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类的发展成长史似乎证明过去的气温比今天更高
百年温度的变化史、相对于地球45亿年漫长演化史、真可谓沧海一粟、短短的一瞬间,用极短的一瞬间发生的事就想推断出全球暖化可怕的未来、是否显得结论过于轻率、极不严谨和极不负责任。试问这里有科学的态度和科学的实证吗?还是混淆视听误导未来?气候规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如果仅从百年气候变化史看,尤其是几十年来看、全球气候确实在变暖、趋势似乎也明显,但遗憾的是我们的气温参考标杆是气候冷周期的气温、哪有什么意义呢?以冷周期来衡量暖周期当然是暖化了、但如果我们把时间尺度延长一点的话、仅就人类有文字记载史以来来看、就知道就会明白全球变暖就是个伪命题。据竺可桢“中国过去五千年的温度变化”5000年前仰绍文化到3000年前的殷墟时代、平均气温15-16度、比现在平均气温高2度左右、(中国气象及天文史书记载比比皆是、没有任何证据表明今天气温整体上高于过去、其真实性可靠性是不容置疑的因为不存在作假的动机)众所周知自工业革命以前、人类几乎没有温室气体的排放、但为什么气温却能比今天高呢?大禹治水和圣经里的诺亚方舟都表述了人类史上曾共同发生过大洪水的年代、如果历史上的气温比今天低、会发生洪水滔天人类劫难的景象吗?那么这又是谁排放温室气体的恶果呢?遥想当年人类祖先不就是从温暖的非洲走出来的吗?没有湿暖的环境就没有人类的产生、人类与动物的最大区别和优势那就是抗热性、有哪一个陆地动物能像人类这样身上没有毛?这样的生理结构最容易散热排汗、是地球的暖化造就灵长类动物进化飞跃、造就了人类的产生、造就地球生灵智慧的产生。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要感谢地球送给我们人类的大礼—气候暖化。我们到底有多少的底气来丑化气候暖化呢?如果我们把时间的尺度再继续大跨度的延伸到6500万年前的恐龙时代、那么哪个时代的气候似乎更加温暖。中国北方多个恐龙化石群的发现、无疑表明了中国北方曾是一个植被茂盛、雨水充沛美好的乐园。因为如果没有丰盛充足的食源就不可能维持恐龙这样庞大动物的生存、就像今天生活在非洲大草原和东南亚热带雨林的大象一样、不可能生活在没有食物保障的中国北方大草原。有充足的食物来源的先提条件必然是适宜生物生长的温暖气候和充沛的雨水、并且温度又不能太高、因为高温是不适宜象恐龙这样的庞然大物散温的、显然温度也不能太低、无霜期不能太短、因为那样的话是不能确保恐龙食物的安全的、更不能想象象今天中国北方这样寒冷的气候条件能满足恐龙的巨量食物要求。恐龙时代不难使人推测;那时的气候似乎更应该是一个温室气体含量比今天高的多的时代、由于高浓度的二氧化碳更容易加快植物的生长、提供更多的食物。高温的结果促使两极冰川的融化、(可能那个年代尚没有南极冰川)提高了海平面、在陆地面积减少的同时、却增加了更多适宜生物生存的空间(如沙漠、戈壁、寒带)由于海水浓度的降低、促使水分更容易蒸发、环球洋流循环速度加快、全球气温交换平衡效率更高、水分含量的大幅度增加、更容易提高全球热容量和平衡调节气温的能力、促使全球气温、日温差、年温差缩小、同时水量总供给增加促使陆地降雨量大增、可利用淡水资源成倍增加。那样的气候更适宜生物生存、凭什么暖化就一定是恶果、一定是人类灾难呢?我想这才是恐龙生活时代气候原型、也是气候暖化的可能结果。在此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在冰川消融、海平面上升、淹没岛屿与沿海陆地时、绝非象温室效应的夸张者所宣扬那样恐怖和危言耸听、就是在今天所谓全球暖化海平面上升的条件下、即便是暖化论者也不能否认的一个基本事实;全球陆地面积是增加的、即便是首当其冲威胁最大的太平洋岛屿面积也是增加的。由于气候暖化、客观造成陆地冰川消融减少、减轻了原覆盖冰川陆地的压力和温暖气流的上升、同样降低了大气压对陆地的压力、从而促成了陆地的上升、、增加了陆地面积。格陵兰面积的增加是否是这一假说的佐证呢?当然地壳压力的减轻和原有压力平衡的打破可能又是促成地震、海啸、火山喷发频率增加助推因素、也正因为此、又为地球下一轮回的变冷埋下伏笔。
二、如果以上气候暖化推测对全球人类是利大于弊、那么对我国更是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
从理论上说全球的陆地水循环量的大小正是得益于气候的暖化、才源源不断从海洋的水汽蒸发中得到雨水、且伴随气温上升、雨水是大幅增加的、因为在全球暖化大背景下、同等温度下海面的蒸发量远远大于陆地失去水分蒸发量和地面径流量损失的、也正是得益于水蒸气的蒸发、在同等条件下海洋比陆地更容易获得高气压、从而推动富含水汽的气流吹向陆地、并且水蒸气的增加有利于热交换效率提高、减少恶劣气候的发生概率、减少昼夜温差和年温差(南北极寒冷干燥的气候不是更容易发生风暴灾害性天气吗?这不就是一个很好的实例佐证吗?极端气候的发生只不过是气候能量得不到高效交换的一种表现形式)在暖化的条件下、水量由海洋向陆地转移、而在寒冷条件下水量则由陆地向海洋转移、这里有一个温度平衡点、高于这个平衡点则有利于陆地水资源量增多、低于这个平衡点则陆地水资源量减少、因而气候的变冷是不利于陆地生物生存的、更是造成陆地缺水、干旱、土地沙漠化的催化剂。针对我国特定的地理位置、正是得利于近年来暖化气候、使得太平洋暖高压北移、和印度洋暖湿气流促使海洋暖湿气流北上、大大增加了我国北方的降雨量、极大的缓解了北方的干旱、提高了全国农作物的生产能力、笔者曾生活过的新疆、切身感受到暖化气候带来雨水的增加、且冬天不是那么寒冷了、夏天因为多雨而凉快了、绝不是气候暖化威胁论者所直线思维那样气候只有更加炎热和极端气候天气的增加。另据青海柴达木盆地降水记录、近年来地下水位明显提高了。如果有心者、查一下我国暖化年份和冷周期年份的降雨量、一定是一目了然更有说服力的。气候暖化给我国带来的是实实在在的利好、除此之外气候暖化有利于居民降低生活成本、亦有利于减少病毒的传播流行。如果气候继续暖化几百年、谁又能断言、新疆曾经被沙漠吞没消失了的楼兰古城文明不会重现当年奇迹、重现当年一派生机盎然、罗布泊湖水荡漾、柳树环绕、莺歌燕舞的繁荣景象呢?谁又能断言不会重现1700年前阿克苏拜城克孜尔千佛洞作为古丝绸之路上的交通要冲、重现当年漫山绿树小溪叮咚、呈现出一幅绿树成荫花草千紫万红、满目山抱水绕,林木葱郁的壮美胜景。又有谁能断言;乌鲁木齐地下丰富煤矿和塔里木盆地下的石油不是大自然气候暖化的礼物。历史曾经有过辉煌的昨天、似乎是在告诉我们、曾经拥有过的一切正是气候暖化太平洋暖湿气流滋润的结果、绝不是北冰洋冷气流南下的结果?作为一个中国人、为了国家、民族的利益我真诚的希望、气候能继续暖化、更想喊出一个中国人的声音、中国人尊严。但如果气候逆转的话、则可想而知;太平洋暖高压南移、我国即将面临雨水大幅度减少、中国北方夏日干燥炎热、冬季寒冷、农作物生育期大为缩短、粮食安全面临严峻考验。而正是目前这种暖化思维陶醉下、全球气候逆转变冷可能正向我们偷偷袭来。
三、全球暖化元凶二氧化碳依据在那里
仅凭概念炒作是不符合现代科学精神的、仅凭联想推测得出似是而非的结论也是经不起时间的考验的。不知是否是笔者的孤陋寡闻、迄今为止没有寻找到全球暖化元凶二氧化碳的真凭实据在那里、不知气候暖化威胁论者在此可有何感想?是否有足够的勇气、能拿出令世人信服的证据。没有直接证据、固然是一个很遗憾的事、但我们仍然可有通过间接所谓证据、来看出暖化论者的自相矛盾和忽悠之处。首先让我们来看暖化论者的第一个证据;据新华网报道“一个国际科研小组发表最新研究报告说,对非洲化石的分析表明,在约3350万年前南极冰盖开始形成时,地球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处于一个明显的下降期。这是首次有直接证据证实南极冰盖形成与二氧化碳浓度及其温室效应有关“。”这项研究由英国加的夫大学和布里斯托尔大学的研究人员及其美国同行完成,研究报告发表在英国《自然》杂志上“。”该研究小组在东非的坦桑尼亚首次找到了与南极冰盖形成时间相对应的化石。分析显示,约3400万年前,地球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开始下降,当这一浓度在约3350万年前下降到760ppm(1ppm为百万分之一)左右的临界点时,南极冰盖开始大面积形成。布里斯托尔大学在新闻公报中说,这是首次有直接证据显示南极冰盖形成与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变化有关,它确认了二氧化碳及其温室效应与全球气候变化之间的关系,将为今年12月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提供新的参考数据”在这份对于气候暖化威胁论者新发现得意数据中,他们忽视了一个最大的漏洞---那就是在约3350万年前下降到760ppm(1ppm为百万分之一)左右的临界点时,南极冰盖开始大面积形成。也就是说如果以上理论史实成立的话,那不难推论;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在760ppm以下时,气候应该是冷化的趋势、南极冰盖应该是增加的。而今天经人类排放温室气体后的大气二氧化碳浓度仅是379ppm、那么凭什么说、二氧化碳仅仅是3350万年前760ppm的一半的今天就能说气候暖化了呢?这不是自相矛盾还是什么?如果二氧化碳浓度与全球气温真的存在直线函数关系的话、那么自3350万年前气温降到现在、恐怕地球已是冰球了。第二既然史前的二氧化碳浓度能到760ppm以上甚至几千ppm、那么凭什么就能说今天的379ppm就是人类温室气体排放的结果、过去没有人类排放的高浓度二氧化碳又作何解呢?又凭什么人类就可以控制大气二氧化碳。大自然既然能容纳、自我调节那么高浓度的温室气体、自有其合理之处、又岂是人类意志所能改变的、那岂不是蚍蜉撼树的可笑吗?更令我们不解的是就是这样不能自圆其说的证据、“将为今年12月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提供新的参考数据”我不知道这是耻笑人类的智商低下呢?还是确实没有像样证据、权且忽悠吧。现在让我们来看暖化论者的第二个证据;据美国前付总统戈尔的“环保”宣传片《难以忽视的真相》宣称、南极冰芯数据表明气温确实与二氧化碳浓度存在正相关、也就是说气温是伴随着二氧化碳的升高而上升的。如果这个关系是成立的,那么试问是二氧化碳浓度提高了气温呢?还是提高了的气温提高了二氧化碳浓度呢?事实上第一个问题前面已经回答了、如果真的那样3350万年前的大气二氧化碳浓度760ppm作为气候冷暖临界点的话、那么地球冷到今天似乎更应该是一个冰球、事实上并没有这样。剩下第二个问题似乎好理解的多了、并且有据可证、有据可查;随着气温的上升海洋的二氧化碳更容易释放出来、(因为水中的二氧化碳饱和度是随着温度的上升下降的)当然二氧化碳大气浓度就增加了;其二气温的上升、大气压力的减小、地震、海啸、火山喷发自然又增加了二氧化碳;其三陆地石灰岩在温暖湿热气候和雨水溶解冲刷下更容易分解排出二氧化碳。三因素的共同作用、促成了二氧化碳的提高。因而在此可以得出明确结论;是气温的变化决定了二氧化碳浓度的高低、二氧化碳浓度变化是迟后性的、从属性的。
四、撕下温室气体排放的假面具、还世界一个真相
如果结论的前提是无中生有、那么其结论当然是错的、并且可从逻辑的推论上、更能显其荒谬的本来面目。如果二氧化碳是温室效应全球变暖的元凶这个假设成立、那么请问地球形成之初、那么高的温度、在那么高的二氧化碳浓度条件下又是怎么降下来的呢?既然过去存在过高浓度的二氧化碳、那么地球就应该是越来越热、怎么可能存在今天适宜人类生存居住地球温度呢?既然人类有那么大的排放二氧化碳的能力、又怎么可能今天所谓人类工业化以来、不断排放大气的二氧化碳浓度会小于地球曾长期拥有的高浓度的二氧化碳 呢?既然二氧化碳有那么大的温室效应、为何不把工厂排放的温室气体直接通到温室大棚、岂不是又节能又减少了温室气体的排放、又能使温室大棚冬春季照样生产、且因高浓度的二氧化碳又能促使作物加快生长、增加产量、这样的好事可谓一举多得啊!为什么没有去那样做呢?如果说人为排放的温室气体的效应是累积的、其恶果短期难以预期、非要到下一个世纪再现、那么温室大棚的温室气体完全可以是人为无限制的增加的、其温室效应结果结论都可立竿见影、为何不去一试呢、?既然站在维护人类生存环境的制高点上、为何不去一试拿出真实可靠温室效应数据?既然是拯救人类、那么我们就是一条船上的乘客、共同的命运决定了我们没有输赢、发达国家应率先作出表率、拿出高科技帮助发展中国家也就是帮助自己降低“碳“排放、共度难关,却为何要搞出一个“碳“交易、置人类命运和自身命运于不顾。坐收渔利?难道钱比命更重要?这样浅显的道理、孰轻孰重、又岂能是暖化论者所不知的?这岂不是应了我国的成语“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温室气体只不过是一个诱饵、一个冠冕堂皇的行骗旗号,坐地分赃渔人之利、收“买路钱”、收“发展成果费”才是真正的目的。
谈起温室效应、我们常人往往认为、温室大棚不是有很好的保温效果吗?温室气体不就是象那温室大棚的塑料薄膜或玻璃一样、透过阳光、挡住长波热量幅射从而提高了温度吗?真相并非如此、二氧化碳只占大气浓度的0.04%都不到、也就是说如果我们把大棚的塑料薄膜看做是大气的话、那么如果有2500平方的大棚、也只有一个不到的平方留住了热量的向外辐射、其余2499平方都是敞开的,试问在此二氧化碳的温室效应能是多少呢?由此可见二氧化碳的温室效应是微乎其微、可忽略不计的。同样是气体的水蒸气的效应就比二氧化碳大的多、水蒸气在大气中的平均浓度大约10000ppm、为2007年二氧化碳浓度379ppm的26倍之多、即便是等量水蒸气与等量二氧化碳的温室热效应是一样的、那么二氧化碳的温室效应只是水蒸气的3.8%、且水蒸气是随着温度的上升而上升的、气温越高、水蒸气浓度越高、温室效应越高;温室效应越高、似乎气温应更高、这里又似乎陷入一个气温升高的恶性循环悖论、如此循环气温无限升高、事实上并非如此、大自然自有调节水蒸气增温反馈机制、同样大自然对二氧化碳的增加也有反馈机制。归根到底大自然是有巨大控制温室效应机制能力的、绝非象我们夸张那样二氧化碳是暖化全球的罪魁祸首。还有一个令暖化论者无法否认的基本事实、众所周知沿江沿海地区温差小、那是因为水蒸气含量高、温室效应大的结果、同一地方不同季节同样可以感受到水蒸气的温室效应、例如炎热的夏季闷热难耐、日温差小、而进入秋季、立感秋高气爽、虽同样高温俗称秋老虎、但昼夜温差大、夜晚很凉爽、这都拜托于不同季节不同水蒸气含量造成不同温室效应的结果。可是以此对应的高温室气体、高二氧化碳气体的排放区或城市却从来也没有温差小的感觉、如果二氧化碳的温室效应真的那么大、试问那里的温室效应到那里去了呢?可见谎言就是谎言、谎言既经不起理论的推敲、更经不起事实的验证。无中生有的事又那里去找实例呢?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啊。即便退一万步说、二氧化碳温室效应是起决定因素的、那么人造二氧化碳年总排量231亿吨、动物细菌二氧化碳排量1500亿吨、自然界总排量7931亿吨、人造二氧化碳排量只占地球排量的2..91%、相对于自然界人造二氧化碳/岂不是小巫见大巫?再如果相对于地球陆地、海洋吸收与排放的二氧化碳来说、更尤如九牛一毛、就一个火山喷发就不知道顶人造二氧化碳排放多少年?有什么样的气温、就有陆地海洋与此相适应吸收与排放二氧化碳的什么样平衡点、仅靠人类控制排放、就能控制地球的平衡点?岂不是同样荒谬?地球大气既然能拥有那么大自我调节二氧化碳气体容量能力、又岂是人类干预所能减少的,就像人类想减少海水一样、总归是徒劳的。当然节能减排、保护环境、杜绝污染、杜绝生态破坏、保护地球家园是我们共同追求。
五相对于暖化的争论不如更应该认清探索冷周期来临的规律
世上万物都逃脱不了周期规律的支配、气候同样逃脱不了周期支配、暖化的归属必然是冷周期的不期而遇。如果暖化论者的误导使我们仍然陶醉在全球暖化中、那么2010年的第一个冬天、北极寒流席卷几乎整个北半球、使人们强烈感觉到这个冬天来的特别寒冷与漫长、是否能让我们警醒、全球的气候的变冷、已实实在在向我们走来。按照暖化思维的惯性和温室气体暖化论的误导、似乎只要二氧化碳浓度上升、气温就一定上升、最少气温不可能下降、事实将是对这种谬论的最好回答。如果仍然坚持认为气候暖化的大趋势没有改变、是否应拿出足以令人信服的暖化理由、否则就是误导贻害社会、君不见今年上半年气候低温已严重影响了农作物的收成、是否我们仍要以维护暖化论的正统、而无视农作物可能面临早冬的威胁损失风险呢?大自然是存在气候反馈机制的、不能因为我们没有发现就拒绝承认。就像我们的股市、指数高了自然就会跌下来、如果不跌继续人为吹大泡沫、结果只能是下跌更惨。千事万物虽皆变幻莫测、但又有哪一个不是这个道理呢?气候的持续暖化又何尚不是这样。笔者在此想从四个方面来探讨气候开始转冷的现实紧迫性;1、地球的大气层我们不妨可看做是一个气球、气体的总量是不变的、当气温上升、相应气压增大、气体动能增加、当气温持续较长时间增加到一定阶段时、这个气体动能大到大于地球引力的时候、大气层最外层、最薄弱的地方就会发生了气体逃逸现象、从而形成大气空洞、于是大气层外冷气流快速下沉、高空气温下降、气压下降、从而又造成地球表层热气流因高空气流气压的下降而额外提供了上升动力、形成强大的上升气流、从而导致地球表层气压下降、压力下降催生了地震、海啸、火山的爆发。强大的上升气流给气温带来上升、(同时海水温度因蒸发而下降)犹如秋老虎的余威、因为上升气流的很多一部分随高空冷气流下沉到了两极、致使两极冷库气压快速提高。从这个角度上说、是地球的引力决定了地球所能容纳的气温的总热量高低、就如水在一个大气压下沸点只能是100C°、如此说来温室效应即便100%截获热量也是不可能无限增温的、气温只能上升到地球引力容许的范围、否则热量就要逃逸。温室气体只是起到缓冲、平衡热量交换的积极意义、本身并不增加热量、这样的温室气体越多越好。地球在漫长的岁月中、各个时期由于在宇宙中所处位置不同决定了地球引力大小不同、因而也决定了各个不同时期的不同温度。2统计意义上的超频率的地震、海啸、火山喷发是气候转冷的征兆。以冰岛火山喷发为标志的火山灰大量排放起到了遮挡阳光、减少热能、降低地面气温的客观作用、同时也降低了高空气流温度、火山灰以大量粉尘的形式给高空水蒸气送来难得的凝聚核、如此的结果云层多了、雨亦暂时性的多了、最终大气水蒸气大量减少、温室效应变弱、昼夜温差变大年温差变大、两极下沉气流增加(不知从极地降雪量变化是否可以验证)共同作用的结果形成气温下降。以汶川地震、智利地震及印尼海啸为代表地质灾难事件、则起到了海洋底层冷水与上层热水交换的作用及加快大气热量交换、降低气温的作用。3、两极冷库寒流冲出极圈可能标志着全球变冷的开始;2010年北极涛动就是气候冷化加速的表现、如果海洋对气温的影响具有迟后性特点的话、那么两极冲出的寒流引起气温的急降、则是立竿见影、一旦极圈冷气压不断积累形成高于圈外气压、那么极圈寒流向赤道方向侵袭就应该是常态(也正是全球暖化加速了这一进程)、两极冷库因高空冷气流加速下沉、气压快速上升、为极圈寒流频繁侵袭创造了条件。两极寒流的袭击在时间上可能不尽一致、但也绝不至于相差很多年份(同一系统的两个冷库气压积累基本是等速的)、但在此需警惕的是、虽同是极地寒流、一旦南极寒流北下、南极寒流将是北极寒流的几倍、其降温幅度和广度更是剧烈。两级冷库就是地球气温自我调节系统、当气候暖化到最后阶段时、气压发生了逆转、极圈寒流冲出、圈外气压上升、导致赤道地面暖湿气流分别推向南北的阻力增加、可能形成雨带变窄、降水不匀、干旱面积增加、加之海洋水温的可能下降造成蒸发水蒸气总量的下降、且上升气流中因北极涛动增加了向北极的输送、从而可能造成热带气压下降、气流能量下降、台风、飓风大幅减少。极圈内由于寒流冲出、气压下降、形成更大下沉气流、高空大量热气流下沉和极圈温度的上升、促使新一轮气压的上升、于是极地寒流席卷大地又发生了、寒流暴风雪的袭击又加速了海洋环流水温交换、于是气温就这样循环的下降了、这样气候模式可能结果是、热季降雨减少、干旱面积增加、冬季寒流频繁、无霜期缩短、日温差年温差增大。北极涛动引起的气候调整、可能就是造成我国西南五省干旱水涝双重灾害的根本原因(气候固然是原因、但归根结底是生态破坏的恶果)。4、除了地球自身周期性的调节气温外、还受太阳热源的影响。如果太阳黑子活动处于低谷期、光辐射强度的降低、热源吸收的减少则推动了地球的降温。如果太阳黑子活动的低潮与地球自身冷周期正好相遇则助推地球降温的到来、据有人对太阳黑子规律的观察报道;此次黑子周期特别漫长、太阳黑子相对数连续3年少于10、这是自1914年以来从未有过的太阳活动现象、太阳黑子的突然神秘减少是否也暗示着地球的冷冬到来呢?综合以上4点理由是否应该对气候转冷引起足够重视与警觉呢?
六、从温室效应暖化威胁的迷雾中走出来、及早做好应对气候逆转到来的措施
温室效应之争、表象来看是学术之争、深一点来看是能源之争、再往下看实际上是一个更为严峻紧迫的问题既粮食安全问题。粮食安全维系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安危与未来、是没有多余的时间给你空耗的。三年自然灾害不就是发生在气候冷周期吗?我国历代王朝之乱几乎都与气候冷周期联系在一起的。一个气候外行都能辨明的事、不由得使我深感蹊跷疑虑。兵不厌诈永远是战胜对手克敌制胜不二法宝。商贸规则使我们淡忘了国与国之间的尔虞我诈、先进技术与先进经营管理理念的引进与采用、容易使我们失去自我、容易产生没有自信心、容易产生盲目迷信外国所谓专家的理论与理念而迷失自我、为他们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创造了条件。暖化理论借助环保减排的道德大旗、让我们在减排降碳不明真相和没有话语权的亏本买卖中、忘记了气候的规律、忘记了冷冬的到来严峻局面、从而扼住粮食的咽喉、谋取他们梦寐以求的最终驾驭各国利益权。经济全球化的浪潮更需要我们用中国人的智慧、迎接挑战、战胜科学迷信、脚踏实地旗帜鲜明地捍卫中华民族的利益。我国的粮食供给在暖化的条件下仅仅是紧平衡、如果在气候冷周期下、供给形势必将更为严峻、如果发生失误、损失将无法弥补。全球金融危机客观上促使了我国返乡农民多投入于农业生产、但今年上半年的低温气候带来的农产品供应趋紧仍出乎人们的预料、5月以前蔬菜价格的急剧攀升和夏收作物成熟推迟都明白无误的告诉我们、气候降温造成农产品供应减少远大于人们的想象、人们已习惯陶醉麻痹于过去气候暖化思维的种植方式和种植收获预期。甚至有人还异想天开预言、2010年夏天可能还是最热的一个夏天、如果果真如此秋收多少还能弥补夏收的不足、但不幸的事这种可能是不存在的(如果是往年西伯利亚寒流提前释放、会造成今后冷气流的北下弱化。南方的暖高压会因此强化北移、形成夏季高温、而这个假设前提已不存在)在此我们需要独立思考、走出暖化思维的迷津、及早认清气候转变带来的农业种植方式调整的紧迫性。对于2010年来说、由于北极涛动、北极圈内的寒流席卷几乎整个北半球、犹如暖化条件下的冷暖气压拔河比赛在冷气压的一边突然增加了筹码、于是暖化气候平衡打破了、使冷气压牢牢地掌握了主动权、于是台风可能少了、夏季可能短了、秋末寒露风、早霜冻可能提前降临。对此我们必须未雨绸缪、提前做好准备。因为夏收可以迟收、秋收是绝对不可以迟收的。这固然只是一家之言、但在不确定的气候中、做好两手准备应该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同时我们也应该反思、一种声音的过于强大、难道是正常的吗?
在农业种植中首先要抓好农作物品种统筹安排、在不利的气候中应首先选择种植生育期略短的品种、在南方首当其冲大幅减少直播水稻面积、因为在气候逆转条件下直播水稻最没有安全保障、在已种植条件下适量减少化肥施用以免贪青晚熟产量受损。北方需重视棉花和复播玉米的安全成熟、尤其是在小麦迟收条件下、更应重视复播玉米的安全成熟。麦种应储备充足、减少杜绝大量抛荒现象、秋播要较往年适当提前、以保冬前壮苗。
相关文章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注:配图来自网络无版权标志图像,侵删!
声明:文章仅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
责任编辑:hej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