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胜华
七月六日这天,所谓“青年作家”韩寒主编的《独唱团》开始上市发行,号称首印50万册“绝不掺假”云。《独唱团》的诞生虽然一波三折,但对它本身,我一点兴趣都没有,尽管我不太赞成政府过紧的文艺审查。只因一上网、一看报就时不时蹦出什么“热卖”的新闻,让人躲避无从,实在讨厌,正好又遇到全书电子版,于是浏览一遍,不禁哑然失笑:——原来不是千呼万唤始出来,而是千呼万唤“屎”出来。就连封面都是屎黄的。
在开卷中,韩寒写了这样一段文字:
“无论现实如何,我们总是要怀有理想的。写最快乐的事情就是让作品不像现实那样到处遗憾,阅读者最快乐的事情就是用眼睛摸一摸自己的理想。世界是这样的现实,但我们都拥有处置自己的权利,愿这个东西化为蛀纸的时候,你还能回忆起自己当年冒险的旅程。”
从名单中,我们可以看到,什么罗永浩、蔡康永、彭浩翔、林少华、石康之流,有的是港台综艺人物,有的是京城文坛爆发户,有的是唱歌的,有的是画漫画的,有的是6岁娃娃,有的是无名女卒……先天上,就注定这种杂志格调不高、内涵苍白。换句话说,他们正是张一一所说的“乌合之众”。试看这些在韩寒眼里的所谓“佳作”,小说内容不出“火车”、“摩托车”、“青春”、“玫瑰”、“小姐”、“学生”、“男孩”的范围,散文、评论用词不出什么“纠结”、“黑色”、“忧郁”、“逼”、“傻逼”、“浪子”、“年轻时代”的滥调,不说“战争片”,就连“文艺片”也不入流,居然还能称得上“冒险”,还要等老了再去欣慰的“回忆”,天哪,如果是我,我真要为当年的幼稚愧死!这种幼稚,如果还是二十岁的青涩年代,那都还好说;可是,都快三十岁了,就实在说不过去了。白居易诗云:“莫道三十是年少,百岁三分已一分”。最惊爆的是,这些中,有的人都四十多岁了,都还那么能装出一张嫩脸,我这“80后”看了,在“佩服”的同时,真要为他们感到难过也。
更妙的是,一些所谓的时评人、文化人士居然大快朵颐,什么“公民读本”、“回归常识” 、“独立思考”、“一本引领文化潮流的青年杂志”,肉麻兮兮,全是妄语,真可谓众“妄”所归。例如,有个叫“五岳散人”的网络名人的写文章说:“韩寒的杂志就该卖成这个样子,这是我对于这事儿的一个基本判读。除了韩寒本身的知名度、话题性之外,就凭的队伍也是罕见的整齐。”事实上,正常的情况应该是,是“韩寒的杂志”就不该“卖成这个样子”。
为什么这才是正常的情况?因为按照常识,一个不读书的青年、一个对历史无知的人、一个缺乏严格思维训练的人,在任何一个正常的国家,想在思想文化界混,是决不可能的,更不能可能成为人们精神上的引导者。但惟独在中国,却恰恰相反:就是这样一个文化无知、言行不一、虚骄幼稚的少年,靠着所谓“独立”、“反叛”、“酷”、“帅”的姿态和在狭隘精神世界里无节制的意淫,居然能如此火爆,那些还在青春期逆反阶段的学生读者就不说了,就连他们这些所谓的文化人,都返老还童、捧之若宝,可见这些人在宣称“回归常识”的同时,几乎无一不是在违反常识!殊不知,韩寒的存在,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只有反讽的意义,任何一个肯定或溢美韩寒的人,都足以反证他自己是多么没有水准!
各行各业都有自己的行业生态。当广大的市场和媒介被这种无病呻吟、矫揉造作、商业开道的“伪文学”作品充斥,而大行其道、竖为标杆,当幼稚不自知、无知以为荣、自怜而成团成为青年一代的文化心理,我们的文化生态将为之所毁,其流毒程度,恐不下于党八股,最终形成的恶果,必定是——劣币驱逐良币,而对那些真币、那些良币,人们反倒相逢如不相识了。
中国成语有“聚蚊成雷”,但再多的蚊,即便为了共同的“理想”,从两岸三地飞到一起抱成团、组成团、“忽悠”成团,也终究只是蚊声(而且是钻营名利的蚊声),不是雷声。在一片“众妄所归”的喧嚣里,志士仁人出面点拨真音、驱散蚊虫,无他,不甘坐视无知无识的人乱搞一通而已。
我期待真正的雷声,——如果真是雷的话。
二○一○年七月八日
相关文章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