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沁园春】•雪——兼议蒋百里比毛泽东更早提出抗日持久战
wensheng
2009年6月29日,凤凰卫视在“中国记忆”栏目里以《 蒋百里:比毛泽东更早提出完备抗日持久战计划》为题,混淆了视听。见http://phtv.ifeng.com/program/zgjy/200906/0629_5334_1224316.shtml
http://www.baidu.com/s?wd=%BD%AF%B0%D9%C0%EF%20site%3Aifeng.com&pn=0
之后,我对他们说:“别睁着眼说瞎话!”并劝拟定这篇题目的去读一读毛泽东1935年写的《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这篇文章。现将早在2008年7月我同友人之间的一封通信发表于此,也算是对“蚍蜉撼大树”们“鸦鸣蝉噪”的一种回应。
此信只句未改,题目是现加上去的。
者诚老师:
您推荐给我的《毛泽东诗词的另一种解读》和《国破山河在》两本书我都看了。有些篇章及个别地方我做了笔记。从日本人自己披露的史料看七十七年前开始的中日两国僵持十四年之久的那场对抗和战争,可以让人们从另外一个角度、不同的一个侧面来进一步了解那场战争的真实性、持久性、残酷性以及永远不可否定的历史性。的确是一件很受启发也很有教育意义的事情。
两本书,虽然各自成篇,但其中有很多的交集。特别是在许多历史事件的评述上。我的手头上也有两本《毛泽东诗词集》《毛泽东诗词鉴赏》的藏书,一本是毛泽东逝世二十周年由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印的,一本为公木先生一九九四的著作。分别收录毛泽东的诗词六十七首、五十七首。这本《毛泽东诗词的另一种解读》的确是别开生面,他从另外一个视角(我觉得应该是站在诗情画意的方位上)来审视历史上的毛泽东。该书收录的毛泽东诗词七十六首,按照朱向前自己的话说,是他搜集的近百首(有些待甄别)毛诗中的一部分。
写诗是需要诗性的。我理解的诗性应该是那种“富有诗画情怀意境”的人,它既是感性,也是天性。我觉得,戎马倥偬一生全心全意为民的毛泽东,他超绝领袖群体的“诗性”更多还在于他其中蕴涵有极高的“率性”。而后人对一般诗词的解读,往往靠的是理性和悟性。从这个意义上说,我是赞同对同一首诗,不同读者是可以进行“再创作”的。
我查阅了几个不同版本里的毛泽东诗词,也翻阅了同一时期的毛泽东著作。应该说,从一九三一年至一九四五年,这十四年间毛泽东所作的诗词为数不多(共11首),卢沟桥事变发生后至日本战败前这八年更少(只有一首挽戴安澜将军)。但是,这一时段却是毛泽东本人及他的思想成熟发展的延安时期(1935年10月至1948年3月),在收录的《毛泽东选集》一至四卷的一五九篇著作中,有一一二篇就是在这一时段写成的。而这些著作包括《实践论》《矛盾论》《论持久战》《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等等名篇巨著,曾经指导中国革命从具体实践走到最后的胜利。我的那首您认为不错的写于解放军政治学院赴延安现场教学期间的《毛泽东故居》的小诗,就是当年的有感而发。
十四年间毛泽东所作的诗词虽然不多,但是,他那首自己认为最为得意的作品“忆秦娥”《娄山关》就是写于一九三五年二月。尽管那时遵义会议刚刚开过,但仍在长征途中,而且党内的张国焘路线正在分裂,还没有到达陕北巩固的根据地,红军的主要对手是蒋介石而不是已经占领东北四省的日本人。所以诗人壮志未酬“而今迈步从头越”的感慨与“喇叭声咽”“残阳如血”的感伤,还如同他眼前的雄关一样漫漫,也和山海一样苍茫。我感觉这时的毛泽东有一种“死里逃生"的浪漫,他连同他的诗与岳飞的《满江红》一样,都有“精忠报国”与“还我河山”的壮怀激烈!时年,他四十二岁。
他的另一首叫他的对手蒋介石在以后读来深感震惊和震怒也叫“国统区”的文人们震撼还让他的同时代人和现代人都一致拍手叫绝的“沁园春”《雪》,写于一九三六年二月。这时的毛泽东经过一年穿越十一个省连续二万五千里的跋涉,已经同陕北的红军会合了,但蒋介石发动对陕北根据地的围剿还在继续,内战没有休止。单看字面,这首词与《娄山关》相比,似乎同眼前残酷的战争现况关联不紧密,也看不出“国破山河在”的东北已经沦陷的沧桑感。但在诗人的心里,“千里冰封”的“北国”是“须晴日”的,否则,就不会有“红装素裹,分外妖娆”的一天。在诗人的眼里“北国风光”是很美的,但我觉得暗喻着的“千里冰封”应该就是那一年代的大特写。这里的反比——“须”,好一个“须”字了的啊!从中,让我们感受到了诗人那“欲与天公试比高”的从容,还有他那具有伟人胆识的“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魂魄。
在读毛泽东这首诗的同时,我阅读了毛泽东同期的著作《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这篇文章。该文写于一九三五年十二月,是毛在瓦窑堡党的活动分子会议上的一个报告。在这篇文章中,毛泽东有很深刻的这一段论述:“一九三一年九月十八日的事变,开始了变中国为日本殖民地的阶段。只是日本侵略的范围暂时还限于东北四省,就使人们觉得似乎日本帝国主义者不一定再前进了的样子。今天不同了,日本帝国主义者已经显示他们要向中国本部前进了,他们要占领全中国。”(毛泽东选集第一卷第143页)这就是毛泽东当时站在怎样的一个高度对中国目前的形势所做出的分析。从这里,我们就不难理解他在一个月后写的“沁园春”《雪》中对过往帝王们那种诗化的评断——与“风流人物”比——岂止是“惜”之,怎么才“略输”呢?也不仅仅是“稍逊”和“只识”了!
这,就是超凡脱俗方显英雄本色的毛泽东。
在《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这篇文章中,毛泽东还专门论述了“民族统一战线"问题。在这一章节里,毛泽东提到:“日本帝国主义和汉奸卖国贼的任务,是变中国为殖民地;我们的任务,是变中国为独立、自由和领土完整的国家。”因此,“亡国的危险不容许我们有一分钟的懈怠”。(毛泽东选集第一卷第152页)他还指出:“中国革命战争还是持久战,帝国主义的力量和革命发展的不平衡,规定了这个持久性。”“要打倒敌人必须准备作持久战,这是现时革命形势的又一个特点。”(毛泽东选集第一卷第153页)。由此,我想起在《国破山河在》这本书中读到的“人物轶事篇”里的“气高骨硬”的蒋百里。说实在的,我对这个历史人物很感兴趣,单就他年轻时主办的《浙江潮》就可以同以后毛泽东的《湘江评论》相媲美,更不必说这位死后被追认为国军二级上将当年在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第九期步兵科毕业时曾经获得过第一,以后又以德国国防军营长的身份继续留学德意志,还有他与泰戈尔、罗素、徐志摩、林徽音等一大堆中外文化人的知交了。
蒋百里与蒋介石同属浙江人,蒋介石浙江奉化,蒋百里浙江海宁。浙江历史上是个盛产文化名人的地方,陆游、鲁迅、郁达夫、矛盾、丰子恺、余秋雨等等。而海宁这个地方,也可谓名人汇萃,我在《人物》杂志读到海宁历史上出过的文化名人有:王国维、蒋百里、徐志摩、查良镛(金庸)。而蒋百里就是海宁这些名人中非同寻常的一个。
蒋百里为清末秀才,那年他十七岁。这个人早年追随梁启超(梁12岁秀才,17岁中举人),矢志推翻袁世凯,后投笔从戎与蒋介石合作,担任陆军大学校长。真可谓是“曲线救国”。从蒋百里与泰戈尔、罗素、徐志摩、林徽音等人的交往关系看,这个人身上“文人气息”的比重,应该说是远远高过他的“军人特质”的,因此他称得上是一位儒将。有意思的是,徐志摩与原配张幼仪的婚姻就是由蒋百里介绍的,以后蒋又把徐志摩介绍给了他的老师梁启超。至情至性的徐志摩留学欧洲后,与林徽音一见钟情,之后便不惜牺牲与原配的婚姻拼命追求。而那时的林徽音其实与梁启超的儿子梁思成已经早有婚约了。面对这位“中国的雪莱”,林徽音欲推还就。据说林徽音同徐志摩最后决裂,是因为徐志摩逼着已经怀有身孕的妻子张幼仪在英国签订了离婚协议书,林徽音的道德防线在感情浪潮的强烈冲击下,最终没有溃堤。徐志摩与妻子离婚后,追林徽音不成,最后同画家陆小曼的结合也是“横刀夺爱"得来的。在徐志摩与陆小曼的婚礼上,梁启超作为他们的证婚人,曾经说过这样的话:“你们两个人都是性情浮躁之人,都属用情不专,以至于离婚后再娶再嫁,以后务要痛改前非,重新作人”。如此不留情面,如此“师道尊严”的话,恐怕只有“公车上书”后敢于同康有为决裂的梁启超才说得出口。
当然这是另话。
如此优异的蒋百里为什么不能在乱世中历练成为民族的英雄?在中国近代史上,最后一决雌雄的人为什么不是蒋百里与毛泽东,或是蒋介石与蒋百里,而是毛泽东与蒋介石?我想这大概与文人太过书生气有关,太过书生气的人是气候不了政治领袖也成就不了江山社稷的。要不,蒋百里三十一岁保定军官学校校长任内,因为校务改进得不到北京陆军部的授权,召集全校师生讲明经过后,为什么会朝着自己的胸口开枪“自杀”。作为他的同乡,中国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一九二七年六月二日也自沉于颐和园内的昆明湖底,终年才五十岁啊。虽然前者慷慨悲壮后者死因成迷,但都是学人都是才子。我以为“读书人”以死“明志”那是一种壮举,身为后人我们怎能不为这种“书生气”而“荡气回肠”呢!但它毕竟是文人的局限,也是文人的悲剧啊。
我的问题是,我在《国破山河在》这本书里读到了一个让我们的对手日本人如此景仰的蒋百里,我对他那部关于“国防"的论著在萨苏眼里——“以空间换时间,行持久战"反映的是蒋百里“对两国实力与战略态势的准确把握”的说法,如果还能接受的话,那么,对萨苏的“如果说毛泽东回答了‘中国能不能打赢日本?’这个难题,那么蒋百里就是回答‘中国怎样打赢日本?’这个题目。”的观点,就感到相当不以为然了。
蒋百里的《国防论》见著于一九三七年,那年蒋百里五十五岁。毛泽东《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这篇文章成文于一九三五年,那年他才四十二岁。有关“论持久战”的提出,毛泽东比蒋百里要早过一年多时间,更不用说一九三八年毛泽东那篇洋洋洒洒有关对日作战如何进行“持久战”系统的讲演了。在《论持久战》这篇文章中,毛泽东对形势作了深入的分析,他论述了为什么是持久战,什么是持久战,怎样打持久战,方式方法、长短利弊都讲得很清楚——毛泽东怎么才回答了能不能打赢的问题呢?!倒是在萨苏的书中,以下这段话我表示赞同,他说“以他(蒋百里)的军事才华,如果在内战中施展,飞黄腾达,升官发财,一将功成都是唾手可得的事情”。但是这里的萨苏只说对了一半,就看蒋百里跟的人是谁了。当然如果不是蒋介石而是毛泽东,那情况应该就不一样了。但有一点是值得肯定的,那就是调停“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蒋百里也是个重要的推手,这对国共两党从对抗走向合作抗日是很正面很历史性的。我也想,好在蒋百里一九三八年就英年早逝,否则到了国共内战开打,真不知又会是什么样子了。
我在毛著中查阅了有关篇章,没有发现毛泽东与蒋百里之间有任何的交集。倒是在毛泽东的著作里,提到了蒋百里的学生也是蒋的部属唐生智,毛泽东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毛泽东,一八九三年出生。蒋百里,一八八二年出生。蒋介石,一八八七年出生。蒋百里比他的同族大五岁,比毛泽东大十一岁。同为一介书生的毛泽东,少了那分娇情,靠“赤色暴动”打游击来壮大自己的阶级队伍。他一生中没有打过枪也很少摸过枪,更不必说留学西方军事了,但他却被称为是无产阶级的军事家。我在毛泽东另一篇写于一九三六年十二月的《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的文章中,读到了他的这段话:“后起而且发展得很快的帝国主义国家,即德日两国的军事家中,积极地鼓吹战略进攻的利益,反对战略防御。这种思想,是根本不合于中国革命战争的。”(毛泽东选集第一卷第1 99页)。在这之前,我曾以为毛泽东的有些军事观点受益于蒋百里,读到这里,我们终于感到西方那些所谓先进的军事理论,在毛泽东的眼里,对中国是如何的不适用。毛泽东,之所以最后得天下,我想最根本的,是他知道对《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不仅给出了方向,而且还身体力行走在了队伍的最前头。毛泽东热爱中国这块土地,立足这块土地,深耕这块土地,最终带领衣衫褴褛受苦受难的人民大众打下了属于他们自己的江山——
“江山如此多娇”,毛泽东,当然伟大!
要了解中国近代重要的发展史,特别是现在为什么有好日子过,在历史人物堆里乃至领袖人物的群体中,我以为毛泽东最杰出,他的著作也是最出神入化最具有参考价值的。可是经过“文化大革命”把毛泽东推上了“神坛”,以至于把他的著作简单化概念化了。“红语录”挥动的结果,是让大多数人只知道其一不知道其它。现在西方有一种说法也是他们的一种恐惧,说中国的崛起不仅仅是经济的起飞,还来自于民族主义的不断“扩张”。而他们最担心和最害怕的这种所谓扩张,就是毛泽东思想的全面“复活”。其实,西方人的担心显得多余,因为毛泽东思想一直就活在中国人民的心中。从这个意义上说,也就是关起门来讲,中国的崛起,对西方人的那种担心和恐惧的“威胁"是潜在的,也是必然的。我很信仰毛泽东在战略上所藐视的“一切帝国主义都是纸老虎”,但更敬重的,是他老人家在战术上敢于把他们当成“真老虎”来打!
下半年,待天凉的时候,我计划带上家人去一趟湖南。到韶
山,亲眼去看一看当年“红旗卷起农奴戟”的那块土地;也到橘
子洲,去感受一番毛泽东“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是怎样一种
浪漫与激情。把湖南把韶山作为我退休后自由出行的第一站,是
因为——那里是我们心中太阳一直不落的地方。
炎炎暑热,请多保重!
紧紧握手。
2008年7月11日
相关文章: 过分拔高蒋百里和朱总司令的目的是司马昭之心 | ||
:天下第九 文章来源: 点击数:14230 更新时间:2009-7-19 文章属性: 热 荐 | ||
|
相关文章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