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一八事变与国民党内斗
萧武
《我与蒋介石:张发奎回忆录》原本是米帝哥伦比亚大学的学者夏莲瑛在香港呆了几年采访,后来又查阅各种资料后写的。2006年,这个书被香港一个反动分子郑义翻译过来,在香港出版。我看到过正版,但是还是买了盗版,毕竟盗版的省很多钱,而且我也不认为这个书有多么重要,属于看过就可以扔掉的类型。
总体上说,张发奎给我的印象是素质不高,基本不懂政治,但出身比较贫寒,过过苦日子,所以后来治军较严,北伐的时候也表现还好。他对CP的态度也很暧昧,南昌起义的时候打的就是他的旗号,也确实比较左倾。但对南昌起义和广州起义,他都是坚决反对的,广州起义就是他的部下镇压的。
不过,我觉得最有意思的还是这个书里的一个注释,是翻译者郑义给加的。
1930年中原大战中,冯阎初期本来在军事上占优势,但是在安徽、苏北遇到连绵阴雨,一个月未能向前推进,让国军缓过了精神,开始反击。在这个时候,张学良率东北军入关“调停”,冯阎军后撤至陇海路开封以西。同时,广西的桂系李白和张发奎正在待机北进。
这时候出了一个事情,影响了以后的历史发展。
德国在一战中战败后,被规定不能制造军火。到1930年,欧洲形势日渐紧张,对德国的禁令仍然没有解除,德国未免比较紧张。英国此时与日本的英日条约尚在,所以德国认为可以拉拢中国牵制日本,以分散英国的注意力。所以,德国和当时的中国政府,也就是国民政府的关系好起来了。德国与国民政府达成了一个秘密协议,协议的内容包括两项:德国负责为国民政府训练二百万军队,中国则允许德国在中国开办军工厂,利用德国的机器设备,成品由中德两国共享。
也就是在那个时期,蒋委员长和德国的关系进入了蜜月期,而且把他的二公子蒋纬国派到德国去学习——这是委员长表示诚意的方式,他的大儿子蒋经国就是在他与苏联的蜜月期派去苏联学习的,但后来因为肃反的问题,蒋经国被流放了,一直到张国焘因为机会主义受到中共党内批判,被派往苏联,偶然机会了解到此时,才说情将蒋经国放出来。当然,德国当时在中国投资力度挺大,不仅和蒋委员长交好,给蒋委员长派军事顾问帮助围剿中央苏区,也和张学良有交情,和新疆军阀金树人也一度颇有交情,包尔汉回忆录中就提到,他在1930年代初期,因为不被金树人信任,所以被派往德国,金树人的儿子也在德国留学。
按理说,这个事情对当时的中国来说是个好事,国民政府应该都很支持。但是,当时的情况比较复杂。此时蒋汪胡本已合作,胡汉民为立法院长,汪精卫为行政院长,委员长为军委会委员长,但汪胡二人对将委员长仍心怀不满。按照国民政府的惯例,对外协议须有五院院长共同签署,始能生效。作为立法院院长,胡汉民拒绝签署。
胡汉民是国民党右派的领袖,汪精卫是国民党左派领袖,但是在北伐宁汉之争后形成的格局中,渐渐形成了汪精卫、胡汉民和孙科合作,一起对抗委员长的格局。胡汉民此时认为,这个协议实际上只有利于将委员长,对别人都不利。原因不难理解,德国的训练只会训练中央军,从这个协议中得到的武器也只会给中央军,这样,委员长在国内政治斗争中的力量就会更进一步增强,而对其他各派势力极为不利。所以,胡汉民拒绝签署。随后,也因为宪政争议,多种矛盾交织在一起,委员长一怒之下,故技重施,就下令将胡汉民拘禁于南京汤山——蒋委员长还因为政治斗争,突然扣押过李济深。
然后,委员长不断派人劝说胡汉民,希望他能支持这个协议,后来派去了与胡汉民较为接近的刘纪文。但胡汉民是个倔脾气,不但没有屈服,而且要刘纪文给他带话出去。
刘纪文带出去的话是什么呢?要点如下:首先是,西南迅速另组政府,整顿军备,准备北进,从衡阳直进武汉;同时,他要刘纪文和陈友仁去日本找日本外相犬养毅,让日本出兵东北,威胁东北军老巢,迫使张少帅回师东北,这样,冯阎军没了后顾之忧,便可沿平汉路南下,与西南部队会师,然后一起顺流直下,攻取南京,武装推翻蒋委员长领导的南京国民政府。
消息到达各方后,基本上实现了这个计划。日军果然在东北发动了九一八事变,一举占领了东北全境,得到了东北丰富的矿产资源作为战争支撑,并获得了当时亚洲最大的军工厂沈阳兵工厂;李白和张发奎的第四军也迅速发动,由湘桂边界出兵,进占衡阳,甚至一度占领了长沙。但他们却没能会师武汉。
为什么呢?在北方,蒋委员长买通了阎锡山和冯玉祥的几个部属,冯阎反蒋联盟瓦解,也就不能进取武汉了;同时,要张学良不要急于回师东北,静待国联调停,继续在华北帮他弹压冯阎;在南方,原第四军系统出来的陈铭枢、蔡廷锴从福建进至广东,威胁桂军与张军的后背,桂张军不得不撤回广西。这样,胡汉民的计划就失败了。
日本人进占东北后,按照原来的约定,事成后就要退出东北。但这时日本国内政治也形势大变,少壮派军官在政治上越来越有眼球,而文官系统对军队的节制也越来越形同虚设。计划既然已经失败,胡汉民只好写信给犬养毅,要求日军撤出东北。其实,犬养毅算是当时日本政府中的对华友好人士,倒是主张撤兵,但是没多久他被日军少壮派刺杀了,日军对东北的占领遂成事实。
但这件事一直没有对外披露,胡汉民偷鸡不成反蚀米,给人留下了把柄。胡汉民被释放后,便去了欧洲游历。1935年,中央迭电请远在欧洲的胡汉民回国服务,胡汉民便转道回国。到香港时,当时占据广东的南天王陈济棠亲自前往香港迎接,以示忠诚。胡汉民随陈济棠到广州后,陈济棠对他又阳奉阴违,有如曹操之对汉武帝,只是留着以后反蒋做旗帜用。胡汉民要求去上海、南京,陈济棠就威胁他公布前面引敌入寇的秘密,胡只好克制,最后在1936年郁愤而死。
不过,需要说明的是,郑义在这个注释里说,这个说法来自杜月笙的秘书胡启五,可信度到底如何,尚待方家考证。
相关文章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