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经济,无疑是当前重中之重。
问题是如何“稳”,靠什么“稳”?是靠主观愿望拍脑袋式地“稳”,还是按照经济发展的客观实际和内在逻辑“稳”,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思路。我们坚决反对前者而拥护后者,因为前者是唯心主义的,后者是辩证唯物主义的。从唯心主义出发找出路,不仅不能“稳”住经济,相反很大程度上会造成更多、更大的问题,只能是死路一条。只有拿起辩证唯物论这个武器,才能看清当前经济问题的本质,才能真正找到一条出路。
经济日报最近发表的《全面辩证看待当前经济形式》的署名文章,通篇充斥着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色彩。文章题目虽然讲“全面”,但是他的“全面”是现象的简单罗列;虽然提到“辩证”二字,但既不辩证,也不深刻,甚至是自相矛盾。一言以蔽之,这篇文章给人的印象是,他对当前经济形势的认识,仅仅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连理性阶段都没有上升到。在这样的认知状态下出台的东西,能在多大程度上解决当前中国经济面临的问题,实在令人怀疑。
“今年3月份以来,复杂演变的国际形势和跌宕反复的新冠肺炎疫情等超因素叠加,给恢复势头良好的中国经济带来不小冲击,下行压力备受关注”。这是这篇文章全部立论的逻辑起点。按照这种逻辑,中国经济当前经济问题,在于外部而不在于内部本身,也就是外部因素是造成当前经济困境的根源。如同一个得了重病的人,不在他的身上找原因,而归罪于外部因素一样。这显然违背了内因外因辩证关系的原理。唯物辩证法认为,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是第一位的原因;外因是事物发展的外部条件,是第二位的原因;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起作用。不管外因的作用有多大,都必须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
按照这一唯物辩证原理,我们认为今天中国的经济问题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根源应当从当前经济的内部去找,而不应当从外部去找;应当从三十多年来中国的经济内部去找,而不应当从两三个月来的外部因素去找。
从内部去寻找,最主要的是从它的生产方式中去寻找。纵观新中国七十多年来的历史,有两种生产方式,一种是社会主义的生产方式,一种是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前三十年是社会主义的生产方式,最近这三十多年,主要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因为这三十多年来,私营经济已经远远超过公有制经济。基于此,我们认为今天经济遇到的问题,本质上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移植到社会主义中国的必然结果,而绝非今年三、四月份国际局动荡和疫情影响的结果。
从1992年确立市场经济体制,到1998年真正开始按照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运行,中国经济经历了十年左右(1998—2008年)的狂欢以后,就一直处于下行状态。即使没有国际局势的复杂演变和疫情的跌宕反复,仍然不会有什么大的起色。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这是由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所决定,而不是由一些人的主观意志决定的。如同英美等西方国家一样,在确立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后,确实给他们带来生产力的大发展,但不到100年时间,它们就遇到了第一次经济危机,也就是1825年的经济危机。我国遇到的经济危机只不过比早期的西方国家来的更快一些罢了。经济危机的典型特征,就是企业大量破产、工人失业、美国是“倒牛奶”,中国是“炸楼房”,在造就了少数一万富翁的同时,也造就了亿万无产阶级(弱势群体)。对照西方经济危机的种种表现,谁又能否认我们遇到的不是跟资本主义国家一样的经济危机呢?对此,《经济日报》的署名文章没有丝毫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只会喋喋不休地空谈什么“科学判断”,连问题的根子都没有找到,性质都搞不清楚,奢谈什么“科学判断”?在没有抓住问题的本质的情况下,“政策工具箱”打开的越多,恐怕越会事与愿违,走向反面。
“回顾党的十八大后的经济形势,外部是国际金融危机后世界经济持续低迷,内部是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经济结构性体制性矛盾不断累积,传统发展模式难以为继。”对于该文提到的“传统发展模式难以为继”我们认为是对的,但这个“传统发展模式”,就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这种方式已经难以为继,走不下去了;对它所谓的“三期叠加”是不认可的,因为它没有说清楚“三期叠加”又是如何产生的,这是半拉子理论。马克思告诉我们:“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今天经济问题的根本是什么?就是生产过剩。我们既然接受了市场经济,准确说,就是接受了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就要承受这种生产方式所带来的后果。资本主义在西方国家出现的问题,当然也会在中国表现出来。今天的中国,在经历了“资本主义”的初级阶段,也就是自由竞争阶段后,已经呈现出垄断的种种特征,一些企业家(或称资本家)通过不断地改进技术、增加投资,扩大生产,规模越来越大,越来越集中,“大鱼吃小鱼”,垄断化倾向越来越明显。垄断导致生产的社会化程度进一步提高,但社会化了的生产资料仍旧是少数人的财产。其结果就是“少数垄断者对其余居民的压迫更加百倍地沉、显著和令人难以接受了”。在今天的中国这种垄断不仅表现在国内少数企业垄断,还包括外资企业的挤压和垄断。这才是中国经济步入困境,大批中小企业倒闭的内在原因。而《经济日报》的署名文章因为不去用唯物辩证法做深入分析,只会按照西方经济学传授给他们的那点可怜的东西,一厢情愿地求“稳”。他们也承认“面临困难和压力”,但是他们却回避困难的根源;他们只会空谈什么韧性、巨大商机、市场信心,主观地以为砸进去12万亿,就能稳住所谓的经济大盘,却从来不谈有六亿多人月收入不到1000元左右,不谈老百姓看不起病、结不起婚、上不起学、生不起孩子、养不起老等等老百姓反映强烈的生活现实问题。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我们判断这样一个变革时代也不能以它的意识为根据。相反,这个意识必须从物质生活的矛盾中,从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现存冲突找那个去解释”,也就是说,对于当今这个社会,既不能从主观上认为它是什么就是什么;也不能孤立地按照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程度去考察,去判断,而应当按照实际状况,既考察它的生产力,也考察它的生产关系,从各种矛盾的总和中去考察。片面强调GDP占世界的比重、超大规模市场、创新引领等等没有任何意义。
“我们一方面要正视各种困难、压力和挑战,做到弄清症结、心中有数;另一方面,一定要看到大势大局大面,中国仍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回旋余地广,有超大规模市场,长期向好的硬底盘不会改变。”我们认为,这同样是一种盲目、肤浅的表现。说它盲目,是因为所谓的“长期向好”只不过是自己安慰自己的“麻醉剂”,所谓“第二大经济体”,只不过是让GDP迷住了眼睛,对存在的巨大危机掩耳盗铃;说它肤浅,是因为它并没有抓住问题的实质,因而也就看不到大势大局大面。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他们没有一个事实求是的态度,只是“凭着感觉”走。唯物辩证法,历来是讲究实事求是的。事实求是,不是表面现象的简单罗列,而是从现象到本质的探索和发现。文中仅仅通过罗列使用外资、工业增加值、电商、网上零售、高新技术增加值、人均GDP超1.2万美元、中等收入群体规模超4亿人、市场主体总数超1.5亿户等现象,就武断地认为“透过外资窗口,我们看到了中长期的预期和信心”,“经济恢复向好势头”“内需主引擎作用依然凸显”“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依然坚固”等等。他们从来不去分析这些东西之间的内在联系,分析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是相互促进关系,还是彼此抵消关系。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他们只看到房地产带来的GDP,而看不到房地产掏空无数家庭积蓄,甚至背上高负债带来的严重社会问题。思维如此片面的一帮人,竟然在如此严重困难的情况下,仍然在拥有着很大的话语权,对中国经济指手画脚,实在是一种悲哀。
唯物辩证地看待当前经济形势,就是既要看现在,也要看历史;既要看现象,又要看本质;既要由表及里,又要由此及彼。我们相信,有了唯物辩证法武装头脑,中国经济就不愁走不出困境,看不到光明。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