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关于《色 "戒》现象的采访
冼岩
1、您看过电影《色 "戒》了吗?对它有一个什么样的总评价?
没看《色 "戒》。实际情况是,看了大约5分钟,实在看不下去。所以,我不是评论《色 "戒》一剧的合适人选。但看过一些评论,可以对此说说。
2、从郑苹如历史真实的原型故事、到张爱玲的小说《色 "戒》、再到李安导演的电影《色 "戒》,这三者之间的关系您是否都清楚?当前,中国媒体普遍关注电影《色 "戒》并且主要是一片叫好声,这俨然成了今日中国一个独特的文化现象,您如何看待这种现象?
对此三者的关系,我从有关评论文章中有所了解。主流媒体对《色 "戒》的“一片叫好”,主要体现了舆论界的三种趋向:一是商业对舆论的主导作用,这是最明显的。一切服从商业炒作,再烂的片子(如央视《笑傲》),上来时也是一片叫好声,随后才逐渐有人开骂,表达真实的看法。二是自由主义的启蒙卓有成效,尤其它是对于国家、民族等“宏大叙事”的观念性颠覆。三是知识分子对官方及其言说的普遍反感,殃及了与官方言说有所重合的一些观念或叙述。
3、关于电影《色 "戒》,中国的主流媒体上几乎看不到批评的声音,但网上的声音却截然相反,批评的声音很大,您如何看待这种状况?
自由主义在整个1980年代直到1990年代前期,作为唯一拥有现实说服力的观念体系,征服了整整一代中国人,尤其是知识分子。那一代知识分子今天已成为各行各业的精英,包括媒体。他们掌握了主流话语权,所以其它声音只能在网络等大众平台上宣泄。
1990年代中期以后,思想界开始真正出现多种声音,或者说原来微弱的不同声音开始放大。自那时到今天,整体来说自由主义的思想版图在逐渐收缩,思想界由自由主义的一统天下向多元格局演变。时至今日,自由主义在一般民众中已经不占优势。作为执掌主流话语权的精英,当然不愿意在网络上与强大的反对声音相纠缠,而乐得固守在自己的主流阵地上。于是出现了主流媒体与网络声音“截然相反”的奇观。
当然,另一或许是更重要的原因是,商业利益只能主导主流媒体,不能主导网络的声音。
4、必须承认很多人对《色戒》是相当推崇的,尤其是在精英阶层中间,为什么会这样?您如何看待这种现象?
撇开纯文艺的因素,就观念而言,原因就是我前面提到的三点。
5、您对原著者张爱玲及其作品有何评价?您是否了解张爱玲的作品从小说到电影从港台到大陆逐步热起的历史过程?您如何看待中国大陆近年来长盛不衰的张爱玲热?
对此我了解不多。就我所知而言,“张爱玲热”其原因既有其作品确实具有人性表达的独到价值的因素,也有其作品对“宏大叙事”的颠覆和消解迎合了思想界主流即自由主义观念,从而受到追捧的因素,后者夸大或放大了前者。
6、您对我国的电影审查制度有何评价与建议?按照我国现行电影审查的法律制度,如果审查部门介入此事,禁止电影《色 "戒》公映,您认为是否属于“权力滥用”?有人认为现在允许电影《色 "戒》公映属于审查部门“失职”甚至“权力滥用”,您如何看这个问题?
当下中国,包括影视在内的表达自由不是太滥而是太少。对于公权力介入思想观念或文化艺术领域,应该保持高度警惕,它可能对一个社会的开放与进步产生足以致命的窒息作用。只有兼容多样,才可能孕育进步的活力和动力。对观念的问题,只能用观念的方式解决,即进行观念的批判。所以,对《色 "戒》不满的左翼人士,应该要求的是平等的话语权,而不是呼吁公权力禁止《色 "戒》。左翼既反感自由主义利用权力或资本进行的话语垄断,更不能因此而谋求自己的话语垄断。各种观念、声音,都应该有表达的权利。自信真理在握的一方,应该有信心在平等的战斗中战胜对方,而不是谋求剥夺对方参与战斗的权利。
7、有人说这是纯粹的艺术,无关政治,您如何看待这个说法?
世界上没有纯粹的东西,纯粹只存在于个人观念之中。文艺作品只要问世,就必然产生多方面的影响,客观上就与多方面有关,包括政治。这一点不以创的主观意愿为转移。
8、有人说这部电影歌颂的是爱情和人性,无关政治和爱国等,您如何看待这个说法?
这个问题和前一问题一样,纵然创本意是“歌颂爱情和人性”,但它在客观上涉及了政治领域和爱国观念,当然要承受来自这些方面的批评。
9、有人喜欢拿这部电影和前苏联的《第四十一个》做比较,您认为这两部电影有何异同?
对《第四十一个》没有印象。
10、在全球化的潮流中,您认为我国的主流价值观应该是什么?
对这个问题不同思想倾向的人会有不同回答,我自己的看法是:主流价值观应该包括公平、正义、民生、人权、爱国等基本价值。但更重要的是,要允许主流之外的价值观也有存在、表达的权利。观念的胜负只能取决于观念本身的竞争,这是真正富有生命力的价值文化得以涵养的前提,也是一个社会能否保持进步活力的关键。
相关文章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