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银行压力测试的背后
来源: 《新财经》
文/武 亮
美国银行压力测试不过是奥巴马政府、美联储、财政部和华尔街共同导演的一出闹剧,忽悠了广大的普通市场投资者,而使华尔街的少部分投资银行家从中牟利
备受关注的美国银行压力测试结
果近日公布。结果显示,在19 家测试银行中有10 家需要进行融资,融资总额为746 亿美元。其中,美洲银行需要筹资339亿美元,富国银行137亿美元,花旗集团55亿美元,摩根士丹利18亿美元,通用汽车金融服务公司115亿美元。
单从压力测试的数字结果来看,或许可以认为美国银行最坏的日子已经过去,银行信贷将逐渐恢复,金融系统运作也将趋向正常化。然而,单凭几个简单数字,就判断美国信贷市场即将解冻,甚至说整体经济逐渐趋暖,未免过于草率。乐观一点讲,这次压力测试只是扳回了一点短期的市场信心。
许多人对美国政府实施这次银行压力测试的动机提出质疑,甚至有人认为,这是奥巴马政府、美联储、财政部和华尔街共同导演的一出闹剧,忽悠了广大的普通市场投资者,而使华尔街的少部分投资银行家从中牟利。
压力测试既不透明也无压力
今年2月,奥巴马政府宣布,对美国最大的19家银行进行压力测试,以衡量银行未来承受亏损的能力,该项测试设计的初衷在于,一来确保整个银行体系有足够的资本保证其度过严重的经济衰退,二来还原给市场一个公开与透明的银行资产状况。
次贷危机爆发至今,市场对美国金融体系渐渐失去信心。金融衍生品的复杂性、金融机构相互之间的高关联度,导致美国各大银行难以正确评估资产价值。 同样,对投资者而言,也很难对银行的资产价值和风险作出合理评估,市场被过度的悲观情绪所笼罩。因此,本次压力测试最主要的目的是,依托美国政府的公信力,还原各大银行资产负债的真实面目,进而重塑投资者信心, 并且确保银行能在最坏情况下渡过危机。但遗憾的是,这次银行压力测试未能做到公正、公开,所谓的压力测试既不透明,也无压力。
首先,美国联邦法律禁止任何未经授权的银行测试信息公布于众。而在整个压力测试过程中,政府公布的信息相当有限,压力测试实为“黑箱操作”,公众所得到的信息是各大银行与测试者协商后所披露的片面信息。今年2月末,美联储官员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就表示,这次测试不会有“通过”或者“不通过”的评判,并且给出了相当模糊的测试解释。原本是为了提高市场透明度的压力测试,却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再来看压力测试的“压力”。对这次银行压力测试,美国政府披露了有限的测试假设条件,包括GDP 增长速度,失业率以及房价在2009年与2010年的走势预期等。标准情况设定为:2009年与2010年的GDP增长速度为-2.1%~+2%;失业率为8.4% ~8.8%;房价下跌幅度为14%~4%。最糟糕的情况及银行面临的最大“压力”设定为:2009年与2010年的GDP增长率为-3.3% 与+0.5%;失业率为8.9% ~10.3%;房价下跌幅度为22%~7%。实际情况又如何?美国纽约大学经济学教授鲁比尼博士结合最新的公众预期给出了一组数字,2009年GDP 增长预期为 -2.3%,失业率9.8%甚至更高,唯独房价指数有可能不会超过22%,但即使不超过,也将十分接近22%。公众预期已经达到超过压力测试下的最坏情况了,压力测试的所谓压力何在?
银行资产状况排名欠公正
在压力测试结果公布之前,哥伦比亚大学经济学教授、前美联储理事米什金在接受彭博社采访时表示,压力测试结果本身并不那么重要。他说:如果测试结果是错的,对每一家银行来说,错的方向相同,那么,压力测试仍旧能给出公正的排名。清晰公正的排名则可以部分消除银行间的不信任,提高银行间的流动性。
这次压力测试结果给出的银行资产状况排名是否公正呢?
从数字来看,美洲银行需要的资金量最大,为339亿美元,是排名倒数第三的通用汽车金融服务公司所需资金量的2倍多,后者所需融资额为115亿美元。事实上,美洲银行的融资能力远远强于通用汽车金融服务公司。通用汽车金融服务公司所需集资金额占风险加权资本的6.6%,远高于美洲银行的2.07%,其融资能力又相对较弱,因此,通用汽车金融服务公司的资金压力远大于美洲银行。再比如,花旗集团需要的融资金额仅为55亿美元,约为摩根大通(100亿美元)的一半。然而,花旗的境况并不比摩根大通好。
这样的排名结果引发了许多议论。美国一家投资公司的创始人就表示,仅仅依靠失业率来判定谁好谁坏,是一件可笑的事。股神巴菲特也认为,忽视银行与银行不同的商业模式而进行的测试,本质上就是错误的。而这一切正中美国政府下怀:他们需要的不是一个公正的排名, 而是一个谁也不得罪但能恢复短期市场信心的工具罢了。 如此看来,压力测试能够对不同银行的资产状况进行公正排名,也许只能是米什金的一个美好愿望了。
普通投资者是最终埋单人
压力测试一开始,就有人从根本上对政府的动机提出疑问,甚至认为这次测试仅仅是一场政治游戏。早在今年2月底,美国的一家风险研究机构的董事总经理克里斯多夫·沃伦(音译,Christopher Whalen)就指出,其实,压力测试不用测试就已经有结果了,测试本身仅仅是政府兜售银行有毒资产的一个催化剂而已。
2月10日,新任财政部长盖特纳公布了所谓的盖特纳计划欲救助银行体系,计划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对购买银行有毒资产的投资者给予一定补贴。但响应者寥寥。
对于美国政府而言,次贷危机爆发后,美国银行业就像一个巨大的坑,需要大量资金来填充。在过去的数月,财政部与美联储都在挖空心思想办法填坑,但发现无论如何都填不满。政府希望包括私募基金在内的私有资金能助一臂之力,依靠前几年在次级贷款中狠捞一票的投资银行家们出资收购银行的有毒资产。然而,那些投资银行家只对丰厚的回报感兴趣,更何况他们是最了解有毒资产风险属性的人。与此同时,商业银行的高层们也不愿损失自己利益,而将资产贱卖出去。政府急切地想让银行体系再次运转起来。而要让银行体系运转起来,前提是先将银行的坏账清空,然后再注资,这个过程势必要损失一部分人的利益来填坑。
这次银行压力测试就是一个不错的办法。
首先来看投资银行家。他们在政府公布信息前得到内幕消息并买入股票,压力测试结果公布后,股市大涨,他们将股票卖出,狠赚一笔,以此作为补贴,他们出手买入商业银行的部分有毒资产。
再来看银行。事实上,在压力测试之前,美国已经修改了会计准则, 以此帮助银行能顺利度过压力测试。在修改之前,美国金融机构的财务报表必须按照当时的市场价格来计算资产价格, 以此真实反映公司的资产价值。但次贷危机爆发后,银行资产不断减记,股票被大幅抛售,政府因此借口“市价入账”已不能反映公司真实资产价值。新的会计准则允许金融机构在进行资产评估时拥有更大的自主判断能力。根据估算,新的会计准则可能会使银行的账面盈利提高20%左右,进而改善了银行资产负债表。政府自导自演一出好戏, 新会计准则的实施结合压力测试的结果大大改善了银行的表面状况,如果私募基金随后再买入银行有毒资产,帮助清空坏账,则银行将有筹码通过公开市场募集新的资金,扩充资本充足率,同时稀释普通投资者的权益。
最终,投资银行家、商业银行与政府实现三赢,而信息延后的普通投资者在恐慌情绪下以最低的价格卖出股票, 而现在又需要以多倍的价格赎回这些股票, 变相成为最终的实际埋单人。不知道,这一次,普通投资人会不会再次钻进早已设好的圈套。
相关文章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