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头在外不变,举国科技就容易落空
最近大家都在欢呼中央终于摸到一个石头——恢复举国科技的传统。认为从此中国又开始在核心技术和基础理论像60年代初那样集中人力、财力、物力进行突破了,这样我们就有摆脱依赖外国核心技术的机会了。
贫道不乐观。原因是只要两头在外的发展和开发模式不变,什么科研体制都不能解决中国缺少核心技术问题。
所谓两头在外,是与韩国、台湾等四小龙“进口替代”不同的经济开放模式。
进口替代,是指开放部分市场,让国外的成品和半成品进来,虽然一时冲击本国企业,但只要国家集中财力和进行指导性产业政策,本国企业就可能进行技术、装备和管理改进,生产出替代产品来。从仿制逐步走向创新。最终,韩国、台湾地区、新加坡等确实在某些领域里取得核心技术方面的优势。
两头在外,就是吸引外商直接投资,包括合资、独资等。外国企业进来,技术设备、管理都进来了,包含核心技术的半成品也进来。然后产品出口。这种模式对国内市场冲击程度要低于进口替代,国内企业可以通过合资方式获取技术和管理,动荡很小。一个老企业很快变成生产世界一流产品的企业难度都很小。两头在外,包含核心技术的半成品是进口的,虽然很快出效益,但技术创新压力几乎没有了。反正能够买,何必自己研发?于是,中国这几十年来在各行业的核心技术研发方面比以前落后距离更大。
典型是汽车。中国汽车行业发展很迅速,但发动机和变速箱等至今完全依赖进口。发动机和变速箱是汽车核心部件。中国在六七十年代火花塞汽油机时代有自己的研发和生产技术,与世界差距不大。到八十年代开放,恰逢电喷汽油机时代,各大汽车制造厂就以合资方式很快升级。于是电喷汽油机就不再研发了。奇瑞所谓“自主知识产权”电喷汽油机,也是奇瑞出钱,外国二流发动机咨询机构设计的。产权是自主的,知识是人家的。到新世纪,直喷汽油机开始在日本等一些国家流行,中国汽车制造商就根本看不懂了,只能跟着继续进口。下一代也就是汽油机终结版——均质压燃汽油机,想都不再想了。
于是,科技部想个仙点,咱们超越时代,搞“新能源”发动机,也就是电动汽车。这样我们可以免去麻烦道路,一步登天。但这是个骗局。电动汽车成为汽车主流要等到石油用完,而且电成为清洁能源,也就是三四十年后才行,今后几十年肯定是直喷和均质压燃汽油机。
企业对核心技术的需求强度是开发的关键。由于需求很容易满足,怎么会有强度?尤其是已经经过三十年的技术依附,很多企业在核心技术领域里无论人才还是科研组织能力都没有了,人懒了,队伍散了。会有各种借口不再搞。还有一点,中央领导并不知道什么叫核心技术,各部门官员根据自己的利益和爱好说什么是核心技术,有前途技术,这东西就有拨款了。因此,今后的举国体制里,转基因食品和电动汽车一定是两个重要项目。可惜这都是坏项目。
贫道的哥哥就是汽车发动机顶尖级专家。原来是福特发动机研究中心的高级专家。现在适用的直喷发动机所用的基本技术,就是他九十年代中期在福特工作期间提出、试验、总结出来的。无论日本还是德国的直喷发动机无一例外按照他的基本逻辑进行设计。世纪之交,他提出并研制出均质压燃汽油机,热效率提高30-50%,排污大幅度降低,其中一氧化氮排放量接近零。这些技术不仅获得专利(职务),而且得到发动机权威机构的认可。2006年从福特退休,国内一大型国营汽车制造厂聘其为高级顾问,待遇优厚得很。但是请他回来,也就是养了个世界级专家,装个门面,并不让他组织队伍研究均质压燃汽油机。而他能解决的问题,恰好是中国汽车工业最核心的问题。即使目前所谓举国体制开始后,这个大型企业也依然委托国外设计了新的直喷发动机,搞什么“自主知识产权”。因为这既省钱又快。
企业是追求效益的,部门是追求政绩的。国企领导顶多当10年,一个部长最多10年。其中前2年是混的,后几年在找新位置,想干事的也就中间的3、4年,干嘛关心吃力不讨好的科技研发?因此,“自主知识产权”和“新概念”技术就特别吃香。贫道敢保证,所谓这次举国体制,无非是一批“自主知识产权”和类似电动汽车、转基因食品等出来一大批而已。
其实,中国现在根本无需外资。自2004年后,进入中国的外资60%以上是用以收购中国企业,尤其是国营企业。直接用设备和技术投资中国产业的资本已经很少。两头在外阶段基本结束。加上世界贸易萎缩,中国终将进入两头在内为主的发展阶段。只有下气力调整经济发展方式,才可能谈举国科技问题。但现在看来调整经济发展方式的力度和方向都不行。
相关文章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