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是企业债还本的高峰期,加之经济放缓、楼市低迷,企业债兑付风险受到密切关注,发改委近日发文称,“决不允许违约事件”。
据《21世纪经济报道》,各省级发改委近日向区县级下发紧急通知称:“各区县发展改革委立即通知辖区内发债企业和债券主承销商,对2015年企业债券本息兑付资金准备情况进行认真检查,分别形成本息兑付资金准备情况报告,加盖起草单位公章”,并于3月23日中午12点前上报至下发该通知的省级发改委。
通知强调:“国家发展改革委要求各地高度重视今年企业债券本息兑付工作,并对2015年企业债券本息兑付情况进行进一步排查,绝不允许发生资本市场违约事件。”
北京某券商固收人士向该报表示:“发改委对企业债兑付风险非常关注,2012年开始城投债高歌猛进,普遍采用2+5的七年模式,第三年开始均匀还本,2015年正是2012年那一拨城投债第一次还本的时间。现在经济下行压力巨大、房地产市场低迷,地方政府偿付压力很大,所以发改委这样的做法也是防患于未然。”
上述人士还表示,发改委要求地方政府切实承担起对所属城投企业发行债券的兑付应该尽到之前的承诺,“其实就是叫地方政府做好兜底的准备,防止信用事件出现。”
通知同时要求,各区县发展改革委立即向本区县政府主要负责人士报告,并以政府名义出具由政府主要负责人士签发的正式文件(报告),向国家发展改革委就以下事项做出说明:
一是所属城投企业2015年企业债券本息兑付资金准备情况,并填报附件表格(包含仅支付利息的企业债券)。
二为所属城投企业债券募集说明书中政府按照法治原则、市场规则和契约精神应履行的有关义务,包括但不限于政府部门偿还应付城投企业的款项、按合同及时支付项目回购款、落实偿债保障措施的履约情况;
三是作为所属城投企业的实际控制人,对城投企业2015年企业债券本息兑付有关事项的督促、协调等工作安排。
违约潮或到来?
今年以来,仅在前两个月,就有“12东飞01”、“12致富债”和“12蓝博01”等三只私募债相继出现兑付危机,而在去年全年也仅有7只私募债发生违约事件。
原本1月25日到期的“12东飞01中小企业私募债”(12东飞01债)出现兑付危机。截至1月26日16:00,该债券尚未兑付,而央行的大额系统17点关闭。一位券商人士对该报记者表示,“东飞马佐里没有兑付,东台交投也没有代偿。”
值得注意的是,为“12东飞01”提供“全额无条件不可撤销连带责任保证担保”的是当地城投公司东台市交通投资建设集团,这次违约事件也称为首家由地方平台公司担保的私募债违约。
此外,奈伦债偿债专项基金挪用事件正在发酵。去年6月23日,奈伦偿债专项基金账户余额为2亿元,并有内蒙古孚坤地产咨询评估有限公司评估的13.86亿元土地担保,且附有土地性质转商用的政府文件和政府收储土地的承诺。但到去年底,不仅后续的偿债专项基金未到账,先前已打入的2亿元基本被挪用一空,仅剩5189.95元。
今年5月20日ST奈伦债5.40亿元本息将面临兑付,随着其偿债能力大幅缩水,已步入违约进程。
中银国际证券债券分析师曹又丹对《中国金融杂志》表示,在经济下行周期中,整体需求不足,企业经营环境恶化:
一是企业盈利能力的下滑,表现为营业收入和利润增速的下滑,毛利率和净利率的下降,即企业创造现金流的能力变弱;
二是现金周转速度变慢,由于需求疲软,运营周期拉长,企业的存货、应收账款等占用现金流的项目增加,使得盈利的变现效率下降。更严重者,应收账款演变为坏账,企业的资产质量变差。
三是融资成本高企,企业筹资能力下降。在我国以银行为主导的融资体系中,银行的风险偏好下降使得本身融资就较为困难的中小企业融资雪上加霜,同时一些对利率不敏感的企业融资又挤占了金融资源,抬高了市场利率水平。
根据Wind数据显示,2015年到期的中小企业私募债将达到151只,是去年的三倍。
企业债监管收紧
国家发改委上个月下发《关于进一步改进和规范企业债券发行工作的几点意见》,规范企业债发行。《意见》要求企业发行企业债券不能新增政府债务,应依托自身信用,完善偿债保障措施。且企业与政府签订的BT(建设-移交)协议收入,以及政府指定红线图内土地的未来出让收入返还,都暂不能作为偿债来源。
这是继去年10月份国家发改委下发《企业债券审核新增审核注意事项》提高企业债发行门槛后,再一次发文规范企业债发行。
南京市发改委财政金融处人士向《金证券》记者解释,去年10月份国家发改委提高企业债发行门槛,主要是对发债企业的财务指标做出更严格的要求。“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对发债企业净资产的审核,企业债发行条件之一是企业累计债券余额不超过公司净资产额的40%,净资产的多少直接关系着可以发多少债、融多少资,现在我们对净资产的审核更严了,以前可以算在净资产里的一些资产,现在都不能算了,要剥离。”
为了遏制陷入困境的企业和地方政府所发债券风险激增,中国监管机构去年底宣布禁止用低信用评级企业债券作为投资者之间短期借贷的抵押品。
中国证券登记结算有限公司在一份通知中称,除债项评级为AAA级、主体评级为AA 级(含)以上的企业债券外,暂时不受理新增企业债券回购资格申请。该公司负责管理中国仅有的两个证券交易所上海和深圳证交所交易的债券交易。
Wind数据显示,2013年共有272只发行,2014年前三季度为301只,第四季度则发行了53只;今年1月仅有2只发行。
延伸阅读:张庭宾:中国企业债务危机不容等闲视之
发布时间:2013-06-17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债务负担是全球水平3~4倍
中国经济调整的当务之急是降低企业运营成本,可以采取减税、人民币贬值等举措,其中最核心的是大幅降低政府成本。
中国企业债务隐患其实比政府债和影子银行严重得多,却未得到应有的重视。
近两年来,中国政府债务和影子银行备受关注,被国际投资者认为是可能引发未来中国经济和金融危机的两大风险地带。其实,按照国际标准,中国政府债券和影子银行问题尚未达到西方国家的基准水平,而企业债务的严重程度则远远超过之。
中国企业的债务规模最大,扩张最快,风险最高。中国企业债务占据中国非金融部门债务的“半壁江山”,也是过去5年中国非金融部门整体债务飞速上升的最大“推手”。2012年末,中国企业债务约为65万亿元,占GDP之比达125%,过去5年上升近30%,企业资产负债率迅速提升(A股非金融企业资产负债率由2008年的53%上升至60%)。从行业分布来看,部分负债主要集中在地产和基建相关产业链的重资产行业中。
从国际比较而言,2012年中国非金融企业部门债务率水平(相当于GDP的122%~127%)在OECD国家中居于最高水平区间。对成熟的经济体而言,企业债务一般会达到GDP的50%~70%,而中国是这个数字的2倍。此外,现在中国的工业企业盈利能力(利润销售收入)只有5%~6%,仅为全球平均利润水平的一半。这将意味着中国企业的债务负担是全球平均水平的3~4倍。
令人忧虑的是,中国非金融类上市公司的负债逐年快速走高,但是盈利在下滑,尤其是2012年盈利下滑至近几年来的低点,投资收益率甚至小于贷款利率。其主要原因是资本开支大幅增加,导致负债更加集中,更加剧了产能过剩,进一步拖累企业利润。由于这部分行业终端需求对应的是基建、地产等投资性需求,所以相关产业的产能过剩问题就变得非常突出。在高企的企业负债和企业产能过剩对应的“造血能力不足”的情况下,只能是投资收益率甚至小于贷款利率(意味着投资就是亏损)。
更为严峻的是,上市公司加权投资回报率已经连续4个季度低于贷款利率——这意味着企业扩张往往意味着亏损,自2011年四季度以来,数据显示,沪深两市2429家公司中,截至三季度ROE低于一年期贷款利率公司达到1044家,低于一年期存款利率公司竟然达640家,分别占比近43%和25%。而去杠杆的路径将是释放股权,进一步导致投资信心不足。
和上市公司相比,中小企业更加举步维艰。通过我们对大型和小型企业的总债务和EBITDA增长的比较,发现大部分的债务增长主要来自大公司,大公司对小公司呈现“挤出”效应。根据高盛集团的统计,按照公司的总资产规模,以20%为区间度,将所有公司分为五份。我们发现,最大型公司的总债务增长幅度最大,从2008年1月到2012年6月债务总额增加了319%,而实际上最小型的五分之一公司的总债务水平较上期下降9%。同时,大型公司的EBITDA增长得最慢,增幅较上期只有179%,低于其他规模型的公司(最小型公司的EBITDA增长达到300%)。
在可预见的未来,中国企业债的危险继续积聚,债券到期规模在2013年处于高位,债务集中在未来三年迎来到期高峰,相对于还本,付息的压力更大。由于通过收入的增长来对冲负债增长的模式不可持续,企业为了维系高杠杆(不发生违约),对外部资金的拆借需求反而会上升。以3~5年的贷款周期来看,2013~2015年将是企业债务到期的高峰期。此外,四大行在2011年初开始,短期(一年内到期的)贷款比例开始大幅上升。持续高企的债务到期滚动的需求,意味着企业的融资性需求在2013年仍将处于高企水平。
未来的宏观形势对企业债务更加不利。按照我们的判断,未来1~3年中国经济将继续探大底,经济增长将继续失速,GDP的增速甚至可能出现季度负值。那样,资金流紧张的中小企业、中上游产能过剩制造业(钢铁、建筑机械、铝、煤炭、太阳能和造船等)和房地产业面临严重的信用风险挑战。高企的债务也将拖累企业的投资,其坏账风险可能传染至金融部门,导致严重的金融风险。
对于一个国家经济体来说,企业,特别是制造业是财富创造的主要来源,就像一棵大树一样,它是这棵树的树根。如果企业陷入了沉重的债务危机,丧失了盈利能力,则如同这树根的根系慢慢无法吸收水和养分。那么,树枝和树叶——政府财政收入和银行盈利随后必然会枯萎和凋零。
因此,中国经济调整的当务之急是降低企业运营成本,可以采取减税、人民币贬值等举措,其中最核心的是大幅降低政府成本,大幅减税,即行政体制改革必须取得明显成效。否则,中国企业元气会一步步被各种食利者掏空吃光,最后无可避免地陷入全面债务危机。而地方债务危机和影子银行危机也将接踵而至。
中国企业,特别是民营中小企业的生存能力才是真正的国本,我们必须高度重视。
相关文章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