  • 一月热点
  • 心情
  1. 邓论学习 (十二) 是四人帮搞的“血统论”吗?
  2. 星话大白|越南
  3. 李昌平:我的困惑(五)
  4. 是右就必须反,必须批
  5. 你搞一次个人崇拜试试,看看有多少人会崇拜你?看看你搞得出来吗?
  6. 胡锡进为什么总改不了阴阳怪气的老毛病
  7. 谭吉坷德|决战,或许正在悄然开始
  8. 到底是谁在夸《新闻女王》?
  9. 戴雨潇:疑似国家公务人员雇水军散布假信息操纵舆论
  10. 痛心,反华润人丁一多因强奸被捕,哈哈!
  1. 普京刚走,沙特王子便坠机身亡
  2. 司马南|对照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大家给评评理吧!
  3. 湖北石锋:奇了怪了,贪污腐败、贫富差距、分配不公竟成了好事!
  4. 弘毅:警醒!​魏加宁言论已严重违背《宪法》和《党章》
  5. 这是一股妖风
  6. 美国的这次出招,后果很严重
  7. 公开投毒!多个重大事变的真相!
  8. 司马南|会飞的蚂蚁终于被剪了翅膀
  9. 亵渎中华民族历史,易某天新书下架!
  10. ​吴铭:为什么不从所有制角度分析问题呢
  1. 张勤德:坚决打好清算胡锡进们的反毛言行这一仗
  2. 吴铭|这件事,我理解不了
  3. 今天,我们遭遇致命一击!
  4. 尹国明:胡锡进先生,我知道这次你很急
  5. 不搞清官贪官,搞文化大革命
  6. 普京刚走,沙特王子便坠机身亡
  7. 这轮房价下跌的影响,也许远远超过你的想象
  8. 三大神药谎言被全面揭穿!“吸血鬼”病毒出现!面对发烧我们怎么办?
  9. 祁建平:拿出理论勇气来一次拨乱反正
  10. 说“胡汉三回来了”,为什么有人却急眼了?
  1. 在蒙受冤屈的八年中,毛泽东遭受了三次打击
  2. 大快人心,知名“电子宠物”在美落网
  3. 铁穆臻|今年,真正的共产主义者,要理直气壮纪念毛泽东!
  4. 《邓选》学习 (十一)发展速度
  5. 司马南|对照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大家给评评理吧!
  6. 司马南|对照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大家给评评理吧!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