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 > 国际 > 国际纵横

《审判格林斯潘》揭露金融风暴七大成因

高木 · 2009-05-14 · 来源:
金融海啸 收藏( 评论() 字体: / /

《审判格林斯潘》揭露金融风暴七大成因

  

武汉大学出版社最近出版的《审判格林斯潘》一书,从更深的层面,揭露了金融风暴深层原因,让人耳目一新!《审判格林斯潘》一书认为,金融风暴有七大成因。

 

 一 贫富差距无限扩大是主因

 

自由市场经济是利用人们追逐财富的本能而产生社会发展原动力的,因此,自由市场经济鼓励把纸币和生产资料当作财富向少数成功人士手中大量集中。可是当纸币和生产资料集中在少数富人手中后,导致约占6成的低收入的社会成员因为缺少甚至没有钱购物,约占3成的中等收入的社会成员因为担心未来收入减少和花费增多而不敢花钱,约占1成的社会成员虽然拥有大量的金钱,但是因为该买的基本都有了而没有必要再花钱,或者是害怕露富而不便于花钱,因此富人往往通过储蓄、购买股票或债券等虚拟经济方式把纸币储藏起来以实现财富保值增值,或者通过直接投资的方式以获取更多的利润。如此以来,富人的这些富余纸币要么退出了实体经济的循环,要么通过直接投资加大着社会总供给,这必然造成实体经济中的纸币短缺和社会总供给远远大于社会有效总需求现象的发生。纸币的这两个流向,共同导致了有效需求不足,产品卖不出去,物价下跌,资金周转困难,工厂大量停业倒闭,生产萎缩,整个社会的就业岗位必然会相应地日益减少。为了克服这对矛盾,凯恩斯政策失败后,美国人发明了消费信贷。

 

 

二 美国式消费信贷走偏了

 

美国人通过长期的社会实践已经认识到,既然有大量商品卖不出去,而许多中下收入的社会成员又非常需要这些商品,那么,就鼓励金融机构把富人的钱先借出去,用消费信贷的办法借给中下收入的人先花起来,然后再让他们慢慢还,让经济链条先运转起来,让大家继续有钱可赚。这样,富人的闲暇货币就成了润滑剂,缺钱的中下层社会成员也可以贷款买汽车买房子买生活必需品了,俨然成了中产阶级;中上等阶层成员收入可以继续增加,其名下的资产拥有量又开始继续膨胀,虽然这些资产的绝大多数是银行存折、股票和债权单据等毫无使用价值的帐单,但在心理上却让这些人获得了成就感。也就是说,消费信贷的基本原则是把富人占有的实物财富借给穷人,让大多数穷人成为名义上的中产阶级。因此大多数美国人一大学毕业就可以贷款买房买汽车,拥有不止一张可透支消费的信用卡,美国的中产阶级就这样被批量的生产出来了。

由于消费信贷的普遍推行,整个社会增加出了庞大的有效需求,闲置的劳动力就相对容易的找到了就业机会,闲置的生产和服务资源就相对多的得到有效利用,社会财富就相对多的被新就业的劳动力和重新开工的闲置资源共同生产出来。虽然大多数美国家庭在大多数时间内的净资产是负数,他们几乎终生都担负着巨大的还债压力,但是由于这些家庭提早就拥有了个人住房、汽车、旅游休假等实际的生活享受,因此,这些人就会对政府有认同感。

 

但是,美国方式的消费信贷不是万能的,自由市场经济环境下,尤其是在纸币制度环境内,美国式消费信贷存在以下主要弊端:

 

A 消费信贷成本大

美国式的消费信贷,是建立在纸币制度基础之上的,为了管理消费者的信用记录,美国成立了很多商业公司,金融机构要向这些公司支付相当费用,增加了消费信贷成本。由于仍然无法有效避免逃废债务情况的发生,逃废债务发生的损失,自然就要被其他的债务人承担,这就必然增加了消费信贷成本。由于在无序的自由竞争市场环境下无法有效避免破产的发生,破产发生的损失,也被其他的债务人承担,也增加了消费信贷成本。因此,实施消费信贷的金融机构就要向贷款者收取高额利率和手续费,这又加大了消费者的还款难度,更增加了逃废债务和破产的几率,形成恶性循环。例如,美国方面的数据显示,2001年美国消费信贷总额已达7.5万亿美元,除了房屋贷款和汽车贷款不算,2003年一般美国家庭的信用卡负债约为7500至8000美元,过去三年中,有300百万美国人宣告个人财务破产,许多人就是被沉重的债务压垮了。导致消费者破产的直接原因是信贷消费的高利率,美国2002年1月份,尽管活期存款利率已下降到1.75%,但是新车贷款利率仍为8.42%,30年房屋抵押贷款固定利率仍为6.97%。信用卡费用是按照负债额来计算的,你借款越多,费用越高。除此之外,信用卡发行商常常瞄准他们认为会拖延偿款的客户,因为这样可以获得高额的罚金。旧金山消费者权益团体ConsumerAction资料显示,大约85%的信用卡公司对本帐户还款不及时的持卡人处以惩罚性的高利率,最高达到29.99%。2003年第三季度,美国信用卡违约率达到4.09%的新高。而韩国在1999至2003年间,未偿还信用卡贷款金额增长了5倍多。韩国监管官员称,全国信用卡违约率2003年11月份为12.5%,而2001年年底则为2.6%,信用卡违约率是指逾期30天未还贷款占总贷款的比例。但一些业内人士称,由于贷款方竭力掩盖问题,实际坏帐比例可能高达30%,许多人已无力偿还。另据华夏经纬网报道,台湾有350万人缴不出卡债,平均每个月就有4万人会因刷卡过度成为破产者,而由“卡奴”引发的抢劫银行、自杀等事件频传,信用卡问题已经在台湾酿成严重的社会问题。

 

B 盲目竞争起祸端

实施消费信贷的金融机构,是一些以赢利为目的的商业单位,为了赚取利润最大化,各个商业机构激烈竞争盲目揽贷,甚至信用资质很差的客户也被纳入信贷支持对象,次贷危机就是在次级信用资质客户群中爆发的。

 

C分配悬殊无改观

美国式消费信贷虽然可以把穷人批量生产成中产阶级,但是由于劳资分配过分悬殊的局面没有改观,两级分化仍然继续无限加剧,导致货币以高额利润或高额收入方式大量漏出循环,在富人身边再次大量沉淀起来,造成透支消费的中产阶级在收入分配中处于绝对劣势,赚取不到足够的货币归还债务,消费信贷链条迟早会断裂。例如,华尔街金融机构高管年收入过亿早已经不是新闻。

 

D 受不确定因素影响大

911事件发生后,美国为了刺激经济增长,不断降低利率,到2003年6月美联储基准利率破天荒地降至1%。在此背景下,金融机构为了赚取更多的利润,给信用状况较差还债能力较弱的客户也发放了大量的住房按揭贷款,同时也刺激了房地产市场价格的逐步上升。但是由于伊拉克战争饱受诟病,美元在国际市场上持续贬值,为了挽救美元跌势也为了抑制国内通胀发生,美国政府又不得不被迫逐步提高利率,到2006年3月美联储基准利率提高到4.75%。房地产价格上升空间受到抑制,还债压力突增,坏帐逐步增多,房贷债券遭抛售,次级贷危机发生,直至2008年爆发华尔街大动荡。

 

由此可见,消费信贷这本好经,已经被美国方式念歪了。若不建立全新的货币制度,美国等国用消费信贷拉动经济增长的路已经走到了尽头,因为美国次级贷危机只是纸币制度危机的冰山一角。

 

 

三 纸币制度存在财富漏洞

 

当今人类使用的货币,无论是现金纸钞、银行活期存款还是其他银行存款(用M0,M1,M2分层次表示),无论是人民币、美元、欧元、日元都完全丧失了任何实际价值而沦为纯粹的,是国家这个债务人以国家的信用做担保,向全国人民签发的,银行又进一步扩张出来的,不承诺兑现的且印有各种数字符号的欠条,当今这种货币制度被称为信用货币制度,也称为纸币货币制度或纸币本位制。但是纸币制度先天存在5大财富黑洞。

 

(一)政府黑洞

政府的中央银行拥有货币的发行权,新发行的货币分为两部分,除了一部分货币流入各家商业银行充当交换媒介而不直接从财富团中购买实体商品和劳务,还有一部分新发行的货币可以直接从财富团中购买实体商品和劳务。一般来说,当财政收不抵支,需要继续花钱的时候,财政可以直接在中央银行存入允许透支的空头支票,就等于中央银行新发行了相同规模的货币,政府就可以使用这些新发行的货币从财富团中购买实体商品和劳务。中央银行也可以增发新货币购买政府国债,政府可以使用卖国债得来的货币从财富团中购买实体商品和劳务。中央银行有的时候还通过增发新货币购买金银或外汇,也变相的从财富团中取走实体商品和劳务。

 

事实上,在通行各国的金融实务中,政府无论是通过透支方式还是通过国债方式,无论是直接增发货币还是通过结汇方式新发行货币欠条而从财富团中取走的财富,其中相当一部分,甚至全部都是不打算归还的,不归还的这一部分财富实际上就形成政府的铸币税收入,铸币税收入往往用于扩大政府超计划开支、弥补政府财政窟窿或银行的烂帐。2008年美国政府增发7000亿元救市资金,就是显著一例。

 

(二)商业银行黑洞

各商业银行从中央银行获取到各种形式的新发行货币后,或者收取到储户存款后,虽然在制度上说商业银行没有权利使用国家或储户的货币直接从财富团中购买实体商品和劳务,但是一方面商业银行却有权选择出自己认为可靠的人或企业,把央行贷款存款或储户存入本银行的各种款项,一而再再而三的放贷出去,这个一而再再而三的累加过程,就会把中央银行新发行的货币总数量放大数倍。从银行获取到商业银行贷款的人,就可以用这些扩张出来的货币从财富团中购买实体商品和劳务。另一方面,商业银行的经营即便是没有盈余,但是也可以利用近水楼台先得月的优势,通过各种帐务手法逃脱监管,变相滥用储户存款,把银行大楼修的既高又漂亮,把高管自己的收入和福利待遇抬高到全社会最高水平。

 

商业银行扩张出的货币也没有物质保障:纸币制度下的商业银行,为了收取利息,可以把凡是存入本银行的存款再次贷出去,从而可成倍的扩大着市场上流通的货币总量。但是商业银行扩大出来的这些货币,除了提取一定比例的存款准备金和超额准备金以应付储户提存外,几乎没有任何的物质储备,因为无论是存款准备金还是超额准备金,本身仍然是没有金银或物质储备的信用货币。因此,世界历次金融危机,都是从商业银行率先垮台开始。

 

(三)贷款者黑洞

纸币制度的最大缺陷就是无法形成一个覆盖全国乃至覆盖全球的信用体系,虽然商业银行往往选择有实力的大公司或有充足抵押物的客户做为贷款对象,但是商业银行往往很难了解贷款客户真实的净资产或负债情况,并且当客户发生逃废债务现象后,商业银行往往很难通过必要的法律程序追缴回债务。更重要的是,在信用货币环境下,贷款者并不是货币的发行者,当物价上涨货币贬值的时候,持币人只会要求政府或银行归还实物财富,却没有理由让贷款者归还实物财富。甚至贷款者本人也会拿着从银行借来的现金信用货币加入到抢购实物财富或外汇资产的行列中来。因此信用货币贷款者最不可靠。美国爆发的次贷危机,就是由次级贷款客户违约率过高引发的。

 

(四)货币强权国黑洞也称为美元黑洞

AB两个国家进行国际贸易时,如果B国信用货币约定俗成充当了结算货币,那么A国就会处于严重不公平地位。具体表现在:无论B国是否拥有国际贸易盈余,B国都可以凭借发钞权从A国大量进口实物产品,可以大肆收购A国的企业、银行、土地,或在A国进行大量投资,甚至控制A国经济甚至政治命脉。而A国除了向B国大量出口实物产品这一个权力外,其余的主权几乎全部被剥夺。以中美贸易关系为例,由于美元是约定俗成的世界货币,即便美国不拥有国际贸易盈余,但是美国仍然可以通过向中国支付美元纸钞就可以从中国大量进口实物产品,直接并购中国的企业产权、银行股份、土地使用权或在中国进行大量有利可图的投资,甚至可以用美元收买学术代言人来影响中国的决策,最终控制中国经济甚至政治命脉。而中国却不可以直接用人民币从美国购进实物产品或技术,更不可以直接携带人民币到美国境内并购美国的企业、银行、土地或进行直接投资,更无法用本国货币控制美国的经济政治命脉。即便是中国牺牲资源环境和劳动力汗水生产出大量物美价廉附加值低的出口产品换回了宝贵的美元,但是,美国政府除了很乐意中国政府不断用美元外汇储备购买美国政府的国债外,严格限制中国公民携带美元进入美国境内购买实物财富,严格限制中国的企业购买美国有投资价值的企业产权,更是极力阻止中国购买美国的高科技产品和技术。国债的本质是欠条的欠条,美国一只手用美元信用货币不断向中国等其他国家购买实物产品,第二只手又千方百计向中国等世界各国政府兜售美国政府国债,第三只手又用出售国债换取来的美元纸币继续向中国等其他国家购买实物产品,第四只手又极力阻止外国公民和企业携带美元进入美国境内购买美国实物财富和有投资价值的企业产权,如此以来,就可以用一元美元信用货币从他国和其他诸国攫取到二元、三元甚至十元二十元的国民净财富而不会引发国内通货膨胀。

 

(五)假币黑洞

制造销售假币的人,可以使用假币骗取财富团中的财富。据中国经济时报报道,仅在2002年,全球就生产出了大约4400万美元的假钞,其中40%为采用数字化技术伪造的精品假钞。据中国人民银行通知,一种制作逼真被称为“超级美元”的美元假钞已经流入我国。

由此可见,由于债务人可以无限度的在财富团中借取财富后可以很容易的逃废债务,纸币制度实际上是人间财富的无底洞。这就是为什么一旦金融市场出现风吹草动,银行间首先风声鹤唳,彼此之间关闭资金拆借的大门,以求自保了的原因了。

 

 

四 美元纸币充当世界货币

 

按理讲,信用货币只能是金属货币的符号,一个国家货币的发行量应该与它的金属货币量相当,每一元的信用货币都应对等着实际的法定的含金量。但是,美元不仅早就与含金量脱节,而且在赤字财政,赤字贸易,扩张性的货币政策等的长年影响下,美元的理论购买力已经远远的低于了它的表象价值。并且,美国是一个以私有制为主体的资本主义国家,土地、矿山、工厂等基本上都属于私人所有,黄金储备也很有限,因此美国政府虽然长年累月负债发行了庞大的美元纸币(M0、M1、M2)和美元国债,却几乎没有任何适用适销的国有财产做物质准备。虽然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经常公布美国国内美元货币供应量,但是流到美国境外的美元到底有多少,只有天知道。

 

美元的实际购买力只所以表现的还不弱,主要得益于世界各国对美元的迷信和由此形成的庞大的美元资本虚体。由于种种原因,美元成为世界贸易结算货币,各国政府也形成了储备美元、购买美元债券的惯例,各国的民间也普遍地形成储备美元的习惯,例如有资料显示,2003年前世界贸易的2/3都是用美元来计价的,各国中央银行储备的2/3也是美元形式。同时,美国国内的美元也在股市等虚拟经济领域大量沉淀,这种世界范围天文数字流通美元、储备美元和沉淀美元虚体资本而不是去购买美国实体商品的行为,极大地助长了美元的泡沫性扩张,有效地掩盖了美元的头大、脚轻、腹中空的真实面目。尤其是各国政府大量购买美国政府债券的行为,一方面极大的堆积着美元泡沫破裂的杀伤力,另一方面又很大幅度的拖后了美元泡沫的破裂时间。这就是美国虽有贸易巨额逆差但币值依然坚挺,财政赤字巨大但没有引起通货膨胀,股市市值虚高不下美国政府也不出面干涉的结果和原因。也是说,中国和世界各国对美国的贸易顺差越大,各国引进的美元投资越多,美国人得到的实惠就越多,美国的经济实力就越强盛,美国就可以利用世界各国变相进贡来的实物财富壮大军事力量,被汲取完精粹财富的世界各国经济的泡沫就越大,各国经济就越是弱不禁风受制于人。

 

小孩子间最常玩的一个骗人把戏就是用纸钱换糖块,其实美国政府也正在通过扩大美元供应量的方式大规模的换取中国和其他亚洲国家的实物财富。美国扩大美元发行量的方式有多种:一是美联储直接扩大基础货币的发行量(这种方式往往秘而不宣暗中进行),二是向外国政府极力推销美国政府国债,三是降低贷款准备金率让商业银行用信用创造出更多货币,四是通过公开市场业务或再贴现政策收购商业银行票据以吐出美元等。总之,只要美元能被其他国家政府和臣民忠实的视为永恒保值的财富,印刷美元和登记美元符号就是世界上最容易做的事情了。

 

由于多年来很多国家的货币往往采取盯住美元的汇率政策和强制结汇制度,并随着各国国内市场分配悬殊有效需求不足问题的持续严重,那么就会有越来越多的本国企业积极主动的把优质产品销往美国。相当比例的美国国民、政府甚至军队成员,不生产任何产品,就可以从不同的渠道获得源源不断的美元,从世界各国买进品种繁多价廉物美的产品,过着衣食无忧的富足生活。

 

最知道美元秘密的人就是美国政府自己,他们知道,要掩盖这个精心策划的弥天大戏,就必须维持全世界对美国的信心指数。为了维护这个指数,美国政府就在世界面前不楞装楞、不横装横,歇斯底里维护大国形象,甚至连联合国也不放在眼里,其主要的目的就是为美钞镀金,欺骗全世界。也就是说,美国决策层非常清楚,如果世界各国一旦对美元丧失信心,各国政府和民间大规模抛弃或抛售美元和美国政府国债,那么美元霸权就会瞬间丧失,而美国经济一旦丧失美元霸权的支撑,美国市场也就同步地丧失掉贸易逆差的供养,也就无法用几乎没有任何实际价值的美元在世界各地投资建厂收购企业控制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命脉,美国人的总体生活水平就会一泻千里,美国苦心经营的世界霸权也就会烟消云散。

 

如果美国人有能力一直把这个泡沫维护下去,那么世界经济还有可能在虚假中苟且地“繁荣”下去。但是,要想让骗局维护一天,就得要付出一天的成本。从国内来说,财政赤字、消费信贷、债券发行、贸易赤字、军火购买、政府投资、福利政策等等这都是有极限的,虚假的气球越吹越大,负担必然越来越重。从国际上开说,美国要想维持世界对自己的信心指数,就必须在经济,政治,军事等各个方面全面出击,也必然会在世界各个角落处处树敌。在全球经济不景气,欧元区和东亚经济崛起,世界各国日益看清美元霸权的真实面目以后,气球的膨胀就接近了极限值。目前,以石油为主的世界主要商品的价格大幅攀升,美元对各国货币汇率大幅度滑坡,世界纷纷减少外汇储备中的美元和美元债券比例,许多国际贸易领域改用欧元计价结算,美国国内双赤字难以继续维持的预期越发显露,导致美国国内经济出现了种种不景气,终于发酵了华尔街金融风暴。

 

 

五 虚拟经济损害实体经济

 

虚拟经济就是钱钱交换,或者说是钱与帐单相交换,或者说钱生钱,其特征是钱的流动并不相应带动实物商品的流动和有实际效用服务的发生。而钱与物,钱与劳务相交换,钱的流动能够带动实物商品的流动和有实际效用服务的发生,是实体经济。可以说,人们到银行存款以获取利息、购买股票和债券以求生息、乃至炒卖炒买股票和国债、购买保险以及各种金融衍生品的行为本身;企业与金融机构之间、金融机构之间、中央银行与国家财政与金融机构之间、上市公司与股市之间发生的资金往来行为本身,都是虚拟经济行为。

 

表面上,虚拟经济的功能是增加信用货币的流动性,为实体经济运作筹集资金,但实质上是富人为富裕货币寻找保值增值的出路,国家为苟且维持宏观经济稳定,防范富裕货币洪水冲击实体经济而被迫开辟的泄洪区。但遗憾的是,虚拟经济超过一定规模以后,不仅会给实体经济造成不稳定,就是在运作筹集资金的过程中,对实体经济造成的损害依然十分严重,对经济发展虽有一利而更有百害!

 

  ① 增大了虚假的货币需要量

  人们把信用货币存到银行里后,银行并不能及时把这些资金全部贷出去,会形成巨额存贷差;人们在股市,在证券市炒卖炒买股票和国债时都会设立资金帐户并储备大量资金以等待利好行情,这些资金就会形成巨大的信用货币沉淀;银行、股份公司、财政部和保险机构获得资金后,在把这些资金投放到实体经济的过程中也会形成在途性延迟,从而规模不等的造成信用货币沉淀。

  但是,只要虚拟经济运转一天,这些信用货币沉淀现象就无法避免。为了补足虚拟经济运转所必需的货币量,央行就必须在超出实体经济的实际需要量之外,无章可循地、大规模地扩大信用货币的投放总量。可是,这些超额发行的信用货币,随时都有可能释放到实体经济中来而造成宏观的不稳定。因此,虚拟经济规模越大,对实体经济构成的威胁也就越大。

 

  全国人大副委员长成思危先生多年前就指出"目前全球虚拟经济的总规模已经大大超过了实际经济。2000年底全球虚拟经济的总量已达160万亿美元,其中股票市值和债券余额约为65万亿美元,金融衍生工具柜台交易额约为95万亿美元,而当年各国国民生产总值的总和只有约30万亿美元,即虚拟经济的规模已达实体经济的5倍。全世界虚拟资本日平均流动量高达1.5万亿美元以上,大约是世界日平均实际贸易额的50倍,就是说世界上每天流动的资金中只有2%真正用在国际贸易上,其他的都是在金融市场中进行以钱生钱的活动、、、"。由此可见,天量的虚拟经济一旦发威,弱小的实体经济必不堪一击,全面瘫痪。

 

② 增加了货币需要量的测算难度

为了让虚拟经济运转起来,国家需要再额外投放多少货币量才合适呢,这的确是一个世界性难题,也可以说这是一个根本无法破解的难题。例如,随着股价的攀升,面值1元的股票,有可能数倍,数十倍地从实体经济领域里吸纳出资金来入市炒作。大量资金瞬间的蜂拥而至,局部实体经济就会瞬间失血休克。但是,谁能统计清楚这些冲着利好而来的货币都是从那里来的吗?谁能计算清楚这些货币的量是多少吗?谁能说清楚这些货币会在股市呆多长时间吗?谁又能说清楚实体经济总体乃至局部哪些环节需要补充货币、补充多少货币吗?一系列的未知数只能让中央银行的行长等宏观经济的管理者,如黑夜履薄冰。

 

  ③ 增大了货币政策的调控难度

 从政策目标上来说,假如根据估算,粗略知道了货币政策的大致方向和货币的投收总量,但是在操作货币投放和回收政策时,虚拟经济仍然会给政策的执行设置出种种麻烦。因为基础货币、准备金率、公开业务、再贴现率等等这些间接的市场调控形式,根本无法作到精确到位。滑稽的是,市场经济搞了几百年了,可是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位经济学家,都无法确切地告诉人们,自己国家的货币投放总量确切数据到底是多少!因此,货币的供应总量超过或少于商品服务的总周转次数、总规模、总价格所实际需要货币量的情况也就一直在出现着。市场要么出现需求过剩,要么出现需求不足,物价经常性地上下波动,也就不足为奇了。

  从政策的传导机制上说,实体经济在运转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无论是总量上还是局部环节上都有瞬间波动的可能,因此,这就需要国家的宏观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有效快捷的传导下来,从而能够让货币投放和收回的量准确,动作上也能瞬间完成。但是,在虚拟经济环境下,政策的传导,很难作到有效快捷。

 

  ④ 掩盖了实体经济危机

人们参加生产经营活动的本来目的是获取更多更好的物质产品和服务,货币只是一种获取物质产品和服务产品的工具或手段。可是虚拟经济发育起来以后,人们把对物质财富的渴望,舍本求末地移情到对货币数额这种虚拟财富的渴望上。在虚拟经济环境中,拥有金钱的人无须参加任何实体经济的劳动和管理,依靠钱就可以生钱。在这种金钱万能假象的迷惑下,真正具有使用价值或效用的物质产品和服务产品的生产被撇到一边,追求金钱却成为人们参与一切经济活动的唯一目的,国家也把无法真实反映人民实际生活水平的GDP几乎当作了追逐的唯一目标。企业为了出业绩,以换取股市的追捧和银行信贷的青睐,政府为了出政绩,以博取上级的欢心或者是富人选民的欢心,都情有独衷地玩起了货币数字游戏。但是,虚拟经济呈现出的繁荣往往是虚假的,在眼花缭乱的辉煌货币数字背后,往往潜藏着巨大危机。

 

  ⑤ 额外增加了社会财富的生产成本。

银行业、证券业等虚拟经济行业,并不生产一分一毫的实体商品,也几乎并不提供任何有实际效用的劳务,但是却拥有庞大的就业队伍和高等级的运营场所,造成了社会劳动的巨大浪费。

 

⑥ 成为世界不稳定的根源

美国经济之所以持续了许多年的繁荣,主要得益于美元纸币、美国政府国债、美国股市、各种金融衍生品等虚拟财富骗取全世界实物财富的成功。但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泡沫吹的再大早晚也要爆裂。其实在美军悍然入侵伊拉克、穷兵黩武发展反导等武器系统、在世界各地制造事端等等现象的背后,都有推迟虚拟经济泡沫彻底破裂的影子。

 

通过分析可以看出,虚拟经济越发达,经济运行的成本就越高,宏观经济的可控性就越差,经济的泡沫就越大,金融危机的潜在可能性也就越大。

 

 

 

六 监管手段严重落后

 

即便是以上因素都存在,只要监管到位,金融危机也不会发生,但是在纸币制度为基础的自由市场经济环境下,货币监管手段严重落后于时代。

 

(一)帐户不唯一、财产不登记、现金易泛滥、经济活动处在混沌中

每个公民和企事业单位,都可以在不同的商业银行开立多个货币帐户,现金也可以不受约束的大量流通。没有专门的机构对每个公民和企事业单位的有价证券、房产、地产、汽车、机器设备、大宗商品、各种劳务的交易过程和余额进行统一记录。每个公民、法人实体和独立财权的各级政府机关帐户彼此之间发生的货币和非货币资产的往来和交换,既可以通过任何一个银行帐户转帐来完成,也可以通过现金交易来完成,甚至通过欺诈行为来完成。一旦发生经济纠纷和非法交易事件,取证非常困难,因此,虽然法律条文日益繁琐、司法机构日益庞大、司法成本日益巨大,但是经济诈骗、假冒伪劣、偷税漏税、权钱交易仍然存在。由于人们无法对混沌的市场形势做出清醒的判断,因此经济活动往往是盲目的,宏观经济经常性的处在破坏性的波动中。

 

(二) 货币总量测算困难

根据流动性的不同,信用货币包含M0、M1、M2等很多层次。一般来说,信用货币供应量=流通中现金M0(银行体系以外各个单位的库存现金和居民的手持现金之和)+狭义货币供应量M1(M0加上企业、机关、团体、部队、学校等单位在银行的活期存款)+广义货币供应量M2(M1加上企业、机关、团体、部队、学校等单位在银行的定期存款和城乡居民个人在银行的各项储蓄存款)。因此,在理论上,信用货币供应总量测算起来非常困难。

同时,由于流通中的现金总额=现金累计出库总额-现金累计入库总额。而在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流通过中现金纸钞和硬币已经出现的非正常销毁、匿失、流出境外等数据无法被精确的统计在内。银行库存现金非法流出库外的情况也有发生。制造技术已经可以乱真且进入流通的假币数量也无法计算。定期存款可以随时变为活期存款或现金,这些数据也无法被及时统计在内。因此,在实际工作中,信用货币总量的统计工作非常困难。

 

(三)货币量的增长与实体财富量的增长脱节

中央银行贷款给商业银行、贷款或直接拨款给政府、用货币购买商业银行票据、用货币购买政府国债、用货币购买金银或外汇等增加货币供应量的行为,都无法直接带动实体财富量的增长。各商业银行把各种款项一而再再而三的放贷出去而扩张货币供应量的过程,也无法直接带动实体财富量的增长。

例如,商人A把100万现金存入甲银行,甲银行收到商人A的100万元存款后,上交央行10万准备金,剩余的90万元贷给了商人B,商人B取走了10万现金,把另外的80万现金存入乙银行,乙银行上交央行8万准备金,把剩余的72万元现金贷给商人C,商人C取走12万现金,把另外的60万现金存入丙银行,丙银行上交央行6万准备金,把剩余的54元现金贷给商人D,商人D取走14万现金,把另外的40万现金存入丁银行……,因此,商业银行可以把100万货币扩张到316万。商人A的100万存款+商人B的80万元存款+商人B的10万现金+商人C的60万元存款+商人C的12万现金+商人D的40万元存款+商人D的14万现金=316万但是,商业银行的货币扩张行为并没有到此结束,丁银行还可以继续把上交准备金后剩余的现金贷给商人E,商人E也可以继续提取现金并把剩余的货币存入戍银行……,由此可见,商业银行扩张货币的数值是不确定的,并且在货币的扩张过程中,实体财富有可能一分钱的变化都没有发生。

 

(四)宏观调控远水难救近火

在纸币制度基础上的自由市场经济环境中,政府管宏观仅能依赖利率、准备金率、公开市场业务、财政政策、宏观窗口指导等总量控制措施。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当经济过冷时,政府开启水龙头,给宏观经济注入货币,当经济过热时,政府就关闭水龙头,减少宏观经济的货币注入量。但是遗憾的是,当经济出现通货紧缩的时候,虽然国家很希望富人把钱从银行里取出来进行直接投资和积极消费,但是国家却不能直接干预,而只能用曲线救国的方式降低银行利率,引诱富人进行直接投资和积极消费。或者是通过减税,让有钱人投资兴业的热情尽快燃烧起来。但遗憾的是,经济越是低迷,需求越是不足,国家越是渴望富人把银行的钱取出来贷出来进行投资的时候,富人越是不愿意进行直接投资或者是间接投资的,因为这个时候赚钱比较难。美联储十几次降息收效甚微,就是明证。因此国家只能被迫地搞积极的财政政策和不计后果的鼓励出口和招商引资以不断增加货币投放量。当经济逐渐变得过热,国家渴望富人减少投资的时候,虽然国家一再提高银行利率或者税率,但是富人却越是愿意进行直接投资或者是间接投资的,因为这个时候赚钱更容易,或者干脆把钱买成房地产等实物商品储藏起来更放心。目前,房地产热的一个重要成因就是有储蓄存款的人担心货币存放在银行里难以保值,就通过购买房地产等实物商品的方式企求迅速增值和长久保持财富的价值,或者把资金转移到境外注册海外公司后,与国际投机热钱一起再返回内地进行投机。因此在这个层面上说,在现行的货币制度下,富人的富裕货币是投机的货币,是助纣为虐的货币。这个时候,已经投放出去的货币,政府却很难收回,除非动用行政手段,强迫各家银行强行收回贷款,但这又会遭到新自由主义主流经济学家的带头围攻。由此可见,在现行的纸币制度环境下,政府通过利率、准备金率、税率、积极的财政政策、宏观指导政策等传统手段来管理宏观经济,是极其笨拙和粗放的,无法有效及时地克服经济过凉或过热,只能是远水难解近渴,或者是远水难救近火。同时,利率、准备金率、公开市场业务、财政政策、宏观窗口指导等总量控制措施往往是一刀切的对待所有行业,如果实施了收缩政策,可能会给房地产、汽车、钢铁、水泥等领域已经出现过热的行业降了温,但是针织服装五金百货和各种劳务服务等众多领域仍然偏冷的行业也往往被冰上加霜。

 

(五)积极的财政政策制造滞胀

自由市场经济鼓励把货币当作财富向少数成功人士手中大量集中,可是货币集中在少数人手中后,实体经济又会出现货币短缺和有效需求不足,如何才能克服这对矛盾呢?英国著名的经济学家凯恩斯认为,要想克服有效需求不足,就应该搞积极的财政政策,通过加大政府投资,扩大基建投资规模,产生滚动效应,实际上就是增加货币投放量以拉动经济增长,扩大就业。但是,政府借钱搞基础建设,在一定时期,范围和规模内是必须的,甚至是迫切需要的,效果也是明显的,但若企图长期依靠这种方式拉动经济增长,将会适得其反变宜为害。一是乘数效应的能量不够。因为在劳资分配悬殊或腐败严重的情况下,这些钱中的绝大部分转了一圈后又会沉淀到那些没有必要花钱人的有钱人的口袋里,因此,投资拉动消费的期望值往往是被远远高估;二是基础建设的最佳投资量有限。如果硬性超额长期投资,就会导致基础建设项目的规模、设计、技术的超前量太大,极易造成浪费;三是老百姓得不到直接实惠。老百姓迫切关心的问题是生存压力越来越大。如就业和收入的稳定性、子女学费负担、家庭医疗保障、社会不公、社会治安等等问题。而政府借钱搞基础建设,与老百姓的这些迫切需要有一段距离,更象是在帮助富人挣更多的钱;四是政府成为债务人。政府用来投资的货币主要依赖发行国债和银行贷款来维持,但是基础建设投资,绝大多数属于公益性建设,很难得到经济回报,如果拉动宏观经济增长的作用一旦减效或失效,新增的财政收入连国债和贷款利息,以及上年度的财政赤字都无法稀释掉,经济就会对财政赤字形成滚动性依赖,而财政增收无法弥补的赤字国债最终都要通过增加基础货币投放量来弥补,这样一来,经济增长就会出现停滞,失业继续增加,而物价却会继续上涨,从而出现滞胀现象,如果这种现象延连多年,政府的全面危机也就不太远了。例如,西方各国在战后的50-60年代,为了克服有效需求不足刺激经济增长,实施了积极的财政政策(或称通货膨胀政策),虽然对经济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进入60年代和70年代以后,由于增发货币对经济的刺激作用越来越减弱,而对经济的消极影响渐渐上升,终于出现了经济增长速度下降,失业率上升,但物价依然上涨的滞胀局面。

 

(六)对国际货币的监管几乎是空白

据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所长余永定先生介绍,流出美国境外的美元数量是很难估算的,因为这个数据无法从美国政府公布的统计数据中直接查到,只能从国外经济学家文章中间接得到。虽然美国财政部经常公布美国国债总额,但其中有多少美国政府国债是被外国政府或机构个人所持有的,也是一个未知数,这说明美国政府一直有意识的向全世界隐瞒美国赊欠全世界的外债总数量。正是由于美元信用货币和美元债券的发行量早已经没有了标尺,已成为一个纯粹的被美国政府操纵的心理概念,假如,世界上所有的美国政府国债的持有者同时要求兑换回美元,美元持有者同时按照目前的价格购买美国国内的有使用价值的实体商品,那么,就极有可能卖下几个,几十个,甚至上百个美国、、、

 

 

七  西方主流经济理论已落后于时代

 

西方微观经济学是当代主流经济学家的理论基石。西方微观经济学最核心一个概念是"需求"。西方微观经济学认为,在某种价格水平上,有货币支付能力者产生的购买欲望才能算是需求,仅仅有消费欲望而没有货币的穷人的实际需求不是微观经济学所要研究的对象。由此可见,西方微观经济学的根本宗旨是为有钱人服务。

另外,西方微观经济学自始至终没有弄明白货币的本质,但是,却把生产成本、企业收益、规模经济等分析几乎通通建立在价格的基础上,因此,货币也就自然而然被西方微观经济学认同为是财富,因此,在西方经济学家眼里,以货币计算的国民生产总值(GDP),俨然成为一国经济成就的座向标,也就根本不在意广大人民群众实际的生活水平是否获得真正的提高。

 

再例如,当今国际贸易的理论依据来源于英国古典经济学家李嘉图的比较利益学说,这种观点认为,每一个国家只要集中生产本国国内具有最大优势的产品,参与国际分工和自由交换,参与交换的各个国家就可以节约社会劳动,世界也会因为自由交换而增加产量并普遍提高劳动生产率。但是当代主流经济学家在向世人宣导这种理论的时候,却忘记了这种观点早就不再适用于美元纸币取代真金白银的当今时代。

 

 这就是为什么美国的次贷危机会引爆世界金融大风暴的幕后真相。

审判格林斯潘

格林斯潘先生是一位市场经济的坚定拥护者,但是格林斯潘却不清楚市场经济有自由放任式的传统市场经济和可观控式的新型市场经济两种类型之分。自由市场经济是一种借助人的自私本能,通过法律手段界定产权归属,拒绝国家干预,放任各种经济成分参与市场自由竞争,以期实现资源最优配置的经济模式,其基本特征是私有制、自由贸易、纸币制度。毋庸讳言,自由市场经济比封建的自给自足式的自然经济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先进性,即便与传统计划经济模式相比,由于自由市场经济把传统计划经济中“要我干”的被动人变成了“我要干”的主动人,极大地调动起了人们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追逐财富的积极性。再加上市场交换极大地刺激着商品的生产和丰富着人民的生活,纸币的可无限扩张特性又在很大的程度上支撑着政府通过公共基础性或福利性投资维系着经济社会的泡沫性繁荣,因此自由市场经济模式至今仍占据着世界经济的主流。格林斯潘先生对此是心知肚明极力颂扬的。

  • 【简介】
     高木,一个把人人幸桶最大化当仟目己最高学术追求的独立学者,一个有着丰富社会阅历和实践经验的草根思想者,一个常年活跃在新华发展论坛、北大三角地论坛、人民强国论坛、世界经济论坛、凯迪经济风云、国研网、中国改革论坛、澳洲在线等论坛的网络作家。其文章被网友广泛转载,综合点击率上千万次,回帖数十万计,数百篇次文章被海内外多家人网站收录为精品。
  • 【本书目录】
    第一章:把自由经济当作人间天堂
    1.1 利用人类本性发展经济的弊端
    1.2 自由交换并非完美的资源配制方式
    第二章:把一个世界秘密隐藏了43年
    2.1 货币的本质——不打算归还的欠条
    2.2 因欺骗而生的纸币雏形
    2.3 银行——被收编的诈骗团伙
    2.4 纸币——断线的气球
    2.5 神秘的财富团和三种货币制度
    2.6 纸币存在五大财富黑洞
    第三章:蛊惑民众储蓄不断贬值的纸币
    3.1 储藏纸币就是取走了实体经济的润滑剂
    3.2 储藏纸币是为政府的坏账埋单
    3.3 用纸币投资是制造灾祸
    3.4 纸币总是在不断贬值
    3.5 物价不上涨纸币也缩水
    第四章:不知道国家不借钱就无法运转
    4.1 自由市场经济国家普患纸币依赖症
    4.2 国债成为政府的救命稻草
    第五章:纵容虚拟经济恶变成肿瘤
    5.1 富人为钱财保值的途径——虚拟经济
    5.2 虚拟经济是生在实体经济上的肿瘤
    5.3 虚拟经济让世界糊涂度日
    5.4 虚拟经济已经成为监管死角
    5.5 虚拟经济助长了拜金主义狂潮
    5.6 额外增加了社会财富的生产成本
    5.7 成为世界不稳定的新根源
    第六章:扬汤止沸难阻魔鬼周期
    6.1 经济周期是自由市场经济的幽灵
    6.2 扩张政策是饮鸩止渴
    6.3 紧缩政策是扬汤止沸
    6.4 宏观调控之剑镇不住纸币之魔
    第七章:从未打算让工人实现充分就业
    7.1 劳动力相对过剩
    7.2 劳动力绝对过剩
    7.3 劳动力的结构性过剩
    7.4 富人政府希望适当失业
    7.5 为创业者设立层层关卡
    第八章:迷信自由经济的自我修复能力
    8.1 积极的财政政策并不真积极
    8.2 富人掌权的国家——税收杠杆为哪般
    8.3 工人运动成本巨大
    8.4 福利政策奖懒罚勤
    8.5 财产申报难验证
    8.6 法律并非万能
    8.7 小政府政令难通
    第九章:政策前后矛盾促发次贷危机
    9.1 消费信贷本身没有错
    9.2 美式消费信贷走偏了
    第十章:鼓励无序竞争怀疑有序竞争
    10.1 自由市场的基本价值——弱肉强食
    10.2 自由竞争正把人类引向深渊
    10.3 富国富人是制造人类灾难的主力军
    10.4人类已经接到了死亡通知书
    第十一章:导演美元花花纸换世界的骗人游戏
    11.1 美国是世界财富的收割机
    11.2 美国成了世界的寄生虫
    11.3 美国人用废纸换世界的糖块
    11.4 美元花花纸可买下整个中国
    1l.5 新兴市场经济国家的厄运
    11.6 出口顺差越大顺差国损失越大
    11.7 招商引资越多引资国受损越大
    第十二章:为美国人的美梦牺牲世界
    12.1 美元把美国暂时变成天堂把中国暂时变成地狱
    12.2 把通货膨胀压力转移给中国
    12.3 中国成为帮助美国实现繁荣稳定的活雷锋
    12.4 汇率升降货币弱势国都进退维谷
    12.5 加剧了世界贸易摩擦
    第十三章:让美国人在天堂美梦中掉进深渊
    13.1 美国最害怕世界各国对美元丧失信心
    13.2 石油美元将更不公平
    13.3 欧佩克正在唱衰美元
    13.4 美元失去的流动市场越来越大
    13.5 美国实体经济总量与其大国地位不相称
    13.6 美国境内正在遭受持续性的恐怖袭击
    13.7 美元绑架了全世界
    13.8 中国储备美元为哪般
    13.9 后美元时代是大势所趋
    第十四章:留给世界一枚定时炸弹
    14.1 自由市场参与者的无奈
    14.2 把骷髅伪装成美女的信用评级机构
    14.3 信用卡只是纸币衍生物
    14.4 无法测算的纸币总量
    14.6 纸币由不生产财富的机构发行
    14.7 谁来控制纸币的数量
    14.8 国际纸币基本不受监管
    第十五章:不懂如何才能真正创造财富
    15.1 如何才能真正增加社会总财富
    15.2 出借剩余产品——积蓄财富的最好方式
    15.3 如何让每个有劳动能力者都参与劳动
    15.4 借钱消费就是促进经济发展
    15.5 贫富适度才能让社会财富最大化涌现
    15.6 实现分配适度在技术上并不难
    15.7 均衡阶层博弈才能实现分配适度
    第十六章:错过了一个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
    16.1 什么是好的市场经济
    16.2 借助互联网建立新型的货币管理制度
    16.3 全民社保内需旺盛
    16.4 国力强盛赋税公平
    16.5 人民富足次贷风险消失
    16.6 奖勤罚懒仇富消失
    16.7 轮流上岗充分就业
    16.8 三农困境化解
    16.9 创新能力大提高
    16.10 公有制生机盎然民营经济健康发展
    16.11 经济周期性波动基本消失
    16.12 全有保障
    16.13 民主制度得到完善
    16.14 技术独裁难以出现
    16.15 腐败机会减少
    16.16 公共道德水平提升
    16.17 合法隐私得到保护
    16.18 迎来爱情浪漫时代
    16.19 可持续发展能实现
    16.20 腐败阵营和平瓦解
    16.21 国际记账货币替代美元
    16.22 传统市场经济国家难以冲破纸币制度枷锁
    附录:谁是金融风暴的先知先觉者
    后记

《审判格林斯潘》揭示超主权货币一条新捷径

高木在《审判格林斯潘》一书中,澄清了货币本质是借条这个困扰世界数百年的理论误区,事实上已经为国际社会建立一种超主权货币新体系,找到了一条便捷途径。例如,中俄两国、或者金砖四国、或者上海合作组织、或者亚洲自由贸易区成员国内部,都可以率先建立一种雏形的国际货币。以上合组织为例:

A 由上海合作组织制定一个货币单位:上合元。
B 上海合作组织为每个成员国设立唯一的国家帐户。
C 经过上海合作组织大会的讨论,并根据每个国家的综合国力最终确定每个国家可负债发行上合元的最高限额。每个国家都可以使用帐户上负债限额内的上合元向其他国家购买本国需要的产品或劳务。
D 每个负债发行上合元的国家都要根据本国禀赋,以国家的名义指定每单位负债发行的上合元所承诺兑现的实物价值量。例如,甲国承诺1个上合元可兑现1公斤普标小麦,乙国承诺1个上合元可兑现1.1公斤普标玉米或1.2公斤普标大米,丙国承诺1个上合元可兑现0.5公升普标原油。这个对应关系经各成员国充分协商后一经确定就应保持长久不变,除非经过上海合作组织2/3多数表决通过后做适度修改。
E上合元取代美元、欧元、日元、人民币、卢布充当上海合作组织内部国与国之间法定的结算货币。逐渐发挥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职能。
当一个国家的国际贸易出现盈余时,其国家帐户上出现正数。
当一个国家的国际贸易出现逆差时,其国家帐户上出现负数(赤字)。
每个国家帐户上的上合元结余额就是本国货真价实几乎永不贬值的外汇储备。
F本国政府若鼓励出口,可以通过相应的结汇制度,把本国货币与上合元的汇率制定在较低水平上,反之制定在较高水平上。如果各个成员国逐渐都采用帐户唯一网络观控人本化电子货币制度后实现了国内物价长期稳定,可能会出现每个成员国的本国货币与上合元汇率长久稳定的状态。
G每个国家在自己的大帐户下为本国每个涉外企业或自然人设立世界元外汇分帐户,这些分帐户汇总形成整个国家的外汇储备总额或外债总额。每个企业或自然人可以根据对价关系,决定出口、进口、越境投资、越境收购事宜,并利用各自的外汇帐户完成跨国交易。
H上合元不需要印刷成纸币形态,只是记录在各成员国中央银行数据库中每个国家帐户上的电子符号。
I 每个国家的中央政府负责最终清算。当一个国家国际贸易发生巨额逆差时,债权国要求债务国清偿时,债务国必须按照当初的承诺向债权国支付相应数量和质量的实物产品。


上海合作组织货币体系一旦建立起来,就会给世界传递如下信息:
(a)任何一个国家都应该丧失依靠强悍的军事力量,通过印刷本国纸币而向世界攫取铸币税收入的特权。都无法通过向世界无限度地发行国债和增加贸易赤字维持本国经济的虚假繁荣和维持穷兵黩武的经济开销。
(b)任何一个国家的货币都无法形成投机基金在世界各地流窜作案,无法破坏他国金融稳定和世界经济稳定。
(c)国家间的贸易结算都应该以价值恒久稳定的以实物为本位的世界元为结算单位,让国际商品价格波动、汇率波动造成的世界经济不稳定的现象消失。
(d)弱小的国家也可以获得负债发行世界元的一定额度,帮助其经济起步。
(e)每个国家都只能依靠本国的自然禀赋和本国人民的劳动和智慧进行公平竞赛,谁能向世界提供更多更好的货真价实的比较利益最大的商品和服务,谁的国家帐户上的正货币数值就大,谁就为世界经济的健康繁荣作出的贡献大,谁就能受到世界的真心尊重。

正是由于国际记帐货币具备多种优势,一旦在上合组织内部率先成功实行,就会吸引更多国家积极加入,进而形成星火燎原之势,迅速取代美元成为占主导地位的世界货币。


《审判格林斯潘》2009年4月已由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

从神坛到审判台:清算格林斯潘

策划语:

  从神坛到审判台只有一步之遥。

  被称为“世上最伟大央行行长”的美联储前主席艾伦?格林斯潘恐怕没有想到,在退休两年多之后,对他的“清算”之声来得如此凶猛。

  格林斯潘曾集各种荣耀于一身。在其主政美联储的18年时间里,美国经济出现了创纪录的长达10年的持续增长期,中间只发生过两次温和的衰退。载着“经济沙皇”、“美元先生”、“反通胀斗士”等美誉,格老于2006年1月卸任。彼时,美国经济强劲,通胀水平低,股价和房价都在节节上涨。

  很快,危机的种子开始发芽。房价不再上涨,房屋建设开始下滑,次级抵押贷款的拖欠情况越来越严重,一些贷款机构和对冲基金难以为继而破产。次贷危机全面爆发。

  人们才发现,“宽松的艾伦”(Easy Alan)难辞其咎。

  目前,对格林斯潘的指责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其一,在2001年至2003年,美联储为了减轻互联网泡沫破灭对经济的影响而降息太多。随后的加息步伐又太慢。低利率刺激了抵押贷款和过度消费,造成了房地产泡沫的膨胀。

  其二,美联储监管太过松懈。央行降低了抵押贷款的标准,以至信用状况不佳的贷款人以极低的成本通过贷款得以购买房屋,而在房产泡沫破灭时,这些人最终无法偿还贷款而破产。

  反格林斯潘的情绪在蔓延。类似“格林斯潘致死人数统计”等文章在网络上受到追捧;《格林斯潘的泡沫:美联储的无知年代》,已多次再版。

  尽管,格林斯潘面对这些指责感到很委屈,“以前我因莫须有的原因受到赞扬,而现在又因莫须有的原因受到责难”,“我想不出美联储的决策过程有哪一次是不对的。”但这些辩解还是显得苍白。

  该来的总会来,该受的痛苦也无法逃避。

  为此,本报特别策划“清算格林斯潘”专题,邀请多位学者发表见解,试图以理性的眼光来厘清格林斯潘货币政策的功过是非。

  格老的大问题:货币政策到底能起多大作用?

  专访美国麻省理工学院金融学教授王江

  摩根大通又出了一个大窟窿。其2008年一季度财务报告宣布,公司继续减记26亿美元。

  自此,摩根大通与次贷相关的损失达到了126亿美元之巨。

  相对来说,摩根大通在此次金融危机中的损失还不算多的。美林、瑞银等“前辈”早已付出了百亿美元以上的“学费”,而且窟窿尚未见底,而贝尔斯登则“灰飞烟灭”。

  前几年红红火火的华尔街如今变得“尸横遍野”,金融业在穷于应对的同时,将矛头对准了曾经的“偶像”——格林斯潘。低利率和放松管制这两项原本被认为其功绩的行为,瞬间成了“千夫所指”,格老则显得有点悲愤和委屈。到底是“其兴也格老,其亡也格老”,还是说人们仅仅是为这场危机找一个替罪羊?为此,本报就一些热点问题专访了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斯隆管理学院金融学的瑞穗讲席教授王江,以飨读者。

  低利率推升美国楼市泡沫

  记者:美国在2007年爆发金融危机之后,对美联储前任主席格林斯潘的评价逐渐开始逆转,从最伟大的央行行长,转变为现在更多人所谓的金融危机的始作俑者。似乎格老对美国的经济政策拥有一人兴邦、一人丧邦的权力,那么格老有这么大的影响力吗?

  王江:我觉得目前存在两种极端的看法:一是将宏观经济某些方面的变化过度归咎或归功于格林斯潘过去所实行的货币政策。另一个是认为目前的状况和格林斯潘一点关系都没有。我认为实际情况应该是在这两者之间。

  研究宏观经济的经济学家都非常清楚,央行可以通过调节货币供应总量等手段来调控宏观经济,但以经济状况来评价相关政策的时候会存在几个问题。首先,政策影响很难评估。因为任何一个政策实行之后,同时也会有其他因素在变化。这不是做自然科学实验,可以通过控制其他变量来观察某一方面的影响。

  其次,弗里德曼早已指出,人们很难确定政策发生作用的时间周期。

  再次,宏观货币政策是对总量的控制,是一种粗钝的工具,而它具体对经济哪一部分的影响会比较显著,则往往不是那么明确的。尤其是在国际化的市场环境中,有些影响可能并不见得是事先可以预想到的,也不见得是决策者所期望的。

从这个角度来说,认为如今的危机完全是之前宏观政策的结果,这种看法可能有点过分。楼市基本上也是这种状况。因为楼市在很大程度上是局域化的市场,所以很多人认为货币政策对房价的影响不会很大。

  然而,现在美国楼市出现的问题跟格林斯潘时期比较宽松的货币政策是有关系的。虽然楼市属于局域化市场,但我觉得还有另外两点值得注意。第一,楼市之所以是局域化市场是因为需求的局域化。这不像股票,它的需求是全国性的,甚至是世界范围的。房屋一般是当地人在购买,因此需求经常也是由当地经济情况决定的。但后来出现了投机性买房,比如北京人并不是只在北京买房,也可能到三亚,到上海去买房。所以需求有一定的成分已经开始非局域化。

  第二,融资的容易程度也是驱动需求的因素之一。如果借贷标准下降,利率非常低,那么这的确可以在总体上推动需求,而这个因素是全国性的。一旦总体利率下降,借贷容易了,那么各个地方的楼市都会得到推动。

  回到问题本身,那么我认为把目前所有的结果都归结于格林斯潘的货币政策,我觉得过于牵强,但认为没关系也太过简单了一点。

  记者:现在很多对格老的攻击都集中在当时的低利率政策上,但很有趣的是,在纳斯达克网络股泡沫破灭之后,现任主席伯南克作为当时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FOMC)的委员之一,是最早支持降息的人之一。而且和今天一样,降息这样的决策也是在委员会中投票通过的。那么格老当初的这些想法和主张,是不是也反映了当时美国经济学界的一种主流观点?

  王江:这里你提到了几个问题。第一,对格林斯潘政策的评价问题。我觉得现在对他的政策提出一些疑问是正常的,但要下结论还是要小心。原因有几点,首先,人们对一项政策的效果,往往一段时间之后也不一定看得很清晰,其中的几个原因上面已提到。另外,在决策者做判断的时候,往往存在多种可能性,只能根据已知的信息去做出判断。比如降息可以防止萧条,但也可能造成通胀。还有一点我想强调的是,通胀一般主要被理解为商品价格的普涨,但实际上资产价格的普涨也是一种通胀。它不是当前消费品价格的上涨,而是未来消费品价格的上涨,只不过这反映在了资产价格里,因为资产给人们带来的是未来的收益。

  宽松的货币政策肯定是有风险的,但决策者在做实际判断的时候,只能根据哪一种情况发生的概率大小来做出相应的抉择。当然,实际结果可能和当时的判断不一样。比如当时美联储认为在那个利率水平下,发生通缩和通胀的可能性分别为60%和40%。两相比较,决策层可能会认为60%的可能性比较大,后果比较严重,因而针对通缩调整了政策。但最后实际发生了通胀,是概率40%的情况。那么在这种情况下,也不能说当时的政策是错误的。因为根据当时的判断,采取宽松的货币政策是应该的。

  至于说当时美联储认为通缩的可能性更大,这个判断是否正确?从现在能看到的记录来看,这项决策是由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FOMC)开会讨论,最后投票决定的。如果没有新的资料证明当时忽略了某些因素,那也就是说这是多数人比较一致的判断。从这个意义上讲,把责任都归到一个人身上,可能过于简单化了。

  从另一个角度讲,格林斯潘在任期间,其对整个政策的制定起到的是一种相对比较强势的作用。首先,他本人有相当丰富的经历。其次,他对于数据的分析和判断能力一直很受尊重。所以我相信他的想法和分析在整个决策过程中会起到一种主导的作用,这是不可否认的。那么其他人的判断是独立支持他的观点,还是在一定程度上受了他的影响?这个问题就较难回答了。

  整体滞后的金融监管

  记者:对于格老的另外一方面责难主要来自于他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思想。目前不少人认为格老过于放松对金融机构的监管,结果释放出了大量不合格的金融产品,造成了今天的危机。伯南克最近也指出,近年发放的大多数次级抵押贷款“既不负责任,也不谨慎”。但您过去说过,放松管制有利于创新,但创新过快监管会滞后,由此会带来风险。假如说这是一个了解和交学费的过程,那么也是正常。但有没有可能,这场危机还意味着格老那种自由放任的经济思想存在重大缺陷?

  王江: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我个人的观点是这样的,第一,从格林斯潘到美国主流的政策制定者,包括经济学界和金融学界,都认为市场机制在相当程度上是有效的,在尽可能的情况下应该让市场去自行运转和调节。

  但这里可能容易忽视一点,就是市场的有效性往往体现在微观层面,比如开发什么样的产品,哪些市场会得到较快的发展,这些方面要政府来管理我觉得是不恰当的。所以在这个层面上认为政府不要过多的干预市场是正确的。

  同时,我们也要看到,普通市场参与者不会很关心宏观层面的问题,例如具体金融产品的开发对整个金融系统稳定性的影响如何,这显然是政策制定者的责任。对于投行、券商等市场参与者来说,它们最关心的是怎样提供一些产品,满足需求,也可以从中谋利。

  这些道理说起来简单,但实行起来相当难。首先,以美国的监管架构来看,原有的架构并不适应如今的市场,监管没有跟上市场的发展情况。混业经营一旦展开以后,原来的分业监管明显是无法完全适应的。举例来说,股市有证监会,房地产、保险有各自相应的监管机构。央行尽管总体上有维持市场稳定的责任,但这个责任并不明确。从法律条文来看,美联储被赋予的职责是比较宽泛的。像最近美联储给摩根大通公司融资去收购贝尔斯登公司这样的操作,从职能规划来讲,条例并没有规定央行不能借钱给投行,但是美联储传统的职责是只负责商业银行领域的问题。而且美国是一个注重惯例的国家,就像法律是靠案例形成的一样,监管也是这样。但是混业经营开展起来以后,就很难进行这样简单的界定了。商业银行的业务可能牵涉到投行,甚至保险公司,或者是反过来的情况。所以在总体市场的规划和监管上,到底谁来负责并不明确。 ceo

从这个角度来讲,在整个市场监管不足的情况下,简单的将问题归咎于任何一个部门,我觉得这并不是很全面。只能说监管系统实际上是落后于市场发展的。

  我觉得这里特别要注意的是,出现这样的情况以后,不能反应过激过度。像当年安然等几家公司曝出丑闻之后,国会马上就在公司治理方面通过了一些法律,这实际上有操之过急的风险。现在回过头来看当时制定的一些法律条例,可能就不是那么稳妥。问题暴露出来,这是一件好事,尽管代价比较大。接下来肯定要有补救的措施,但这是否意味着应该立即将这些领域都管起来,我想还是谨慎一点好。

  记者:其实看看经济史也会发现,世界各国对金融的监管也是时松时紧。现在是一个全球化大行其道的年代,但过去全球化也曾经发生过逆转。那么这次的危机是不是也意味着近几十年来,以自由放任为特征的经济思潮的阶段性终结呢?

  王江:不能否认有人怀有极度市场自由主义的思想,但我相信多数政策制定者可能不会那么想。发挥市场的作用也只是说在一定的层次上让市场起作用,但同时宏观的监管和政策还是需要的,只不过到底需要什么具体的政策,需要实行到什么程度,这个是有争论的。

  其实即使格林斯潘个人倾向于进行监管,这也是很难执行的。因为从当时大家认可的程度来看,很多职能是不在央行权限范围内的。

  但这里暴露了一个问题,就是当时美国的监管者为何没有对明显滞后的监管体制提出改革的方案,就像英国的体制那样?我觉得这个问题说起来容易,做起来是比较难的,因为操作上牵涉到部门利益的协调,没有特别大的动力是很难推进的。所以我觉得监管机构采取防患于未然的做法是很少的,更多的可能还是亡羊补牢。

  记者:您谈到了美国的监管架构问题,其他领域我不清楚,但次级抵押贷款应该属于美联储的监管范围。目前有报道表明,在格老任期结束之前,美联储内部就有人提出要注意这些贷款,而格老的辩解是当时相关数据并不全面。另一方面,过去格老曾称赞过次级按揭贷款这种创新,觉得这让很多不可能买房的人拥有了住房。不过现在的情况表明,很多人无法继续还贷,最终还是失去了房子。从这方面说,格老似乎还是负有责任的。您对此怎么看?

  王江:我个人觉得这个判断可能要过一段时间才能下。第一,自从去年危机爆发之后,现在强调比较多的是金融创新的负面影响,但是正面评价我们很少听到。随着资产证券化市场的发展,借贷成本降低,原来借不到钱的人可以借到了,而且很多借贷现在并没有出现无法还贷的问题。那么从金融创新中获得益处的人与现在那些无法还贷的人,对于金融创新的评判显然是不同的,其间的利益差别应该如何权衡?我们现在并没有足够的数据来做这个判断。如果获得好处的人居多,那么又该如何从整体上去评价金融创新?这时情况就会比较复杂。

  第二,即使单看目前这些无法还贷的人,其涉及到的问题我觉得也不是那么简单。因为借贷人自己也有一定的责任。贷款人信息沟通不全面,肯定存在这种情况。但这种情况到底范围有多大?现在还没有特别详细具体的数据来说明。所以现在如果以偏概全的拿一些例子来说明其中存在的问题,我觉得不是很慎重的做法。从政策制定的角度来讲,也不能简单的以这些例子来作为决策的依据。

  另外,你提到次级按揭贷款的监管应该在美联储的职权范围内,但为何后来又出现了这么大的问题。实际上,商业银行贷款的具体过程和规范是在美联储的监管范围内,但按揭贷款并不只是商业银行在做,很多投行也在做类似的业务。

  这时候对于监管者和商业银行来说,它们可以有两个选择。一是限制这些新业务的发展,即国会对投行和证券公司的业务进行严格的划界。但这似乎比较难。因为投行的做法明显是给投资者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另一个选择是逐渐放开,以让其适应市场的变化。当然在适应的过程中应当有一些相应的措施,因为这些业务转移到投行以后会带来新的一些问题。新的格局产生了新的风险,但风险到底如何评估?怎样能够在监管架构上做适当的调整?现在看来当初确实有做得不够的地方。

无法脱责的格老

  记者:对于低利率,其中一个很大的问题涉及到美国人借债消费的发展模式。现在一些人认为美联储当时的降息为经济注入了过多流动性,但格老认为美国的流动性过剩是世界其他国家过剩储蓄挤出的结果。长期利率走低是大量外部资金流入所致,例如中国和日本等国用自己巨额的外汇储备购买了大量的美元资产,而非是美联储降息的结果,那么您对此怎么看?

  王江:中国和日本等国在对美贸易顺差、美元外汇储备增加的同时,大量投资美国的金融资产,使得大量外部资金流入美国,造成美国的借贷成本降低,借贷消费蔓延,这个是实际情况,但不是唯一因素。假如外部资金已经足够降低实际利率了,那美联储为什么还要降息呢?而且如果这次危机是由国外资金进入造成的,那最后亏钱的应该是国外投资者,但现在情况不简单至如此。外国资金的流入是一个重要因素,但不是唯一的因素。通过短期降息来刺激经济是在其他国家提供贷款的基础之上进一步的放松借贷,刺激经济。这两个因素都是有的,不能只强调一个。

  记者:您之前谈到,一项经济政策的效果往往有一定的滞后性,而且这项政策和经济发展结果之间的关系可能也是比较复杂的。在过去,有人曾说过保罗?沃尔克(保罗?沃尔克于1979年至1987年间担任美联储主席,其在任期间采取了严厉的紧缩政策以对抗通胀,最终将通胀率重新控制在低位,但美国经济也付出了衰退的代价——编者注)消灭通胀给格老奠定了一个好基础。另外,中国的廉价商品也降低了美国的通胀。也就是说,是否存在一种可能性,即格老的功绩也许不是其高超调控艺术的结果,而是运气很好的原因?

  王江:影响经济发展的因素很多,不能简单的归结于某一个因素。不过把美国经济在格林斯潘任内的发展都归功于格林斯潘一人,这明显是过头了。冷战结束后,中国和前苏东国家开始加入全球生产体系,从而带来了“和平红利”和“全球化红利”。这些才是美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而不是美联储的货币政策。

  格老之所以获得了很多的赞誉,是因为在他任内美国经济基本上相对平稳的渡过了几次危机,比如1987年股市崩盘对经济没有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

  现在争论的焦点可能是后期的低利率政策是否有过度的嫌疑,这个问题可以争论,但现在还不是下结论的时候。如果从弗里德曼的观点出发,货币政策不可能起正面作用,只可能起负面作用,那么格林斯潘的功绩还是比较明显的,至少货币政策在其任内没有引起太大的负面作用。

  记者:格老最近在接受《华尔街日报》采访时声称“以前我因为莫须有的事情受到称颂,现在又因为莫须有的事情而被责难”,似乎觉得自己很委屈。例如,格老称自己对低利率是很不情愿的,但为了防止经济通缩,只好冒险降息。在美国经济终结通缩威胁之后,美联储马上开始加息,速度甚至超过了民间的预计,大家又指责他刺破了泡沫。过去大多数人认为格老成功的熨平了宏观经济发展的周期,现在有些人却认为美联储过于频繁的降息和加息,实际上对经济有较大的负面作用。您对此持什么观点?

  王江:这些争论的背后实际上反映了宏观经济理论中的一个大问题,即货币政策到底能起多大作用。格老任内,美联储实行的是一个相对比较主动的货币政策,对市场变化有比较积极的应对。实际上伯南克上任之后,他本人希望对格林斯潘比较主动的货币政策做出一个修正,以货币供应量为目标,采取比较透明、比较被动的货币政策。但是现实没有允许他这样做。

  其实采取主动或被动的货币政策,源于对一个关键问题的不同判断,即美联储是不是觉得自己的判断比市场的更高明。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么货币政策就会有比较大的空间,可以通过它来影响市场,使市场发展得更好。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么就需要采取比较谨慎的措施了。

  格林斯潘在政策的运用上比较相信自己的判断。虽然他不是完全忽略市场,但在相当多的状况下,他是根据自己的判断而采取相应措施的。在这点上,我觉得他说的“两个莫须有”是对的。不过他若早点说,会更让人信服。但在他基于个人判断采取相应政策这点上,他的责任不是“莫须有”的。这些政策如果成功,那么应该归功于他;如果失败,那么也应该归咎于他。

「 支持!」

 WYZXWK.COM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注:配图来自网络无版权标志图像,侵删!
声明:文章仅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 责任编辑:heji

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订阅网刊微信公众号

收藏

心情表态

今日头条

最新专题

130周年

点击排行

  • 两日热点
  • 一周热点
  • 一月热点
  • 心情
  1. 欧洲金靴|教育之乱,祸起萧墙
  2. 日本女优横宫七海自杀身亡——畸形的社会还要逼死多少人?
  3. 司马南:公开丑化河南人民,是可忍孰不可忍!
  4. 以前那么“穷”,为什么大家还怀念从前?
  5. 星话大白|越南
  6. 李昌平:我的困惑(五)
  7. 是右就必须反,必须批
  8. 对菲律宾斗争的关键是,让它的挑衅得不偿失
  9. 胡锡进为什么总改不了阴阳怪气的老毛病
  10. 谭吉坷德|决战,或许正在悄然开始
  1. 普京刚走,沙特王子便坠机身亡
  2. 司马南|对照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大家给评评理吧!
  3. 湖北石锋:奇了怪了,贪污腐败、贫富差距、分配不公竟成了好事!
  4. 弘毅:警醒!​魏加宁言论已严重违背《宪法》和《党章》
  5. 这是一股妖风
  6. 李昌平:县乡村最大的问题是:官越来越多,员越来越少!
  7. 美国的这次出招,后果很严重
  8. 司马南|会飞的蚂蚁终于被剪了翅膀
  9. 朝鲜领导落泪
  10. 亵渎中华民族历史,易某天新书下架!
  1. 张勤德:坚决打好清算胡锡进们的反毛言行这一仗
  2. 吴铭|这件事,我理解不了
  3. 今天,我们遭遇致命一击!
  4. 尹国明:胡锡进先生,我知道这次你很急
  5. 不搞清官贪官,搞文化大革命
  6. 普京刚走,沙特王子便坠机身亡
  7. 这轮房价下跌的影响,也许远远超过你的想象
  8. 三大神药谎言被全面揭穿!“吸血鬼”病毒出现!面对发烧我们怎么办?
  9. 祁建平:拿出理论勇气来一次拨乱反正
  10. 说“胡汉三回来了”,为什么有人却急眼了?
  1. 在蒙受冤屈的八年中,毛泽东遭受了三次打击
  2. 大快人心,知名“电子宠物”在美落网
  3. 铁穆臻|今年,真正的共产主义者,要理直气壮纪念毛泽东!
  4. 《邓选》学习 (十一)发展速度
  5. 司马南|对照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大家给评评理吧!
  6. 司马南|对照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大家给评评理吧!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