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公布的中国第一季国民生产总值(GDP)是7.4%,与全年7.5%的增长目标相差不大,仍在合理增长区间之内。即使与2013年GDP增速7.7%相比,也只低了0.3个百分点。但是很多媒体和专家对此却也忧心忡忡,建议政府要出台经济剌激计划。
面对部分专家学者的担忧,甚至有人呼吁中央政府动用“逆周期武器”,例如放宽货币政策去剌激经济、继续加大地方政府投资基建设施的力度。中央政府却传递出一个信号:经济减速,可以有;大力剌激经济,却没有。GDP已不是政府工作的首位。
其实,早就在197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金获得者西蒙-库兹涅茨就已经指出,GDP不能完全衡量一个国家的整体效益。如果一个国家刻意追求狭义的、物质的经济福利最大化作为目标,并不利于该国经济的长远发展。而本届政府也开始与国际接轨,在今年两会中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就业、价格稳定和GDP”这三个目标是按优先级排列的。
笔者认为,GDP已不是政府工作的首位,若真像专家们所言,推出新一轮经济剌激计划,很容易引发中国的债务风险、金融危机,这些专家们是在好心办坏事。而对于普通民众来说,无需太关注GDP的增速。
首先,在服务业主导的经济体系中,GDP增速并不太重要。现在中国的服务业在经济中的比重越来越大。数据显示,该行业的单位产出所需的就业岗位,比制造业和建筑业还要多约30%。只要中国的经济未来一直由服务业来主导,中央政府就无须把加快GDP的增速放在首位,通过加快经济发展速度来解决就业问题。
我们可以先举例子,中央政府在2013年宣布全年要新增1000万个就业岗位,但事实上,只增长了7.7%,显然去年GDP增速没有“保8”,但是去年全年却新增了1310万个工作岗位。也就是说,在渐渐由服务业主导,由劳动密集型开始向资本密集型的经济体系中,中央政府既然可以在GDP增速在7.5%左右,实现就业目标,那么,中央领导层未来也可以非常游刃有余地、非常淡定地面对GDP的减速,而无须对GDP增速作为政府工作的重心。
再者,历史与现实都摆在眼前,盲目追求短期GDP增速“没有明天”。从表面上看,宏观经济学鼻祖约翰-凯恩斯一直在建议民众尽量消费、没有钱消费就借钱,借不到钱就由政府印钞票,通过透支消费来发展经济、高流动性来润滑经济。但是凯恩斯也明白无误的告诉徒子徒孙们,他的理论的前提是“短期的”,他以"inthe long run,we are all dead"(长期,我们都死了)来告诉大家,他提供的是"没有明天"的经济特效药,短期有效,长期食用,那就会成为毒药。
事实也已印证,上届中央政府为了应对2008年环球金融危机的袭击,大规模动用4万亿剌激经济,虽然在短期内中国经济像打了“鸡血”一样,快速从经济暴跌中复苏,但却招致通货膨胀、地方债务严重恶化、影子银行、房地产泡沫、产能过剩等一系列恶果,而且这些恶果岂今还在慢慢发酵之中,所以中国正在或者将来都要为当年盲目追求GDP增长的过度剌激而付出高昂的代价。
最后,GDP这个统计法是1930年才在美国问世的,当时主要是为了帮助美国罗斯福政府,了解"新政计划"(New Deal)能否成功改善造成美国股市下跌将近90%,25%的劳动力失业、数千家银行关门和生产力急跌的体系问题。GDP从一开始问世,它是为政府和专业投资者服务的,实在和普通读者没有多大关系。
而且中国现在公布的GDP存在着三大问题:一是数据水份太大,与真实数据有出入。二是中国GDP历年的高增长,是靠钢筋和水泥的投资项目来完成的,对民众收入的提高影响有限。三、中国的GDP的高增长,是在破坏环境、资源上等不顾长远,只顾眼前的情况下形成的,结构性增长失衡,不可持续,所以在质量方面需要有所提高。
经济其实指的是什么呢?"Economics"最早是出自希腊文,意思是家庭和房子,而现代人一说到经济,就马上联想到GDP增长速度、工厂、生产,那是有所偏颇的。经济实质上包含了地球上的家园,内涵是如何让各个物种和谐相处,而不仅仅只是注重GDP的增长速度。其实GDP的增长多零点几个百分点,或少零点几个百分点意义并不大。动不动建议中央政府再行经济剌激计划,将成千古罪人。
相关文章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