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以来持续困扰中国经济发展的“融资难,融资贵”问题,进入下半年后似乎有所好转。央行调统司司长盛松成在2014年中国银行家(陆家嘴)高峰论坛上表示,最近几个月前期实施的一系列微刺激政策效果初步显现,总体来看,开始出现缓慢区域性的下降。
具体而言,盛松成援引央行采集的存贷款数据称,2013年年初至2014年一季度,金融机构新发放贷款利率基本呈上行态势,今年3月份新发放贷款利率比年初上升17个基点,比去年同期高了42个基点;但从二季度开始,新发放贷款利率走势发生了改变,4月份利率上升趋缓,5月份开始下降,到了6月份金融机构当月新发放贷款利率降至6.7%,比利率最高的4月份低7个基点,已经接近今年以来各个月的最低水平;到了7月份,由于近期贷款的不良率上升,风险溢价增加,利率水平环比略有上升,但扣除风险溢价后,贷款利率基本稳定。据此,盛松成得出结论,从二季度开始整个贷款利率出现缓慢的趋势性的下降,而不像前期不停的朝上走。
央行采集的存贷款数据具有相当的参考价值。据介绍,央行通过调统司的标准化存贷款综合抽样统计系统,每个月采集近300家法人金融机构3000多家支行的1亿笔左右的存贷款信息,约占全部金融机构存贷款总量的10%。这种通过大数据分析得出来的结论,较之人们的日常经验更为精准;与此同时,直接在支行层面采集,而非经过商业银行层层汇报,也有助于在统计时规避商业银行的有意作假,更加真实地反映金融机构进行信贷投放的情况。
结合央行此前发布的金融统计数据看,“二季度贷款利率出现缓慢的趋势性下降”的结论令人感到困惑。数据显示,7月份社会融资规模大幅缩水,仅为2731亿元,分别比上月和去年同期少1.69万亿元和5460亿元。其中,当月人民币贷款增加3852亿元,同比少增3145亿元。但即使社会融资规模和新增人民币贷款大幅收缩,大数据所测算的贷款利率却只是“略有上升”,“扣除风险溢价后基本稳定”——信贷投放在量和价上的不匹配表明,7月份的融资活动低迷并非来自于供给端的收缩,这会令市场利率急剧飙升,就像去年6月的“钱荒”那样;而是来自于需求端的不振。考虑到进入下半年后,中国经济重现下行态势,近段时间的系列经济数据都指向这一点,前述贷款利率的趋势性下降,更可能是一场“衰退型宽松”,而并非央行官员所认为的,是前期微刺激政策效果显现。事实上,微刺激政策如果起到了预期中的效果,应当体现为社会融资规模与新增信贷的扩张,而不是像7月份那样,出现极度收缩。
如果将贷款利率的趋势性下降理解为“衰退型宽松”,那么,面对同样的现象,需要以截然相反的态度应对。一方面,中国经济固有的财务软约束问题依旧存在。一些市场主体对利率的敏感性不高,被认为是导致“融资难,融资贵”的成因之一,需要通过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建立硬预算约束的方式予以解决。这是治本之道。另一方面,在评价治理“融资难,融资贵”的效果时,不能因为贷款利率的下行就认为政策见效了,这还有可能是经济衰退的信号,需要对各种可能性进行分析。
若最终的分析显示,贷款利率的下行的确来自于“衰退型宽松”,就像现在这样,金融市场和实体经济的表现均指向这一点,更加积极的调控政策将是十分有必要的。中国经济的潜在增长率在下降,但仍需要维持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以维系高企的债务不至于遭遇流动性风险。从7、8两个月的经济数据看,中国宏观调控的“定力”可能已经接近极限。如果9月(以及三季度)的宏观经济数据继续变差,“定向调控”有可能进一步加码。
最终分析结论(Final Analysis Conclusion):
央行官员披露的数据显示,贷款利率在进入二季度后出现趋势性的下降。不过,这可能并非“微刺激”见到效果,而是一场“衰退型宽松”。以此来看,贷款利率的下降并不是什么可喜的成就,其背后隐含的经济失速风险令人忧虑,宏观调控的“定力”可能也已接近极限。
相关文章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