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平分配应首先从第一次分配开始
征汉文
《当代经济研究》
[摘要]增加分配次数已经被证明不能解决我国社会分配不公问题。解决第一次分配中的公平问题。应当成为我国的首要任务。它包括对工资性收入的按劳分配和对利润在包括劳动要素及其他各生产要素之间的分配。对工资性收入的分配,因为“效率第一,兼顾公平”而扭曲了按劳分配原则;对利润的分配,一方面因为“劳动”创造了利润而不能参与分配利润,另一方面因为“劳动”不参与分配利润而使按生产要素分配不彻底。这两种不正常的分配状况都需要改变。首先在第一次分配中实现公平是一项重大的改革,需要进行深入的理论研究,需要做出政治上的决策和具体部门科学的规划与实施,需要国有企业做出表率。
分配的公平为国人所关注已经有相当长一段时间。如何实现分配的公平则是见仁见智。以往许多关于公平分配的探讨,虽然吸收了西方许多有益的做法为我所用,但那些做法已经为西方的实践证明是不可能做到公平分配的。之所以会如此,是因为它并没有接触公平分配的实质一如何在第一次分配中实行真正的公平分配。公平分配需要首先从第一次分配开始。
一、“四次分配”不能解决公平分配问题
我国社会提出了通过“四次分配”来解决公平分配的问题。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首先富裕起来了。与之相伴而生的一个突出问题是:人与人之间的贫富差距不断扩大,而且到了社会难以容忍的地步,因而使解决这个问题变得越来越紧迫。为解决这个问题,我国的理论界和社会各部门探索了种种公平分配方式,概括起来为四种:第一次分配、第二次分配、第三次分配、第四次分配。第一次分配,是指企业(它涵盖一产、二产、三产)劳动者的工资;第二次分配,是指国家用税收收入的一部分支付机关、事业单位人员的工资;第三次分配是指国家用税收收入的一部分解决贫困人口的基本生活;第四次分配是指社会高收入群体通过慈善活动帮助社会低收入或无收入群体。
“四次分配”被国内外实践证明不可能解决公平分配问题。把解决贫富差距不断扩大寄托于四次分配,人们的愿望能够实现吗?回答是否定的。因为通过我国实践的简单分析便知,所谓四次分配,并没有带来太多的新东西:从第一次分配到第三次分配,是我国以往社会主义分配中都曾经实行过的,仅仅是第四次分配属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践中的新事物。对于一个贫富差距正在不断扩大的我国社会来说,仅仅通过增加一个富裕人群的慈善活动,就真的能够解决贫富差距问题?如果说“四种分配”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中还算有那么一点新内容,但它在西方经济发达的国家就早已经成为一种常态。其实,我国实践中的四种分配理论只是借鉴西方经济发达国家分配理论的产物。在西方经济发达的国家,他们的贫富差距解决的怎么样?也许在一些人看来,西方经济发达国家的贫富差距并没有如我国目前这样地突出,其具体表现就是:西方经济发达国家,尤其如美国,劳动者、无业人员的生活水平很高。但是,它不能否定西方经济发达国家存在巨大的贫富差距。所谓四次分配既然在我国并没有增加实质性内容,在西方经济发达国家也没有解决贫富差距问题,那么,我们还能对它抱有什么样的期望呢?
“四次分配”之所以不能解决分配不公问题,在于它不是解决缩小贫富差距的理论。这是因为,第一次分配与第二次分配是对于包括在企业、事业、机关等工作的劳动者之间的分配,第三次分配与第四次分配主要是对于没有工作的非劳动者之何的分配。并且,第一次分配是直接分配,第二次分配是间接分配。它们属于不同层次、不同类型和不同性质的分配。它们所要解决的问题不同、对象不同,把它们合为一体谈论,显然是不对的,因而是难以得出正确认识的,进而也是难以解决现实中分配不公问题的。
二、第一次分配公平是解决我国贫富差距的首要任务
解决我国社会贫富差距问题首先从第一次分配开始,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其一,第一次分配属于经济基础,所以,我国解决分配不公,首先要解决第一次分配中的不公平。分配“次”数的增多,对于公平分配的实现,多少能够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公平分配的实现,还要靠每一次分配中的公平,尤其是首先要做到第一次分配中的公平。这是因为,第一次分配属于经济基础,而其他三次分配属于上层建筑和社会意识。第二次分配与第三次分配是通过国家政权来分配因而它属于上层建筑。第四次分配,以富裕人群的自觉,即以这一人群的道德为前提,因而它属于社会意识的范畴。所以,解决分配公平问题,首先要解决第一次分配中的公平问题。其二,我国贫富差距不断扩大的根源,在于第一次分配中的不公,所以,我国解决分配不公的问题首先要从第一次分配开始。
我国第一次分配中的不公平,具体有两个方面的表现:一是企业中劳动者(包括企业的高层、中层、低层)的劳动所得严重扭曲了按劳分配原则;二是劳动者创造了利润但在分配利润时却完全被排斥在外。对于前者:在一个企业内部,高管与普通劳动者的年收入差距,有的达十几倍,有的达几十倍、上百倍;在不同企业之间,其差距就会更加离奇,最低年收入仅为约一万元(每月约800元),高者年收入有千万元,他们相差达千倍之多。对于后者,劳动者通过劳动创造了利润,却不能通过劳动分得哪怕是一分钱、一个股份的利润。由于按劳分配原则被扭曲,由于劳动者不能参与对企业利润的分配而使按生产要素分配也变得虚伪起来,所以,公平分配就成了一句空话。
解决我国社会贫富差距问题首先从第一次分配开始,因而也决定了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解决第一次分配中的不公平首先要在工资收入方面重新确认按劳分配原则。公平与效率之争使工资性收入方面的按劳分配原则被严重扭曲。改革开放以前,按劳分配被认为是社会主义的基本分配原则;改革开放以后,随着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通过与以往公有制企业的比较不难发现,在非公有制企业的劳动者之间劳动报酬的取得,也以按劳分配为原则。二者所不同的是:非公有制企业劳动者从高管到普通员工之间的工资有着明显的差距。于是,所有的企业都逐渐地并且是迅速地拉开了管理者尤其是高管与普通员工的工资差距。其中特别是,由于第一次分配讲效率、第二次分配讲公平的理论甚嚣尘上,彻底否定了第一次分配中的公平性,因而严重扭曲了按劳分配原则。为了使按劳分配原则被重新确认,必须要辩证地处理公平与效率的关系。一方面要体现效率,使不同的劳动者之间在劳动报酬方面体现出必要的差距;另一方面,又要体现公平,不仅同一企业的不同劳动者之间,而且不同企业的不同劳动者之间,劳动报酬方面的差距必须掌握在一定范围。在同一个企业里,不同的劳动者之间的工资收入非常有必要确定一个倍数关系,例如,企业最高领导的工资是普通工人工资的八倍、十倍还是十五倍,等等,要有一个界定。现在有的企业最高领导与普通工人的收入差距过于悬殊,这与按劳分配相距甚远。一切由企业自己说了算,整个社会就没有了规矩。其二,解决第一次分配中的不公平,还要在对利润的分配方面彻底贯彻按生产要素分配原则。在马克思主义以前的资本主义条件下,“劳动取得工资,资本取得利润”成为天经地义。马克思主义理论和苏联、中国早期的社会主义实践认为,“劳动取得工资”是天经地义,但企业的利润应当为国家或劳动者集体所有。与此同时,资本主义社会首先产生了货币资本、土地、科学技术、经营管理、知识信息等除“劳动”以外的生产要素也能够参与分配利润的理论和实践。甚至在美国的一些州、法国等国家和地区,曾出现“劳动”也可以参与分配利润的法律条文。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按生产要素分配的理论与实践逐渐实行并确立起来,但与西方的主流一样,“劳动”这一生产要素被排除在利润的分配之外。这样的分配,显然是对“劳动”的歧视,因而它是不公平的。如果说按劳分配可以取代按资分配,那么其本质是:原来被资本分配的利润,改由劳动者来分配。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资本在经济的发展中仍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而它还有参与分配利润的必要。但是,“劳动”也要适度参与对利润的分配①。由于现实中的“劳动”一点也不参与分配利润的这种不公平,必然导致贫富差距的扩大:在企业的管理者人群中,他们的资本性收入与工资性收入相比往往成为其收入中的主体;在普通工人中,他们的收入几乎全部来自于工资。企业中管理者的工资收入本来就数倍或数十倍于普通工人的工资,这时再加上他们的资本性收入,无论是二者收入的相对差距还是绝对差距,都必然继续扩大。如果“劳动”像其他生产要素一样公平地参与对利润的分配,普通劳动者的收入就可以增加一定份额,而其他生产要素所有者的收入就会减少一定份额,这样一增一减,无疑会使贫富差距得到一定缩小。
解决我国社会贫富差距问题首先从第一次分配开始,当前要注意两个方面的认识问题。第一,有观点认为,需要通过提高劳动者的工资收入以缩小收入差距。这种做法能取得多大成效?我国还是发展中国家,普通劳动者的工资收入水平的参照系,是要与他们实际生活的需要相适应,而不是与一部分富裕人群奢侈的生活水平相比较,也不能与西方发达国家“劳动者报酬占GDP的比重”相比较(如果能达到那种程度更好)。当前普通工人的工资收入确实需要增加,但其理由,并不是为了缩小收入差距,而是为了确保他们的基本生活水平。另外,由于国民经济基础建设、国防建设等许多建设还需要大量资金,所以可能还需要经历一个相当长的相对低工资的时期。第二,有观点认为,通过收取收入调节税来缩小收入差距。这种做法的效果同样不会太明显。在这两个问题上,人们可以算一算,无论是增加工资收入,还是通过税收。在缩小收入差距上,能产生多大的作用?
解决我国社会贫富差距问题首先从第一次分配开始,要使它成为社会主流的思想认识。虽然我国社会多年来不断探索解决贫富差距问题的路径,并也确实采取了若干措施,但事与愿违,社会的贫富差距依然在扩大。对此,人们在不断反思:究竟应当采取什么手段才能实现缩小贫富差距的目的?本文提出首先从第一次分配中的两个方面人手解决公平分配的问题,与以往有关公平分配的认识可以用大相径庭来形容,对一些利益群体而言也可以说是冒天下之大不韪。笔者希望,从第一次分配人手以解决公平分配问题,能够成为社会主流的思想认识。笔者相信,惟有从作为第一次分配的生产关系中的分配关系开始研究公平分配问题,并在此基础上通过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分配的共同促进,才能使全社会公平分配目标最终实现。
三、实现第一次分配公平需要在一些关键环节上取得突破
在第一次分配中实现公平分配,将是一场重大的改革。这在我国贫富差距已经达到社会几乎不能容忍的今天,是人们切身利益的一次大调整。若要发起并完成这样的一场改革,必定要有巨大的勇气和魄力,必定要有坚强的领导和决心,必定要有周密的计划和步骤,还要有长期奋斗的意志和耐心,等等。
第一,社会各界要开展广泛、深入的理论研讨。从第一次分配开始解决公平分配,是一个摆在我们面前的全新的课题,它要求我们提出一个全新的理论来解决这个课题。要通过理论的研究,揭示从此人手的必要性及意义;要通过理论的研究,提高人们对此认识的自觉性;要通过理论的研究,为实践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一切有志于解决贫富差距问题的理论工和实际工,都有义务、有责任投身于这个问题的研究。不进行广泛的理论探讨,想从第一次分配中解决公平分配的问题是难以想象的。
第二,中央要适时地做出政治决策和战略部署,国家相关职能部门要做出科学的规划与设计。从第一次分配开始解决公平分配问题,需要由中央做出政治决策。与研究任何问题一样,理论可以对如何从第一次分配人手解决公平分配问题进行研究。但是,作为涉及全局性的问题,如果中央觉得有必要,也可以号召理论界对此进行重点的研究。通过重点的研究,为国家做出正确的决策提供必要的理论支撑。另一方面,理论研究是为实践服务的,但是理论何时为实践所采纳,是要由各种主客观条件决定的。就我国的实际情况来说,由于它是涉及国家全局的大事,所以,何时、以何种方式进入操作层面,必须由中央做出政治决策。中央要在认为有必要以及认为时机已经基本成熟的条件下果断、迅速地做出战略部署。这样在解决我国社会分配不公的问题上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当然,对于具体的企业来说,可以不分所有制的性质,可以不分企业规模的大小及员工的多少,首先进行一些试点,为全社会的实践积累必要的经验。没有中央的政治决策,想要在社会上实施从第一次分配解决贫富差距问题,是根本不可能的。
第三,国有企业要成为率先垂范的试验田和试金石。从第一次分配人手解决分配公平问题,所要面对的对象,是全社会不同所有制类型的所有企业。要在这样一个范围内实施国家改革分配的计划、方案、措施等等,不是一纸文件、一个指令可以实施的。它也要像进行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初期开辟如深圳特区那样,选择若干典型企业进行试验,从中取得经验,并将经验提升政策,进而成为机制、制度。这样的典型,首先应当从国有企业中产生。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原来的国有企业一般地都已经成为公司制企业或国家控股的股份制企业。选择这类企业做为从第一次分配中解决公平分配问题的典型企业,一方面,是对这类企业内部的各种情况比较了解,尤其是对其内部的分配情况有较为清晰的了解;另一方面。是国家的政令在这类企业内部更容易畅通,尤其是当国家决定要调整(缩小)企业人员收入差距时在这类企业更容易实施。国家的有关政策,通过在国有企业的试验,不断地得到补充和完善,在这一试验过程中,会使全社会所付出的代价趋向于最小化,如果由国家承担国有企业所可能付出代价的一部分也理所应当。国家政策的可行与否,最终由这类企业的试验成果来决定。直至国家政策在企业试验中畅通、顺达,方可向全社会推广。当然,由于所有制的差别,即使在国有企业可以无障碍通行的政策,对于非公有制企业也只能是一种参照,国家还需要产生一种与非公有制企业相适应的分配政策。对不同所有制的企业采取不同的政策措施,在我国将会是一种长期的现实存在。要从第一次分配开始就解决公平分配的问题,如果不首先在国有企业中进行试验,同样是不可想象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体制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我国从第一次分配中解决分配不公的问题,也必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与指导下具体实施。由于从第一次分配中解决分配不公问题对于解决全社会分配不公、贫富差距不断扩大问题的重要性,所以笔者相信,这个问题或迟或早地被社会所认识,进而也会或早或迟地成为我们党所要解决的问题。具体何时会提上日程,这就要看解决该问题的时机是否已经成熟。我期望这一天尽早来到!
相关文章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