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年来中国对世界贡献了什么(提纲)
左大培(2009年9月2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的60年,中国已经对整个世界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一、在这60年中,中国展开了快速的工业化建设,现在中国正在变为一个工业化的国家。使全世界五分之一以上的人进入工业化社会,这本身就是中国对全世界作出的一个巨大贡献。
二、中国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世界经济增长作出了重要贡献,而且中国的贡献越来越重要。
就是在长期平均的经济增长率还比较低的前30年中,中国的经济增长率仍然不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西方人估算的中国的GDP占世界GDP的比例(百分比)1950年为4.5,1973年为4.61。而且这还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美日等西方发达国家经济增长率比较高的年代。
20世纪80年代之后,中国的经济增长率远远高于世界平均的增长率,中国的高增长大大提高了整个世界的经济增长率。
中国的经济增长大大改变了全世界制造业的版图和区域结构,深刻地改变着当代国际分工和贸易的结构。当然,这到底是否对全世界有利,这是有争议的。但是中国的经济增长至少改变了全世界的制造业都集中于少数欧美国家和日本的格局,有助于制造业在全世界更为平衡的分布。
三、中国对终结西方霸权作出了决定性的贡献,成为当代东方国家民族解放和独立自主的旗帜和榜样。
亚洲国家日本的崛起曾经对欧美国家统治世界的世界秩序提出了挑战,但是日本学习西方国家实行侵略扩张和殖民统治,自己加入了西方统治世界的秩序格局,并且变成了西方对世界霸权的一部分。
前苏联开创了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与东方被压迫民族的民族解放运动的联盟,为终结欧美国家统治世界的世界秩序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但是,俄罗斯本身就是欧美国家的一员,而且前苏联在东方国家的行为本身就带有很浓厚的西方霸权和“西方中心”的色彩。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新中国的崛起标志着西方对世界的统治已经结束,并且在世界历史中真正开启了终结西方霸权的进程。这个进程开始的标志性事件是抗美援朝战争和中国援助越南进行的抗美战争。中国的经济增长和工业化将摧毁西方霸权在经济上的基础。中国是当代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国家民族解放和独立自主的旗帜和先行者。
四、60年来中国对世界的最大贡献,是继苏联的斯大林主义工业化之后,为全世界的落后国家提供了又一个不同于西方国家的成功的工业化道路和发展模式,并且为人类寻找更美好的社会制度和社会模式作出了重要的探索。
中国独特的发展道路和社会模式,最好以“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来概括。从毛泽东领导的一代人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时起,中国就在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历程是由毛泽东开创的。1958年的“三面红旗”和1966年的“文化大革命”,其实都是为形成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所作的探索。这些探索中有许多失败和挫折,但是也有许多成功的经验。这样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为全世界和整个人类都提供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借鉴,其模式更适合大多数落后国家。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当然不是资本主义。无庸讳言,最近二十几年中国滋长起了极其巨大的资本主义成份。随着私营经济的发展,特别是随着强制推行的私有化企业“改制”的进行,中国已经形成了马克思主义意义上的名副其实的资产阶级,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和冲突日趋严重,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条道路的斗争正在激化,关于执政方针的两条路线斗争已经清清楚楚地集中在:是以完全的资本主义来消除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还是以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来控制、驾驭、利用和限制资本主义因素。尽管近年来中国的资本主义因素日益增长,但是,中国仍然保留了相当多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成份。
在所有的“中国特色”中,真正可资外国借鉴的几乎都属于这些“中国特色”中的社会主义因素。这些带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因素,包括由为下层民众着想的政党将整个社会组织和团结起来、以这样的组织动员群众开展各项事业、以社会主义的思想意识和道德教育和组织民众、以国有经济为核心的经济活动、党组织和地方政府领导创办和经营地方国营和集体的企业和事业、国家对社会经济生活的计划、领导和干预,广大人民群众的民主参与等等。
没有这些社会主义的因素,“中国特色”中就只剩下了任人唯亲的裙带关系、长官一人独断专行、施展官僚政治和宫廷阴谋的权谋、将交易对手榨干到最后一滴血的经营手法,甚至是靠下“文件”、作“行政划拨”向私人白送国有资产来完成私有化、贪污行贿、以巧妙手法变相违法违规等等。这些非社会主义因素的“中国特色”就是所谓的“中国特色的经济自由主义”,它不可能是中国对世界的贡献,不能为人类建设美好的社会提供有益的借鉴,而只能对外国和整个世界起到极为有害的作用。而中国的社会主义者为捍卫社会主义而与中国特色的经济自由主义所进行的饶有特色的斗争,也正是中国对世界的一个重大贡献,是中国可供外国和整个世界借鉴的重大特色。
新中国的经济建设成就
主要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1999,中国统计出版社出版;武力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简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9月第1版
(武力,第14页):
1933年为中国经济状况最好的年份。1933年的中国与1913年的俄国相比,中国煤炭、电力、石油、生铁、钢、机械制造、纱锭,仅分别相当于俄国的97%、57%、1%、14%、0.5%、4.6%、59%。
1949年与1936年相比,中国主要农产品产量减少都在20-40%。1949年全国人均粮食仅为475斤原粮,抗战前每人平均约600斤。1949年水泥产量为41万吨,只相当于1936年产量(不包括东北)的42.8%。
(武力,第37-38页):
由于战争破坏,1949年中国各种主要工业产品产量都比历史最高水平下降了百分之几十,如与历史最高年产量相比,1949年中国的原煤产量下降了48.4%,生铁产量下降86.1%,棉布产量下降32.3%,等等。
按可比价格计算,1949年到1952年中国工业总产值平均每年递增34.8%。“1952年的工业总产值与1936年相比,也增长了22.5%。主要工业产品产量,1952年比1949年有了大幅度的增长,均超过了历史最高年产量。”
(以下根据统计年鉴)按可比价格计算的中国国内生产总值,以1952年为100,到1976年为392.4,1978年为471.6。
按可比价格计算的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年平均增长率,1952-1978年为6.1%,其中1952-1976年为5.86%,1952-1965年为6.03%,其中1952-1957年为9.23%,1957-1965年为4.08%,1965-1976年为5.66%。
1957-1965年间增长率低,是因为1958年增长21%之后在1960-1962年连续3年极大负增长,1961年按可比价格计算的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只相当于上一年的73%。这样一直到1963年按可比价格计算的中国国内生产总值还没有恢复到1957年的水平。
但是这些年中国经济仍然表现出极强的增长潜力:除开特殊的1958年不算,1953、1956、1964、1965、1969、1970年中国按可比价格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率都在15-19%之间。
中国人口1952年年底为57482万人,1978年年底为96259万人,增加了67.5%,年平均增长1.98%。
(武力,第3页):1958-1978年,中国“人民收入增长很慢,生活水平没有多大改善。1978年,全国全民所有制单位的职工平均工资仅比1957年增加7元。1978年,全国居民年平均消费水平为175元,仅比1957年增加44%(按可比价格计算),其中农民增加34.5%、非农业居民增加68.6%。”年人均食品消费:1957年粮食612斤、猪牛羊肉12.5斤,1978年粮食637斤、猪牛羊肉17.9斤,这期间人均油料和棉花消费还有明显减少。
(武力,第15页):人均耕地面积中国为0.12公顷,美国为0.77公顷,苏联0.81公顷,连印度的人均耕地面积也几乎是中国的两倍。
人均产量:粮食1952年为288.13公斤,1957年为306.01公斤,1962年为240.32公斤,1975年为310.48公斤,1978年为318.74公斤。
人民消费水平的提高主要体现在其它消费品上:布的人均产量从1952年的6.73米稳定地上升到1978年的11.54米(以后到1997年也不过20.23米);“四大件”的年产量急剧上升,1952年到1978年,收音机的年产量从1.7万台增加到1167.7万台,缝纫机的年产量从6.6万架增加到486.5万架,自行车的年产量从8万辆增加到854万辆,表的年产量从1957年的4百只增加到1978年的1410.8万只。
1978年以前的中国经济增长偏重于发展重工业和军事工业,1952年到1978年的年人均产量,原煤从0.12吨增加到0.65吨,发电的千瓦小时数从12.83增加到268.36,钢从2.37公斤增加到33.24公斤,水泥从5.03公斤增加到68.23公斤,汽车从1957年的0.79万辆增加到1978年的14.91万辆,金属切削机床从1952年的1.37万台增加到1978年的18.32万台(1997年以前只在1993年达到最高点26.2万台)。这些主要产品的数字没有表达出来的是,中国在这些年建成了一个独立自主的工业体系,各种工业门类齐全,几乎能生产各种各样的装备和设备,一直到电子计算机、集成电路、大型飞机、原子弹、氢弹、导弹、人造卫星、人工合成胰岛素。尽管这些装备的水平还很低,但是它们为今后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这些年中,限制中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最主要因素是粮食产量的提高。这些年中国的粮食产量提高速度确实不比人口增长快多少。但是,这些年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为后来粮食产量的提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首先表现在大规模的农田水利建设,使中国农田的灌溉面积在1978年达到了44965.3千公顷(1998年才上升到52295.6千公顷),而中国农用氮、磷、钾化肥的年产量,1952年仅为3.9万吨,1970年为243.5万吨,1978年为869.3万吨(以后到1998年才为3010万吨),1980年为1232.1万吨,这为1980年以后的粮食增产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终结西方霸权的经济发展战略
左大培2008年9月13日在的讲演提纲
中国的经济发展战略如果不以终结西方霸权为目标,则高速经济增长无法持久,中国不能真正崛起,中国不可能富强。
一、终结西方霸权是当代世界最重大的问题。“全球化”是个伪问题。西方人当初鼓吹“全球化”是为了以此为掩护推行西方的霸权。我们对“全球化”的态度取决于它在终结西方霸权上的作用:我们如果说“全球化”好,那只是因为它有助于终结西方的霸权;我们支持反“全球化”,那也只是因为它会有助于终结西方霸权。
二、21世纪初西方国家仍然在世界范围内拥有全面的霸权:西方国家依仗其在经济(西方7国首脑峰会)和军事(北约)上的优势,利用其在意识形态上的话语霸权(美式的“自由”、“民主”等等),力图在政治上主宰全世界。肢解苏联和南斯拉夫,侵占科索沃、阿富汗、伊拉克是其行动,鼓吹“唯一超级大国”、“新帝国”,则是其舆论工具。
三、西方霸权的目的:永远主宰全世界。消灭任何可能向西方霸权挑战的潜在对手。政治上利用“民主”和“民族自决”分裂可能向西方霸权挑战的潜在对手,将分裂后的那些西方可以直接控制的部分(如东欧各国)纳入西方的范围,同时摧毁西方还不能直接控制的部分(如塞尔维亚);经济上垄断全世界的资源(如石油),控制高科技、高附加值的产业,迫使非西方国家永远处于向西方提供低附加值的廉价商品的地位,控制全世界的金融业,让非西方国家永远向西方世界输送资金,并且在经济政策上永远服从西方国家意愿,一会儿放弃对本国高科技产业的保护而转向向西方出口劳动密集产品,西方的劳动密集产业受冲击太大时又必须放弃出口导向的政策。
四、西方的霸权一定会导致非西方国家无从崛起,苏联和南斯拉夫的崩溃是典型的事例。西方目前的打击正在指向中国:如它们对“台独”和“藏独”的支持;它们将中国引向了“出口导向”的邪路却又极力限制中国的出口;中国向西方输出自己最需要的巨额的资金,却又反过来让西方人控制自己国内的产业并让西方由此获得惊人的利润。
五.西方在过去200年中主宰了世界,目前西方的霸权是过去西方对世界的统治地位的延续,是这种统治衰落的结果。
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统治了全世界。这种统治以西方国家在经济上和军事上的压倒性优势为基础,体现为西方国家通过其殖民体系在政治上统治全世界,并据此来塑造世界的意识形态以致话语。西方的统治地位表现为列宁所说的“世界被瓜分完毕”。
六、在人类历史上西方(欧洲)早期并不先进,也没有任何对全世界的霸权。西方只是从16世纪才开始争夺对全世界的霸权,到18世纪末才在全世纪称霸,19世纪则逐步形成了对全世界的统治,其标志是迫使中国和日本向西方低头。
七、20世纪终结了西方对全世界的统治,其根源在于西方列强的扩张和争霸本身导致了结束西方霸权的力量兴起:
东方的日本以西方的方式“富国强兵”,很快成长为新的军事和经济强国,并不断向西方列强开战,表明有典型亚洲文化的国家完全有能力向西方的霸权挑战。日本的问题在于它不可能有自己颠覆西方霸权的实力,却学习西方称霸世界的侵略模式,欺凌亚洲的其它国家,导致亚洲国家与西方国家联合击败了它的侵略扩张,而日本在军事扩张失败后又完全投向了西方阵营;
西欧国家相互争霸导致了两次世界大战。这两次世界大战导致了整个西欧的衰落,无法再统治世界;同时它导致共产主义的苏联崛起,还导致了本来处于西方边缘上的美国成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世界霸主;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军事和经济实力的增长,美国经济实力的相对下降和军事上的失败,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国家的独立运动和民族经济的艰难成长,都使西方失去了对世界的统治地位。
八、但是西方仍然保持着对整个世界的霸权地位,苏联的解体更进一步加强了西方的霸权。
不过,这只是暂时的曲折。终结西方霸权才是21世纪的主流:
俄罗斯已经认清,容忍西方称霸世界只能使其走上南斯拉夫式的亡国之路,因而重新回到与西方对抗的地位上来。而俄罗斯的军事力量本身就足以结束西方在整个世界上的军事统治。
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使中国有可能在30年后成为世界第一经济大国。果真如此,则西方在经济上的世界霸权必将终结。
更重要的是,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只不过是非西方国家经济高速增长的最突出代表。印度已经进入经济高增长期,巴西、南非等国经济也进入高速增长,这标志着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国家的工业化和高经济增长时代到来,结束西方的经济霸权问题已经提上全世界的议事日程。
九、在当前的国际格局下,西方国家的既得利益使它们必定要极力维护西方在任何方面的霸权。其主要手法:
1. 保持西方在军事上特别是军事技术上的优势;
2. 极力要控制东方国家特别是中国的企业,
3. 维持“西方高附加值、东方低附加值”的国际贸易-国际分工格局。
虽然中国经济增长强劲,但是如果不实行赶超战略,就只会回到鸦片战争前的对外相对形势。鸦片战争前中国产出大,有大量贸易顺差,但是没有大企业,军工特别落后,优势产业限于劳动密集型产品。这样不仅免不了生产低附加值产品的被剥削命运,而且将来仍然随时有可能因为军事技术落后而挨打。
为了终结西方的霸权,我们需要实行的经济发展战略和当前的经济政策应当是:
1. 把“技术立国”作为经济政策的基础,建立独立自主的完整的研发体系,实行自主研发、自主创新。西方近代的霸权和统治以其军事和经济实力为基础,而其经济和军事上的实力归根结底都来自其在现代科学技术上的高度领先地位。终结西方的霸权,归根结底要靠终结西方在科技上的显著优势。中国必须以长期的巨大投入来在科技上全面赶超西方,这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根本。
2. 一切涉外政策都必须有利于作大作强中国企业,,特别是作大作强国有控股企业。当务之急是先禁止向西方出售中国企业的控股权,禁止不必要的外资流入。为长远之计,则应当在每一个产业、甚至每一种产品的生产上,都要培养起本国的一至两个骨干企业。这种企业一般只能是国有控股。资金的筹措:由财政发行国债,将所得资金作为国有资本金投入国有资产经营机构(基金或控股公司);国有资产经营机构也可以发行债券,将所得资金作为国有资本金投入企业。这样筹得的资金必须用作企业的实际投资和周转金。
3. 建立独立自主的完整的产业体系和经济体系。这个体系在动态的发展过程中所致力的是,除了少数由于资源缺乏而需要进口的物品只能依靠外国供应之外,其它物品的供应都主要依靠本国的生产,而在本国生产这些产品的企业又都主要是本国的企业。在建立独立自主的经济体系中,最重要的是独立自主地发展高技术产业、机器设备的制造等技术密集的生产。
这意味着不再按照当下的“比较优势”集中生产和出口少数几种产品
4. 重建独立自主的完整的军事工业体系,并且要将中国的军事工业发展为世界最强的军事装备研制和军工产品生产的体系。中国二百年前的变弱变贫,开始于中国在军事工业(当时为造炮造船)上的落后。随着中国经济增长到世界最大,中国应当拥有世界最强的军队,这个军队应当拥有世界上最好的装备,这种装备只能来自中国自己的研制和生产。要在中国经济发展为世界第一的过程中,以几十年不懈的努力来为中国建成一个世界上最强大的军事装备研制和生产体系。必须恢复毛泽东时代的追求:“外国有的我们要有,外国没有的我们也要有”。世界历史已经证明,这样世界最强的军事工业体系不仅为保卫国家不受外国欺凌所必需,而且军事工业生产在技术上的溢出效应最终将有利于中国经济的增长。
5. 国内金融体系独立自主,绝不允许外国势力参与操控中国的金融。
6. 重建完整的装备制造业,使中国的装备制造业变为世界最大、最好。装备制造业实际上是当代最高水平的制造业,有了世界上最好的装备制造业,才可能有世界上最好的制造业。中国政府今后应当将扶植制造业发展的重点逐步转向扶植装备的制造上。
7. 中国的食品生产目前仍然基本能够满足自己的需要。但是由于中国人均耕地少,中国人均收入高以后反倒可能变为依靠进口食品。今后政府应大力保护和扶植本国农业,扶植发展高效率的现代化食品生产,基本上依靠本国产品来满足本国的食品需求。为此应大力扶植集体经济组织和农业合作组织,保证农业的自主发展,防止再发生最近几年大豆和猪肉产业中发生的那些问题。那两个行业的问题在于政府放任市场自发势力而不加有效的引导。
上述第4、6、7三项对今后几年也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中国目前正在实行反通货膨胀的紧缩,而当通货膨胀消失的时候,中国可能出现严重的总需求不足。那些增加总需求的扩张性措施不应当再走十年前的老路,片面专注于进行基础设施和城市房屋的各种建筑工程,而应通过实施上述三方面的措施来拉动国内需求。
此外,今后几年在反通货膨胀之后增加总需求的扩张性措施,还应当包括其它一些结构性的经济调整措施,这些措施也都需要政府通过财政资金给予强有力的支持:
8. 大力发展能源供给。20世纪90年代末的经济紧缩中,政府部门错误地对电力、煤炭产业的基本建设也采取了紧缩的方针,造成经济高涨时期能源供应紧张,加剧了中国经济的波动。今后的紧缩时期应避免重犯此种错误,在紧缩中不能减少发电和供电设施的建设,还应大力兴建使用先进设备和有足够安全保障的煤矿,确保中国能源供应能力不会再小于能源需求,形成能源供应能力大于当下能源需求的足够储备。
中国应当在研制新型能源供应技术上走在全世界的最前列,发展核能,大力发展风力和太阳能发电等清洁、可再生能源的生产。
9. 需要纠正过去20年过度偏向发展汽车运输的倾向,在今后一些年中大力发展铁路运输和大城市的轨道交通系统,发展沿海的近海货运。
10. 适应环境保护的需要,在紧缩时期应大力发展各种与环境保护有关的产业,政府应当给予足够的资金支持。
现在西方国家还有一种倾向,要联合起来维护西方的霸权,遏制东方的崛起。我们当然应当在西方的阵营中进行分化瓦解,但是对于我们来说,最重要的是让西方人明白:他们独霸世界的时代已经过去,他们必须放弃其世界霸权。
附录:有关世界经济力量对比的一些数字
依据按当年价格计算的GDP,1970年以来,欧盟国家与美国(或北美自由贸易区国家)共占世界GDP的60-70%,欧盟国家与北美国家各自所占的份额不相上下,日本占世界GDP的10%左右(1994年曾高达17.9%),中国则占约5%。
美国占世界GDP的比例,1900年为38%,1913年为32%,1938年为31%(1929年美国占全球制造业的43%)。
1945年美国占世界GDP的56%,中国则只占4%,这是因为世界大战使欧洲的GNP下降了25%。1950年各国从战争中恢复过来后,美国占世界GDP的比例就降为33%。美国占世界GDP的比例1960年降到26%,1980年降到22%,80年代以后欧洲和日本陷入停滞,使美国占世界GDP的比例2000年回升到27%,2001年为31.2%。
英国在19世纪的100年中,GDP增长了4倍,当时英国的人口约2千万。
麦迪森估算,美国的GDP在1870年赶上英国,人均GDP在1905年赶上英国。
据麦迪森依据实际购买力(购买力平价PPP)计算,19世纪中国仍占世界GDP的三分之一。中国占世界GDP的比例(百分比):1600年29.14,1700年22.29,1820年32.93,1870年17.23,1913年8.92,1950年4.5,1973年4.61,1998年11.49。
1700年时整个欧洲的GDP和中国的GDP差不多相等,1700-1820年的一个多世纪中,中国经济的年均增长速度甚至快于欧洲。但在1820年以后的一个半世纪中,中国经济在世界经济中的份额一直在下降,并成为世界6大经济体中唯一出现人均GDP下降的地区。
19世纪末叶(中国清朝时期),中国占世界GDP的比例为11%,美国占15.8%,英国占9%(其人口只及中国的 ),日本占2%。
以购买力平价(PPP)计算的占世界GDP比例,欧盟国家与美国50多年前为30%,最近降到接近20%;苏联70年代中期以前其实在上升,美国同期则下降;但是后来美国稳住了所占比例,苏联却下降;预计5年后中国与东盟各国将占世界GDP的近30%,而2050年中国、台湾、香港和新加坡的“大中华经济圈”将为世界最大经济体,占世界GDP24%.
按麦迪森的估算,中国2001年占世界GDP的11.5%,美国在1890年前后达到这一比例。美国占全球GDP的比例1870-1913年间提高了10.19%,中国这一比例在1973-1998年已达到6.88%。
中国目前仍占世界人口的21%。
相关文章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