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流大学”首先是一流的学风
郝贵生
“建设一流大学”是近些年来许多大学领导动不动就大喊特喊的一个口号和目标。今年人代会上,温家宝总理也提出建设“一流大学”问题。但究竟什么是一流大学?究竟怎样建设“一流大学”?在笔者看来,许多教育部门的领导和一些学者并没有真正搞清楚。近日媒体报道,原北京大学校长许智宏认为我国目前没有一流大学。莫斯科大学校长和季羡林先生称北京大学已经成为一流大学,他认为是不对的。许校长认为,一流大学有三个条件:一是一流的国际知名教授,二是一大批优秀成果,三是培养一大批优秀学生。北京大学还达不到这三个条件。
许校长提出这三个条件确实是当前绝大多数人对“一流大学”条件的理解,笔者认为它本身并没有错误。一个一流大学确实需要一流的教授人才,一流的科研成果,培养一流的优秀人才。但许校长这里提出的这三个条件只是就结果而言,究竟怎样才能有一流的教授人才,一流的科研成果,培养一流的优秀人才?前提和基础究竟是什么?显然许校长没有明确指出。笔者认为,一流大学最重要的条件也是首要的条件、基础、前提是一流的学风。
首先,大学的性质决定了一流大学首先是一流的学风。大学作为一种社会组织它不是企业、也不是机关,而是学校。学校的首要任务就是学习,不仅学生的任务是学习,领导的任务、教师的任务也是学习。美国学者彼得·圣吉上世纪90年代提出“学习型组织”的概念,提出要把现代企业办成“学习型企业”,大学本身就是学校,就是专门学习的地方。既然是学习的地方,必然存在学风的好坏问题。一所大学要想成为一流大学,首要的就像一个名副其实的学校,就是要自觉培育从领导、教师到学生中存在的极其浓厚的学习氛围。我们现实社会中一些大学名义上还是大学,但实质上已经不同程度地成为玩弄权术的官场,追名逐利的名利场,学校的“学”味早已经被大学的某些领导和学者抛到九霄云外去了。大学不像学校,谈何一流大学?
其次,一流的大师不是天下掉下来,而是“学”出来的。许多讲“一流大学”的领导习惯引用梅贻琦先生的话“大学者,非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由此他们认为,学校花大价钱聘请几位知名学者、教授、院士,或几位海外博士,学校就成一流大学了。固然,知名的学者、教授、院士确实能够对学校的发展起到作用。但单纯有这样几位知名学者、教授、院士,大学就可以自封“一流大学”吗?非也。从中国当前的国情出发,某些所谓知名教授、学者、院士和海外博士未必都有真才实学。笔者曾在一篇短文中指出目前中国的大学所谓“教授”、“博导”、“大师”颇多水货。北京大学的厉以宁、张维迎知名度确实相当高,但他们肚子里的玩意是马克思主义的呢?还是西方资产阶级的呢?另外,一个一流大学,绝不是简单的一个或几个真正有真才实学的大师,而应该是一大批。同时,即使引进的人才有真才实学,本身也需要不断提高、发展。靠什么?靠学习,靠浓厚的学习氛围。
再次,一流的研究成果不是单纯“研究”出来的,而首先是“学”出来的。大家知道牛顿谈到自己能够成功的原因时说,是因为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实际上就是指出了学习与创新的辩证关系。没有最大限度地继承前人的优秀成果,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创新,这已经为无数个有杰出成就的历史和现实生活中的事实证明了的颠扑不破的真理。要真正有一流的优秀成果,不肯勤奋刻苦学习、不会按科学规律方法学习的人,总是寻找各种捷径的人永远做不到。如果说他们也有所谓的“科研成果”,只能说是东拼西凑的“垃圾”成果。目前国内流行的所谓大学排行榜所依据的许多科研成果就是这样的垃圾成果。
最后,培养一流的人才归根结底也是靠学习氛围熏陶出来的。一个大学生的成才确实需要高水平的教师的指导和教育,但他不是靠一个两个教师教出来的。学生的成才归根结底是一个学校整体的软环境主要就是指学校的学习氛围、学术环境熏陶影响出来的。特别是学校的领导、学校的全体教师、学校整体的学习状况对学生的成才往往起关键性的决定作用。媒体近两年不断揭露目前高校学生“厌学”现象,实际生活中岂止学生“厌学”?领导也“厌学”,教师也“厌学”,后者“厌学”是前者“厌学”的根源。在这种学校整体“厌学”的状况下,谈何“一流成果”?“一流人才”?“一流大学”?
笔者并不反对“一流大学”的提法,也不反对大学领导追求“一流大学”的目标,笔者所反对的是对“一流大学”含义的片面理解。正是有了上述的错误理解。一些大学领导在追求“建设一流大学”的目标之下,疯狂地扩大校院地盘、规模,盖大楼,不择手段地网罗有名分地位权力的知名教授、博导和院士,以及大量引进海外博士,疯狂地用金钱刺激教师的科研主动性,导致大量垃圾成果的出现。媒体报道,也就是在中国大学排名最靠前的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已经变相地成为美国人才的培养基地,其毕业生中出现为金钱而出卖国家利益的叛国行为。这样的大学怎么能够成为“一流大学”呢?
许校长最后一句话“如果大学的土壤变得非常肥沃,总有一天诺贝尔奖会在中国出现。”说对了一半。这里所说的“土壤变得非常肥沃”其实就是笔者所讲的一个大学极其厚重的文化学习氛围。但“一流人才”的目标绝不能定位在是否获得诺贝尔奖。钱学森虽然没有获得诺贝尔奖,但他比获得诺贝尔奖的一些人伟大得多。前不久,美国现任总统奥巴马获得诺贝尔和平奖,不是对诺贝尔奖的最大嘲弄吗?
相关文章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