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主流学者要积极参与“发展方式转变”的诠释
人民日报今天发表任忠平的长篇文章“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这样一段:
“60年前新中国的成立,完成了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到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历史性转变,彻底扫清了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制度障碍,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社会制度转型,这是决定中国现代化命运的第一次重大抉择。
30年前,我们以“摸着石头过河”的勇气、“杀出一条血路”的决心,拉开了改革开放的恢弘巨幕,开始了从计划经济体制到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使我们这个曾占据人类文明中心地位的古老民族,在落后世界现代化进程一个多世纪后,赶上了现代化的最新浪潮。经济体制转轨,这是决定中国现代化命运的第二次重大抉择。
今天,从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新特点出发,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我们又提出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时代命题,并以国家整体发展方式的转型,推动中国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历史性变革。发展方式转变,这是决定中国现代化命运的又一次重大抉择。社会制度转型,经济体制转轨,发展方式转变。
三次变革,处于不同历史时期,源于不同历史环境,反映了我们党引领中国发展进步能力的不断提高、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如果说第一次“政治制度”抉择,打下了中国现代化的制度基础,创造了新中国60年国强民富的辉煌成就;第二次“经济体制”抉择,激活了中国现代化的动力源泉,带来了改革开放30年的飞速发展;那么这次“发展方式”抉择,将确定中国现代化的正确路径,奠定未来中国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格局。”
“社会制度转型”、“经济制度转轨”、“发展方式转变”这个三段论表明,中央已经准备用“发展方式转变”为旗帜来替代“经济体制改革”作为下一个时期的核心口号。这不能不说是一次重大变化。
九十年代后期以来,中央任何一次理论提出,甚至每一次全会公报,没有一次不被主流精英们曲解。注意到高强前几天的文章就知道,主流精英甚至用编造的方法来歪曲中央政策意图,以达到他们“全面接轨”的目的。这一次,厉以宁和吴敬琏已经到各地搞所谓“调研”,并开始发话按照自己意思来勾画“发展方式转变”的原因、内容和目的。可以预见的是,这些人将陆续对此发表看法。
任忠平的文章虽然面面俱到,缺少重点。但毕竟与主流精英们的主张还是有不同的。但是,如果同以前一样,任由主流们曲解,并最终影响大多数人甚至决策者,非主流学者就显得太“没用”了!
贫道呼吁非主流学者们加强研究,阐述真正能够将中国引向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发展方式转变”。并利用自己的舞台,通过网络和纸面媒体,讲演进行阐述。
这是关键时刻。即使百无一用是书生,也到说话的时候了。
相关文章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