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言志,最早出现在先秦古籍《尚书·尧典》中,被后世视为古代诗论的开山纲领,为中国诗歌的不断发展和繁荣开辟了宽广的道路。
据史料记载,毛泽东多次题写和论说“诗言志”,鼓励诗人,紧跟时代,言人民大众之志,抒人民大众之情。
1945年9月,毛泽东在重庆与国民党谈判时,诗人徐迟通过乔冠华向毛泽东请求,为中国诗人或大后方诗题词,应该怎样来创作?
毛泽东得知情况后,欣然在徐迟送来的精美册页上挥毫写下“诗言志”三个大字。
1957年,《诗刊》杂志创刊时,编辑部请求毛泽东题词,他又一次题写了“诗言志”。
1957年7月4日,毛泽东在庐山的住处同梅白等人谈话时,吟了明代杨继盛(号椒山)的两句诗:“遇事虚怀观一是,与人和气察群言。”接着说:“这是椒山先生的名句。我从年轻的时候,就喜欢这两句,并照此去做。这几十年的体会是:前一句难就难在‘遇事’这两个字上,即有时能虚怀,有时并不怎么虚怀。第二句难在‘察’字上面。察,不是一般的察言观色,而是虚心体察,这样才能从群言中吸取智慧力量。诗言志,椒山先生有此志,乃有此诗,这一点并无惊天动地之处,但从平易见精深,这样的诗才是中国格律诗中的精品。唐人诗曰:‘邑有流亡愧俸钱。’这寥寥七字,写出古代清官的胸怀,也写出了古代知识分子的高尚情操。写诗就要写出自己的胸怀和情操,这样才能引起读者的共鸣,才能使人振奋。”
1958年10月5日,毛泽东在天津的谈话中说:“司马迁的《史记》、李时珍的《本草纲目》,都不是因为稿费、版税才写的。《红楼梦》《水浒》也不是因为稿费、版税才写的。这些人是因为有一肚子火才写的,还有《诗经》等等。”可以说,这“有一肚子火”,就是“志”的表现。
1964年8月18日,毛泽东《在北戴河同哲学工的谈话》中说:“司马迁对《诗经》品评很高,说《诗》三百篇皆古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诗经》大部分是风诗,是老百姓的民歌。老百姓也是圣贤。‘发愤之所为作’,心里没有气,他写诗? ‘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悬貆兮?’‘彼君子兮,不素餐兮!’‘尸位素餐’,就是从这里来的。这是怨天,反对统治者的诗。孔夫子也相当民主,男女恋爱的诗他也收。朱熹注为淫奔之诗。其实有的是,有的不是,是借男女写君臣。”毛泽东赞同司马迁,并用“心里没气,他写诗?”来发挥“发愤”说。这是他对写诗也抒发革命之志的要求,也是对“诗言志” 的新解释。
1958年2月3日,他在给女儿李讷的信中,特抄下唐人王昌龄七绝《从军行》之一:“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并说:“这里有意志,知道吗?”
毛泽东不仅积极宣传“诗言志”的主张,还于日理万机之外,操笔创作出很多首言志的诗词。这些诗词,有的表达了无产阶级的凌云壮志,有的抒发了人民大众的英雄豪情,有的展示了无产阶级领袖的博大胸怀,有的彰显了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恢弘气质,有的焕发出了无产阶级大无畏的革命精神,有的开阔了无产阶级观察世界风云的眼界, 有的树立了堪称万代楷模的光辉榜样,有的培养了无产阶级的高尚情操……
可以说,毛泽东的诗词,不仅引起了中外亿万读者的强烈共鸣,还产生了教育和鼓舞人民前进的巨大力量。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