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对非传统安全的警示
■卢周来
2009-05-26 来源:解放军报第7版
●由美国华尔街金融风暴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目前尚未见底,今后还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况有待进一步观察。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上一系列金融危机表明,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主权国家的金融安全不仅仅事关其经济安全,而且事关整个国家安全。尽管在此次国际金融危机中,中国既不是“风暴源”,也不是“风暴眼”,但我们仍然要不断对其进行更加深入的思考,尤其是关于国家安全方面的思考,以有利于我们更好地实现富国强军战略。
不见硝烟的“战场”——金融安全是国家安全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所谓金融安全,一般是指在遭受外来冲击的情况下,主权国家的金融体系能够基本保持正常运行与发展的状态。在传统封闭条件下,政府只要保持国内供需大体平衡,就不会发生恶性通货膨胀而导致货币大幅贬值现象,金融安全一般不会出大问题。而今,世界各国以经济与科技发展为核心的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全球化进程一方面使得各主要国家的经济发展无法独立于一个日趋统一的世界市场,而另一方面,全球化进程中各主权国家都试图最大限度争取自己的经济利益空间,金融安全的地位随之日益凸显出来。金融是现代经济的“血液”和核心,金融安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国家经济安全。金融领域一旦出现危机,势必会影响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确保金融安全,成为各国在传统军事对抗之外又一个不见硝烟的“战场”。
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是一次至今仍然令许多亚洲国家记忆犹新的“噩梦”。金融海啸所过之处,股市楼市暴跌、本币大幅贬值、银行大量破产,进而引发企业倒闭潮。危机使受害国普遍陷入衰退,在危机最为深重的印度与泰国,经济发展至少倒退15年。刚刚还被世界看好的“东亚奇迹”也因此褪色。
尽管当年亚洲金融危机其破坏性之强已足以让人心惊,但是,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没有哪一次危机能像此次国际金融危机这样,使得金融安全与经济安全的重要性以如此极端的形式呈现在世人面前:危机爆发以来,全球金融机构遭受的直接损失高达2.6万亿美元;全球股市共蒸发市值16.22万亿美元;美国去年第四季度GDP下降了6.3%,日本去年第四季度GDP下滑至-3.3%。世界银行《全球经济展望》最新预测认为,全球经济在2009年度增长率为-1.7%,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首次负增长!危机对经济打击之惨烈,不亚于一场较大规模的世界大战!甚至在前几年一直把反恐作为国家头号安全战略的美国,最近也被迫调整安全方向,称当今最大的安全威胁不再是恐怖分子,而是来自金融海啸引发的经济危机。
金融领域出现危机,其影响却远不只是金融与经济安全本身,更有社会安全、政治安全。当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不久,一些国家陷入经济危机与社会危机,有的国家甚至因此发生骚乱或政变。此次受全球金融危机引发的经济危机影响,各主要国家失业率大增,美国的失业率不断创下历史新高,欧元区近几个月失业率均超过8%。同时,中产阶层收入大幅下降。由此导致民众不满情绪增加,街头运动已成燎原之势在这些国家蔓延,包括冰岛、比利时、拉脱维亚等国政府都因此下台。
严峻现实再一次告诉我们,如何确保开放条件下国家金融安全、经济安全以及与之密切相关的国家安全问题,已成为各国政府需要解决的重大战略课题。
并非虚拟的“战争”——编织好金融安全“防火墙”,才能筑起国家安全的屏障
要确保在金融安全这个“不见硝烟的战场”上至少不成为输家,就必须对开放条件下国家金融安全面临的新挑战有足够的认识。
作为非传统安全的重要领域,金融安全是特定历史阶段的产物。与此前的商品全球化不同的是,自1980年以来的新一轮全球化浪潮重点是资本的全球化以及信息的全球化。在此轮全球化推动下,各主要国家资本市场很快实现了互联互通,而信息全球化则进一步加速了国际资本跨国流动的时效。因此,各国金融体系之间的安全性相互叠加,相互影响,极大地增加了金融市场的内在不稳定性,放大了金融风险。仅拿保持币值稳定来说,在开放条件下,国际间的贸易平衡与资本流动成为影响本币币值稳定的最重要因素。与此同时,信用与信心传导机制借助于信息的全球化也建立起来了;一国尤其是主要国家信用状况与信心状态,很快就传递到其他国家,这也为风险与危机的传递创造了条件。比如在此次国际金融危机中,尽管发生源在美国,但因为美国高达2/3的“染毒证券”通过国际一体化的资本市场卖给了其他国家,因此,美国资本市场信用破产与信心崩溃,借助于信用与信心传导通道,很快蔓延到其他国家。
在开放条件下确保国家金融安全,关键是要建立起能够有效抵御外来冲击的金融安全“防火墙”。有了这面“防火墙”,金融与经济才能一方面受惠于全球化做到快速发展,另一方面又能保证不被外来风险所害做到安全发展。实际上,无论是亚洲金融危机还是此次国际金融危机,一部分新兴国家之所以成为危机最大受害者,原因在于这些国家在开放资本市场的同时未建立起有效的“防火墙”。受“金融自由化”思潮以及外在压力影响,这些发生危机的国家都过早地放宽了资本项下的管制,过度开放金融市场,部分国家银行业因过度开放而丧失自主权。一旦国际资本市场有风吹草动,资金流向立刻出现逆转,使得这些国家经济泡沫开始破裂,银行产生大量不良贷款,本币大幅贬值,最终演变为经济危机。
此次国际金融危机中,与其他主要国家金融体系受损严重的状况相比较,中国金融体系安全性再次受到了考验。这无疑得益于我国金融业改革与开放策略整体得当。首先,在金融业对外开放中,我们在总体上把握了渐进、有序与可控原则,使得我国金融体系既朝着国际化方向迈进,又避免因过度开放而影响本国资本市场安全。其次,我国政府始终坚持了金融开放与风险管控能力相匹配的原则,在意识到我国还不具备足够风险管控能力的情况下,即使面对国际压力,也没有实施资本项下的完全自由兑换。再次,我们一方面不断鼓励银行业进行创新,但另一方面这种金融创新基本是围绕更好地服务于企业与实体经济进行,尤其是控制金融衍生品发展速度,既增加了金融体系的活力,又避免了西方国家主要银行因金融创新过度而最终陷入危机这样的事情发生;最后,我国四大商业银行近些年来不断朝着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方面改革,并牢牢地保持了国有资本的控股地位,不仅避免了华尔街金融大鳄们掌控下的私有银行在贪欲支配下恣意妄为之事发生,还使得中央调控宏观经济的意志能够得到很好贯彻。
正反两方面的经验与教训都表明,在“不见硝烟的战场”上,“战争”并非是虚拟的。只有那些在战略与战术上都运筹得当的国家,才有可能胜出。
综合实力的博弈——实力才是国家安全战略最重要的砝码
中华民族在历史上从来是一个善于从自身及他人的挫折与失败中吸取经验教训的民族。经历了此次国际金融危机,在更好地维护国家安全方面,我们也应该有更深远的思考。
首先,在国家战略上,要更加重视维护金融安全。此次国际金融危机表明,金融安全事关国家安全全局,关乎国家核心利益,因此必须把维护金融安全置于国家战略全局位置。在这方面,尽管美国是金融危机源发国,但其在战略上注重金融安全并努力维护其金融霸权的做法还是值得我们深思。人们注意到,自越南战争以来,美国委任的三任世界银行行长麦克纳马拉、沃尔福威茨以及现在的佐立克,都曾经在美国国防与安全部门担任过要职;在美国人所编写的《国防经济学手册(二)》中,美国著名国防经济学家麦圭尔赤裸裸宣称,只要美国能够维护美元霸权地位,美国向他国包括中国所借的巨大的债务就不成问题,“只需要制造二或三次通货膨胀”。这其实是公开的“金融战争”!尽管近年来我国综合国力大幅度提升,在此次国际金融危机中我国金融体系再度过一劫,但这并不代表我国的金融安全无需“远虑”。尤其是随着在履行加入WTO承诺过程中逐渐加大金融业开放,我国金融体系将不可避免地面临越来越多的国际金融风险的冲击;同时,我国目前在金融安全防范方面无论在认识上还是在制度上都存在诸多不足,容易成为投机资本甚至国家级“金融战争”的攻击目标。在此背景下,更加重视金融安全应该成为国家战略。
其次,在思想观念上,要强化综合安全观。金融危机引发经济危机,经济危机可能引发社会危机,社会危机最终引发政治危机,这是近两次金融危机给世人的一个重要教训。可以说,当今世界,任何一个领域的安全问题都不是单纯的本领域安全问题,如果处理不好,都有可能蔓延到其他领域甚至全局。这就要求我们在思想观念上真正强化综合安全观。对于我国当前所处的国际国内环境以及所面临的复杂安全形势,胡主席郑重指出:“随着国际形势的深刻变化和我国社会的深刻变革,我国对世界的影响力在增长,但我国发展面临的外部制约因素也在增加。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因素相互交织,影响安全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国家安全问题的综合性、多样性进一步增强。”这为我们进一步强化综合安全观指明了方向。
最后,从更长远的角度看,一国要保证自身金融安全、经济安全与国家安全,还在于综合实力的博弈。从一定意义上说,19世纪英镑地位确立的背后,是大英帝国强大的海军作为后盾,而20世纪中叶以来的美元霸权,也是美国的核武器和遍布各大洋的航空母舰捍卫的结果。有实力才能有作为。中国在此次国际金融危机中不仅能够有效维护国家金融安全与经济安全,还能够作为负责任的大国,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积极参与应对金融危机的国际合作,说到底因为自身综合实力在不断提高。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最近有报告称,2007年度,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25%;而在美国经济增速放缓的大背景下,中国将首次成为促进世界经济增长的最大推动力。但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我国仅算是大国,离强国的目标还很远。这就要求我们要在注重“非传统安全”的同时,进一步加强国防与军队建设,全面提高我军应对多种安全威胁、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的能力,更好地履行党和人民赋予的新世纪新阶段军队历史使命。
相关文章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