哀悼日与民族的共同心理
杨思远
共同的心理素质是一个民族的重要元素,它是在共同地域上、以共同的经济政治生活为基础的民族共同体在文化上的体现。一个民族的共同心理是在长期的共同的社会实践中养成的,尤其在民族巨大成功和民族空前灾难中得到强化和突现。
2008年5月19日至21日,是中华民族的哀悼日,沉痛悼念在5月12日发生的汶川大地震中的遇难同胞。奥运圣火传递暂停3天,全国和驻外机构下半旗志哀,停止公共娱乐活动。5月19日14时28分起,全国默哀3分钟,届时汽车、火车、舰船鸣笛,防空警报鸣响。高山呜咽,大海哭泣。巨大的地震灾难将整个民族拖入无限悲痛之中。哀悼日的设立,顺应了中华民族对遇难同胞哀悼的共同心理需求。
反过来,哀悼日的设立又大大强化了整个民族的共同心理。正是在面对共同的灾难的深切体验中,民族的共同感觉、共同记忆、共同情感得到强化;这种共同感觉、共同记忆、共同情感的表达需要在一个共同的时间、以一种共同的形式来完成。哀悼日使中华民族每个成员在同一时间对遇难同胞采取同一形式深切缅怀,无疑会大大增强全民族的共同心理。无论你在什么地方,无论你在做什么,你都会在那3分钟中里肃立默哀,人人都能真切感觉到一个民族在共同呼吸。
32477个亡灵飞向天堂,13亿颗心灵在默默祈祷!
哀悼日,一个民族在哀悼自己的不幸;哀悼日,在不幸中坚强了一个民族。
相关文章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注:配图来自网络无版权标志图像,侵删!
声明:文章仅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
责任编辑:hej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