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天降教授访谈
推荐者的话:吴天降,1932年出生厦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毕业;日本东京大学经济学博士。历任日本中央大学教授,名誉教授,曾兼任北京大学客座教授,东京大学﹑京都大学﹑一桥大学讲师。专攻美国经济,特别是美国金融史。著书:《美国金融资本成立史》(日文,有斐阁);《美国商业银行的企业金融1929——41》(英文﹑RoutIedge)等。爱国华侨,著名教授。中国籍,现住日本。 2009年3月1日,《日本经济新闻。金融周报》“危机原论”系列论文(1)首篇,刊载吴教授的访谈:《从当年大危机解读美国银行危机》,全文如下:
经济危机覆盖全世界,正在进行危机对策总动员的各国政府的市场对策能否被信任?经济规范的转换将走上一条什么路?——有识之士探寻“危机的根源﹑现状﹑对策及发展趋势”。第一次请中央大学名誉教授吴天降讲述与当年大危机的比较。
记者:因花旗银行﹑美国美洲银行的国有化担忧,导致股价不断下跌。这是美国历史上没有过的事态。
吴教授:大银行的现状比当年大危机时期更为深刻。1929年的股价大暴跌时,以摩根商会为中心的纽约六大银行共同组织了股票收购团,(Stock pool)维持股价。这次,是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FRB)针对贝尔斯登证券公司进行救济,但是,当时的联邦银行没有这样的功能,1931年,当Kidder Peabody(基德。彼波蒂)公司, 陷入经营危机时,救济这个主要证券公司的是摩根(Morgan)与大通(Chase)等大银行。大银行还承兑了资金筹措遇到困难的大企业的公司债,并对大企业进行了巨额融资。
1932年,RFC(复兴金融公社)成立,政府开始向金融机构与铁道提供资金援助。纽约的一部分大银行虽然不需要政府援助,在政府要请下,也对RFC进行以优先股和无担保公司债进行资金筹措,促动了对于接受政府支援犹豫不决的其他银行。当时没有存款保险制度,没有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联邦银行也无力可为,在这种情况下,大银行发挥的作用极大,与现在相比,真是天壤之别。
记者:虽然金融处于毁损状态,但大危机当时的大银行还没有到那个程度吧。
吴教授:这是很重要的观察视角。今天的大银行拥有不动产担保的证券化商品等不良资产,苦不堪言,但当年银行的资产大半是面向铁道﹑电力﹑煤气﹑通信﹑电影﹑造纸﹑矿山等大企业的融资。考虑金融问题时,不能忽视产业结构的变化。
二十年代繁荣的时代,汽车﹑电机﹑石油﹑电影﹑化学等新兴产业不断发展,销售金融制度的引进促进了进一步扩大。但从1927年前后开始,需求处于饱和状态,1929年危机使过剩生产力表面化,汽车和钢铁的开工率跌落到30%多的水平,失业人数超过1000万人。美国金融﹑证券市场也受到了甚大的打击,许多银行﹑证券投资基金在危机过程中消失,纽约大银行也受到不景气的影响。由于银行融资的公司都是各产业的最大公司,除了一部分铁道公司,都在於克服难关,而且在银行支持下,加强在各产业内部的地位,所以大银行受到的影响不大,危机反而提高了纽约大银行在金融市场的地位和影响力。美国从大危机中摆脱出来,是在转向战时经济的1940年以后。
美国产业经历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发生了急剧的变化。军需产业巨大化,医疗相关领域发展成为大产业。60—70年代是以美国为主的跨国企业的时代,美国国内也开始出现产业空心化。进入80年代后,由于里根政权的军扩﹑美元升值政策﹑军需与制药以外的制造业进一步弱化。受到国内产业空洞化的影响,美国大银行在1970年代开始把活动舞台转移到海外。然而进入1980年代,向中南美的海外融资变成呆帐等,受到了很大损害。其后,世界进入金融自由化的时代,大银行通过扩大M&A(合并。收购)方面的融资恢复了一部分失地。
与70年代相比,美国制造业在国内总产值(GDP)中所占比率减半,从25%降至13%,金融业则从11%倍增至21%。2000年代的住宅热与破灭,其背景与80年代后半以后美国经济的结构变化和美国主导的金融全球化有密切关系,所以要了解这个问题需要从美国大银行﹑投资银行﹑保险和对冲基金等金融业向海外活动的扩大,世界规模的产业重组和国际投资基金流入美国等各种观点,就因果关系进行分析。
记者:是全球化的问题吧。
吴教授:以美国为中心来看,金融很突出。但从世界来看,制造业向亚洲转移,中国大发展,日本也以出口导向实现了景气恢复,在美国为中心的世界分工体制下,日本与中国成为了该体制的一个构成部分。
为了安定金融市场,美国政府将景气对策两倍资金投入银行﹑住宅金融公社﹑保险业。这是经济结构变化的反映。在美国,2000年以后住宅的价格上涨,产生了5兆~10兆美元的购买力,但现在因价格下降,持有住宅贷款的1000万个家庭都陷入了超额债务之中。欧洲的英国﹑西班牙等的住宅泡沫,可能还在美国之上。日本因世界市场缩小与日元升值,出口产业受到打击,股价下跌使银行保有股票的评估亏损成为问题,中国也不得不抓紧扩大内需。其实,中国已经在几年前认识到出口过度依存美国的弊害,尽力扩大对美国以外的贸易关系,并得到一定的成果。
记者:查明1929年危机原因的是美国参议院佩克拉委员会(Pecora Commisson)的调查报告书,作为熟读该报告书的研究者,您如何再次评价调查的意义?
吴教授:调查报告是从证券市场卖空的实态调查开始的,逐渐扩展到金融资本市场全面的不法调查,这是了解1930年前后美国金融业和证券市场实态的宝贵资料。该委员会揭露了利益相反行为与内线交易等,成为设立SEC(1934年证券交易所法)等新经济政策时期改革的基础。同时也是将银行与证券分离的《格拉斯。斯蒂格尔法》(1933年银行法)和强化联邦银行功能﹑弱化金融资本力量的联邦银行法修改(1935年)的基础。
美国认为银行由子公司﹑关联公司进行证券投机是违反伦理,在银行经营上也不健全----以此为理由,将银行与证券分离。其后出现了强调综合金融可以适应产业要求的主张,认为国际金融市场越发达,越要求综合金融的发展。银行与证券分离后,大银行面向企业的长期融资日益活跃,公司债是否承兑成为问题。其后主张银行只要不转卖就不违法的见解得到政府的支持。在债权的流动化﹑证券化方面,当时的有些问题与今天的课题都存在相关性。
记者:以金融危机为契机,规制的鈡摆又要摆回来了吧。
吴教授:现在的危机舞台,虽不是股票市场,但证券化商品和金融衍生商品都包含着银行与证券的分界问题。麦道夫对冲基金不法事件和花旗银行的SIV(投资目的公司)的会计操作﹑接受公共支援的美林证券的法外奖金等,在危机趋于稳定时,美国国会一定会对金融机构严加追及。
从1929年以后美国议会和政府的对应来看,是彻底地推进查明实态﹑追究责任﹑防止再发的制度改革。最近美国的学界,就凯恩斯思想进行再评价,对当年大危机研究的关心不断升高,就是表明这种状况的变化。
记者:现在金融危机的特征在于,出问题的债务人不是企业部门﹑而是家计部门。经过危机,金融将会怎样变化?
吴教授:这次金融危机的特征,象征着银行发挥的企业金融的作用大幅度降低的经济结构的变化。这与日本的银行80年代面对的企业资金需求后退是同一个问题。美国的银行业通过经营的失败﹑政府的管理及规制强化等,经营的保守化和战线的缩小是不可避免的,海外业务和国内住宅关联业务等的大幅度后退也是无奈的结果吧。
金融的需求本来是产生于实体经济扩张之中。美国的金融今后会怎样变化,与美国的国家战略﹑经济重组及美元中心的货币体制的前景等密切相关,这是需要在大的远景展望下考虑的问题。
采访记者:末村笃,本刊特别编辑委员。
被采访人:吴天降,中央大学名誉教授。
推荐人:闵夫。声明:中译文由吴教授提供,译文略有补充。
2009-5-12
相关文章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