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的《联合早报》上的一篇旧文。问题食品的出现是农业资本化的必然结果。毒奶粉之类的事件并不是中国特色,中国只不过在重蹈美国的覆辙。
问题食品并不全是中国特色
(2008-11-20)
● 张谦
近日来,产自中国的奶制品重新被准许在新加坡陆续上市销售了,但消费者们因为整个毒奶粉 事件,看来还心有余悸。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这也自然。在这个人们对食品安全草木皆兵的时候,本不该再继续打击消费者的信心了,但有个问题却有必要多 加些考虑:这咬了人的蛇到底是什么?是中国的生产者呢,还是工业化农业的生产方式?如果以为中国就是这条蛇,只要是中国来的都躲着,只怕难免还要被暗处藏 着的那条真蛇再咬上两口。
自从人类出现农业与非农业的社会分工,有一部分人进了城,打工、做买卖、练把式、唱戏、当官、打仗——总而言之,不种地了,而是吃人家种的粮食了——这部分人便把自己的食品安全交到了留下来继续种地的那一拨人手上。
从这儿开始,食品安全的问题就没断过。现代化、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使得这一前拨人离自己赖以生存的食品越来越遥远,而掺乎到食品的生产、加工、运输、销售里来混口饭吃的人却越来越多,食品安全上的问题也随着水涨船高起来。
问题食品随工业化而来
当工业革命在英格兰刚刚起步之时,在伦敦、曼彻斯特等工业城市里时不时会发生一种用今天中国的术语说叫做“群体性事件”的影响安定团结的事情:面包骚乱。
大量从土地上赶出来的农民涌到了伦敦的工厂里,白天在纺织厂里累死累活,晚上就要到面包房里买面包填饱肚子。
种地的人少了,吃饭的人却一样多,粮食不免紧张起来。面包房的老板们利欲薰心,便往面粉里掺东西,“增加产量”。工人发现,好一点的是砂石、木屑、谷壳,手狠的连人和动物的毛发、死人的骨灰都给加进去了,于是一哄而起找面包房算账。。
人类社会演进至今日,往食物里掺死人骨灰的事情是不大会有了,但在工业化的生产加工过程中,有意无意地把一些比骨灰更有害健康的东西加到食品里的事情却层出不穷,即便在经济富裕、监管体系发达的西方国家也不例外。这上头要数落起来,首当其冲的自然是——美国。
美国的国家疾病控制中心估计,全美国每年约有8100万人次因被污染的食物而得病,9000人因此而死亡。这相当于全美国人口中平均每四人就有一次因食物污染而得病。一个四口之家,从概率上来说,就必有一个人在这上头要遭一次殃。
就说这两年来,一会儿是菠菜被大肠杆菌污染了,一会儿是西红柿被沙门氏菌污染了,一会儿又是胡萝卜被肉毒杆菌污染了,更不用说能引发疯牛病的牛肉。比起这些来,三聚氰胺倒显得温柔了。
想更多了解美国食品安全问题的读者,只须到美国联邦食品与药品管理局(FDA)的网站上看看不断刷新的问题食品召回目录,就可见一斑。而其实,大多数食品问题与病例并没有被报道与统计。
而以上还只是立竿见影的急性病,至于因为食品污染而得了癌症等慢性病的,更是不可计量。如果再算上因为食品缺乏营养、饮食习惯不健康而患上糖尿病、心血管系统疾病的,那全美国就没多少人能幸免了。
这样看来,美国的食品何尝就比中国的安全?只不过新加坡不大从美国进口肉食和蔬菜,因而人们无所知罢了。这也就难怪今天夏天时,韩国因为要进口美国牛肉一事而闹得满城风雨。
美国在问题食品上领先全球
美国在食品安全的监管方面到底比中国还是要严格与仔细一些,美国在消费者权益保护方面的立法与司法也远比中国健全——美国的消费者打起索赔的官司来可不 是省油的灯。可何以还会出现如此之多的食品安全事故呢?这问题说到底,就出在农业的工业化、食品的工业化、直到饮食行为的工业化上头。而美国在这方面,无 疑是独步全球的。
我们就从牛入手,来粗略考察一下美国的这套系统。美国是全球当之无愧的牛肉消费与出口头号大国。可美国的牛肉是怎样从 一个工业化的系统里生产出来的呢?一头肉牛在美国出生之后,只有生命中最初的十个月左右是在牧场上吃草度过的。之后,刚刚被强迫断奶的小牛就被送到中西部 的巨型饲养场里,开始了它被这个工业系统最终变成汉堡包的历程。
亿万年以来的自然选择把牛进化成了一种以草为食物的动物,但讲求集中与 效率的工业化农业,容不得牛们散布在牧场上,慢慢地吃草,再把草变成肉和奶。所以“科学”的方法就是,将牛集中圈养,然后以富含脂肪与蛋白质的大豆和玉米 为基料的加工型饲料来喂养,使其迅速增肥、产奶。
一般的牛是受不了这种罪的,所以要用基因工程的手段来“改良”育种。但这毕竟抗不过亿 万年的自然选择,牛还是要得病,怎么办?现代科技还有个办法,就是给牛打大量的抗生素。这样,牛倒是能勉强活下来了,但却也培养出了大量抗药性的病毒,也 把过量的抗生素随着牛奶和牛肉让人们吃了下去。
这还罢了,为了牛的迅速成长,还要给牛喂各种不明不白的生长激素。说它们不明不白,是因为残留在牛肉及牛奶中的这些生长激素,对人体到底有什么影响,要么尚无定论,要么就明知是有害的,但仍在被使用。
更有甚者,就是把病死的牛切了剁了,也拌到饲料里,再喂给活着的牛吃,使得疯牛病得以在牛群中蔓延。即便这些问题一概都没有了,这样喂出来的牛,其所能提供给人的营养,因为其食谱及成长方式的改变,已经比以前显著下降。
简而言之,不健康的牛,生产出不健康的牛肉与牛奶,再喂出不健康的消费者。
近几年来,在美国连续出版了一系列揭示美国的食物产业链和批评其对社会之危害的著作,最有影响的为加州大学的麦克·波兰(Michael Pollan)教授所著的《杂食者的困境》(The Omnivore's Dilemma)和《保卫食物》(In Defense of Food)。
中国是否在重蹈美国覆辙?
说了一通美国的事情,跟中国有何关系?关系就在于,中国看来很有可能正在重蹈美国的覆辙。美国式的工业化农业并不是所有的工业化国家都采取的农业模式,而美国之所以走上这条路,根本原因还是政策的选择。
美国的工业化农业真正崛起是20世纪70年代尼克松(尼逊)政府时的事情。而当时美国所面临的正是中国政府始终担忧的一个问题:粮食供应的不足--也就是说,国家的粮食安全问题。
美国所采取的办法,就是提供大量的政府补贴,来扶持能以机械化、工业化方式大规模种植的高产量作物:大豆、玉米和小麦。这一政策获得了巨大的成功,美国 农业生产率大增,农产品极大丰富。这一数量上的飞跃,虽然解决了粮食供应的问题,但却是以牺牲食品的质量与安全为前提的,也因此带来了今日美国在食品问题 上的诸多弊病。
粮食自给一直是中国政府的国策,这也是完全有道理的。但目前在如何追求农业的高效、粮食的高产上,却有一个认识的误区,以为美国模式是不二之选择。
中国国内的政策文件、媒体讨论中,但凡涉及农业现代化之话题,言必称大规模、集中化、机械化、专业化。
中央政策对企业进入农业生产与食品加工领域也大加支持,鼓励通过对食品进行“深加工”来提高其附加值。而在这一农业工业化的模式将带来的诸多问题上—— 比如消费者们因此而要在健康上所付出的代价、环境将承受的巨大压力,以及此模式对化石能源的巨大需求——却没有充分的认识。
因此,有毒奶粉一事并不是中国的必然,而是此工业化农业模式的必然。如果中国——或其他任何国家——继续延美国的道路发展下去,这只怕还只是个发端而已。
相关文章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