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经济复苏之路崎岖坎坷
2009年09月16日 大众网-大众日报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全球化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 刘军红
去年9月15日,美国第四大投资银行雷曼兄弟倒闭,引发全球金融海啸,国际金融市场功能麻痹,世界经济陷入“三十年代型大危机”。
短短的一年,又是漫长的一年,世界在变而不定中徘徊。国际金融体制改革如行蜀道,步履维艰;世界经济的自律性复苏可望而难及;“资本主义对资本主义”的矛盾再起、发达国家与新兴国的摩擦陡增、资源与环境的纠结上升为国际秩序主导权的较量。
而作为危机的震源,美国在应对危机上对策政治化,则令世界经济前景黯淡无光。一年来,美国的危机对策明显走样,特别是奥巴马的政治心思不在危机,而是日趋倾向“捍卫美元”、“再塑霸权”。其结果导致美国与各方形成了战略对立与碰撞,给全球一致共对危机的政治环境留下阴影。
诚然,在政治旋律上,奥巴马高唱“改变”,力主协调,呼吁各国集体摆脱危机,重振美国经济,回馈世界。但在现实政策上,奥巴马的政治主旋律明显“跑调”了。
首先,积极挑起全球性贸易保护主义。上台伊始,奥巴马便不顾首届G20峰会达成的“反对贸易保护主义”倡议,强势推出“买美国货”法案,给世界经济罩上浓重的保护主义阴影;此后,瞄准世界经济复苏发动机的中国,以保护知识产权为由,搞“贸易强权主义”;近期,又公然对中国的轮胎产品征收惩罚性关税,使刚刚摆脱危机低谷的世界经济陷入贸易保护主义的漩涡。
其次,视世界经济危机于不顾,将政策重心转向安全领域,重塑美国霸权。在大选之前,奥巴马就将阿富汗视为全球战略最前沿。上台后,更是加紧对阿富汗增兵,意图控制全球战略地缘要塞,直接挡住俄罗斯南下路径,并对中、印、伊朗和中亚实施战略牵制,一石多鸟,重塑美国霸权体系。奥巴马将安全视为首要的战略,无疑对世界经济的复苏构成了严重的阻碍。
第三,在金融改革和气候秩序问题上,奥巴马更是“抓小放大”,本末倒置,突出美国自家优势,抑制别国参与主导国际金融、气候新秩序。
关于危机后的世界秩序重建,奥巴马关注两个重点,一是国际金融体制重建,二是国际气候秩序的重建。在美国看来,主导国际金融体制的重建,就是确保美元霸权地位的再生。
凭借“美元体制”的垄断性把持,美国得以在世界范围内攫取财富、行使霸权。也正是这种一手遮天的“美元体制”的存在,在解决贸易问题时,美国才可以动辄胁迫对方“货币升值”,“利用汇率波动,调节国际收支失衡”。而金融危机暴露的恰恰是“美元体制”的弊端,打击的也正是“美元体制”的“霸道”。而其根源在于美国无视国际货币的多极力量格局的新趋势。
令人遗憾的是,作为危机后的世界秩序重建,奥巴马政权并不关注世界货币力量格局的多极化现实,而是执意修补“美元体制”的漏洞,继续使用早已破漏的“美元体制”,大行“负债经营”。只不过,奥巴马的“负债经营”体现在全球范围内“国债杠杆”,将危机成本对外转移。面对第三次G20峰会,奥巴马转移视线,声东击西,将“金融监管体制”作为国际金融秩序重新建的主题,为其“ 负债经营”保留空间。
关于气候秩序重建问题,奥巴马虽然打出了“绿色新政”旗号,要扮演绿色新牛仔。问题是,作为全球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奥巴马深知“绿色新政”的巨大成本和政治代价。特别是,自1997年关于全球温室减排的《京都议定书》成立后,美国为逃避绿色成本,不顾大国形象和政治承诺,开小差儿,退出了“京都议定书体制”。面对“后京都议定书体制”,奥巴马只好偷梁换柱,玩弄“战术技巧”,提出“2005年为基准年”构想。原因是,美国退出京都议定书后,大肆排放二氧化碳,若再以欧盟主导的1990年为基准年,美国就算倾家荡产,也“还不起这笔孽债”。奥巴马上台后,一改常规,提出“以2005年为基准年”的减排方案,试图在数字上树立绿色牛仔形象。而鉴于京都议定书生效后,欧盟“先行付出”,积极减排,若以“2005年为基准年”,则意味着欧盟的“先行付出”打水漂,费力不讨好。显然,奥巴马“绿色新政”的核心目标,在于“打击对手”,重构霸权。问题是,作为危机的震源,奥巴马政府如此应对危机,将把世界引向何方,不能不令人堪忧。
相关文章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