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经济的经济学
:刘骏民
开放导报
[摘要]虚拟经济视角下的经济学遵循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将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关系看作现代市场经济中最重要的关系,强调市场经济虽然是物质生产过程与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但是其本质属性是价值的不是物质的;强调在不断虚拟化发展的市场经济中,货币功能的演变及其决定性影响,强调虚拟经济是第一序的资源配套机制的功能,更强调虚拟经济蕴含的风险。
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学基本上是沿袭和追踪西方经济学的传统和热点而发展的,虽然谁也不会真的认为中国经济之所以有今天完全是拜服西方理论的结果,但在课堂上,在学术圈子里多数人都认为,既然西方经济这么先进,西方经济理论又这么严谨,中国人实在没有什么必要特意在经济理论上搞什么创新。其实,理论创新的风险很大,要在很长时期被看作另类,结果也很难料。虚拟经济的提出就冒着这样的学术风险。
一、 虚拟经济的运行方式及膨胀的原因
为“虚拟经济”下定义之前,先要说明定义的目的是什么。
1. 我们要界定什么
区别一个烧饼和一张股票(假如股票还是一张单据的话)并不困难,前者可以吃,后者不可以吃却可以带来货币收入,而货币是可以用来买烧饼的。于是就有两个选择,是直接烙烧饼吃呢还是先炒股票,赚到钱再买烧饼呢?“人类生产各种物质产品以满足自己的需要”是一直与人类共同发展的最基本的经济活动,人类借助货币来实现生产和资源配置的历史却并不长,至少在欧洲的封建社会中,资源的配置和收入分配还不是主要靠市场,而是靠贵族统治的一套封建制度来完成。人类在股票等金融资产帮助下来完成自己经济活动的历史就更短。而现在,我们不但需要理解一个人怎样可以靠炒股票活着,更重要的是理解一个城市,甚至一个国家能不能或怎样才能靠炒股票等活动生存和发展,当然还包括理解这种经济运行方式带来的风险。给虚拟经济下定义首先就是要界定一种并不直接为人们提供产品和服务的经济活动。
在历史上,土地一直是人类最主要的财富,为土地引发的战争也屡见不鲜。在古代,土地的价值是用面积和土地的肥沃程度来衡量的,但是到了市场经济时代,土地的价格成了土地财富性质的核心衡量标准。当一亩地从1万元炒到1000万元的时候,土地没有增加,“财富”却增加了,这种财富增加往往与任何技术进步、土地改良等等无关,而是与进入炒作活动的行为主体所持有和投入的货币数量有关。股票、金融衍生物等等可以炒作的“资产”都有类似的性质,它们可以在瞬间增加1倍、10倍、100倍,当然也可以在瞬间缩水90%甚至完全消失或“蒸发”。当人们发现这种财富创造方式的时候自然是欣喜若狂,这意味着可以在瞬间从一贫如洗暴富成百万富翁,而不必经历几乎是“痛苦”的生产过程,当然也可以反过来使百万富翁瞬间一贫如洗。土地是财富不假,但是当它的财富性质越来越脱离其物质形态,越来越取决于交易条件决定的价值形态的时候,这个财富就具有一定的甚至是完全的虚拟性质。给虚拟经济下定义也就是要给财富的虚拟性质下定义。
虚拟经济是在追求货币利润的目标下,通过单纯的“买卖”、“资本化”运作以及价值“炒作”等相对脱离了“物质生产过程”的价值增殖活动;当用货币衡量的财富增加时,其价格增加而其物质内容或为人们提供的实际效用不变的时候,这个增加的财富就具有虚拟性质。虚拟经济是一种经济运行方式,各种可以用货币衡量的财富都可以进入虚拟经济运行的领域,但股票、房地产、大宗商品期货市场、收藏品市场以及外汇市场和金融期货市场等等都是市场经济中具有较大炒作空间的经济领域,它们可以被看作是虚拟经济运行的经常性领域。
2. 虚拟经济的运行方式
我们可以用一个简单的模型来说明虚拟经济的性质。但要事先声明:举赌博的例子并不是将虚拟经济比作赌场,而是用一个极端的例子容易给人较深的印象,记住事物的负面影响往往要比记住它的好处更重要一些。
假定在某个经济体中大家除了赌博之外什么都不干。从宏观上看,赌博永远是零和交易,这个经济体是没有利润的。但是,如果有一个贷款机构为参加赌博的人贷款,情况就不同了。假定最初总赌资是100万元,如果没有贷款机构,不但输赢之和为零,每一轮赌博的规模也都不变,赌博规模的增长率也为零。如果有了贷款机构,且赌博参加者每轮赌博时贷款总量假定为总赌资的10%,也就是假定每一轮赌博都会有人去贷款充实赌资,这个经济就有10%的增长率。如果是一个正式的赌场,其服务费是按赌资的1%收取,那么,第一轮100万赌资有1万元的服务费,也就是创造1万元的GDP。第二轮增加到110万元赌资时的GDP为11000元,GDP也增加了10%。由于贷款增加,赌资增加,意味着每一轮赌博后大家口袋里的钱平均比上一轮增加了10%,这增加的货币收入,就是总的利润。假定所有参与人到这个贷款机构借款时都要打欠条,如果这些债务凭证标准化,这个金融机构不但是贷款机构,还是这个经济体中债券的发行中介,也就是这个经济体中的货币发行机构。当进入虚拟经济的货币数量持续增加的时候,就可以创造出不断增加的货币收入,货币利润可以通过向赌博者提供贷款的方式创造出来,也就是通过货币发行创造出来。其增加幅度如果不考虑货币乘数和收入乘数的话,至少不低于货币供应量的增加幅度。
现在我们来分析这个经济体得以维持的外部条件,也就是赌博经济体怎样维持其生存。赌博的人需要生活必需品,他们可以直接用赌博赢来的钱中的一部分,假如20%(在我们的例子中的第二轮就可以拿出110万×0.2=2.2万),去购买其他经济体的产品,赌博经济体得到了生活必需品甚至奢侈品,现金则流到了其他经济体中。这就是说,赌博经济体的实际生存必须依赖于外界提供生活必需品(它必须是开放的)。用成思危教授的术语,这就是“虚拟经济的介稳性”和“寄生性”。它需要与外部的交换来维持自己的生存和内部的稳定。对于得到现金的其他经济体来说,他们与赌博经济体可能产生的另一重要关系就是:要么参加赌博经济体的赌博;要么就购买其金融机构对外提供的赌博者发行的债券,以分享赌博经济增长的一杯羹。如果其他经济体的成员真的去参与赌博经济体的赌博,结果大致会输得精光,因为赌博经济体都是专业人士,外人很少可以全身而退的(日本每当获得大量顺差美元之后,总是要参与美国人的游戏,结果一定是输得精光,这次金融危机亦不例外)。剩下的选择就只有购买赌博经济体的债券了,这对赌博经济体十分重要。如果有一天赌博经济体的债券卖不动了,就意味着人们或者对其货币失去信心,或者对其债券失去信心,赌博经济体的介稳性就要遭到破坏,就可能产生危机。结论是这个纯粹的虚拟经济必须依赖对外的经济循环:一是要由外界不断提供生活必需品和必要的资源;二是虚拟经济体必须对外提供各种金融资产,相应的服务不能中断。
这个经济体要长期维持,还有一个必要条件就是赌博经济体的货币必须是其他经济体接受的“国际货币”,如果赌博经济体不能发行国际货币,它就必须用自己的产品换回“外汇”,然后再用“外汇”去购得其他经济体的产品,我们假定的赌博经济体除去赌博外什么也不做,它就只有依赖其他经济体来参与赌博时得到的“外汇”去购买其生活必需品,这对于小经济体尚可维持,对相对大一些的经济体就不可能维持了。这样,本币是主要国际货币就成为赌博经济体得以维持的一个必要条件。
我们用这个简单的模型说明了虚拟经济体的生存方式:通过创造不断增加的货币收入,而不是直接生产所需各类产品来生存。其生存的必备条件是保持对外循环不中断。
3. 虚拟经济创造货币收入的“高能公式”
上述这个简单的模型仅仅说明了虚拟经济的运行方式,却没有说明虚拟经济的膨胀速度为什么会超过实体经济的内在动力。让我们来看一个经济学中的流量与存量关系式。用Y表示货币收入流量,用r表示利息率,用A表示资本存量。有如下关系式成立:
这个公式本来是说:用A的资本存量,在一定时期内生产出了Y的收入流,r可以是利润率也可以是利息率,它是这个时期资本A的收益率。资本A狭义上是指正在工厂用来生产产品的机器设备,广义上还包括生产出收入Y所需要的技术、人力资本等其他条件。当股市出现之后,资本化开始盛行,特别是上世纪80年代后的证券化大潮,使得这个公式有了新的意义。它变成了一个货币收入流资本化的公式,其中蕴含了虚拟经济如何会超过实体经济的基本原因。
A已经是包括厂房、设备以及其他生产条件构成的资本了,它生产出了收入Y,现在要将Y拿到市场上去出售,也就是到股票市场去上市,于是在股市又创造出一个新的资产,代表A的所有权的股票资产A’。 A’是A在股市上的影子,但是它的价格波动却独立于现实资本A。如果A’仅仅是A的所有权证,就没有什么虚拟经济,但它却在相对独立地进行买卖,这就是一笔资产的双重存在,A需要人力资源和其他资源,当A’越来越多,并成为一个独立行业的时候,股市就诞生了,股票交易也需要人力资源和其他资源。一个是实际资本的机器设备行业,一个是股市,两个行业会同时并存。一个属于实体经济,一个属于虚拟经济。
从A衍生出A’,于是也就衍生出资本化公式:
需要强调的是,A'的存在及其价格高低,不是取决于实际资本A的存在,而是取决于收入流Y。只要有收入,就可以被资本化。一个每月三千万收入流的网络企业,其实际资本可能仅仅是数百台电脑,加上其他设备不过是其一个月的收入。但是如果其股票上市(假定月利息率为0.005),理论上其市值将达到60亿。显然,收入流资本化的虚拟资本的价值与实际资本的价值根本就是两回事。虚拟资本是盈利能力的市场价值,实际资本则是机器设备的成本价值。
这样,美国大约12万亿美元(2007)的国民收入,理论上可以幻化出10倍(利息率为10%)、20倍(利息率为5%),甚至更高(利息率低于5%)倍数的资产。美国2007年未到期债券总额就达到了110多万亿美元。还不包括房地产和股票。公式(2)也可以看作是任何收入流都可以“虚拟化”为大量金融资产的“经济虚拟化关系式”,它也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实体经济为什么可以“幻化出”巨大的金融资产,正是这个潜在的巨大货币利润的关系导致了虚拟经济的膨胀。
4. 虚拟经济是追求货币利润与资本化运作方式的必然结果
人类是靠物质生产活动生存和发展的,在没有货币、金融和股票的情况下人类社会已经生存了若干万年。人类生产活动的基本目的是为自己生存和发展提供物质资料。随着交换的发展,货币出现了,它最初是交换的媒介,但是由于它可以换回任何物质资料,于是商人开始将其作为目标来追求。最初,是那些追求贱买贵卖的商人将“追求货币利润”当作自己追求的目标,后来“为卖而生产”的方式出现了,才有了为利润而生产的企业。只有追求利润的生产方式产生了,才有了市场经济,才有了利润最大化的行为。但这个时候,价值增殖过程还必须与物质生产过程结合在一起。当资本化的运作方式出现以后,追求货币利润的目标与资本化的运作方式结合在一起,就有了不必参与实际生产过程就可以获得更大货币收入的机会,也就出现了单纯的价值增殖过程,它相对脱离了物质生产过程而具有一定的独立性,而不象是制造业那样二者是统一的。
“投资”这个导致物质市场过程不断扩大的市场概念开始在金融投资的概念下模糊了。凯恩斯认为金融投资是储蓄不是投资,因为它不直接构成对机器设备的购买需求,所以实际投资被宏观经济学看作总需求,而金融投资则被看成是储蓄的一种方式。实际投资与物质生产过程有关,而金融投资则与此无直接关系。但是,对于赚取货币收入的目标来说,二者并无本质区别。只是金融投资赚取货币利润数量大,来的快,且没有实际生产过程的约束,而实际投资不但有价值方面的约束还要有自然资源、技术等物质条件的约束。单纯的价值增殖过程可以利用金融杠杆来放大货币利润,而实际生产过程则没有杠杆可用,必须遵循技术过程的一切约束。单纯的价值增殖过程比附着在“物质生产过程”上的价值增殖过程的货币收入要高,风险要大。
人们从单纯的物质生产活动,到物物交换,再到货币交换;从前资本主义社会(封建社会及原始部落)的单纯追求物质财富,到货币出现后的追求货币财富;从一般意义上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价值增殖过程与物质生产过程的统一,到资本化、证券化这些纯粹的价值增殖活动成为某些人,后来是某些城市、地区甚至国家的生存方式。这个市场经济发展的漫长过程一方面是经济虚拟化的过程,另一方面也是经济日益社会化和全球化的过程。
二、美国的例证
上世纪70年代前后,美国经济对外的循环形式和运行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在这个变化中,虚拟经济的兴起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
1.美国经济对外循环方式的转变
在战后的50~60年代,美国经常项目一直是顺差,金融项目一直是逆差,这个时期美国经济的对外循环方式是:通过资本项目逆差如对外贷出美元和对外美元援助输出美元,得到美元的国家再用美元购买美国制造业生产的产品。这种对外的经济循环方式导致对美国实体经济的外部需求持续增加,刺激了美国实体经济的发展。所以战后到70年代之前,美国三大支柱产业:汽车、钢铁和建筑体现着美国实体经济的强大。1971年美元停止兑换黄金以后,美元流出美国失去了黄金储备的约束,为美国持续经常项目逆差开了绿灯。经过70年代的转向期(美国经常项目有五年逆差、五年顺差)之后。从1982年至今,美国开始了持续经常项目逆差的时代,从此美国对外经济循环完全反转:美国通过经常项目逆差用美元现金买回其他国家的产品和资源,其他国家再用得到的美元现金购买美国的债券和其他金融资产。美元现金通过经常项目逆差流出美国,又通过金融账户流回美国。这个过程中,美国一方面消费了别国的资源、商品、劳务;另一方面又在境外留下了越来越大的美元债券和其他美国的金融资产(美国13万亿外债),更为重要的是,通过金融账户不断回流的美元刺激了美国境内可以炒作的“虚拟资本”(包括房地产、股票、债券及其他可以反复炒作的金融资产)的不断膨胀。也就是说这种特殊的循环方式刺激美国虚拟经济的发展,并造成了美国实体经济的衰落。
2.美国经济的“去工业化”——实体经济的衰落
斯坦福大学著名经济学家麦金农首先提出了美国经济的“去工业化”问题,他认为美国制造业正在大规模向外转移,制造业是技术进步最重要的部门,故美国很难在没有制造业的情况下保持技术上的领先。我们认为,麦金农所讲的“去工业化”实质上反映的是美国实体经济的衰落。第一,战后美国GDP占世界GDP的一半左右,而到2004年以后美国GDP占世界GDP的比重已经低于30%了。第二,从战后到现在,美国GDP的内部结构发生了重要变化。我们用农林牧渔业、采矿业、制造业、建筑业、批发零售和交通运输业表示美国的实体经济(依托于实实在在物质生产和服务的产业),用金融、保险服务业和房地产服务业表示美国的虚拟经济(依托于房地产、股票和债券等金融资产炒作的产业)。美国实体经济创造的GDP占其全部GDP的比例从1950年的61.78%,下降到2007年的33.99%,且实体经济中最具代表性的制造业,1950年创造的GDP占总GDP的27%,到2007年则只占11.7%;而其虚拟经济创造的GDP占全部GDP的比例则从1950年的11.37%上升到2007年的20.67%。美国战后的三大支柱产业,汽车、钢铁和建筑业早已不再有往日的辉煌了,代之而起的支柱产业是金融服务业和房地产服务业。第三,值得指出的是,上述美国官方提供的制造业统计数字仍然过高,对制造业依赖金融资产创造和炒作产生的GDP还要大打折扣。如美国福特汽车公司曾经是美国制造业强大的象征之一,现在,它的技术开发能力并不弱,但是卖车挣得的货币利润远远不如其从事金融活动的利润。福特汽车公司2004年全年税前利润58亿美元,其中,有50亿美元的税前利润是福特公司经营信贷和租赁等金融业务所得。卖汽车赚的利润不过8亿美元,其中大部分还与亚洲的销售市场有关。靠制造业赚钱对企业家已经失去了吸引力。许多像福特这样的制造业企业多在从事各类虚拟经济的活动。美国实体经济创造的GDP中,隐藏着越来越大的虚拟经济创造GDP的活动,这些收入中的绝大部分会被记入制造业的GDP。这就是说虽然GDP统计数字反映出的“虚拟经济不断增大趋势”已经十分明显,但还是不足以说明虚拟经济在当代美国经济中的地位。
3.美国经济的“虚拟化”发展
在美国经济“去工业化”不断发展的同时,美国经济的“虚拟性”却在不断加深。美国债券(其中就包括次贷)、股票、外汇、期货、金融衍生品市场、大宗商品期货市场、房地产市场成为美国人创造货币财富的机器。根据国际清算银行保守估计,2006年底美国境内的股票、债券、外汇、大宗商品期货和金融衍生品市值约为400万亿美元,为2006年美国GDP的36倍左右。这就好比美国是一支股票,用其虚拟资产总市值除以美国GDP算出的“市盈率”已经高达36倍左右,而其他国家类似计算出来的“市盈率”最多只有十几倍,如日本是16倍左右、中国是10倍左右(2006年中国虚拟经济发展报告),充分说明美国经济已经如一只市盈率过高的股票一样,具有了一定的泡沫性。
4.美国特殊的经济运行方式
上世纪80年代的证券化浪潮以来,美国经济运行方式正在悄悄发生着重大变化,上世纪50~60年代美国实体经济的雄风早已不再,美国人的生活已经不再依赖于“自己能生产什么和生产的数量、质量如何”,而更多的依赖于“美元能买到什么”和“怎样创造出更多的货币收入”。炒股票,炒房地产等等非制造业的经济活动完全可以不通过任何实体经济的增长而增加人们的货币收入。只要有货币收入不断被创造出来,人们消费支出就可以维持在高水平上,而只要有高的货币收入,美元的国际货币地位就可以确保人们的消费品供应。因此美国国内的经济运行方式不是“为人民生产什么”,而是为人们能保持购买力来“生产”货币收入。它造成了两个值得重视的现象:一是虚拟经济活动的繁荣。只要能创造出货币收入,不管生产不生产产品和劳务都无所谓;二是其制造业为代表的实体经济也只将高价的生产环节留在国内,将低价环节转移到国外。虚拟经济发展和保留高端高价生产的同时,美国富人也在增加,靠劳动工资生活的人少了,靠资产收入生活的人多了,越富有对资产收入的依赖越强。这种曾经使我们一些经济专家羡慕不已的经济运行方式在危机进一步深化时也会带来巨大的麻烦。金融危机最显著的一个功能就是将富人迅速变穷,特别是那些缺乏自保能力的中产阶级。当消费减少时,高价产品会先于低价产品萎缩,虚拟经济会先于实体经济萎缩。这就是说虚拟经济越强对金融危机的抵抗能力越弱。
5.虚拟经济与金融危机
我们已经指出虚拟经济扩张的动力是资本化运行方式带来的巨大利润。也正因为如此才使得人们趋之若鹜,甚至放弃传统制造业去经营金融业,放弃产品的技术设计去专攻金融产品创新的复杂设计。现在人们已经大致看清了虚拟经济的另一面,也就是资本化的另一面——“杠杆化”。美国特殊的经济运行方式使得美国人在国内将几乎所有能够资本化的收入流都纳入了其创造货币收入的洪流。低收入者的收入流被资本化,实际上是美国金融业对收入流开发的最后资源。它标志着“金融杠杆的泛化”,将金融杠杆推向社会各个阶层,从而推向整个经济,也就将“金融脆弱性”带到了美国经济的各个角落。其本质不过是美国人兴高采烈地分享资本化创造的巨大价值财富的同时,也就将虚拟资本的虚拟性质推给了整个经济。正如刘晓欣教授所说,美国人正在通过虚拟经济进行着“价值化的积累”。
6.美国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严重失衡的含义
如果美国金融危机仅仅是监管问题,危机持续的时间就不会太长,而且危机过后,世界也不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如果美国金融危机的根本原因是美国虚拟经济发展与实体经济发展的严重失衡,即使救市措施奏效,这个根本问题没有缓解,危机就会反复发作,直到开始触及和缓解这个问题。美国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发展的失衡是美国长期积累的问题,不是短期内可以解决的,美国需要一个较长时期重建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协调发展机制,并需要时间重建其实体经济。因此对美国当前金融危机的持续时间要有更长远的打算。
需要说明的是美国经济虚拟化是同其过去相比,这并不是说其实体经济很弱,相反,与英国相比,与西班牙相比、与爱尔兰,甚至与中国的香港相比,其实体经济要强大的多,这也就是为什么欧洲问题比美国严重的原因之一。
三、 虚拟经济的功能
在虚拟经济领域滞留着大量的货币资金,它们从房地产炒作到股票市场,从大宗商品期货市场到收藏品市场,从各种债券的买卖差价到外汇市场,总之,在可以反复交易的各类资产市场之间流动,并随时从虚拟经济中流出或流入,这就是虚拟经济流动性储备池的基本功能,虚拟经济越大这个功能就越是不可忽视。流动性储备池功能也派生出两个其他重要的功能:一是资金配置功能,它已经先于价格机制成为资源配置的第一序的机制;二是虚拟经济起着对货币资金冲击实体经济的缓冲器的功能,或者说虚拟经济是隔在货币冲击与实体经济之间的货币能量吸收器。
1. 货币是市场经济中的能量
古典经济学家将货币看作是交换的媒介,因此,在其解释相对价格决定机制的一般均衡理论中,货币是不存在的,在整个微观经济学中都没有货币的影子。新古典学派也认为有没有货币对实际经济过程不会产生任何影响。凯恩斯则将货币看作是一种资产,于是古典经济学的两分法被打破,凯恩斯主义者承认货币和货币变量对实体经济是有影响的。但是,凯恩斯效应的核心是货币变量影响利息率,利息率影响投资,投资影响实体经济。将货币对经济的影响看作是间接的,通过影响利息率才对经济过程施加影响,并没有充分重视货币的功能。我们则将货币看作一种经济能量,对任何经济领域,当货币大量流入的时候就繁荣(尽管这种繁荣可能完全是虚拟的),流出的时候就萧条。货币既然是经济能量,其流向和流量就决定着经济各个领域中名义经济变量的兴衰,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虚拟经济的兴衰和实体经济的兴衰。
2. 虚拟经济的流动性储备池的功能
虚拟经济领域的一个共同特征就是其投机性和可以重复买卖(炒作)的性质,无论是房地产市场、股票市场、债券市场、大宗商品期货市场以及金融衍生品市场、外汇市场等等都是可以滞留大量资金的地方。从它们的共同特征来看这些市场之间有着高度的替代性,因此我们会经常见到股市资金大量流入房地产市场的情况,也可以看到房地产市场和股市的资金在某些政策压挤下流入收藏业市场、大宗商品期货市场等等的现象。也正因为如此它们越来越具有整体性。因此传统上将它们各自分属某个实体经济领域的分类已经不再适应现在的情况。必须整体给予研究才可能从根本上理清资金的流向和流量,对经济各个领域的消长作出正确的判断。
资金在虚拟经济内部各个领域之间的流动往往不会引起消费物价上涨。当虚拟经济同实体经济发生关系时,最经常的就是资金分流的关系。货币供应量增量中的多数可能进入虚拟经济领域导致房地产市场、股市等大涨,而实体经济却不受太大的影响,CPI不变或上升轻微。也可以出现货币供应量不变,由于虚拟经济受到过大挤压,导致大量资金流出,促使消费物价(CPI)和生产者物价(PPI)不断攀升的结果。从理论上说,当虚拟经济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其整体的流动性储备池功能就显现出来。这时货币政策的效果不是单纯货币数量的控制,而是在控制货币数量的同时,考虑虚拟经济对货币数量的吸收能力情况下,货币供应量分流到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的数量及其综合性的结果。
3. 货币资金流的资源配置功能
西方主流经济学中,市场是资源配置的基本机制。所谓市场指的仅仅是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在现代微观经济学中没有货币,更没有规模庞大的金融市场,资源的配置是靠相对价格形成机制,一旦相对价格决定了,资源配置就决定了。金融和财政则一直是被看作“再分配机制”。它是在“相对价格决定机制”这个第一序的资源配置和收入分配机制之后的调整机制。但是现在我们已经看到美国由于享有国际货币的发行权,而直接通过资本市场、房地产市场等虚拟经济领域的交易配置着资金和货币收入,也就是通过虚拟经济体系配置着获得产品和资源的权利。这就是说,有了货币就有获得资源和产品的权利,有了国际货币资金的配置机制就可以在世界范围内获得资源配置的权利。显然,当经济虚拟化到一定程度的时候,货币资金的配置就成了第一序的资源配置机制。这个配置机制以美国最为发达,美国在全世界范围内通过各种虚拟经济的运作方式,配置货币资金和货币收入,而相对价格机制则是在此之后,才发挥着资源配置功能的,也就是说相对价格系统对资源配置的作用正在降低到第二序的机制。以金融为核心的虚拟经济是第一序的资源配置机制,而相对价格系统是第二序的资源配置机制。
4. 虚拟经济的“外部冲击缓冲器”功能
在现代经济中,几乎所有国家和地区都躲不开经济全球化的影响,而全球化经济中最重要的不是以制造业为主体的实体经济全球化,而是以金融和房地产交易为主的虚拟经济的全球化。它的基本含义是虚拟经济被资金的大规模全球性流动联系在一起,显现出空前的同步性。虚拟经济在世界范围内正在上升为领导者的地位,虚拟经济正常,实体经济正常,虚拟经济出问题,实体经济一定会受到影响。也正因为如此,当资金大量涌入某个国家和地区的时候,虚拟经济就成了隔在外部冲击与实体经济之间的缓冲器,这个缓冲器的功能也源于其吸收大量货币资金的能力,也就是虚拟经济流动性储备池的基本功能。
总之,虚拟经济视角下的经济学遵循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强调市场经济虽然是物质生产过程与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但是其本质属性是价值的不是物质的;强调在不断虚拟化发展的市场经济中,货币功能的演变及其决定性影响,强调虚拟经济是第一序的资源配置机制的功能,更强调虚拟经济蕴含的风险。虚拟经济视角下的经济学将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关系看作现代市场经济中最重要的关系。虚拟经济是市场经济高度发展的产物,当市场经济越来越依赖于虚拟经济的健康状况的时候,我们不会忘记人类生存的基础是物质的和技术的,人类社会总有一天会避免马克思所说“头脚倒置”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面对金融危机的不断打击,人们也许最终会认识到并且可以抑制虚拟经济的负面影响,维系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恰当的关系,实现一种可以有效避免金融危机,避免周期性衰退的市场经济模式。
[参考文献]
[1] 成思危.虚拟经济探微[J].南开大学学报(哲社版),2003,(2).
[2] 刘骏民.从虚拟资本到虚拟经济[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8.
[3] 刘骏民,张云.寻找全球流动性膨胀的根源[J].资本市场,2008,(6).
[4] 刘晓欣. 解析当代经济“倒金字塔”之谜——对20世纪80年代以来虚拟资产日益膨胀现象的思考[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5,(11).
[5] 李宝伟. 经济虚拟化与政府对金融市场的干预[M]. 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6.
[6] 约翰.G.格利、爱德华.S.肖著,贝多广译.金融理论中的货币[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虚拟经济研究八个前沿问题
:刘晓欣
[摘要]文章阐述了亚洲金融危机以来,中国学者从马克思虚拟资本理论出发创立的经济学命题“虚拟经济研究”的最新进展,分析了从实践中提出的虚拟经济理论观点,以及从虚拟经济视角思考的热点问题。其中包括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关系、虚拟经济核算理念与方法、虚拟经济货币利润来源与动力、财富与风险的积累、人民币国际化、银行呆坏账的处置、房地产资金聚集效应和虚拟经济流动性储备池功能八大前沿问题探讨。
虚拟经济研究一开始就与金融危机有着不解之缘。1997年金融危机爆发后,为了探讨金融危机发生的更深层次原因,国内以成思危为代表的一批学者提出了虚拟经济概念,希望从马克思虚拟资本理论中发展出一套更深刻、更贴近实际的理论和研究方法,不但可以解释金融危机的深层次原因,还有利于我们对市场经济进行更深刻的分析,以便帮助我们更好地把握市场规律,认清市场风险,为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发展提供分析工具和必要的理论参考。此后,虚拟经济研究开始在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逐渐展开。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正确处理发展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关系”的方针,肯定了虚拟经济的研究。在此次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向实体经济领域扩张之际,胡锦涛于11月15日与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英国首相布朗会谈时指出:“当前这场国际金融危机涉及的范围之广、造成的影响之深、冲击的程度之大,几十年来罕见”。“危机从局部向全局蔓延,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蔓延,从虚拟经济向实体经济蔓延,已经对各国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带来了严重影响。” 温家宝10月25日在亚欧首脑会议闭幕式的演讲中指出:“我们要认真吸取金融危机的教训,处理好三个关系:一是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的关系。要根据需要和可能,稳步推进金融创新,同时加强金融监管。二是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要始终重视实体经济的发展,使经济建立在坚实可靠的基础上。虚拟经济要与实体经济相协调,更好地为实体经济服务。三是储蓄与消费的关系,要使消费与储蓄相协调。”可见,金融危机一个深层次的原因就在于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失衡。梳理近年来虚拟经济研究的前沿问题,对我们深入了解现代经济中的一些基本规律有重要意义。
一、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
虚拟经济的研究最初是针对金融危机的,它引发了人们对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关系的极大关注。刘骏民在1998年出版的《从虚拟资本到虚拟经济》一书中指出:“金融深化与金融市场的自由化和国际化结合在一起,为世界性的金融危机频繁爆发埋下了祸根”。“几乎每次局部的金融危机都会迅速蔓延到其他国家而迅速形成世界性金融风暴。国内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的坏账、呆账,汇率剧烈波动,使得一些国际性大银行和金融机构瞬间倒闭,也使某些国家积累了十几年的外汇储备在几天和几周内损失殆尽。”
关于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关系,成思危(2005)认为如果将实体经济系统看成是经济系统中的硬件,则可认为虚拟经济系统是经济系统中的软件。我国虚拟经济发展目前还仅仅处于初级阶段,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非常欠缺驾驭虚拟经济的经验。刘骏民、伍超明在货币数量关系修正模型的基础上,以β值反映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背离走向,计算企业资金利润率与股票指数利润率,通过比较得出结论:当虚拟资产收益率大于实物资产收益率时,β值上升,相反就下降,并且虚拟经济的波动性不论正面还是负面都远大于实体经济。刘骏民(2001)认为虚拟经济同样会产生货币需求,将费雪交易方程式变型为MV=PQ+SQ×SP,其中,PQ表示实体经济,SQ×SP表示虚拟经济。它们之间的关系是由货币为纽带联系到一起,存在着此消彼长的关系。袁国敏、王亚鸽、王阿楠(2008)采用灰色关联度模型,对我国近年来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协调性进行定性与定量研究,发现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属于关联度中等,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之间的作用性不是很强。具体来看,虚拟经济中的股票和债券与实体经济的关联度最大。实体经济中的服务业不能很快发展起来,就会制约虚拟经济的发展。
何宜庆、韦媛辉(2006)对中国在1978~2004年期间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互动发展的边际溢出效应进行实证分析,得到虚拟经济部门产出对实体经济部门产出的边际溢出效应大于实体经济部门对虚拟经部门的边际溢出效应,证明1978~2004年期间中国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互动发展基本上是处于“供给引导型”阶段。白钦先(2003)认为,通过财富分配机制、产业结构机制、股权变动机制、债务结清机制、信息传递机制和风险累积机制,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能够产生促进和抑制作用,具有明显的“双刃剑”特征。
刘骏民认为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长期失衡意味着经济运行方式的变化。同上世纪70年代以前美国持续经常项目顺差相反,美国从80年代至今,经常项目持续逆差,金融项目则持续顺差,这意味着美国用美元现金购买其他国家的产品和劳务,而其他国家则用出口换来的美元再去购买美国的金融资产,于是美元现金通过经常项目逆差流出,通过资本项目顺差流入。他认为,经常项目逆差刺激本国虚拟经济的发展却压抑本国实体经济的发展。于是美国经济开始由制造业为主的实体经济支撑转向了虚拟化。美国金融和房地产的利润占全部企业利润的40%以上,美国从80年代中期以后出现了明显的去工业化趋势。这使得美国经济运行不再是靠美国能生产什么,而是依靠美元能购买什么。应当认为,虚拟经济的发展不能成为“去工业化趋势”的动力和对实体经济发展的一种抑制力量,实体经济的发展不能与虚拟经济的发展背道而驰。
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关系虽然至今没有一个数量上可靠的定论,一些大致的关系还是不断有学者提出。例如,成思危提到的虚拟经济的“介稳性”和“寄生性”。就提出了一个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关系的更复杂的模型。因为虚拟经济越强,对外部实体经济的依赖就越重。像中国的香港、英国、西班牙、意大利等都不再以生产低价低利润的制造业产品为主,居民生活一方面依赖于虚拟经济活动中“用钱生钱”的活动,以保证不断增加的货币收入流;另一方面也依赖于本经济体与外部的交换,包括用货币收入购买境外提供的各种生活必需品和境外用现金购买本国或本地区的金融产品和债券。从单个经济体看,虚拟经济越强,其介稳性和寄生性就越明显。这就意味着在当代,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相互依存关系已经超出了国界,不仅仅是国内经济平衡的基本问题,而且是世界经济平衡的基本关系问题。
尽管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关系的研究,产生了许多重要的启示,但离问题的基本解决还差得较远。研究中涉及的虚拟经济的运行特征、虚拟经济的性质等一系列问题,需要进行量的界定,于是,如何度量虚拟经济的统计核算问题就提了出来。
二、虚拟经济核算理念与核算方法
虚拟经济的概念至今没有统一的认识,较权威的观点是将虚拟经济看作是一种经济的运行方式和运行模式。例如,成思危(2000)认为虚拟经济是与实体经济相对应的一种经济活动模式。是指与虚拟资本以金融系统为主要依托的循环运动有关的经济活动,货币资本不经过实体经济循环就可以取得盈利。简单地说,就是直接以钱生钱的活动。刘骏民(1998,2003,2008)认为,狭义虚拟经济是指与虚拟资本运动有关的金融活动;经济系统是一个价值体系,由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组成,虚拟经济是心理支撑的价格系统,实体经济是成本支撑的价格系统;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是两种不同的运行模式,不同的国家根据自己特点在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两种模式共存的基础上,侧重于选择不同经济运行模式。
研究虚拟经济非常需要规范虚拟经济的内涵,界定统计范围。目前国际上通行的统计核算体系是SNA体系,虚拟经济统计核算体系的构建应与国际统计核算体系保持一致,遵循国际统计核算的基本原则,考虑与SNA的衔接。袁国敏(2008)根据SNA相关规定,认为虚拟经济统计核算的范围包括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外汇市场、黄金市场、衍生品市场、保险市场、房地产市场。同时包括货币黄金和特别提款权、通货与存款、股票以外的证券、贷款、股票和其他权益、保险专门准备金、金融衍生工具、其他应收/应付账款和房地产。虚拟经济统计核算方法包括:按交易者分类的交易主体,可分为非金融企业、金融机构、政府、住户和国外五个部门;按交易分类的股票、债券、票据、外汇、基金、同业拆借资金等交易情况;测度指标包括反映虚拟经济总量,虚拟资产交易市场上不同分类的交易情况,交易工具的价格及虚拟经济的其他情况。
由于虚拟经济反映的是价值系统,应是统计货币流、资本流,从虚拟经济视角看,货币不仅是一种资产,更重要的是一种能量;货币流、资金流在金融全球化下是配置资源的主要力量,同时资金从一国到另一国,可能产生风险,所以需要观测资金流引起的风险。例如,刘骏民、肖红叶(2004)提出的“全象资金流量观测系统”,是从整个经济系统的本质是价值系统的认识出发,将盈利作为市场经济所有经济活动的“游戏规则”,其主要目的是监测国民经济的整个运行过程,以交易量而不是资金流量净值作为其观测的核心变量,反映各部门之间资金流动与其价格和总价值存量增量之间的关系。该观测系统将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活动都纳入观测的视野,强调过程而不是强调结果,核算和观测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资金使用的真实过程,以达到监控经济安全的目的。在此思路的基础上,肖红叶、孙森(2006)进行了虚拟经济核算以资金流量为主要测度变量,与SNA体系相适应的研究。他们认为统计技术层面的这种安排对虚拟经济的核算是完全可以实现的,但最大的困难在于获取各个部门资金交易流量的数据,该数据可以从各方面搜集,最主要是从商业银行的交易记录中获取。如果做出适当的制度安排,这一目标可以实现。他们制定了国民经济各部门交易流量数据获取的解决方案:一是增加商业银行数据录入的内容。商业银行的会计凭证中,记录有详细的交易内容。如果对录入内容做统一的规范,就能获取相关数据。二是商业银行有会计核算和企业账户管理信息系统,其中信息有利于国民经济交易流量数据的获取。通过编写相应的软件程序,将商业银行的会计核算系统与账户管理系统连接起来,获取会计核算系统中的交易企业账号、账户管理信息。三是制定商业银行标准化数据规范,统一商业银行的计算机信息系统主要数据的标准,如企业代码、资金用途等。
虚拟经济将投机活动领域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资金交易量反映了投机是否活跃、投机者获利多寡以及对实体经济影响等多种信息,尤其当代资金全球流动关系到国家经济安全,而传统的以资金流量净值为核心变量所观测的经济预警作用较小,所以,建立与SNA体系相协调的虚拟经济统计核算体系具有重要的意义。应用交易量进行核算,突出了虚拟经济特点。资金流量是衡量投机活动的一个重要指标,尤其以交易额(量)最为突出。可以将地产、股票、债券、期货等各种与实际生产过程没有直接联系,但又对实际经济产生重大影响的经济活动,通过投入产出技术揭示虚拟经济各部门间的相互依存关系,而不仅仅是局限在“地产与股市”,“债市与外汇”等双边关系的研究。将投机活动与其他金融投资活动的领域看作一个整体。树立全局、整体与动态的核算理念和监管理念,有利于我国资本市场在对外开放条件下的风险控制。
三、货币利润的来源与虚拟经济的动力
虚拟经济是否创造利润?西方主流经济学的财富概念是历史沿革下来的“物质或效用”的概念。“实际财富”作为一个物质概念,成为主流经济学财富概念的本质。因此,主流经济学将整个经济学的核心问题看作是资源的配置,且主要是自然资源的配置。这种观念对于计划经济是基本适合的,对于工业化时期的市场经济也有一定的解释力,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经济的虚拟化,它就越来越缺乏解释力了。马克思早就指出,资本主义财富的细胞是商品,使用价值是其物质属性,价值是其社会属性,也就是其本质属性,马克思从商品价值推导出货币,指出,货币不过是价值的独立化表现形式。对于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马克思则认为它是“物质生产过程与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价值增值过程是资本主义生产的本质属性。马克思认为在资本主义经济中,追求利润是一切生产的目的,也就是追求价值增值是一切生产的目标。不是为社会提供产品,为的是赚钱。本来财富的物质形态,和物质生产过程是人类生存的根本,资本主义却一定要变成生产价值和追求价值增值,货币及其表现的货币资金本不是财富,实际财富是它们购买到的物质产品和资源,但资本主义却将货币及货币资本看作真正的资本,所以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是“头脚倒置”的。财富有社会形式和物质内容两个方面,物质内容是财富永恒的基础,而货币财富是财富的社会形式发展的产物。虚拟财富则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衍生出的“财富”,它们由于物质内容的空洞而不具有实际效用,社会不能靠这些虚拟财富生存。但在市场经济中,特别是在发达的市场经济中,财富的本质属性是价值的,虚拟财富被看作是真实财富。人们追求虚幻的价值增殖,才会导致过度膨胀的虚拟经济。巨额的资产、令人羡慕的货币收入,它们越来越脱离实际的物质生产过程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市场经济将价值增殖看作本质。
只有在危机到来时人们才会意识到虚拟经济创造的财富基本上是“不存在”的。这里需要讨论两个问题:一是虚拟经济是否“零和交易”问题;二是“以钱生钱”创造的货币收入和由此资本化出来的巨大资产价值有没有实际产品对应的问题。搞清楚这两个问题,才能解释为何虚拟经济远离实体经济而独立运行。
成思危认为虚拟经济具有寄生性质。虚拟经济运行周期大体上取决于实体经济的运行周期,但短期的背离是可能发生的。实体经济系统中产生的风险,都会传递到虚拟经济系统中,虚拟经济系统中的风险,也会对实体经济造成严重的影响。虚拟经济必须靠外界资金交换才能维持相对稳定。其根本原因是虚拟资本内在的不稳定性,这主要来自其本身的虚拟性,也来自货币的虚拟化,还来自虚拟经济系统中存在的正反馈作用。既远离平衡状态,但是还能保持相对稳定的系统。
刘骏民谈到了虚拟经济独立运行创造货币利润的两个循环过程。即虚拟经济体与外部交换物质产品及外部与虚拟经济体交换“国际货币”,打破了零和交易的格局。虚拟经济体是货币利润的一个重要来源,它可以通过借贷活动直接创造出来,即通过货币发行可以创造虚拟经济的盈利,但要维持这种货币利润,必须具备三个条件。条件一:只要有不断增加的货币资金输入,虚拟经济体就有货币利润;条件二:经济体通过与外部的非虚拟经济体交换获得生活资料,而非虚拟经济体则要用虚拟经济体支付的货币购买其“金融资产”;条件三:经济体必须可以发行非虚拟经济体认可的“国际货币”。
虚拟经济为什么可以扩张到实际GDP的十数倍甚至数十倍呢?刘骏民(2008)借用弗里德曼用来说明“经济存量和流量关系”的公式,来解释为什么一个小的货币收入流可以“幻化出”大量的虚拟资产的逻辑。用Y表示货币收入流量,r表示利息率,A表示资本存量。有关系式成立:
A=Y/r(1)
式中,A为资本存量,在一定时期内生产出Y收入流,r是利润率或利息率。A狭义上是指机器设备,广义上包括生产出Y所需要的技术、人力资本等其他条件。当股市出现之后,资本化开始盛行,它变成了货币收入流资本化的公式。 A生产出收入Y,并将以这个收入流为依据让企业到股票市场去上市,于是股市创造出一个新的资产,代表A的所有权的股票资产A’。 A’是A在股市上的影子,但它的价格波动却独立于现实资本A,是一笔资产的双重存在。
从A衍生出A’,于是也就衍生出资本化公式:
A’=Y/r(2)
A’的存在以及其价格高低,不是取决于A的存在,而是取决于收入流Y。只要有收入,就可以被资本化。公式(2)是“经济虚拟化关系式”,它也解释了实体经济为什么可以“幻化出”巨大的金融资产,导致了虚拟经济的膨胀。
四、财富与风险的积累——价值化积累
“价值化积累”研究是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关系命题的延伸,是积累与经济增长动态关系的理论探讨。经济增长是以积累为基本动力的,当积累逐渐价值化时,经济的虚拟化程度就必然加深。积累如何实现,如何发生相应的转变是经济虚拟化过程中经济如何运行的一个关键问题,价值化积累是以价值表现的广义的储蓄, 包括股票、债券及地产等虚拟资产形式财富的集聚与增长。价值化积累的同时也在积累着风险,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应有一个动态发展的比例。
马克思主义理论认为,资本积累实质是剩余价值不断转化为资本,这个过程一方面是物质生产能力不断增长的过程,另一方面也是价值增殖能力不断扩张的过程。从人类生存的客观依据来看,积累应该是“生产能力”的积累,因此,从马克思主义演化而来的计划经济的理论,就是在“固定资本形成”的判断标准下考察消费与积累的关系或者储蓄与投资的关系。在市场经济以前的经济形态中(封建社会以及原始部落等等),积累、储蓄这些在现代充满价值意味和货币形式的概念,是粮食的存储、生产工具的储备和改进等等。其目的是要使再生产可以继续并使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储蓄不是价值的是物质的。但是,市场经济以后,积累就逐渐采取了“货币化”的方式,一方面是货币收入的储蓄,另一方面则是实际生产投资,使得生产能力不断增长。社会不再是直接扩大生产能力,而是通过一套价值运作体系来完成实际资本积累,资本积累的形式变化了。实际积累过程,也就是扩大再生产的过程,本来是一个机器设备不断增多,技术不断提高,产出不断增加的过程,但却要受到价值形式的制约。要先有储蓄,也就是货币积累,无论是自己的货币储蓄还是别人的储蓄。然后通过货币资金的媒介(可以是自有资金,也可以是借款)来完成实际投资和扩大再生产。显然,价值积累在市场经济中变成了实际积累的前提。首先要通过货币储蓄的阶段,然后是货币资金媒介才可以完成实际积累过程,这就是价值化积累最初的起因。没有货币形式的积累或储蓄,就无法形成固定资本(刘晓欣,2005)。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股份制企业与股票发展起来了,股票的一级市场为企业提供资金,企业为其提供收入。股票的股息收入显示出股票收入与生产企业的密切关系,股票的收入是生产资本利润的一部分,二级市场的发展在融资与生产之外又增加了一个新的虚拟价值增殖的形式,即通过股票价格波动而获得的收入。这个价值增殖形式虽然与生产资本有关,但是同股息收入相比则是一个新的形式,其来源也与股票代表的企业关系更小。此时,股票本身的独立意义已经存在,即它本身作为财富的性质被市场所推崇,只要持有股票就等于持有企业。不但可以分得企业利润还可以获得股票增值的收入。股票就是资本,就是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上市公司增加,股市不断扩大,即使企业还是原来的那些企业,上市活动也在不断增加着可以用货币衡量的价值,可以从会计报表上看到的价值的增殖。
随着股市的发展,债市和金融衍生物市场发展起来了,房地产市场也迅速成为经济中一个举足轻重的组成部分。于是价值增殖的形式多样化了,不再是仅仅依靠物质生产过程,GDP中的成分开始包括服务业,体育、娱乐业、金融业的服务收入也被计入GDP,还有中介机构,包括理财咨询、房地产中介机构的服务等。这些GDP的内容与传统的对生产的理解不同。它们变得更不确定,其收入大小与经济环境的关系更大,而与企业成本关系相对于制造业更小。这些变化为积累增加了新的内涵,一些相对脱离于实际生产过程的价值增殖成为积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尤其以资本化定价为特征的虚拟资产近20年来逐渐成为人们财富的主要代表之一。
随着金融全球化,价值的积累量迅速扩大并超过使用价值形式的积累,表现在社会总财富中以货币形式储藏的财富比例远远高于实物形态的财富比例。所以,“当股票等有价证券出现以后,社会财富越来越多地以证券形式出现,即出现财富的证券化趋势。在这种情况下,人们的财富概念,不再是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财富,而是以货币符号和各种‘剩余索取权的纸制复本’代表的虚拟财富。” 同时,价值化积累使与实体经济无关的纯粹货币交易迅猛增长,在早期经济国际化条件下,货币还主要是作为商品劳务出口的媒介,是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流动的附庸。在当代经济全球化条件下,虚拟的货币资本直接可以在流通领域中价值增值,与商品资本和生产资本无关。大量的外汇已经不是服务于国际贸易结算,而是与实体经济没有关系的纯粹的货币交易。金融衍生品完全摆脱了实体经济束缚飞速发展,它建立在高度杠杆基础之上,无节制地繁殖。金融衍生品是一种完全的虚拟价值增殖运动,它既不代表企业所有权,也不代表对企业的债权;投资者既不持有任何一种实际的证券,也不持有这些证券的代表物。金融衍生品是一种避险的工具,但却把风险带到整个金融活动中来,使它在世界范围内扩张、渗透。所以,“实物资产与虚拟资产积累的非对称性”和“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发展的非对称性”,使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已经表现出严重脱节,为金融危机埋下了种子,价值化积累在积累财富的同时,也积累大量的风险。当遇到外部冲击,“倒金字塔”倒塌,财富便化为灰烬。
[参考文献]
[1]成思危.虚拟经济论丛[M].北京: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03.
[2]刘骏民, 肖红叶.全像资金流量观测系统——以虚拟经济稳定性为核心的研究[J].经济学动态,2004,(4):21-22.
[3]刘骏民,伍超明.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关系模型——对我国当前股市与实体经济关系的一种解释[J].经济研究,2004,(04).60-69.
[4]刘晓欣,虚拟经济与价值化积累-经济虚拟化的历史与逻辑[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5.
[5]袁国敏,虚拟经济统计核算体系的构建[J].统计与决策,2008,(12):4-6.
[6]何宜庆,韦媛辉,曾斌,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互动发展的边际溢出效应分析[J].南昌大学学报,2006,(05):430-433.
虚拟经济膨胀:次贷危机的源头
:李宝伟
[摘要] 美国次贷危机的深刻背景在于美元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与美欧国家虚拟经济过度发展,严重偏离其实体经济水平。货币虚拟化后,经济虚拟化的具体表现为金融自由化。美元占据国际货币主导地位,但失去了发行约束,虚拟经济的过度膨胀与美元发行间形成了循环机制,支撑美国长期的贸易赤字。而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金融不稳定的外部因素,就在于发达国家经济过度虚拟化和国际货币体系不均衡发展。
次贷危机在全球的蔓延,使我们不能不重新思考引发次贷危机的根本原因。本文认为金融自由化的本质是经济虚拟化。美欧虚拟经济过度发展是全球货币、金融不稳定性的根源。
一、金融自由化的本质与经济虚拟化
为什么金融危机首先在美国爆发,迅速蔓延到其他国家,演变成全球金融危机,如此多的发达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被卷入危机漩涡?这需要阐述金融自由化和经济虚拟化的发展,以及给全球金融稳定带来的影响。
(一)广义的金融自由化过程
1.1973年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强化了美元的国际地位,美元不再需要黄金储备支撑,而是由美国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支撑,并越来越多地由虚拟经济支撑。黄金非货币化和自由主义推动的金融自由化导致了欧美国家浮动汇率制度的形成,为全球范围的经济虚拟化开启了大门。2.银行管制放松,信贷条件放宽,银行间竞争加剧。3.资产的证券化发展和金融衍生品使得杠杆交易大量出现,改变了金融机构的风险构成。4.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金融自由化发展,对外贸易依存度的提高,很容易受汇率波动和国际资本流动冲击的影响。主要来自发达国家的资本为追求利润和规避本国政府管制,在国际金融市场大规模流动。
(二)货币虚拟化与国际货币体系的变化
黄金的非货币化导致了浮动汇率制度,推动了虚拟资本在世界范围内的扩张。货币的虚拟化、资产的证券化和金融衍生工具广泛出现,发展中国家经济虚拟化进一步拓展了全球经济虚拟化的范围。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这是一个不均衡的发展过程,经济虚拟化是在由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主导的世界货币、金融体系下发生的,全球经济虚拟化体现了经济关系领域质的变化,把20多年来全球经济中发生的重大变化仅仅概括为金融自由化和全球化过程是不够的。与发达国家相比,发展中国家虚拟经济发展受到国内经济体制和历史因素,以及宏观经济总体水平的制约,承受虚拟经济波动的能力远低于发达国家。
(三)金融自由化的演进
随着西方发达国家在20世纪70~80年代的金融创新和金融深化,一些新的金融工具和融资技术(期权、期指等)被广泛采用,使利用各种证券筹资比传统的银行贷款更容易,成本更低,更具有灵活性。这吸引了大量的借款人从银行贷款转向各类证券市场,加速了 “证券化”过程。一些良性的未到期债权被捆绑在一起组合成新的债券发行给公众,公众投资于此类债券既可以将所承担的风险降低到更加接近系统风险的程度,也可以通过这种组合证券分享高增长行业和高增长地区的经济利益。
美国资产证券化的发展迅速蔓延到其他国家,并对世界金融体制的变化产生了重大影响。在欧洲,国际银行业务是相当发达的,证券化不但使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更加活跃有效,也使绝大多数的证券市场日益国际化。20世纪80年代,许多国家相继放松了本国投资者投资于国际证券的限制,促进了虚拟资本的国际化发展。随着国际证券业的发展,外汇市场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8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外汇期货业务成为欧美各国普遍流行的金融业务,由它派生出来的一些金融工具,被统称为衍生物的期货、期权、互换交易等已经超过了外汇市场上的现货交易。此后,这些交易很快渗入债券市场和股票市场,出现了债券指数期货和股票指数期货。金融衍生物最初用来对冲风险,但在实践中它可以更有效地帮助投资者将自己的债务与股权衍生物联系起来,制定复杂的却更有利的投资战略。但是,它们在为投资者和风险回避者带来巨大利益的同时,也为投机活动泛滥创造了条件。
(四)金融自由化的本质是经济的虚拟化
经济、金融全球化迅速推动了各国经济虚拟化发展,索罗斯曾经说过“全球资本主义的突出特征是资本的自由流动。产品和服务的国际贸易并不足以造就一个全球经济,生产要素也必须能够相互交换。土地和其他自然资源无法流动,人口流动也有一定困难,因此资本、信息和企业家的流动担负起了经济一体化的责任。”①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的数据表明,全球虚拟资产的交易量远远超过商品和服务贸易。就经济虚拟化的世界市场范围来讲,经济虚拟化程度最高的是发达国家和地区,但是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新兴市场国家和地区经济虚拟化的步伐大大加快。从70年代末开始,为吸引资金和提高本国竞争力,拉美和东亚各国都先后开始了金融自由化运动。金融自由化发展使发展中国家国际经济、金融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金融自由化在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的进程可以简要概括为以下主要原因,产生了很多没有预计到的结果。第一,发展中国家物价水平的高企并剧烈波动,使利率管制的难度加大,金融体系名义利率受到管制,在高通货膨胀下,由于大量资金从银行流出,这些资金在虚拟经济部门的活动日益活跃,扰乱了金融市场。第二,主要来自于发达国家的大量资金进入金融市场开放的发展中国家,日益频繁的外部冲击要求发展中国家利用更有效的手段防范冲击,保护国内金融市场的稳定。第三,发展中国家财政赤字持续上升,国债市场利率灵活,交易投资活跃,对银行利率产生压力,进行利率改革的呼声十分高涨。第四,国际金融市场飞速发展,各国金融市场联系日益紧密,传统的金融控制手段已经不能适应新的发展情况,而发展中国家抵御外部冲击的能力却在弱化,从而使发展中国家的虚拟经济部门变得异常脆弱。
二、虚拟经济的过度膨胀
经过近30年的发展,美欧推动的金融自由化发展使经济虚拟化程度加深,表现为金融交易杠杆率大幅提高,金融衍生品市场规模急剧上升。美欧虚拟经济过度膨胀的结果也使国际货币、金融体系不均衡发展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水平。次贷危机爆发使国际货币、金融体系中存在的基本矛盾充分显露出来。
在“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30多年后,黄金-美元本位制被美元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所取代。美国通过完善的金融体系和发达的虚拟经济部门,从全球吸收资金,推动了本国虚拟经济和新兴产业发展。虚拟经济成为其缓解资金流动冲击的泄洪区和蓄水池。这样美国就通过虚拟经济和经济、政治、外交等手段推行了美元本位制,具有了影响主要汇率水平的能力。支撑美元国际地位的外部力量就是各国金融机构对美国虚拟资产的需求。美元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支撑美国债务,而美国债务规模继续推动美元发行形成了一个循环机制。但是,这一循环是不可能长期维持下去的,因为现行世界货币体系的内在矛盾决定了不论美国主导的世界货币体系,还是欧元主导的世界货币体系都存在这种危险——即一国或区域货币充当世界货币,因为其他国家将该货币作为外汇储备,在没有更好的地方投资的时候,会将该储备货币投资回货币发行国家,通常是购买国债、股票、房地产等资产。这会刺激货币发行国的虚拟经济(主要包括债券、股票和房地产,以及其他金融衍生品市场)的过度发展——价格过度膨胀和规模扩大同期出现。这种虚拟经济过度膨胀会进一步刺激该国货币过度发行,这一趋势是不可逆的。从理论上讲,只要货币主导国家的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保持一个相对稳定的关系,全球投资者对美国经济的信心就能够维持,对其虚拟资产的投资就被认为是安全的,那么美国的贸易赤字就可以维持,美国就可以持续享受这种优势地位带来的种种好处。而其汇率调控完全可以通过其它手段,与其他发达国家进行协调,并且这种汇率调控政策成为美国经常采用的另一项工具。
世界货币的发行不能保持与全球实体经济发展相匹配,是造成全球流动性膨胀的根本原因。美国债务发行机制缺少控制,它向全球金融市场注入大量美元,造成全球流动性过剩;各金融机构持有大量美元资金,各国外汇储备机构也管理着大量的美元资产。一旦美国的虚拟经济发展过度,偏离实体经济所能支撑的限度,虚拟资产价格崩溃,进而出现金融机构因为风险失控出现资金断流,大量过剩的资金流向别的市场。而纸币最终是不能退出市场的,全球流动性过剩的根源机制依然存在。在这样的背景下,金融稳定就不能不影响到宏观经济的稳定。
三、发展中国家与新兴市场国家的困境
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在世界货币金融体系中处于劣势地位,发展中国家建立出口导向型经济模式,需要为维持本币汇率稳定,而采用高频盯住,或低频盯住美元或欧元的汇率政策,其国内实体经济发展和虚拟经济发展都深受影响,并且这些国家不得不持有大量美国等发达国家债券和货币作为外汇储备。发展中国家资本市场不开放,但实行盯住国际货币的固定汇率制度,容易出现过度负债,特别是短期债务过高的风险,即“原罪”问题;而依靠对外贸易实现经济高增长,带来大量顺差的同时,在固定汇率制度下则会出现“高储蓄两难”问题。1997~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之后,大量资金流入美国,推动了美国信息等高科技行业的发展。而发展中国家却不具备这样的条件,金融市场不健全,以及国内金融体制和金融监管的混乱,使其国内虚拟资产很容易成为国内外资金的投机对象,在这种环境下虚拟经济部门发展很容易偏离实体经济。
发展中国家实现经济虚拟化发展和金融市场开放,为国际对冲基金提供了大量流动性较强的资产。大型对冲基金带动大量的资金在国际金融和各种资产市场上进行投机活动。在金融市场开放后,对发展中国家影响最大的外部力量就是国际短期流动资本,特别是国际游资。
虽然在虚拟经济部门发展初期,发展中国家对国际资本流入有着严格的限制,但是在经常项目下和外资直接投资的名义下,大量的外资悄悄地以各种形式从直接投资转移投向这些虚拟经济部门,对发展中国家虚拟经济发展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国际游资以各种形式潜伏在各个角落,一旦有机可乘就会悄悄进入,得手后迅速退去。
四、我国应对全球金融危机的选择
1.积极参与构建有约束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美欧发达国家掌握了国际金融决策权,总是强调金融自由化和浮动汇率的好处,却总是忽略美元本位制不可克服的内在矛盾——一国货币充当世界货币,该国总是存在过度发行冲动,得以很便宜地使用其他国家的资金。因而发展中国家不能放弃对汇率和资本流动的控制。目前,比较可行的办法就是建立稳定、公平的国际货币金融新秩序。就中国而言,从长期来看提高人民币的国际地位可以降低美元对人民币的影响,降低我国汇率风险;另一方面是人民币获得与中国实体经济相称的国际货币地位,减轻其他国家受美元波动的影响,也可以很大程度上化解美元波动引发的全球金融系统风险。如果中国国内经济能够继续保持强力增长,人民币将是有保障的硬通货,从而使各国为维持汇率稳定有了更多的选择和保障。
2.推进金融体制改革和完善金融市场,构建金融危机中政府直接干预机制。在1998年金融危机中,香港政府主动对汇市和股市进行最直接的干预,打退了国际投机客,保持了香港联系汇率体系和金融稳定,从而保持了香港经济的稳定。2007年爆发的次贷危机再次暴露了现代金融体系的脆弱性,在这样机制复杂、规模巨大的金融危机面前,政府需要尽快实现金融稳定。因为,金融体系一旦崩溃,整个经济将为此付出重大代价。
3.保持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相匹配,进行统一、协调的虚拟经济管理。虚拟资产都具有投资性,其资产价格由投资者预期决定。不同的虚拟资产以各种不同的形式存在,其投资方式、交易方式和交易期限等存在很大差异,投资者会在各种资产之间进行选择和组合,这些资产之间能够相互替代,相互影响,所以在行业监管基础上要进行统一监管和协调。我国虽然不能很快建立统一的监管体系,但是有必要在分业监管的基础上构建经常性的联系渠道,建立由各部门共同参与的预警机制和跨部门应急协调机构。对信息披露问题,对金融交易行为和金融机构的经营状况要进行严格实时监控管理,通过制定财务会计标准,强制金融企业披露更详细和及时的财务会计信息,保证金融市场的信息透明。
4.参与国际联合救助,维护我国金融稳定。次贷危机已经演变成全球金融危机,连美国这样的国家都不可能仅凭借自己的力量解决,而是寻求各国支持,进行联合干预。我国在参与国际协调和救助过程中,应依据本国在国际货币、金融体系中的地位,首先保持本国金融稳定,然后寻求长期内对国际货币体系和金融制度进行改革,提高本国在国际货币、金融体系中的地位,以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刘骏民.从虚拟资本到虚拟经济[M].陕西人民出版社,1998.
[2]刘骏民.虚拟经济视野的流动性膨胀困境与应对[J].改革,2008,(1).
[3]麦金农.麦金农经济学文集第六卷[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6.
[4]李翀.资本流动的成因、效应与风险[M].人民出版社,2004.
[5]约翰·伊特韦尔,艾斯·泰勒.全球金融风险监管[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
[6]李宝伟.全球不均衡货币、金融体系下的危机与对策[J].亚太经济,2008,(4).
[7]李宝伟.经济虚拟化与政府对金融市场的干预[M].南开大学出版社,2005.
[8]李宝伟.虚拟经济管理初探[J].中国行政管理,2007,(8).
相关文章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